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哲理

關於生活中的哲理故事

哲理2.83W

戰國時期的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所不同的是,張儀畢業的時候,師兄蘇秦已經是名滿天下的人物了。他憑藉出衆的才華,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遊說六國,形成合縱的局面,與秦國抗衡,名震天下。

關於生活中的哲理故事

剛走出校門的張儀,也想憑自己的能力自謀職業,因爲他覺得自己的能力絕不會在蘇秦之下。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幾個月過去,工作依然無着落。無奈之下,他想到了自己“大腕級”的師兄蘇秦。於是,他前往趙國,呈上自己的名帖,請求拜見蘇秦。張儀想蘇秦無論如何肯定會看在師父的面上給自己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吧。

蘇秦聽說張儀要來投奔自己,就一直以公務繁忙爲藉口,不肯接見張儀。張儀的心裏很不舒服,年輕氣盛的他本打算轉身走人,但轉念又一想,也許師兄是真忙吧,再說自己是有求於人啊,他就耐心地堅持下來繼續等。

過了幾天,蘇秦終於接見了張儀。可是讓張儀沒有想到的是,蘇秦不僅沒給他滿意的工作,還安排他跟下人住在一起,送給他的食物也是奴僕侍妾吃的飯菜。這還不算,蘇秦還多次當着衆人的面,責備張儀說:“憑你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要靠朋友舉薦纔能有一份工作,像你這樣的人不值得我錄用!”然後,毫不留情地把張儀打發走了。

張儀投奔蘇秦,本想從中得到點好處,不料反被羞辱,自然十分憤怒。於是,他發誓,一定要混出個人樣來,出人頭地,讓蘇秦爲侮辱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當時的六國,都已經在蘇秦的勢力範圍之內,肯定容不下自己了。張儀想來想去,決定投奔秦國,因爲只有秦國能對趙國構成威脅。

蘇秦的一個門人聽說張儀要到秦國去,就自告奮勇地要追隨他。這個門人似乎十分富有,贈送了很多金錢、財物和車馬給張儀。張儀問他這樣做的目的,他說:“張先生是成大事的人,我是在爲將來投資啊。有朝一日張先生有權有勢了,我也能跟着享受榮華富貴。”張儀聽了,十分感動。最後,在這位門人的幫助下,張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秦國,見到了秦惠王。

由於當時六國的合縱力量強大,讓秦國很是忌憚,但秦惠王又苦於無破解之策,張儀的到來自然讓他十分高興,尤其是張儀破解六國合縱的連橫大計更是讓秦惠王喜出望外,張儀很快便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後來,秦惠王採用了張儀的策略,加上張儀冒着生命危險到六國遊說,瓦解合縱,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蘇秦苦心經營的六國合縱被秦國瓦解了。

張儀很得意,功成名就的他有些飄飄然。他覺得十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可以出一口被蘇秦羞辱的惡氣了。然而,讓張儀想不到的是,就在這時,一直陪在他身邊的那位門人卻向他提出辭行。張儀十分不解,說:“靠您的幫助,我纔有今天顯貴的地位,正要報答您的恩德,爲什麼要離開呢?”那位門人說:“這一切都是蘇秦先生安排的,他曾經說過,您的才能遠在他之上,所以當初要是給了你一份舒適的工作,可能你就會喪失了奮鬥之心,從而使你失去展示才華的機會,流於平庸了。因此,他才故意羞辱你,激發起你的鬥志。”

張儀聽了門人的話,才明白師兄蘇秦的良苦用心,原來這一切都是他精心設定的局。是啊,如果沒有當初的那番羞辱,也許就不會有他今天的成就。原來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傷害。

說話應該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讓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意思。殊不知,在有些特定的場合,說話卻不能明言,點到爲止,不捅破那一層紙,雙方都意會而無須明說也是一種技巧。

曹操很喜愛次子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長子曹丕轉立次子曹植爲世子。當曹操就這件事徵求賈翊的意見時,賈翊卻一聲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問:“你爲什麼不說話?”

賈翊說:“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你在想什麼事呢?”

賈翊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的事。”

曹操聽後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於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

賈翊對曹操想廢長立幼的想法的態度很明朗,言外之意很明顯: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你不想招致災禍就不要廢長立幼。意思很明顯,卻沒有說出來,可謂是高明之舉。

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係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麼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因此,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妨來個旁敲側擊繞道迂迴,讓對方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失爲明智之舉。

標籤: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