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精華】民風作文七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民風作文七篇

民風作文 篇1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習俗作500字文二:

春節是我們太倉地區一個傳統的節日.

每年春節,人們都要歡歡喜喜地慶祝一番.春節將至,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要蒸年糕,希望來年生活節節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放煙火,守歲到深夜.爆竹聲聲,從黃昏一直響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歲圓”,還有菠菜和黃蘿蔔絲,“百歲圓”寓意長命百歲,永遠健康;菠菜希望人們勤儉節約,生活“把把細細”,吃黃蘿蔔絲表示祝人們財源滾滾,收入越來越多.

奶奶告訴我,年初一不能掃地,據說初一掃地要掃走財運的,到初三才掃地,而且要把掃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頭,這叫“發田財”.初五早上“接財神”,要放爆竹把財神迎進家門.到了正月十五圓宵節,家家吃圓宵,吃餛飩.吃完晚飯,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高高興興地去田頭“旺田財”,預祝來年糧食大豐收.

啊,春節的習俗真多,讓我搞也搞不清.

民風作文 篇2

調查時間: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長輩親戚家

調查渠道:長輩親戚、網絡查詢、書籍尋找

調查結果:

長輩親戚:春節要團圓,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正月初一,要早早起來去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春節八天,要到處拜訪親戚。

網絡調查: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貼春聯、掃塵、倒貼福等等的習俗。

書籍尋找: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竈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初一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濃濃的年味兒。書籍中於把一家幾口的人物放進去,從他們的視角看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中的一個城門甚至一個城牆垛都非常有講究。——《北京的春節》

民風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當地被稱爲“着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鈕釦,只用把結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於打結很費事,二戰後又出現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豔華麗的錦繡。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着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裏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爲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

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羣結隊地舉着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民風作文 篇4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是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很多關於歲首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非常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非常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之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夠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之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的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民風作文 篇5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民風作文 篇6

我們所說的傳統,主要指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它既包括四大發明、萬里長城,也包括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既包括崑曲京劇、古典音樂,更包括儒(道)家經典、唐詩宋詞等。

當你手捧着《詩經》,吟誦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當你翻開《唐詩三百首》,默唸着“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當你品讀《宋詞選》,輕唱着“楊柳岸,曉風殘月”……你會領略到古典文學的意蘊。

當你看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當你看到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當你看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當你看到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你會體悟到中國書畫藝術的韻致。

當你聽到古琴曲《高山流水》,當你聽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當你沉浸在《漁舟唱晚》中,當你陶醉在《春江花月夜》中……你會沉醉於傳統音樂的悠遠空靈。

當你徜徉在北京故宮中,仰望着巍峨恢宏的太和殿;當你流連在蘇州園林,撫摸着雕花的欄杆;當你屹立於山海關上,凝望着綿延萬里的長城……你會讚歎傳統建築藝術的精妙。

當你走入藥店聞到那藥草的香氣,當你在圖書館翻閱《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當你看到一位老中醫在把脈問診……你會驚奇於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

……

這些東西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人爲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獨特的貢獻。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化形態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內涵。

“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福禍避趨之。”這是一種何等熾熱的愛國情懷。千百年來,它鼓舞和激勵着無數的仁人志士在國家和民族危難的關頭挺身而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中國傳統文人堅守節操的宣言。所以,蘇武牧羊北海而其志不移,竹林七賢佯狂避世而不趨附權勢,朱自清寧願餓死而不食美國救濟糧。

“言必行,行必果。”“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這是信守諾言的準則。所以,尾生纔會抱柱而死,曾子殺豬而不欺幼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了昂揚的進取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則是一種寬容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

忠貞愛國、仁德博愛、矢志不移、誠篤守信、明禮謙遜……這些可貴的價值觀念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

然而,進入近現代以來,傳統文化和傳統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中受到了侵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和商品經濟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着民族文化的傳統,使其生存狀態愈顯艱難。

孩子手中捧起的是日本漫畫,而不是含蓄雋永的唐詩宋詞;學生閱讀的是魔幻小說,而不是《紅樓夢》《三國演義》;年輕人熱衷於過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而傳統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新新人類聽的是搖滾,是rb,而那些傳統經典音樂幾乎成了空谷絕響。

然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並不意味着文化同質化、單一化,惟其多樣,世界文化纔會更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怎能讓它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之中?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思考如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民風作文 篇7

現在最近的節日就是清明節,就說說它的風俗吧。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這一天裏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要忌使針,忌洗衣,有一些地區婦女忌行路。而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而清明節又名踏青節的原因是,那時正好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季節,也正好是人們春遊又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在這個節日裏,有些人擁有了親人在身邊的那種親切感,有些人擁有了春遊時接近大自然的那種歡悅感,讓我們祝福所有的人吧。

過年期間,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門拜年的、老人做壽的,竹馬獅燈隊會在主人家玩得更起興、更滑稽,時間也更久。玩的花樣更有針對性,會敬稱爲:三星拱照、騎龍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壽之類。主人招待更客氣、更豐盛。由於表演的時間長,白天沒玩夠,晚上會有繼續表演,引來村內村外更多人的觀賞。所以,春節期間我們老家一帶的孩子都喜歡成羣結隊,爭先恐後地追趕着舞獅隊,跟着看舞獅、看唱戲,就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動。

故鄉的民俗濃郁,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頭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爲了家鄉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節,我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不光是爲拜年,更是爲去品嚐家鄉這醉人的風情啊!

在我的家鄉——常德,有着十分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我的家鄉有着一種獨特的美食——魚糕。每逢佳節,大家總會拿出魚糕來品嚐。它在家鄉人民的眼中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種象徵。

家鄉還有一個與衆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們都會齊聚在一起,開一個小型的“跳蚤市場”,大家可以隨意採購別人的農產品。整個集市活動要開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間,大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希望來年的時候能有個好收成。

在這幾天的時間裏,大家也都沒有在幹農活了,全村人都會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年有了個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鄉變了模樣,但在遊子們的心中,“家鄉”的情是永遠也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