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哲理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精選8篇)

哲理2.34W

關於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學說,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精選8篇)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1

大家都知道,下象棋有進有退,目的就是爲了贏得最後的勝利。人生亦如此,爲了實現自己的願望,爲了幸福的生活,也必須有進有退。

人生需要“進”。

戰國末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說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魯迅也引用這句話作爲他的小說《彷徨》的扉頁題詞。在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不也需要這種探索精神嗎?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劉開在《問說》中說道:“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學無止境,就是說學業上是沒有盡頭的,人們應當奮進不息。

人生“不進”又怎樣?還是拿學習來說吧。唐宋時期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臨川先生文集》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五歲時就會做出頗有文采的詩。方仲永成名後,父親爲了貪圖名利,讓他放棄了學習,帶着他到處拜訪、題詩。最後,因爲他不再努力學習,最終變得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這告訴了我們一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

人生有時也需要“停頓”。比如我們做事情要“三思而後行”,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要多聽聽旁人的意見,這樣纔能有效避免難以預料的問題出現。

人生有時則需要“退”。人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味地進就是好事,有時候自己退讓一步反而解決了問題。我非常欣賞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自勉的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縱然我等都是平凡人,沒有那些偉人那樣“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肚量,但是能夠包容別人,應當是我們需要努力培養的基本素養。

進與退,是一個辯證的關係。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隨着人生閱歷的增加,我們還會感悟出更多進與退的道理。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2

人生像一個長途的汽車旅程,若只是一刻不停地趕超他人,搶在最前面,在最後也會因汽車破損或動力不足而被迫停止,只有那些適時停止修復的汽車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剛開始步入初二的學習,學校裏,就颳起一波自學熱潮,這在成績優異、學習能力極強的學生中襲捲開來,他們往往在課內學習之餘,抽出時間自學初三甚至高中的知識。而在老師的鞭策下,我也逐漸被這波浪潮捲入,原以爲它能將我帶到遠方,然而它反而讓我進步不前。

由於疫情,停課在家學習期間,我覺得自己學習現在的內容卻有餘力,便借來了初三的課本,買了練習來做。逐漸地,我享受到了快人一等的滋味,便馬不停蹄地向前進,學習更難的內容。

然而,我卻忽視了從前學過的知識,以及現在正在學習的內容,對這些知識沒有深刻地研究與更深層次地挖掘,以致在復學的摸底考試時,我考出了前所未有的低分,這令我摸不着頭腦。爲什麼我如此努力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我鬱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晴朗的初夏景緻在我眼裏也好比枯枝敗葉,枝丫頹唐不振,嫩葉脆弱不堪,內心的冷寂彷彿炎熱的夏天正午暴風雨前的寧靜。

爲什麼我的努力達不到預期的結果?爲什麼與我一樣在自學的學生依舊能考出好成績?這些問題像一團雲霧籠罩在我心頭。

突然,一個人出現在我身邊,我緩緩地擡起頭,是她!班裏最優秀的人。看到她,我心中又增添了一絲煩悶,但依舊低下頭,默不作聲。我們就這樣走了一會兒,她突然開口,“我明白你的煩惱。你覺得你自己曾經花費了很多時間自學後面的知識,但你沒有考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成績,甚至退步了不少,是嗎?”

我詫異的看看她,但還是默不作聲,繼續往前走。“你不能只是一味地超前學,而應同時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把那些知識深深地紮根在你的腦海裏,這樣你纔有進步提升的空間。因此,自學也是要在這些條件下能進行的。”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自語道:“我明白了。”

在她的那一番話的啓發下,我改進了我的學習方法。不久,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

一個成功的人生便是在前進的過程中適當停止或後退中實現的。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3

“你看到那在木材中執行的鋸條了嗎?它有進,也有退,其實人生也是這樣。”

同樣是半小時的車程,同樣是擁擠的學生,同樣是一張張嬉笑、愉快的臉,昔日它們是那麼可愛,活潑。可今天,一切都顯得那麼嘈雜、混亂。

乘務員溫柔的笑臉也不再把我感動,彷彿整個世界都在下雨。那是陽光嗎?爲何那麼刺眼。

接連三次成績的後退,把我熱情的火焰澆得無影無蹤。回家怎麼面對含辛茹苦的母親,怎麼面對慈愛體貼的父親,就用這樣的成績嗎?

“你不是該下車了嗎?你不回家嗎?”同路的同學提醒我。“哦,下,下。”擡着沉重的步子,猶如拖着兩塊千斤重石。

依舊是繁華的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羣。可我彷彿聽到他們都在指責我:“你丟不丟人啊!你怎麼對得起你的父母!你是去學校學習的嗎……”

我是很沒有用,或許我確是不是塊兒學習的料。我向自己低頭了。

走到家門口,我反常地掏出鑰匙自己開了門。要按以前,早就在樓下喊門了。媽媽依舊是那麼地勤勞、體貼,對我問寒問暖,一桌豐盛的飯菜已經準備好,全都是我愛吃的。

我的情緒被敏感的媽媽一眼看出了。“怎麼了,孩子?回到家了,怎麼還這麼不開心?有什麼事給媽媽說,好嗎?”

媽媽溫柔的話語讓我倍感慚愧,眼淚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流,“媽,我沒用,我不想上了。我成績總也提不上來,在學校是浪費你們的.血汗錢。”

媽媽聽了,先是愣了一下,沒說什麼,只是把我的手握在她溫暖而粗糙的手裏,併爲我擦着淚。“孩子,別怕,媽媽相信你能行的。靜下心來,好好找找你失敗的原因。是方法不對,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你的成績可是媽媽一直驕傲的呀!幾次的失敗算什麼。”“可我已經連續退了三次了,同學們都對我不一樣了。”“你看到那在木材中執行的鋸條了嗎?它有進,也有退,其實人生也是這樣。誰都不會一帆風順,波浪還有波峯與波谷呢。經過奮鬥,你一定能從波谷走向波峯的。”

媽媽的一席話,再次溫暖了我的心,點燃了我熱情的火焰。三次失敗算什麼!愛迪生髮明電燈光還失敗了一千多次呢,但他照樣不是成功了嗎?

我懂得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是失敗後不知進取,自甘落後,若要達到成功的波峯,一定要克服波谷狀態,懂得人生的進退。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4

青梅入壺,煮酒爲媒,天下英雄二人此。手驚箸落,欲言難齒,晴空霹靂爲之辭。曹操面前尚爲弱小的劉備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懦夫,爲雷所驚,他退了,於是纔有後來的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以退爲進,天下人知,遊刃於進退之間。

亞里士多德曾言:“高標準的目標和低姿態的和諧統一是造就厚重而輝煌人生的必備條件。”高目標爲你提供進取的方向,不會使你在前進中迷失自我。低姿態使你像飽滿的麥穗一樣“肚裏有貨”。這樣看來進退就像花草和土壤一般,土壤因花草而愈加肥沃,花草也因沃土而愈加繁盛。

退有三種,一種是畏進而退;二爲爲進而退;三爲以退爲進。畏進而退者,是人們往常理解的退者。他們大多不思進取,害怕改革創新,安於現狀,頑固守舊。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慈禧太后,她扼殺欲有革新的戊戌變法,抱着大清的老賬本,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一路逃,一路巴結,最後把腐朽的清政府送上滅亡的道路。因此一味的退讓,失去固有的原則,最終也丟失進取的心

只進不退是畏縮膽怯,爲進而退是明智,表面的退未必是真正的退,小退一步或許是進一大步的開始,輕鬆進一大步或許是無盡後退的開始。倘若那日劉玄德在曹操面前毫無懼意,大談天下英雄豪傑興許立刻招來曹操的殺心,後來的三分天下難道不是紙上談兵嗎?

小到個人榮辱安危,大到國家存亡興盛。一小步的進退不當,就可致之於萬劫不復,猶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博古李德的左傾的錯誤的領導,致使第五次反圍剿損失慘重。貿然進取幾十萬紅軍損失大半。幸虧毛主席等人在危機面前冷靜分析局勢,決定開始長征。國家民族的希望得以保留。危急存亡時,退一步選擇長征,把剩餘力量得以儲存。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迅速蔓延,爲解放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太多人爭強好勝,不知進退,最終兩敗俱傷。也有不少人失去原則一味退讓,最終失去進取之心。因此唯有遊刃於進退之間纔不至於進退維谷,陷入兩難的境地。也唯有如此,才能進退自如,享受爲人處世的大智慧!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5

“進”字構造頗有玄機。

在甲骨文中,進上面是“隹”,形似小鳥,下面是“止”(趾),即鳥足,鳥足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像離弦之箭。簡化字是“走之旁”揹着“井”,就是說,“進”意味着背井離鄉,意味着離開原點。所以進是積極的也是疼痛的,是獨立也是切割。

進有時是被動的。正如魚兒上溯求生,停在水中則陷於淤泥。進化成爲生存必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置身事外,就容易被歷史的洪流拋擲於岸,成爲標本,懸於壁,藏於閣。

“退”則與奔跑背道而馳。

後退,有時並不是妥協,也不是放棄,而是蓄勢待發;一味追逐難免會迷了方向、離了初衷。退而結網是智慧,比臨淵羨魚或赤膊捕撈更有價值。結網之思,勝過無數在河流中搏擊的莽夫。退一步的境界是豁達的。隱退江湖的人多是看透了名利紛爭,不願再爲俗世名利慾望苦苦搏殺,而是潛入市井,安享退之樂。

進有時是一種貪婪,受到無限膨脹的慾望的驅使,拼命追逐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此時,適可而止,急流勇退,看似捨棄,實則是保全人格和操守。進可以讓你飛得高,也足以讓你飛得累。

退有時是一種智慧。

如若處於以卵擊石的困境中,進則玉石俱焚,退則得以委屈保全,就應當學會後退。劉邦在項羽面前俯首帖耳,爲的是以退保身,以退贏得時間,強大自己;勾踐在棚屋裏臥薪嚐膽,爲的是以退贏得羽翼豐滿的時間。

留得青山在,休養生息,臥薪嚐膽……均是古人關於適時“後退”的諄諄教誨。

進,並不是追求十全十美,更不是放縱慾望,而是用積極的心態、踏實的努力來面對生活;退,並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抱殘守缺,而是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珍惜已經擁有的陽光和甜蜜,在現有的時空點燃火把,製造浪漫的舞蹈。進是青春的節奏,如日中天;退是成熟的錦囊,淡定從容。

進退應時的中庸之道,是最難把握的,也最可貴。

進有度,退有則,進退之間,就是滾滾紅塵,進退之間,就是人生百味。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6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說,人生若苦藥,需要文火慢熬有人說,人生是一碗湯,需要慢熬慢燉。無論把人生比喻成什麼,它都是一種經歷,經歷需要的是時間,用漫長的時間去經歷,這就是熬。人生用一熬字,初聽會覺誇張可實則如果每人能夠靜靜地坐下,細細地體味自己人生經歷的種種,恐怕無論男女老幼,都會覺得這一字用得實在精當。

林語堂說過一句話:捧着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記不清什麼時候讀到這句話,只覺得特別精闢,林語堂所說的這壺茶,已經不只是壺泡之茶,應當是心靈之茶。那就是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當我們遭遇人生的林林總總境遇之時,都可以給自己覓到一份心靈之茶,能夠讓自己在如茶般的浸潤當中尋求到一種寄託,尋求到一種安慰,尋求到一種平靜,然後讓自己可以安然度過。

所謂熬,是不輕易放棄,不輕易改變,是歡喜中持有一份凝重,悲哀時多留一絲希望是對生活的負責任,是謹慎對待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日子。熬帶有云淡風輕的意味,有着奮進向上不任人安排佈局人生的味道,知道人生就是這麼錯綜複雜不盡人意,對於所有的合乎常規不合乎情理的都要抱着豁然的心態。

熬,表面上是一種考驗,實際上是一種昇華。每個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都有不同故事的人生。如果想有一個豐1多彩的人生,就需要慢慢去熬,慢慢去經歷,慢慢去品味慢慢去體會。只有走過了這個過程,才能嚐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所以,用熬這個字來形容人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在漫長的人生中,什麼都不是一眼看到頭的,一時的春風得意算不了什麼,一時的失敗其實也不能算數。

縱觀歷史,孫臏能熬得住,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司馬遷熬得住,花了十八年時間完成長篇鉅著的《史記》相反有的人禁不住誘惑,熬不住便把人生之路走的一塌糊塗。因此說,熬住就是一切。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遇到的都不會是一馬平川,在熬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嚐遍各種各樣的味道,鹹味兒的眼淚,甜味兒的幸福,酸味兒的記憶,苦味兒的失敗但是,只要我們慢慢地熬,耐心地過,永遠保持美好的希望和憧憬,過後你就會發現你會擁有人生裏最爲珍貴的歷程。

人生進退是常事,關鍵是能夠熬住。熬就是不輕易放棄,不隨便離開自己的位置就在那裏一步步的努力,達到理想的目標。熬得住就能笑在最後。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個人熬,而是每個人都在熬。

熬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生多姿多彩的歷程。結果固然重要但,人,最後總是要離開紅塵的這,就是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就坐着,躺着,鬧着,等着離開,所以說人生的意義重在於熬,在艱辛的日子裏熬下去,走下去,充分享受熬,在這酸甜苦辣鹹中繽紛每一個精彩的過程,每熬出一步,都是苦樂人生中最寶貴的財1,回憶裏最美麗的畫面。

人的一生不足年,不熬出點東西來就不叫無悔人生,抱怨是無謂的,嫉妒是痛苦的熬纔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最值得回味的莫過於享受熬的過程,熬中自有黃金屋,熬中自有顔如玉,熬到功自成!

熬,關鍵在於自己的心理調適!世上最好的羙湯,都是熬出來的。就像茶是泡出來的,豆腐是磨出來的,功夫是練出來的一樣,人生也是熬出來的,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7

平衡,是一種永恆追求的境界。斑斕綻放,而又不蔓不枝,是花的平衡;寧靜澄澈,而又活水源頭來,是泉的平衡;高聳入雲,而又連綿千里,是山的平衡。世間的萬物在平衡之中彼此聯繫,從而達到最宜的境地。

做人的平衡,便是名利與自由。納蘭容若便是如此。波詭雲譎的官場爭鬥與怡然暢快的山水詩詞,他輕巧地轉換於二者之間。作爲御前侍衛,如履薄冰,但他卻憑着察言觀色,屈伸有度,侍奉好了那一位喜怒無常的君主;而被王國維稱爲“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詞人,淥水亭的鬧中取靜、閒靜逍遙纔是他的心之所歸吧,“一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綠乍和煙”的景緻更深深地令人迷醉。作爲大臣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身爲滿人卻心向漢族文化,文武兼修,才德並重,滿腹才華。想要一舉高中,卻在廷試前因一場寒疾而失了機緣。或許也正因如此,容若心向仕途卻只能作爲微臣,不爲官場所扼,更用他悽清秀麗的《飲水詞》將三十一年的浮生銘刻於世,此中平衡,也非常人所及。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恰也是平衡。不麻木渾噩,也不激進憤世,以中庸之道面對亂世中的風雨,即是找到了平衡。但這平衡,卻也帶着苟且的意味,人若如此,卻也容易變得只會附庸,隨波逐流,雖得以安身立命,也不爲“中庸”,而成了“平庸”。如要成就顯世,也需要“不平衡”來助瀾。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到“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周易》《春秋》《詩經》莫不是聖人困厄憤懣之作。報國無門,獻世無路,胸中的遠大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便產生了不平衡。此不平衡催生的不是壓抑,嫉妒的惡果,而是追溯往事,警醒後人憂國憂民和不斷進取的情懷。《史記》一類的傳世名著,便在此中誕生。

但不平衡,也不皆是善果。超然如陶淵明,便得“採菊東籬下”的閒致;悵然如蘇子,便得赤壁之下酒觴交錯間“不知東方之既白”的釋懷;憤然如屈原,卻得汨羅江邊的悲嘆,一死於逝去的渾水間。家國情懷與個人立命之間產生了微妙的傾斜,若不是國家的危難把個人壓垮,也只是沉浸在個人的得失而忘卻社稷興亡。此番人生,便少了長風破浪的壯闊,多一些歸隱佛剎,不負芳華的平淡。

由古視今,世俗的冗雜讓我們必須習得平衡,於事事之間找到最好的權衡之策,那人生至此,也可得一帆風順。可有時,也要從自身短缺與他人長足之處找到不平衡,從自身理想與尚未實現的現實之間找到不平衡,從而獲取揚帆奮進的力量與激情。但失衡,也會讓人滑至消極避世,墮落不振的深淵。而此中,恰是另一番平衡了。

求得平衡,傳下“當時只道是尋常”的詞作,獲得淡然超逸的曇花一現,而尋得不平衡,也得“逝者如斯”的感悟,二者便如此相生而又可彼此轉化。人生之平衡,更要我們以一生踐行,且行且品嚐其中深含之韻味。

人生之進與退的人生哲理 篇8

當雨後的那一際長紅橫架於天空之中,當早春時節那一株竹筍冒出它的筍尖,當早秋之後桂花之香飄於十裏......這一切切的景象都在前進於之上,散發着迷人的氣息。

周國平曾有言:“架於這富有生機的時代,亦不抉擇,亦不褪棄,進於是退。”是啊,在現在超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我們既不可逾越於之上,又不可卑棄於之下。曾想,如果當時的柏拉圖沒有後退一步,也不會有如今亞里士多德的“感覺即認識的起源”亞里士多德非常尊敬柏拉圖,但他說:“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所以,正是因爲亞里士多德的前進,柏拉圖的後退,才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瞭解未知的人文主義精神。

“學會後退”也是論壇上的一個博得眼球的熱點,在當今這個人人獨以自傲,奮求上進的社會當中,後退必然是於你頭頂上的一記棒槌,你若後退必有人前進。莫不然,現今的高樓裏,每天爲了競達標而忙的焦頭爛額的公司白領,無乎是爲了上位一覽聲望,可有時適時的後退也是爲了更好的積累。正如劉墉所說“爭逐名利之心在作祟,此念一生,則風流盡去!”

流傳至今的“六尺巷”故事無疑是退讓當中的一章經典。如若他們都毫不退讓,那故事的結局必將是不歡而終。可恰好的是,兩家都選擇了退讓三尺,這才使得這一故事成爲人們口中的一恰美談。

現在的社會,看上去波瀾不驚,內部卻雜草紛蕪,前進與後退更讓每個人處驚不憂。繼徐志摩之後還有一個浪漫又不失文學素養的作家朱生豪,朱生豪一生平淡無奇,無疑是寫寫小作,讀讀書。可他說他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前進,他勇敢向宋清如邁步前進,才讓他成就這端美事,使他的浪漫詩集一直暢銷至今。

可得而知,適時的後退,積極的前進都會讓我們豁然開朗,隨心而樂。誠然,“進退共之,與時機相恰,擇適項而存。”江海湖泊,必有退者擇其分支而流向大海,也必有進有 其主流。

前進與後退兩個截然不同的做法,可結果有時卻似一樣,有時,這兩個都是恰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