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精選12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傳統作文(精選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精選12篇)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1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這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重陽節、元宵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秋節。

中秋節是由於八月十五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又因爲十五的月亮正圓,民間俗稱團圓節。“團圓節”,真有趣的名字,沒想到中秋節還有個這麼好的名字!

中秋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這些故事生動有趣,你也來讀一讀吧!爲了慶祝中秋節還有很多詩人寫了關於中秋節的詩歌呢!《中秋》。水調歌頭》。《中秋月》。《太常引》。《八月十五夜玩月》等。這些都是詩人們在中秋寫的詩。

在中秋節有許多習俗:吃月餅。賞月。走月亮。放天燈。它們都是中秋節的習俗。

每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都會回奶奶家。每年這時,大爺一家,二爺一家也都會回到奶奶家,一家人團團圓圓、說說笑笑。哈哈,要不怎麼叫團圓節呢!這時候奶奶會做許許多多的好吃的,當然最主要還是吃月餅。吃完飯後我們就下樓去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是個美好的節日。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2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中秋節是最美最神話的節日了,但從小到大,所描寫的,除了記敘就是抒情,今天我以論說的方式來表達我對現今改變後的過節方式討論一下。

記得幼兒園時,電視上廣告詞就是“月圓人團圓”,秋節前總是有各式各樣的月餅禮盒競相介紹,新聞報導也會爭相報導各產地橘子,如有颱風過境,對市價的波動影響也是報導的重點之一,最近幾年,大家所關心的不再是橘子、月餅,也不再強調全家團圓的溫情及美麗的神話傳說,取而代之的是烤肉,也不知是誰發起的,或許又是媒體炒作的結果吧!

今年的新聞報導都在轉述一些專家報告,例如:烤肉鐵網因含鋅,直接在上面烤會中毒、用木炭也會有中毒危險、其它如竹籤牙籤竹筷的漂白過程也都有可能致癌,甚至沾醬太鹹都有導致腎臟病變的可能,這樣的“烤肉節”怎不叫人提心吊膽?看着家家戶戶各行各業店家烤肉的景象已不再是過去的“一家烤肉萬家香”,而是“萬家烤肉全國香”,看似處處飄香,天天好味道,總是缺少了那一股浪漫的味道,與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

或許再過幾年,中秋節可能就會慢慢的消失、被人們遺忘;我希望我們的教育,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延續,以其爲本,加以更多的創意,讓它表現的更生動活潑而充滿趣味,這樣的文化才能源遠流長,亦不失其新意。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3

中秋節給傳統有兩個,其中的一個是吃月餅。你知道月餅的來歷嗎?

如下:金朝時朱元璋起兵造反,他獨自一人進入京城。在他一無所獲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老婆婆正在做一種圓形的餅,他想出了法子,在餅裏放紙條,勞煩老婆婆送到城外去。於是他找老婆婆,說明了想法。老婆婆同意了,她把裝有紙條的月餅用籃子裝起來,便走向城門。士兵們看到了無話可說,只好放人。

老婆把消息傳遞完,變回去了。那天晚上,朱元璋成功攻下了金朝建立了明朝。等他回來接老婆婆時,老婆婆一點也不想走,說我不願意跟他走,是因爲我也恨明朝。

中秋月餅的做法,一、和麪做外皮。二、把餡放入皮裏包好成圓球。三、用專業工具壓成型。四、烘烤。注:餡里加冬瓜蓉、澱粉、麥芽糊精、植物油、食物香料……今天得到了兩個月餅,一個我吃,一個我的語文老師吃,因爲是她教會了我悟性。

我看着圓圓的月亮,我不禁想起了以前許下的願望當一名刑警。這是是我從小的願望,每當我看到《走火》《橙紅年代》這樣的熱血型的故事,我就許下了這個願望。

老師說“你就喜歡刑警嗎?當科學家怎麼樣?”“我!科學家連!自己都保護不了,萬一被暗殺了怎麼辦?”如果我當了刑警就一定把自己所有的力量奉獻給中國。

於是,我注視着月亮那潔淨的白光,潔淨的滲透我的心。月亮,請實現我的願望吧!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4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爲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爲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5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6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傳統。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傳統,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繫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傳統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爲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傳統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7

農曆八月十五是衆人歡騰的中秋節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傳統佳節。

今年的中秋佳節來臨了。一大清早爸爸媽媽就上街買菜去了。整個下午爸爸媽媽都在廚房裏忙活着……晚上我和爸爸媽媽拿了板凳在家門前的空地上準備上月媽媽端來了豐盛的晚餐有碧綠飽滿的毛豆雪白滾圓的芋艿還有各種口味的月餅等應節食品。我們準備開始過這個花好月圓的中秋節。

吃晚餐時我聽見電視新聞說:“由於颱風影響到上海今晚將有可能看不見月亮。”可我卻不死心仍然等待着月亮的出現。月亮好像一個調皮的小孩在和我們捉迷藏呢!古人是“月圓人不圓”而我們今天卻是“人圓月不見”啊!想到這兒我不禁失望的嘆氣氣來。

爸爸提醒我:“我們比起四川災區的小朋友可是幸福百倍啊!”聽到爸爸的話我不禁想起四川災區的小朋友們想到他們的家人是否團圓?想到他們那裏是否恢復了以往的平靜?想到他們過得是否快樂?想到……嫦娥姐姐希望你能把我的祝福送個他們!

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小腦袋瓜子想什麼呢?在想的話月餅可就沒嘍!”我這纔回過神立刻去洗手我洗完手拿起一個月餅節吃了起來哇!酥酥的。咬下一口可以看見月餅裏有蛋黃好事天上那圓圓的月亮真好吃!

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四川災區的小朋友們團團圓圓的過了這個中秋節我還和他們一起狂歡玩耍!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啊!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8

客家習俗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9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公爵,今夕是何年。”每每聽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都認爲中秋節要到了,現在竟然真的就是中秋節了。

中秋節,是指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都會選擇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爲了慶祝這個節日,各地都有習俗,人們會擺上香案,祈求平安,吃月餅祈求團圓等。

中秋的來歷有很多種,其中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

第一種;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爲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而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爲“仲秋”,而且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爲“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爲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爲“中秋節”。

第二種;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後裔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捨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後裔對嫦娥十分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裏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後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後,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

無論是那感人的嫦娥奔月,還是那莊嚴的祭月習俗,中秋節在人們的眼中是閤家團圓,國泰民安的象徵,這一天即使是在海外的遊子也會趕回家中,與家人共度中秋,即使再忙,也會寫一封信,打個電話,與家人拉拉家常,或者望着那一輪金黃的月亮,將思念帶到家鄉。

中秋之夜,圓滿的月亮,團圓的家人,坐在院子裏,享用着象徵幸福團圓的月餅,欣賞着宛若玉盤的圓月,沐浴着如銀的月光,交談着暖心的家常話,迴盪着一家人的歡聲笑語,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溫馨與幸福啊!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10

中秋節,中國人民有着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晚上,我們一家吃過晚飯,奶奶搬出桌椅,拿出幾個月餅和一壺茶。我們坐在院子裏,一邊賞月,一邊津津有味地吃着月餅。這時,爸爸給我講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來歷: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衆人走後不久,蓬蒙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向天上飛去。由於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知道事情的經過後,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11

今天是我參加“國培計劃”(2012)置換脫產研修培訓學習的第五天,也是中秋節假期的最後一天,由於明天就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中秋節了,所以走在師專的校園裏,所有的一切都瀰漫着過節的氣息。

學校門口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讓我們這些在師專學習的國培學員們也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自己家中的親人。餐廳旁邊的小攤上,開始零售的盒裝月餅,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了中秋過節的氣息;教室裏,年輕的男男女女在精心佈置着,準備晚上的中秋節聯歡會;校門口,一些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提着自己的大包小包,準備上車,駛向自己夢寐以求的溫暖的小家。

來到教室,也許是由於明天要過節的緣故吧,學員們的臉上露出一絲喜悅的神色,互相交談着回家給孩子和家人帶一份什麼樣的禮物,在他們的課桌旁,放着早已經收拾好的行李,只等着放學的鈴聲一響,就歸心似箭般地回到已經離別了一週的家中,正在這時候,大家的手機上收到了班主任韓老師發來的短信,在祝福我們雙節快樂的同時,告訴我們由於路遠的學員要回家過節,下午的課程安排取消,這個喜訊讓我們這些成人也歡呼雀躍了好一陣子。

終於熬到放學了,我們顧不上吃中午飯,就提着行李向公交站牌走去,此時此刻,中秋節回家團圓的信念就成了我們的精神食糧。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王維的那兩句著名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也許是我們中國人的共性吧!

最後,祝願全體學員和老師旅途愉快!閤家團圓!和家人過一個歡樂祥和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傳統作文12

中秋節到了,我們福州的習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

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衆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們爲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現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時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着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願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並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

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於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後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後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

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風趣,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爲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標籤:精選 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