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哲理

如何減少刷朋友圈浪費的時間的人生哲理

哲理2.26W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情況:拿起手機刷朋友圈,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一直不捨得放下。

如何減少刷朋友圈浪費的時間的人生哲理

可轉過身你問他記住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卻又說不出來。這裏,把朋友圈換成微博、豆瓣、知乎,都是一樣的。

人似乎總有這麼一種習慣:不知疲倦地刷着社交網絡,渾然不覺時間的流逝。

儘管刷了大半天,除了別人的各種熱鬧狀態,什麼都沒有記住。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日復一日地發生着。

表面上看,這很簡單啊,就是因爲無聊嘛。實際上,並不僅僅如此。

如果說只是因爲無聊,那如何解釋我們在很忙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在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仍然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至少涉及到三個層次的心理機制。

1、資訊

回憶一下,在你童年的時候,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

某個新奇的玩具(或者服飾)突然流行起來,班裏的孩子們就會一窩蜂地去搶購,一兩天內,班裏就會人手一件。

偶爾幾個沒有買到的小孩,也會各種哭鬧纏着父母要買,否則就會覺得自己成了異類,不敢面對同學的眼光,上下學也要躲着別人。

當一種現象成爲一個羣體中的“文化共識”,或者一種資源成爲一個羣體的必需品,羣體裏的所有成員就都會被驅使着向它靠攏。

那些無法佔有這種資源的個體,就會被羣體所孤立。而在我們那進化了數百萬年的大腦看來,被孤立意味着什麼呢?

意味着羣體地位的降低,在競爭中處於劣勢,意味着很可能被淘汰。

在幼兒園裏,如果大家人手一個某某動畫片同款玩具,那個空着手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大家排斥,不願意跟他玩。

同樣,在一個大學裏,如果有人沒有手機,或者用的是十年前的塞班手機,也很可能招致別人異樣的目光。

無論旁人有意或者無意,無論當事人自己怎麼想,“與羣體不一樣”很多時候就意味着失敗者。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什麼資源是最普適、最常見,又最不可或缺的呢——資訊。

我們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人,但我們可能很難接受有人完全不知道所有新聞、不懂得任何新興詞彙、不瞭解任何熱議話題。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他也很可能到處都被排斥。

所以有個段子,說過去要弄死一個人很困難,斷食斷水都未必能很快成功。現在則簡單多了,你不讓他上網就行了。

如果給一萬塊,讓你一個月不能上網、不能讀書,也不能與人交談,你願意嗎?我是不願意的。

所以,在這裏,刷朋友圈很多時候是一種資訊焦躁的體現。

當我們一段時間沒有獲得新的資訊——可能一兩天,幾個小時,甚至可能幾分鐘,因人而異,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焦躁感中。

這種焦躁與無聊空虛很相似,但又全然不同。它跟我們所處的狀態沒有太大關係,僅僅是因爲大腦長時間得不到“新鮮的刺激”罷了。

我們早已習慣了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習慣了不停地在身邊的環境尋找新鮮事物來刺激大腦,讓它長時間保持活躍。

一旦缺乏刺激,大腦就會變得疲倦。這幾乎可以稱爲“資訊成癮症”。

我們長時間地刷媒體、社交網絡,未必是因爲這些資訊對我們真的有用。很多時候,只是因爲這個過程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新鮮刺激,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活躍,認爲“沒有受到拋棄”。僅此而已。

2、距離感

人永遠是羣體的動物。我們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和安定的需求。如何感到安全?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抱團。

人需要參與到羣體當中,才能真正感到穩定。因爲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作出任何行爲和決策,背後都有着羣體作爲靠山。你永遠不需要一個人去面對所有壓力和負擔。

我們總是傾向於拉近自己與羣體的距離,來讓自己融入一個羣體之中。

很多公司,當需要開除員工的時候,都不會直接開除,因爲這樣需要賠償工資。他們會怎麼做呢?

工資照發,但會把你的工作移交給別人,開會時也不叫上你,平時也把你當空氣……這樣過了一個月,很多員工就會受不了,自己提出離職。

爲什麼明明工資照發,工作少了,你卻待不下去呢?因爲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受到這個羣體正在慢慢變得疏遠,你正被這個羣體排斥。

你會發現你與羣體的距離正在逐漸拉開。慢慢的,就會對自身的存在感產生動搖。

爲什麼很多人在家裏工作、做事、玩手機的時候,喜歡開啟電視,即使什麼都聽不清楚,也要讓它開着?

就是因爲,透過電視發出的聲響,透過這種儀式一般的方式,可以讓自己確信:自己跟世界正在以某種方式產生着聯繫。這就是一種拉近距離的方式。

儘管沒有任何資訊和新鮮刺激流入,但光是聽到外部世界的聲音,以及“與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一致”的心理感受,就足以拉近你與整個外部世界的距離。

同樣,刷社交媒體,就是透過瞭解別人的生活狀態,讓自己感到“我跟別人還有着聯繫”。

透過社交媒體,我們可以窺見別人的經歷、言論、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窺見:最近發生了什麼?大家都在關注什麼?都在討論什麼?

即使我們不參與,只是瞭解這些,也足以拉近我們與整個世界的距離。

更進一步,在社交網絡上,你還可以透過點贊、轉發、評論,這些是個APP都會有的互動途徑,走進別人的生活,參與大衆輿論,徹底地將這種距離消弭。

這就是社交網絡所給予我們的,對參與感和距離感的滿足。

3、反饋

如果說“資訊”和“距離感”是驅使我們去刷朋友圈的主要因素,“反饋”則會告訴我們:爲什麼一刷起朋友圈,就會停不下來。

反饋是什麼?很簡單,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着一個獎賞迴路:

當我們做出一個行爲,立刻就能獲得結果,並且這種結果是有益的,那麼我們大腦就會認爲這種行爲對我們是正面的,會繼續鼓勵我們重複這一行爲。

如果我們的行爲無法產生即時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就會要求我們停下或者放棄。

原因很簡單,大腦會認爲這種行爲是無效的,是在浪費精力。而在遠古時期,浪費精力就意味着競爭劣勢,也就意味着失敗和死亡。

所以,爲什麼我們很容易沉迷遊戲,卻總是很難學習?因爲遊戲中到處都存在着大量的即時反饋:

打怪會有聲光反應;殺死一個怪會有經驗值;運氣好還會爆出裝備……這些無處不在的正反饋,鼓勵着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

而學習基本都無法產生任何反饋。

你一天背了一百個單詞,跟背十個單詞,跟一個都沒背,不會有任何差別。你的頭頂不會伴着悅耳的音樂突然冒出一個“LevelUP”,也不會從天上降下彩帶和絲帶來爲你慶祝。

這就可以說明,爲什麼我們會不知疲倦地刷社交網絡。因爲只需要輕點重新載入,或者手指下拉,就能看到新的'訊息。

這對我們的獎賞迴路來講,簡直是再豐厚不過的正反饋:付出的成本極低,但得到的回報很高。

因此,我們的大腦會要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刷朋友圈,直到沒有新的訊息產生,或者我們已經感到疲勞,新鮮事無法再給我們強有力的正反饋,這種行爲纔會停止。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手,減少因爲刷社交網絡而浪費時間的情況呢?可以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01、給自己正在做的事賦予一個意義

上面所說的機制都屬於本能。而人是有理性的,克服本能的方法,就是強化理性。

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情很重要、意義重大,你就不容易分心。原因是,除了即時反饋,還有一種機制會對行爲產生鼓勵,那就是“預期”。

如果一件事情我們預期會有非常豐厚的收益,或者不做的話會有非常大的損失,那麼即使它很無趣、很艱難,我們也可以堅持下去。

02、爲自己設定短期目標,並不斷攻克

同樣以學習爲例,學習是沒有反饋的,但我們可以人爲地爲它設定反饋。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爲自己設定每天的目標。比如,今天要背100個單詞,如果成功實現,就獎勵自己一頓大餐——當然,這比較考驗自制力。

比較流行的方式,是加入一個羣,依靠羣友的力量來約束自己。比如,每天都要讀一本書,寫1000字書評,如果沒有發出來,就得在羣裏發一個紅包。

這樣,一方面可以約束自己,不至於分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漸積累成就感,讓學習漸漸變得跟刷社交網絡一樣有趣。

Deadline是治療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對分心也同樣適用。

03、將漫無目的的瀏覽,變成有目的的探尋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你就是想刷社交網絡,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儘量不浪費時間呢?可以試試這樣:

當你刷到一個新聞,或者一個不認識的概念時,停下,去搜尋這個新聞(或概念),直到你完全掌握了它爲止。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你同樣在獲取資訊、拉近距離、得到反饋,但是同樣一段時間過去,你至少了解了幾個新聞,弄懂了幾個新的概念。

這段時間對你來說至少不會毫無收穫。如果你還在爲浪費時間而懊惱,不妨試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