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隨筆:記憶裏的火柴

隨筆1.47W

“洋火放高,不許小伢撈。”這是上世紀農村那些義務安全員(舊時稱更夫)常吆喝的一句話,提醒大人將洋火放在安全的地方,教育孩子認識火災的危害,不要玩火。

隨筆:記憶裏的火柴

“洋火”一詞是早年對火柴的泛稱。火柴在我國,早年是從國外買來,爲此也稱之爲“洋火”。在我小的時候,家裏許多日用品和食品都帶個‘洋’字,如洋碗、洋盆、洋布、洋線、洋油、洋蠟燭、洋扒撮;洋芋、洋蔥、洋姜、洋冰糖、洋糖發糕……洋石灰也叫“洋灰”,就是現在的水泥。

一盒火柴由火柴籤子(火柴棒)和火柴盒子組成。火柴籤子用木材質生產,一旦時期也出現過塑料的火柴籤子,但沒有韌性,擦火柴容易彎曲。火柴盒子有木質的,也有紙糊的,火柴盒子多是抽拉式,外殼上印有精美的圖案、廠名以及“謹防潮溼、注意安全”等字樣。

火柴靠黃磷與盒子上的黑沙摩擦產生火焰。形成火苗。火柴生產簡單,將黃磷塗在火柴籤子上,黑沙粘連在火柴盒兩側,經包裝後就成了火柴。小時候聽老人說,火柴籤子上黃磷毒性巨大,10支火柴頭的黃磷可毒死一條人命(俗稱吞洋火籤子),且易自燃,安全性也差,隨便在磚頭、石頭、木頭上,甚至在鞋底上擦一擦,就可以燃起。後生產廠家用硫化磷來代替黃磷,稱之爲“安全火柴”。

“身穿白衣袍,頭戴小紅帽,咔嚓一聲響,立刻火氣冒。”這個謎語,說的就是火柴。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火柴兩分錢一盒,也憑計劃票供應,平時很難買到。小小的一盒火柴,千家萬戶生火煮飯,點燈照明都缺不得它,沒有了它,就得到鄰居家去“借火”和“撞燈”。

莊戶人家使用的火柴,大多被放在竈門口供竈神香爐的“壁廚”裏,這樣火柴就不會受潮,一擦就着。擦燃火柴,空氣中冒出的一股松木香味很好聞。那時人們用火柴也相當節約,一日三餐生火遇柴草溼,就用點燈來引燃穰草。點菸的時擦火柴總是揹着風,抽菸的人多時,一根火柴同時點上幾支煙,也互相撞火。

點菸撞火也有相應的禮俗,就是還給別人的煙時要用雙手,火的一頭不要對着給你撞火的人,否則視爲不敬,這一禮俗尤其是師徒之間特別講究。

有關火柴的記憶,如今回憶起仍十分有趣。如馬戲團演出的小把戲“空中取火柴”,魔術師事先將火柴棒排列在火柴盒子底部,給你看的是空盒子一面,確實是盒子裏沒有裝一根火柴。他揚起手向空中做起取火柴的動作,扣上火柴盒,再翻個面給你看,似乎是取來了滿滿的一盒火柴,其實就只有不到十根,粘在盒底的一排火柴棒。所以人們說,把戲把戲,都是假的。

上世紀,孩子們玩“洋火槍”十分流行,“子彈”就是火柴籤子上那點黃磷。每到春節,孩子們都自制洋火槍。小時候,我玩的洋火槍其材料有兩種,一種是用廢彈殼,另一種是用自行車舊鏈條。

自制彈殼洋火槍先把彈殼的上部鋸掉,留下彈座,把牙膏皮用鐵碗裝着,放進火裏融化,然後倒入彈座,用鐵釘掏一凹形,用合股的鐵絲,一頭連着彈座,一頭拴上一顆鐵釘,彎成u形,一把彈殼洋火槍就做好了。使用時,在凹形處填進黃磷,釘尖落位,彈座朝上,在硬物體上撞擊鐵釘帽的一頭,發出“啪”的一聲,空中飄起黃磷的香味。

自制鏈條槍,找來自行車鏈釦,鐵絲擰成的槍架上,串着若干個自行車鏈釦,鏈釦的另一個孔供鐵絲栓活動,最前端的鏈釦需打一個螺帽,鏈釦恰好是一根火柴棒大小的孔。整串鏈釦和鐵絲栓分別用橡皮筋箍好,使用時掰開最前端的鏈釦,將火柴棒塞入螺帽形成的孔內,並向外拉出,而火柴頭上的黃磷則留在螺帽內。扣動扳機,鐵絲栓高速地撞擊黃磷,從而發出響聲。

說到火柴,我們就會想起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那篇課文。書中那個可憐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用火柴的.光,點燃了自己的夢想,讓生命最後時刻有些許的光明和溫暖。“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表現出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其中的道理,是爲了啓發人們要珍惜現實的幸福生活。

一根火柴能給人溫暖。那時農村裏照明沒有電燈,每當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該點燈燒火做飯了。農村裏每家都有磚砌的土竈,土竈燒的原料主要是柴草。冬天裏,竈膛產生的火,烘得人暖暖的,總忘不掉曾經添柴燒火的情景。

一根火柴也能惹出大禍。冬季,野草都枯了,正是“放野火”的好時機。劃一根火柴點燃枯草,頓時,火焰似條條火龍在田野上飛舞。有時,風助火勢,火源擴大,也會殃及村民的房屋。

武漢火柴廠是華中地區一家比較大的企業,計劃經濟時期,產品銷售全國。當時,湖北省各地用的大都是武漢火柴。“雙喜牌”火柴是火柴中的名牌,給人留下深刻記憶。

隨着打火機的普及,火柴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誰家還用火柴點燈生火,誰的衣兜裏還揣着火柴去擦火點菸。火柴那飄曳的火苗給人以珍貴的記憶,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