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名言格言

左傳名言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或是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豐富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左傳名言,歡迎閱讀與收藏。

左傳名言

左傳名言

1、多行不義必自斃。

譯文: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睏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6、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譯文: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擺出權威來防止怨恨。

7、臨患不忘國,忠也。

譯文: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譯文: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

9、爲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譯文: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10、無德而祿,殃也。

譯文: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

1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文: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12、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譯文: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3、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譯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麼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4、衆怒難犯,專欲難成。

譯文:衆人的憤怒不可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慾望難以成功。

15、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譯文: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

16、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譯文: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7、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譯文: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

18、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譯文: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源的處所。

19、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譯文:好事不能放棄,壞事不可任其發展。

20、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譯文:節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21、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

譯文: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係。

22、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譯文: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

23、量力而動,其過鮮矣。

譯文: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去辦事,過失就會少些了。

24、輔車相依,脣亡齒寒。

譯文:面頰骨和牙牀互相依靠,緊密相連;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兩個鄰近國家利害相關、互相依存的關係。

25、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譯文:言辭沒有文采,流行得不會很遠。

26、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

譯文:修養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斷增長,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徹底乾淨。

27、不以一眚掩大德。

譯文:不能因爲一次過失而掩蓋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過去的功績。

28、從善如流。

譯文:聽從正確的意見象流水一樣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29、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譯文:人民的生計貴在勤勞,勤勞就不會貧乏。

30、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爲土芥,是其禍也。

譯文:國家興盛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對受傷的人一樣關心愛護,這是它的洪福;國家衰亡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微不足道,這是它的禍根。

拓展閱讀

《左傳》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wù)【通wǔ】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之。愛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 qì )請於武公,公弗(fú)許。

及莊公即(jí)位,爲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 )【通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通 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通避bì】害?”對曰:“姜氏何厭【通饜yàn 】之有!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通毋】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至於廩(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公曰:“不義不浚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舊讀gōng】。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通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爲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wèi)之。”公曰:“爾有母遺,(yī)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在這裏讀yù】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yì)。”遂爲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ì),永錫【通賜】爾類。’其是之謂乎?”

註釋

①選自《左傳·隱公元年》。鄭伯,指鄭莊公。鄭屬伯爵,所以稱鄭伯。鄭,春秋時國名,姬姓,在現在河南省新鄭縣一帶。克,戰勝。段,鄭莊公之弟。鄢(yān),鄭地名,在現在河南省鄢陵縣境內。

②〔初〕當初。《左傳》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這個詞,這裏指鄭伯克段於鄢以前。

③〔鄭武公〕名掘突,鄭桓公的兒子,鄭國第二代君主。

④〔娶於申〕從申國娶妻。申,春秋時國名,姜姓,在現在河南省南陽市北。後爲楚所滅。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鄭武公之妻,“姜”是她孃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諡號。

⑥〔共(gōng)叔段〕鄭莊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歲小,因此稱“叔段”。失敗後出奔共,因此又稱“共叔段”。共,春秋時國名,在現在河南省輝縣。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難產的一種,胎兒的腳先生出來。寤,通“”,逆,倒着。

⑧〔遂惡(wù)之〕因此厭惡他。遂,連詞,因而。惡,厭惡。

⑨〔亟(qì)請於武公〕屢次向武公請求。亟,屢次。於,介詞,向。

⑩〔公弗許〕武公不答應她。弗,不。

⑾〔及莊公即位〕到了莊公做國君的時候。及,介詞,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現在河南省滎(xíng)陽縣西北。

⒀〔巖邑〕險要的城鎮。巖,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東虢國的國君死在那裏。虢,指東虢,古國名,爲鄭國所滅。焉,相當於“於是”“於此”。

⒂〔佗邑唯命〕別的地方,聽從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詞,別的,另外的。唯命,只聽從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現在河南省滎陽縣東南。

⒄(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三。

⒅〔祭(zhài)仲〕鄭國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牆。

⒇〔雉(zhì)〕古代城牆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

21〔國〕國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大的城不能超過國都城的三分之一。參,同“三”(因繁體作“叄”)。國,國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譯文

從前,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爲妻,名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從此就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爲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裏,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裏,稱他爲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會成爲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將要不能控制。”莊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如何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很難剷除乾淨,何況是您那受到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趨滅亡,你姑且等待。”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暗中歸自己控制。公子呂說:“一個國家受不了兩個國君的統治,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請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莊公說:“不用管他,他自己會遭到災禍的。”

太叔又把兩處地方改爲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子封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也終將崩潰。”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準備好了充足的糧食,修繕盔甲兵器,準備好了步兵和戰車,將要襲擊。鄭國都。武姜準備爲共叔段開啟城門做內應。莊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襲鄭的日期,說:“可以出擊了!”於是命令子封率領二百輛戰車,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爲“鄭伯”(意爲大哥),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隱含責難鄭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後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特意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着。莊公問他爲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一個母親,我吃的東西她都吃過,只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孃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爲什麼這麼說?”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潁考叔他後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憂慮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個隧道,在那裏見面,那誰能您違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詞相合)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隧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於是姜氏和莊公作爲母親和兒子跟從前一樣(即恢復了母子關係)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孝子而說的吧?”

評析

此文作爲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儼然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文章把發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鄭伯克段於鄢”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彷彿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歷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生、發展和最後結局。從而,不僅讓我們明瞭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內心世界,並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治者內部奪權鬥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

此文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敘得法。此文並不平鋪直敘地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而是緊緊抓住相關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決定着事件的發展和結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展和結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

透過此文,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即後來常說的“春秋筆法”。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愛、共叔段貪得無厭,並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透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好的敘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敘述和描寫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的。《左傳》作者對“鄭伯克段於鄢”這一事件的政治傾向和思想傾向不也是這樣顯現出來的嗎?

當然本文還有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簡潔等特點,這屬於具體的表達技巧的問題,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標籤:名言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