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經典美文

勇於突破人生的邊界傷感美文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爲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這是楊絳先生96歲時,於《走到人生邊上》一書前言裏寫的話。從價值的座標出發,人生邊緣的確並不意味着終點。探索人生的價值,關鍵不在於時間的長短;一個人跋涉的遠近,最終取決於能不能突破人生的邊界。

勇於突破人生的邊界傷感美文

有一位大學教授,每逢開學都這樣向新生講述學習的意義:如果把人類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識圍成一個圓,那麼每個人的學習經歷,就是從圓心向外不斷伸展的過程;直到有一天,當順滑的邊緣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類知識的邊界。正是一個又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讓知識的圓圈愈加寬廣,文明的薪火越燒越旺。在相當意義上,人類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構邊界、擴展邊界的過程。對個體來說,人生價值的飛躍,又何嘗不需要對邊界的突破與拓展。

然而,突破人生邊界的關鍵一擊,往往離不開化繭成蝶般的磨鍊。在穿過被稱爲“海上墳場”的智利合恩角後,船長郭川以詩明志,他“恐懼過、絕望過、崩潰過,但從沒放棄過”。女潛水員徐海燕爲了讓水下長城的奇觀重現於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設定”。現實中,總有一羣人行進在人類活動範圍的邊緣,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挑戰着生命的極限。數據顯示,目前,共有數千人登頂珠峯,有數百人進入太空。他們,都可謂是人生的突破者。

“將無法實現之事付諸實現,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標誌。”打破邊界,單有冒險品質還不夠,尤需蓄積不平凡的堅韌。1953年的青藏高原“遠看是山,近走是川”,還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稱爲“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帶領1200多名築路軍民,用手中的鐵鍬和十字鎬向世界屋脊徒步進發。有人問起公路的起點,慕生忠把鐵鍬往地上一戳,喊道:“我們的帳篷搭在哪裏,哪兒就是格爾木。”劈開崑崙山,戰勝唐古拉,透過怒江上游的黑河,炸開岡底斯山的石峽……如今,格爾木已經成爲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以一往無前的勇毅和決心攻堅克難,“千磨萬擊還堅勁”,才能創造不朽功勳,書寫人間傳奇。

哲人有言,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於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許,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爲揚帆遠行的哥倫布,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雙眺望遠方的眼睛。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並非由窄變寬、由急變緩的河流,更像是奔騰在崇山峻嶺間的小溪。與其在看似停滯的人生邊界處踟躕不前、哀婉嘆息,莫如果敢地邁開腳步,張開雙臂去迎接前方的機遇。

長跑運動中有“極點”概念,意即跑步中會出現呼吸困難、情緒低落、全身乏力等狀況,但在熬過臨界點之後,跑步者將迎來“第二次呼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很多時候,我們常在抵達邊界前就選擇了放棄。在人生的邊界上敢於突破、奮勇前行,我們才能越過一個又一個“極點”,收穫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