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當好優良家風傳統人小學四年級作文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如何做人。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當好優良家風傳統人小學四年級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當好優良家風傳統人小學四年級作文

當好優良家風傳統人小學四年級作文篇【一】

尋找最美家風,弘揚優良傳統

——尊老愛幼,誠實守信

在過年的一段時間,電視上播出了“尋找最美家風”。很多人接受了採訪,有的人說勤儉持家,有的`人說做人不忘本,還有的人說尊老愛幼等等。我們家的家風很簡單:尊老愛幼,誠實守信。

爸爸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長輩,愛護小輩。當然他們也以身作則。記得在我10歲那年暑假的時候,外婆生病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邊片刻不離,悉心照顧着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後纔回到家。

受到了媽媽的影響,我也對長輩很尊敬。在外面,我會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我會爲頭髮花白的爺爺讓座;在家裏,我會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奶奶總是叮囑我做人要誠實守信。記得有一次,奶奶帶着我去買衣服,由於當時顧客很多,老闆找錢的時候有點匆忙,導致多找了我們10元。奶奶當時也沒注意,回到家後,奶奶一算賬發現多了10元,奶奶立刻起身拉着我又回到了那家店,把錢還給了老闆。老闆很感謝奶奶。

媽媽教會了尊老愛幼,奶奶教會了我誠實守信。這些簡單卻又質樸的家風,影響着我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受益匪淺。

當好優良家風傳統人小學四年級作文篇【二】

當好優良家風傳承人說起這家風家訓,聽老一輩們講,勤儉節約可是我們家代代相傳的“傳家寶”。雖在21世紀的今天,物質條件相較於老一輩們那時的生活的條件好太多,但我們全家人仍然謹遵“傳家寶”的教誨,從不鋪張浪費。

勤儉節約的家風,源於我的祖輩,尤其是我已過世的爺爺。聽媽媽說,爺爺的一生坎坷。七八歲時便給地主家放牛,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法,使他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從此,爺爺就把這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播種、耕種、收穫,樣樣精掐細算,捨不得浪費一滴糧食。直到過世時,還依舊恪守着節約的美德。爺爺曾教育我:“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艱苦的生活。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爺爺雖然不在了,但是勤儉節約的精神永遠存在我心中。

爸爸媽媽這一代便傳承了爺爺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節約不僅只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完電腦或看完喜歡看的電視劇後不關閉電源,是一種“罪過”;不隨手關閉水龍頭,放任水龍頭中的水流,似乎就是犯了“彌天大錯”;還能穿的衣服扔掉就是“罪惡滔天”。像麪包這樣的零食就好像是“奢侈品”一般,從來不會出現在我的家裏。我曾無數次抱怨爸爸媽媽的摳門,爸爸媽媽總是笑而不語。長大後才明白爸爸媽媽的做法,其實是一種勤儉家風之美。在爸爸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勤儉節約彷彿是一股無形的力量一般,早已深入我心。每當我浪費之心開始作祟時,我總能記得爸爸媽媽的教誨與爺爺那句語重心長的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作爲勤儉節約家風的傳承人,更應把勤儉節約的美德發揚光大。我因此大聲倡議:讓節儉成爲習慣,讓節儉成爲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肩負發揚這一美德的使命,讓節儉深入人心,讓我們一起當這優良家風的傳承人!

當好優良家風傳統人小學四年級作文篇【三】

二戰前,歐洲學者曾探討,四大古文明爲何只有中國文明屹立至今?結論是“可能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

重視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也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漢字“孝”的形義,不是“子”承“老”,而且是“老”傳“子”。中華文化的人倫情義正是透過家庭代代相傳。

中華的傳統美德深深紮根於百姓日用倫常之中。大儒董仲舒提倡“三綱”: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對此應該看到附着在其上的封建性,但也要發掘其中重視人倫的優良傳統。有大家曾言“中華文脈已斷”,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年代,政治化的倫理獨尊,百姓日常人倫被邊緣化,被衝擊,幾近斷裂。但也應看到,這種判斷未免悲觀。進入新時期以來,國家不斷對道德方面的綱領性檔案進行着調整,重振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與道德建設。例如: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兩大領域建設,十四屆五中全會加上了“家庭倫理道德”領域,後定爲“家庭美德”建設。2007年十七大又加上“個人品德”建設——符合傳統儒家先“修身、齊家”,爾後“治國、平天下”的觀念。與此相應的是引導社會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之外的“家庭責任”。

思想道德建設,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從貼近羣衆、貼近生活的細微處着手。現代心理學已證實,嬰幼兒的早期記憶影響一生一世。這正合我國的`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長沃土,好家風是優良的生態環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養。優良的家風與家教,還可對“惡”防微杜漸,2011年公佈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年度報告說明,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倫理感與道德感的養成,當從百姓日常人倫入手,從家風入手,從每個人自小如何待人入手。

家風家教的喚醒和建設,是適時的善舉,是道德建設從社會細微處抓起的具體措施、實際行動,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是延續優良文化傳統的好方式。我們要像搶救文化遺產一樣,梳理傳統文化資源,搶救家風家教,激活優良傳統的基因,喚醒傳統美德的基因。摒棄舊“三綱”中的糟粕成分,呼籲建設親子愛、夫妻情、師生義。唯有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家庭”入手,才能夯實社會道德大廈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