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寫民風民俗的作文十篇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朵鮮花一齊綻放,每朵鮮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風民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寫民風民俗的作文十篇,歡迎閱讀!

寫民風民俗的作文十篇

【篇一:傣族的民俗】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說過,今天我就詳細給大家講講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髒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後,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爲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羣衆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羣羣男女青年銅鉢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溼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髮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髮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爲傣族人居住區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於防酷熱和溼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篇二:重陽節風俗之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爲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爲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裏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裏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製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爲戲,後於鳶首以竹爲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爲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侷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爲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爲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爲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爲簡單,採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爲恰當。清明前後爲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爲適合的。

【篇三:傣族的民風民俗】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朵鮮花一齊綻放,每朵鮮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風民俗,最吸引我的還是傣族。

對於我這種業餘“吃貨”,最先要乾的事就是品嚐傣族的獨特小吃——竹筒飯。將新鮮的竹節砍下,將糯米放在竹節裏,加水侵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乾淨的甘蔗葉將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輕輕敲擊,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傣族的竹筒飯美味菜譜,將糯米放入竹筒裏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傣族是一個盛產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飯,就連他們住的房子都是竹樓。之所以用竹子,是因爲竹子可以防酷熱和溼氣。

如果你是陽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來遊玩,那麼你要小心啦,因爲這是傣族在過新年——潑水節,所以稍不留神,就會成爲“落湯雞”!到了潑水節,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節日的盛裝,挑着清水,先來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潑水節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爲基礎,在去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兒女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的舞者盡情的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跳邊唱,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不拘一格,連續跳上幾天似乎也不會累。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熱情、古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飾裝點着這片土地,裝點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

【篇四:春遊川北民俗文化園】

今天是星期四,是我們北街小學五年級全體同學春遊的日子,雖然天空下着綿綿細雨,可它卻絲毫沒有影響同學們春遊的心情。因爲同學們盼望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我們的目的地是同學們嚮往已久的“川北民俗文化園”,川北民俗文化園位於廣元市利州區東壩雪峯境內,佔地1000多畝。

從學校出發,大巴車在公路上歡快地飛馳着,車上不斷傳出嘻嘻哈哈歡笑聲和優美的歌聲,窗外到處翠綠一遍,讓人目不暇接。車行大概走了30分鐘左右,我們便來到了目的地。

走進川北民俗文化園內,一陣陣和煦的春風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我們呼吸着新鮮空氣,眼前到處是翠綠一遍,圓內風景優雅,特別是那後面的幾座山,重重疊疊,高聳入雲。後面的人工湖更是美麗,它清澈透底猶如一面鏡子,美麗極了。湖內魚兒歡騰,偶爾飛鳥從湖面掠過,更爲川北民俗文化園增添了幾分生機。又說那更美的,便是那些奇異的花朵和那數不清的樹木,花兒紅的紅,綠的綠,黃的黃,紫的紫,藍的藍,象一條條絲帶鋪在人工湖和林蔭小道的周圍。而樹木更是多得數不勝數,有松樹、白樺樹、白楊樹、桃樹梨樹等等好多我們都叫不上名來。樹蒙在山的周圍,一棵是深綠色的、一棵是淡綠色的、一棵是淺紅色的、一棵是黃色……將山包裹着,真是美輪美換。

在老師的帶領下,沿着林蔭長廊和崎嶇的小道往裏走,到處都是一遍由鮮花點綴綠色的海洋,偶爾還可以看到叫不上名的小動物從林中急馳而過,伴隨着同學們的驚呼聲,爲我們的春遊增添了無限生機。一路說說笑笑我們來到了宿營地,同學們將各自帶的食物和飲料拿出來放在一起,共享着這特殊的午餐。

在結束我們的春遊之行的時候,園內幾個醒目的大字“這不是九寨溝!”讓我深受感動。是啊,這裏不是九寨溝,但它美麗的景色卻能和九寨溝比美。這是我們每一個廣元人的驕傲和自豪,廣元——願你越來越美麗。

【篇五:我家鄉的元宵節風俗】

今天是元宵節,但是元宵節的祝福在昨天就絡繹不絕得到來了——那是因爲在我的家鄉(臨海),我們的傳統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

這說起來還有個傳說——和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我們家鄉(台州)抗倭時,曾打算過完元宵節攻打倭寇,戰機密被泄露後倭寇決定元宵節當晚趁百姓過節、戒備放鬆時大舉進攻台州府城——臨海。戚繼光又截獲了倭寇的資訊,決定將計就計,於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過元宵節。正月十五,過罷節的百姓躲了起來、衆將士在臨海縣城設下埋伏,倭寇進犯時整個城市紅燈籠高掛一派過節氣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軍來了個甕中捉鱉,大敗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竄,恰被潛伏在白水洋上峯嶺的戚家軍再次予以重擊。這就是著名的上峯嶺戰役。後來百姓爲了紀念戚繼光,就將元宵節改爲正月十四過了。

這個傳說是我小時候學校組織去上峯春遊參觀戚繼光紀念祠堂時,當地的百姓講給我聽的。傳說歸傳說,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沒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習俗卻一代代傳下來,認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

說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節,一般的地方習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鄉,我們元宵節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們獨特的習俗。糟羹分鹹羹和甜羹兩種,鹹羹我們方言又名“菜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豆麪,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沒有吃了,這麼一說,口水就出來。哎呀呀……

當然,元宵節觀燈、舞獅子、踩高蹺也是習俗,還是很熱鬧的。我小時候有一個爸爸自制的高蹺,每年元宵節都會拿出來玩的,可惜呀,後來被我們弄壞了!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

【篇六:我家鄉的元宵節風俗】

提起元宵節,我想起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錯飛到人間的一個小村莊裏,那村裏的人以爲是一隻壞鳥,就把他殺死了。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讓天兵去把那村莊給燒了。仙女聽到了玉皇大帝的話,就讓一個神仙變成老奶奶到村裏報信。神仙到人間跟村裏的人說,在村裏村外點上篝火,才能免去災難。他們按照神仙說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還沒有放火,他們就放起火來了,自己燒自己。玉皇大帝樂得哈哈大笑。這個小村莊真的免去了大難。這個事情流傳開來,就有元宵節了。

這就是傳說,不是真的,真的元宵節起源於漢朝。印度人信佛,他們成佛的人,把他們燒成骨灰,扒一扒,有一個像珍珠一樣的東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這事後來流傳到中國的漢朝,民間也有了佛教的活動。舍利子的事情被漢朝的皇帝知道了,他們也在皇宮,張燈結綵,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張燈結綵,但是沒有舍利子,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張燈結綵、放篝火的玩法。就演變成後來的元宵節。

唐朝的元宵節是最熱鬧的,他們有寶馬香車,燈樓高50米,有50000盞燈,燈樓裏有20個房間,過三天,人們都到街上玩。宋朝是過五天,他們過的也很熱鬧,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過十天,從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們一起吃元宵,猜燈謎,鬧花燈,耍龍,獅,放煙花,踩高蹺,扭秧歌。對了,張燈結綵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活動,而扭秧歌是後來的風俗。有各種各樣的玩法。

南方的風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別人家偷,別人看見也沒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鄉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滾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滾,我的頭都滾暈了。打花臉也很有意思,你給我打,我給你打,打來打去非常好玩。

【篇七:重陽節風俗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爲“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爲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爲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爲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稱爲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爲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爲“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衆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着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甕”(茱萸)。

【篇八:瑤族的民風民俗】

瑤族人民饒有風趣的民俗有“掛袋子”。客人到了瑤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隨身帶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掛,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來用餐,都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爲你還要去別的地方,吃飯往往落空。

在達山瑤中,去別人家吃飯,主人家會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時,主人家就會把金黃厚實的臘肉爲上品,吃飯時主人會把大塊大塊的臘肉往客人的碗裏夾。

瑤族普遍禁食狗肉,貓肉,蛙肉。凡是生產過的婦女頭幾天是不能吃豬油的。

到瑤族人家做客,吃飯時桌位也很講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頭幾位,一些瑤族人還會把雞冠給客人,老人給客人敬酒,其實是一種尊貴。

瑤族人的民風民俗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瑤族人天性好客會熱情接待你的。

【篇九:苗族的民風民俗】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情。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來自不一樣的節日風俗,今天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苗族的風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裏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僞。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爲佳餚,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衆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人確實是尊老愛幼,真情實意,熱情好客,非常注重禮節的。

【篇十:我家鄉的民風民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爲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爲,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纔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標籤:民俗 民風 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