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經典美文

兒時的中秋節

兒時的中秋節也許是我們最難忘的回憶,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經典美文“兒時的中秋節”,希望大家喜歡!

兒時的中秋節

這,也許是我記憶的起點,因爲再往前的記憶,幾乎都是從母親口中得知的。

五歲前,我家沒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小隊倉庫裏。生產隊那會兒,父親是小隊會計。生產隊解體後,倉庫就空置了,只留下一些鏽跡斑斑的農具。這間倉庫,儲藏糧食時總顯大,但是作爲一個家,實在袖珍極了。前半間作爲堂前間兼廚房(說是廚房,其實只是放了一個洋油爐和鋼筋鍋),後半間則作爲臥室。那時家裏堆滿種地的傢什,籮筐啊,長籃啊,鐵鈀之類的,還有一個已經不用卻不讓扔的犁,橫七豎八堆滿大半間客廳,連個放屁的地方都沒有。

屋裏雖小,門前的一塊曬場卻大得很,我估摸着有一百多平方吧。因爲生產隊的稻穀都要在這裏晾曬,所以還澆了水泥地面。那時候,這麼大一塊水泥地,在村裏是絕無僅有的,放個露天電影也綽綽有餘。夏季和初秋,我們總是把飯桌搬到曬場上,邊吃飯邊乘涼。屋裏實在熱時,父親也會幫我們把牀搬到外面睡。牀很簡單,兩條長凳一放,一張竹榻一擱,一卷草蓆一鋪就可以了。蚊子多的時候,就在上風口用癟穀子點一個蚊煙堆。蚊煙堆哪有必撲好用,有時候薰不走蚊子,卻把我們薰得滿眼淚水。不嫌麻煩,父親也會給我們撐蚊帳。其實也不麻煩,在長凳外側的四個腳上各支一根桃子竹竿,再橫地綁兩根竹竿就可以了。沒有蚊蟲騷擾,自然一覺睡到大天亮。

過白露,早晚變涼,父親也不同意我們睡外面了,怕沾了寒氣。可是中秋節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還可以享受一次在外面睡覺的機會,只是得裹上被子。擡頭便是天,又有清風明月相伴。這種夜,只一想,便能滿滿的美意。

中秋節前昔,母親會到西南邊一里路開外的廟後橋村給我們買月餅。那裏有一爿小店,月餅的花色相對比較多。一里路打個來回,小腳的母親足足要走上半個多小時。等待的時間總是那麼難熬,眼睛跟着在莊稼地慢慢移動的母親的身影越來越遠。看不到了,就搬一條長凳,站在兩頭,伸長脖子,直到她變成一個黑點消失爲止。我現在脖子那麼長,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由於饞蟲作怪,兄弟倆在曬場坐立不安,嘴裏嘟囔着,嫌母親走得太慢。等到視線中又出現那個移動的黑點,兩眼才重新放出光芒。黑點越來越大,逐漸變成母親的身影。這邊,則是在長凳上歡呼雀躍的我們。

月餅總算買回來了。那時,最多的是那種鐵餅那麼大又鐵餅那麼硬的老月餅。母親一般買兩個,一個是殺我們饞蟲的,還有一個,是等着過中秋的。母親在一個月餅上打個叉叉,均勻地分成四塊,兩兄弟每人分兩塊。另一塊,則會被母親藏起來。不消說,一陣風捲殘雲,一個月餅就進了兩隻餓狼的肚子。此刻,終於能體會到悟能兄吃人生果是什麼感覺了。接下去,當然用二娃的眼睛搜尋另一塊月餅的下落了。其實搜到了也不頂用,只敢解解眼饞而已,父親的大手掌還是令我們有所畏懼的。只好扳着手指頭倒數着日子,期盼可以名正言順品嚐另一塊月餅的日子早日到來。

日子似乎比小腳的母親走得還慢,兩三天過得像兩三年,但八月十五到底還是來了。爺爺住大伯家,奶奶住我家,一個月餅要分五份,這可如何是好?好在父親“不愛”吃月餅,每次總會自告奮勇地提出只要分四分就夠了。這可樂壞了我們,雖然還遠未到入學年齡,但是被除數不變的.情況下,除數越小,商越大的道理還是懂的。所以我現在經常教育學生,學習數學一定要聯繫生活實際。

一家人圍着小圓桌而坐。第一塊月餅當然給奶奶,然後給母親,最後兩塊就是我們兩兄弟的。母親的刀法已經爐火純青,她分的月餅已經讓哥哥再也目測不出哪塊月餅最大了。但當我們一陣狼吞虎嚥然後虎視眈眈地看着對方手裏的月餅時,奶奶和母親會從自己那一塊裏掰下一半分給我們,然後說出一句似乎商量好了的話:“這麼大,我吃不完。”吃完月餅,兩兄弟就坐在圓形的桌上看天上的圓月,一邊聽着奶奶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夜漸深,便鑽進父親搭好的掛了蚊帳的牀上,在外面過上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

兒時的中秋節,月餅很少,月色很淡,親情卻很濃。那種其樂融融的情景至今難忘。

標籤: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