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中秋傳統的作文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秋傳統的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秋傳統的作文5篇

中秋傳統的作文 篇1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傳統的作文 篇2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接爺爺。早上我六點就起牀了,爸爸已經做好了早餐,我就吃了幾口,就迫不及待地坐上汽車向老家奔去。

到了老家,我就急忙下了車,馬上就要和爺爺見面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一進家門,爺爺正在喝茶,我一下子就撲到了他的懷裏。下午的時候,我和姐姐、爺爺還有媽媽一起包餃子,媽媽負責擀餃子皮,我和爺爺、姐姐一起包餃子。我包的餃子雖然不好看,可等下出來一吃還是很香很香的,爺爺誇獎我說皮沒有破就很棒了。晚上我們坐在房頂的玉米堆上,一起賞月,一起吃月餅,還一起背古詩,這是我過得最難忘的一箇中秋節。

我的老家在山東省章丘市相公鎮十九郎村,那裏有著名的百脈泉,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在老家的第二天,我和大媽一起去了豬圈,大媽家一共養了三十多頭豬。剛進去的時候,我覺得很臭,但是一會就適應了。大媽給它們餵食吃,它們吃得很香,可是有六頭豬讓我很害怕,因爲它們長得太大了,我走過去的時候,它們都站了起了,都要爬出圍牆了。當時我都被嚇呆了,可是大媽卻說:“你不用怕它們,是它們怕你。”我不解地問:“爲什麼呢?它們那麼大,怎麼會怕我呢!”大媽笑着說:“難道你沒有發現嗎?它們見到你還不是一會就落荒而逃了呀!”

聽了大媽的勸說,我就裝起膽子,直挺挺地走了過去,沒想到真得沒事。出了豬圈,大媽說:“咱們去摘幾個小黃瓜吧。”我說:“太好了,可是哪裏有啊?”大媽指了指左邊的菜地說:“你看,那邊就有。”我走過去一看黃瓜長在木條搭的架子上,我原來還以爲是長在樹上的,大媽家的黃瓜長得短短的、胖嘟嘟的,跟爺爺買的長長的黃瓜不一樣,嘿嘿!我和大媽在身上蹭了蹭就咬了一大口,非常得清脆爽口,真是太好吃了。大媽還介紹說:“我們這裏不僅有黃瓜,還有小西紅柿、核桃……”我覺得,這一天過得非常開心也很有意義。

中秋傳統的作文 篇3

中秋節是磕家團圓的日子,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裏比較重要的日子。中秋節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是件很美好的事,中秋節放假,我們回姥姥家一起過中秋節。

以前的每年中秋節,姥姥姥爺都是準備一大桌子菜,今年的中秋節媽媽和姥姥姥爺商量,說平時吃炒菜也都吃的多了,也沒有什麼新鮮感了,不如過一次最傳統的中秋吧!“要不烙烙饃吧!”姥爺提議說。這是老家比較傳統的做法,意思是烙饃祭月,讓月亮越來越圓的意思。到了下午五點鐘,姥姥就開始烙饃,這是姥姥小時候就有的傳統,烙出的饃又焦又脆,這種饃,不像我們平時吃的饅頭,這個饃圓扁的,與其說是饃,不如說是薄餅,媽媽小時候也有,吃上這個烙饃,媽媽說是她童年的回憶,是一種情懷!

這種烙饃的做法很麻煩。姥姥從下午五點開始一直忙到八點,就爲了讓我們吃上這個傳統的食物。這個饃首先和麪,加入鹽,揉成光滑的麪糰後,這時候正式新芝麻剛豐收的時候,加入剛打出來的新鮮的芝麻,繼續揉,直到把芝麻都均勻地揉到麪糰裏面去,然後再把面切成一個個小的麪糰,用擀麪杖把這些麪糰擀成一個個薄餅,然後放到平底鍋裏,不用刷油,把這薄餅炕幹,多加熱一會,這餅就會發黃了,然後拿出來晾一會就變成了又焦又脆的烙饃了。由於這個烙饃只能一鍋一個,所以很費時間,姥姥做一個我們吃一個,一邊吃一邊做,姥姥全部做好時我們已經吃掉了一大半。

這個烙饃晾一會會很脆,越吃越香,越香越想吃,很有趣味,我們一邊吃一邊賞月,由於不是大晴天,雖說月亮沒有完全露臉,但是這種感覺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之後我們又開始吃月餅和別的食物,這是我過得最有意思的一箇中秋了!

中秋傳統的作文 篇4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傳統。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傳統,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繫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傳統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爲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傳統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傳統的作文 篇5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因爲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黃昏時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鄉下的奶奶家過中秋。來到後,天已經黑了下來。我們一起開開心心的吃着團圓飯,吃飽後,媽媽跟奶奶聊起了家常。我見狀,溜了出來,打算看一看空中的皎月。

我搬了一個小板凳坐在了院子裏。農村和城市有着天壤之別。在農村,空氣中參雜了一股植物泥土的清香,遠處傳來的月餅,花香,使勁兒吸一口,沁人心脾,心曠神怡。我擡頭望着墨水般的天空,仔細的尋找着黑夜中那一輪明月。突然,在一顆大樹旁,發現了它。

它再也不是以前的月牙兒了,現在的它,皎潔明亮,圓潤純潔,彷彿是一個白玉盤。仔細一看,又覺得它是仙人的明鏡。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看着如此聖潔美麗的月兒,我又覺得它是如此孤獨。不,不對!在黑如墨的天空中,還有那難以察覺的星星,他們眨着眼,生怕我忽略了它們的存在。看着看着,我不禁思念起遠在他鄉的姑姑。有多少人,也和自己的親人遠隔千里,哪些遊人們,也在看天上的皎月吧!可在他們眼中,不是天空中的月兒,而是親人們的笑臉,在他們心中燃燒的不是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而是濃濃的思鄉之情。

標籤: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