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哲理

價值的追尋人生哲理

哲理2.06W

人的價值取向生活理念決定着人生之路。人在世上走一遭,除滿足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外,如何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便是最大的精神需求。

有兩個小故事頗值尋味探究。

一位一生從政的退休老者忽一日被醫院診斷爲晚期癌症,一向自信剛強的他如墮入深淵萬念俱灰。其妻深知老頭的稟性,除在生活醫療上十分照料外,事無鉅細,一如既往“請示彙報”。明明能找到的東西說找不到,要老頭指點,明明能搔到的癢偏說搔不到,要老頭幫忙,甚至柴米油鹽諸事也要老頭拿主意。老妻盡顯懦弱無能(當然要不露聲色,恰如其分),子女們也隔三差五的就單位上一些是非曲直來家討教,彷彿這個大家庭須臾離不開老頭,否則“天”就要塌下來。這個被醫生斷言只能活年把的老幹部竟奇蹟般地多活了六年。又一個老農,一生耕耘勞作,晚年被已是白領的兒子接到城裏享清福,過起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日子。時間一長,老農執意要回鄉下,兒子詰問,老父語出驚人:“吃飽了等餓不好受”。

兩個故事揭示一個道理,人要活得有價值,價值的追求是人性之本能。那位聰明的老妻努力營造老伴展示自身價值的機會和空間,填補其失落的心理,使其重新鼓起生命的風帆。那位老農天天呆坐在兒子的'客廳裏遠沒有蹲在自家菜園地裏看着自己親手播下的種子長出小苗那種快樂,“吃飽了等餓”幾等價值喪失,無所事事苦惱得使老農自感已淪爲無用之人,老農不甘其心,選擇迴歸。當某一天,他從鄉下揹着自種的玉米棒送到城裏小孫子手上時,他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那種幸福是別人無法感受的。事實證明,價值的體現是人生存的精神支柱。

人的社會價值主要是透過作用和影響實現的。既然是價值,那就有大小多少之分,偉人的卓著固然可敬,平民的奉獻也然可喜,絕無尊卑貴賤之分。華盛頓母親面對記者的恭維,輕描淡寫地說:“我也爲在後院挖土豆的那個兒子驕傲”。將軍的價值與士兵的價值同樣贏得認可和尊重,人生如戲,一齣戲有主角有配角,主角儘管風光,配角也不可缺失。價值的內涵是共同的,如同一滴水與大海,本質是一樣的。

但是幾千年來國人對人的價值評估總是偏重於依人的官階等級來定位。這種做法遮蔽了人的真正社會價值,某人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有什麼貢獻反而模糊。職位是價值的標識但絕不是唯一。看一些偉人的生平介紹,總是一個接一個的官銜名位,政治家不說,甚至一些文學家科學家也非冠明其官職爵位不可,似乎不這樣標定就對不起逝者。比如杜甫墓碑上“大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其實在我看來只要“詩聖杜甫之墓”足矣。曾經擔任美國兩屆總統的傑斐遜墓誌銘上僅有“弗傑尼亞法案制訂者;《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傑尼亞大學的創始人”幾行字。我想只要知道一些拉美史的無不對傑斐遜肅然起敬,而絕不是因爲他當過總統。應該看到,我們這種沿革幾千來的以炫耀權勢地位的價值認定誤導了人們價值的取向,誘發人們的名利之心,所以總有人拼命往政道上擠,不是說這是壞事而是說價值的取向“條條大路通羅馬”。

崇尚務實,不事奢華。我們希冀人生價值觀的理性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