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說說

最新經典說說:未來愛人的模樣

說說8.4K

你喜歡什麼樣的人、看重什麼樣的條件; 早在你的原生家庭裏,就已經的形成了。

最新經典說說:未來愛人的模樣

雖然多金、養眼、脾氣好、性格合、有遠見、聊得來的愛人,人人愛,

可是,當你明白恐怕難以遇上一個各項完美、十項全能的另一半時,

你會把哪幾項歸爲必選項?而哪幾項對你而言,壓根沒那麼重要?

你有沒有發現,喜歡你的和你喜歡的,

幾乎總是一類人,

他們之間總存在着微妙的共性……

或者,你喜歡什麼樣的人、看重什麼樣的條件;

早在你的原生家庭裏,就已“極富個性”的形成了。

01

我的美麗女友桐,剛大學畢業那會也曾相親無數、傾倒男粉無數。

可她最後的選擇,並不是那位顯而易見“條件最好的”——最具經濟實力、最有發展潛力、且樣貌品性也不差的;而是那位 “對她最好的”。

“對她好”其實是個挺抽象的概念,且每個人對“好”的理解都不一樣。那麼這中,讓桐感覺到“好”的細微感受是:藍先生說話溫柔、行爲紳士、言談舉止裏透着他良好的個人修養與文化學識,一言一行裏寫滿了他對她的深情與厚意……

你若走進桐的家庭,便不難理解她對這份“好”的格外看重。

某次和桐聊天,一向懂事的桐姑娘卻說:有時我真覺得我爸配不上我媽,她應值得更好的生活。若不是嫁給我爸,她現在的氣度、階層和見識,恐怕都不可同日而語吧。

桐的母親是位典型的大家閨秀,桐的家庭看上去本沒什麼不妥,經濟小康、平穩和睦、嚴父慈母。

可在桐看來,自己家三十多年的和睦,很大程度上維繫於母親一直以來的隱忍——一方面是小原則上的不斷妥協,由此漸被父親身上的氣息所同化;一方面是大原則上的始終堅守,才保障了這個家的品質和風貌。

桐的父親是標準的大男子主義與家長做派。家務活很少擔當、回家直接上飯桌、椅子倒了跨過去、油瓶倒了不帶扶……雖然自己做得少,但對家人要求高,如果哪個細節不對了他的心思,往往一言不合就掀桌。

桐在少女時代也捱過幾次不容分辯的“豪打”,每每那時,她就在小房間裏恨恨的想:長大後絕不會嫁一個這樣的男人。

如此,藍先生的溫柔體貼和尊重女性,讓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莫大溫暖——一種在童年就極度渴望並缺失的溫暖。

而如果更客觀的看桐的父親,他也並非完全不可愛的人。桐認爲,父親的優點在於:安穩本分、熱愛生活,且十分看重家庭、愛護妻女。

正因爲此,從小被“富養”的桐,並不是一個對物質特別看重的女人,她敢於“捨棄”那個更有錢的男人,也敢於活得更浪漫、更感性、更真實。

02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缺憾的部分,TA會在成年後拼命加倍找回;

而一個人在原生家庭富足的部分,TA反倒容易做出理性取捨。

桐的經歷讓我想起“民國女神”林徽因在兩大仰慕她的俊傑之間,所做的那段經典抉擇。

一邊是深情款款的文藝詩人徐志摩,另一邊是出身名門的翩翩公子樑思成。

被選的樑先生顯然也受寵若驚,他問:

爲什麼會是我?

他們的朋友費慰梅卻看得真切,她說:

這些年徽因和她傷心透頂的母親住在一起,使她想起離婚就惱火。在這起離婚事件中,一個失去愛情的妻子被拋棄,而她自己卻要去代替她的位置。

這“傷心的母親”正是林長民的第二任妻子。因她不得寵,母女二人被安置在狹小的後院,而父親的妾氏卻和四個兒女住在寬敞的前院。

好在林長民對冰雪聰明的長女另眼相看。因此,林徽因的童年“半是陽光半是雨”,一方面從母親那裏感受寂寞與陰冷;另一方面從父親那裏獲得的寵愛與嬌呵,也由此看到了一個更明朗的世界。

當門縫的斜陽照進陰暗,她更本能的呼喚一場“父慈母愛”的陽光普照。

所以,當愛到癡狂的徐先生要與妻子離婚時,卻是觸及了她深處的敏感與隱痛:

她無法接受一個“拋妻棄子”的男人,而推着另一個女人成爲母親那樣的人;

更無法接受一個“有過婚史”的男人,而使自己成爲如母親一樣的繼室夫人。

她的潛意識裏呼喚一段堂堂正正的婚姻和一個原配夫人的身份。所以,她感情的天平傾向了思成。何況,她與他還有着共同的理想與追求——這也是她眼見母親那段婚姻裏所欠缺的。

誠然,她愛着徐志摩的溫柔浪漫和詩情畫意,但這絕不是她所看重的選項——或者因爲,父親也是個柔情之至的男人,他與志摩曾是忘年之交,還曾玩過互傳書信的練筆遊戲,寫過“風情萬種無地着”那樣香豔的.句子……

卻無心插柳的給徽因打了“預防針”,讓她對男人的“風花雪月”早有免疫力。

03

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在不斷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

如此,便也不難理解張愛玲。

張愛玲的兩任丈夫,胡蘭成、賴雅、分別比大她14歲、29歲。

關於這一點,她在某次與蘇青的聊天中談及:

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齡應當大十歲或十歲以上,我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當有經驗一點。

或者,也只有這樣的關係才“亦父亦夫”。

張愛玲雖出生在顯赫之家,但其父張廷重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他不僅沒有給女兒關愛,反而給了她慘絕人寰的冤枉、暴力、軟禁,甚至叫她去死……

很難說,她後來愛着的男人,是父愛般的男人、還是父親般的男人,甚至只是爲了印證自己在“父親”眼裏的可愛。

原生關係中有這樣一段話,或許可以解讀:

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的與某些特定的人發生愛或恨的關係,潛意識中藉着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得到第二次機會,來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時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原來,愛上這樣的男人,始於一場原生情結,在成年後會不受控制的反覆使然;

原來,即便和胡蘭成等是糾纏、是傷害、是痛苦,於她,也是一種無藥的醫治。

如果從一開始,張愛玲遇上的不是有人格缺陷的胡蘭成,而如桐姑娘遇上溫柔儒雅的藍先生、林徽因嫁給專一理性的樑思成……

或者,那個亦父亦夫的男人,可以很大程度上平息她的焦慮、安撫她的痛苦、用行動爲她注入安全感,讓她的人生得以重塑。

04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着自己原生家庭的烙印,去開始成長的歷程;我們一生都是帶着自己原生家庭的缺憾,去尋找、修補和癒合。

直到某天,遇見那個人……

可也並非所有人,都能遇上對的良人。

那麼,如何能擺脫“病態的醫治”呢

如我之前在另一篇“命運文”裏提過,我們解讀命運的密碼,是爲了更好的掌控它。

如果知道“原生的缺憾”在我們成長後,可能會成爲一種埋藏的“隱患”,在日常生活裏毫無防備、意想不到,以超凡的強度反撲。

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此刻,停下來,回想一下,

你有沒有一些童年特別想要,而又沒有被滿足的?

你有沒有童年記憶特別深刻的負面情緒或創傷?

你有沒有一些不受控制的情緒觸點

哪怕過程是痛苦的,意義卻是積極的。它也可以使我們更瞭解自己一些莫名的情緒來源,使我們以較成熟、更客觀的立場,探尋自己的喜好成因和性格源頭。

找到因果,纔有可能使行爲、認知和情緒等,不受成因所挾制。

如果已婚,你可以和伴侶一起,

透過回憶童年,幫彼此找到癥結、探尋成因,理解彼此的行爲偏執和情緒偏激,一起與過去釋然、與未來和解。

告訴對方:你需要擁抱現在的伴侶,而非彌補童年的缺憾。

如果已育,你們的現在的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給TA一個健康健全的成長環境,時常傾聽TA內心的需求,不要讓某一需求始終處於深度匱乏的狀態。

所謂“富養”的另一層意義,是幫TA在成年後的紛繁選擇面前,能夠從容理智的做出甄辯。

標籤:愛人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