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蝴蝶的啓示初中生隨筆

隨筆1.31W

有一則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個人發現一隻蝴蝶在繭裏蠕動,“苦苦”地掙扎了好一陣子,還不能完全衝破那牢牢的繭兒,儘早來到人世間享受幸福的生活。那個人站在旁邊急不可耐,便一番好意急忙找來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替蝴蝶剪開了繭,結果那隻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然而,不幸的是,由於這隻蝴蝶沒有經過破繭前必須經過的痛苦掙扎,以致出殼後身軀臃腫,翅膀乾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含恨離開了夢寐以求的天堂。自然,這隻蝴蝶的歡樂也就隨着它的死亡而永遠地消失了。而那好心人卻成了間接的“兇手”。這個好心人之所以成了“兇手”,是因爲他急於想看到蝴蝶破繭後的結果——生成美麗的蝴蝶,卻沒有意識到蝴蝶破繭的過程是她成長的必經過程。若沒有這一過程,蝴蝶即使出了繭,也只能走向滅亡。

蝴蝶的啓示初中生隨筆

學生的.成長也是如此,只有經過痛苦的成長經歷,主動探索的磨練,積極思考的煎熬,才能成長爲有個性、能創新的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教育者如同這位“替蝶破繭”的“好心人”一樣,爲了高效率的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利用“灌輸”這把剪刀替學生剪開“學習”這層繭,用浩瀚的題海淹沒了學生的興趣、個性。以爲講得越細、練得越多,學生的能力增長越快,以爲學生“掌握”預設的課程目標,就完成了由“蟲”到“蝶”的蛻變。而實際上他們用好心剝奪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思考的過程,扼殺了無數學生的個性、創造力。

因此,要很好地貫徹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師應從“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教學應從以教爲中心轉向以學爲中心,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創新性學習;教學過程正在由單向控制向雙向或多向交流轉變;教學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知識和發展能力。

《學記》中說的“君子之教,喻之,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贊可夫曾經說過:“如果教師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等特點都表現出來,就會在學生的發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教學注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與完善,有利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認識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器”,而是知識的主人;學生不僅是認識的主體,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動性的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學生纔可能“破繭成蝶”。

那麼,如何發揮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呢?首先,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創造有利的條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師長期潛心培養。其次,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在教學中經常設計發散性思維練習題,透過分析、判斷、想像、推理訓練學生,能培養創新性思維能力。再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作爲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讓他們有大量的時間閱讀、思考、想像,與同學和老師進行廣泛的交流,獲得進行創造思維的空間。學生能夠展開想像的翅膀,產生創新的火花。增強了創新能力,反過來又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