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推薦】中國傳統作文五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傳統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中國傳統作文五篇

中國傳統作文 篇1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宏偉的古代建築,如故宮、長城;有美麗的神話,如女媧補天……

下面我要爲大家介紹一下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爲陽數,農曆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名“重陽”,又名“重九”。

每到這一天,人們出遊登高,賞菊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儲存着這種風俗。政還把重陽節定爲“敬老節”,向老年人表達敬意之情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等。

中國傳統作文 篇2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春節,可以放鞭炮、吃水餃、寫對聯。

春節可以過的好快樂,放鞭炮、堆雪人、打冰鉤,都特別特別的好玩。

放鞭炮很好玩,有很多種鞭炮,最嚇人的是紅色的鞭炮,一點燃,過了幾分鐘就噼噼啪啪地響,我們事先躲在房子裏,聽了真恐怖,包鞭炮的紅紙,都飛了過來。

還有一種鞭炮,粗粗的,外皮很鮮豔,點燃了,轟的一聲響,天上立刻出現也五彩繽紛的光束,漂亮極了,鞭炮像一束束鮮豔、美麗的鮮花。

下雪打冰鉤也很好玩。滿天飛舞的雪球,涼涼的,一會兒就化成了水。我試着添了一下,涼涼的,像雪糕一樣冰,就是沒有味道。房屋的屋檐下有一根光滑、晶瑩剔透的冰鉤滑滑的,摸起來特別舒服。打冰鉤用力得輕一點,如果用力太重了,冰鉤容易碎,也要接住。如果摔到了雪地上,就會被摔碎,所以打冰鉤要注意接住,最好兩個人一起玩。

中國傳統作文 篇3

小時候,我就是個十分淘氣的小孩,常常纏着年滿七旬的曾祖父玩耍。

每年的清明節,我都很開心的,因爲可以去掃墓,但掃墓不就是我的目的地,掃墓後的宴席上的紅包才就是我的終極目標,嘻嘻!

往往掃墓就是最無聊的 ,但有了曾祖父的陪伴,便不再枯燥無味。有的年份,細雨綿綿,曾祖父必考我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的年份,天清氣爽,他老人家就考我另一首古詩:“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一樹花。”到了墓園,他也會考我另一首詩:“洛浦林塘春暮時,暫同遊賞莫相違。風光不要人傳語,一任花前盡醉歸。”我並不明白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只就是朗朗背來,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每當此時,曾祖父就會高興地說:“孫兒真乖,真聰明。”他對着自己的晚輩我的長輩們誇獎我,讓我總成了大傢伙關注的焦點。曾祖父大大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我十歲時,曾祖父就患了嚴重的咳嗽,臥牀不起。有一年清明節,他突然把我叫住,要我背清明古詩。他斜倚牀前,眯縫着眼,頭往後仰,靜靜等我開口。房間裏的人不知什麼時候增加了好多個,連平日極少在家的爸爸也來了。我隱隱覺得不妙,但還就是有聲有色地把詩吟誦了一番。曾祖父滿意地點了點頭,努力睜開眼睛,把我細細打量一番。爸爸把我領了出來。

不久,曾祖父病逝了。我才知道那就是最嚴重的一次生病。曾祖父最後聽我吟誦了他生前教我的三首清明詩,帶着滿足離開了人世。我後來也明白,在曾祖父的眼裏,清明既就是一個充滿哀愁的節日,也就是踏青賞遊的好日子,更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

今年清明節,我和爸爸來到曾祖父的墓前,我高聲朗誦着這三首古詩,告慰他老人家太平盛世,我們正詩意地活着。

中國傳統作文 篇4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得以記錄下來的大功臣就是漢字,漢字的作用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根基。她穿越了五千餘年,經過歲月的洗仍然熠熠生輝。漢字傳承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輝煌的歷史和長久積累的知識積累,是民族的文化,銘刻了一個民族的記憶。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曆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 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爲筆畫,象形變爲象徵,複雜變爲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它由4300年前黃帝的史官倉頡所發明,在古文獻中被稱爲“書”、“書契”,到了漢代纔有了“漢字”一詞,用於指稱中國漢族文字。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

中國傳統作文 篇5

今年清明節,爺爺帶我回老家後堡掃墓,回家的路上經過後堡胡家祠堂,爺爺告訴我,這祠堂建於清乾隆年間,因年久失修,已破舊不堪,前些年村裏根據村民意見重新修復好,建爲皋北抗日自衛隊紀念堂了。我心想:這紀念堂爲什麼要建在胡家祠堂呢?爺爺像是猜到我的心思,拉着我的手說:“走,丫頭,進去參觀參觀,你自然就明白了。”

我走進紀念堂,眼望見塊矗立的石碑,石碑上鑿着“皋北抗日自衛隊駐地”幾個醒目大字,石碑後面是紹興縣人民政府撰寫的“修復紀念堂紀事”。棟三開間的屋內,擺放着十幾口玻璃櫃,陳列着當年抗日自衛隊戰士用過的些遺物;四周雪白的牆上掛着數十塊大小不等的圖版,展覽着自衛隊抗日的照片與圖文。我邊看,邊聽着講解員講解:1941年4月17日,日本侵略者佔領紹興,燒殺、奸婬、掠奪無惡不作,紹興人民陷入片水深火熱之中。爲此,中共紹興工委決定建立皋北抗日自衛隊,開展敵後抗日活動。是年7月,自衛隊正式成立,駐地就設在後堡胡家祠堂,這裏就是當年抗日自衛隊戰士們生活、學習、和訓練的地方。自衛隊駐紮在後堡,戰士們個個紀律嚴明,不拿羣衆針線,他們還 經常幫助羣衆幹農活,擔水劈柴,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鄉親們都把戰土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軍民關係十分密切,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敵

聽到這裏,我恍然大悟,這紀念堂爲什麼要設在胡家祠堂,原來胡家祠堂與皋北抗日自衛隊,有其歷史淵源呵!

我專心致志地聽着講解員講解:由於自衛隊常神出鬼沒打擊敵人,致使日本鬼子萬分恐慌與不安。1941年9月9日中午時分,駐紮在陶堰據點的隊日本兵偷偷坐船進入戚里江,企圖包圍胡家祠堂,偷襲自衛隊。村民發現後,立即向自衛隊報警。隊長朱鐵羣獲悉後,第個衝出祠堂,他憑着支駁殼槍阻擊日軍時難以上前,爲部隊突圍贏得了寶貴時間。20餘位戰友安全突圍,但他和指導員葉向陽等5位戰士爲掩護戰友撤離,壯烈犧牲。副指導員王光生在突圍中爲部隊斷後,當他最後個衝出祠堂時,發現村中的所有道路已被封鎖,鬼子嚎叫着四面包抄上來,在這危急關頭,村裏的友生大媽不顧個人安危,把將他拉進自己家中藏了起來。日本鬼子挨家挨戶搜查,她家連來了兩次,但她非常鎮定地坐在家門口挑網,勇敢機智地騙過了敵人的盤查……

聽着聽着,我止不住熱淚盈眶,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愛國情懷、革命理想、與獻身精神,深深打動我的心。使我進步體會到新中國的誕生,是多麼來之不易!也使我更多地瞭解了後堡的光榮歷史,作爲後堡人的後代,我引以爲榮,併爲之驕傲!

最後,只聽講解員大聲說:歷史的風雨,衝不淡人們對英雄的景仰;歲月的流水,流不走人們對英雄的懷念!如今紀念堂已成了後堡人心目中的聖地。鄉親們深深懷念着爲國捐軀的革命先烈,每當烈士犧牲日,村裏會舉行紀念活動;村裏還 把原埋在小南池墓地的四位烈士遺骸,遣移於此;清明節村民在家祭奠祖先時,都會叫烈士入座;前些年,村裏新造的兩座橋,座叫鐵羣橋,另座叫向陽橋,以紀念隊長朱鐵羣和指導員葉向陽。此刻,我對講解員說:“阿姨,謝謝你的講解,聽了深受感動、教育與啓發,我以後還 會經常來。”

烈士長留後堡地,後人永祀英烈靈。走出紀念堂,我路在想:我們要告慰先烈英靈,就要繼承與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走他們未走完的路,復興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