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經典美文

實現夢想需要醒來美文

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也許更加寶貴。

實現夢想需要醒來美文

朋友辭去上海某公司部門經理的工作回鄉隱居了,她告別的神情和語氣有些悲壯,流露的是無奈和疲憊。我卻非常羨慕,說她早該回去過舒服日子了,因爲她的兒子已自立,沒什麼牽掛了。幾年前,當高老爺和妻子山荊在網上說,他們辭去上海的進階白領職務,去江西鄉下過隱居生活時,很多人都感到懷疑和驚訝。我卻認爲,這肯定是前有古人後有來者的選擇。果然,又有四川的一對年輕的夫婦步了他們的後塵,隱居簡陽鄉下,種花爲業。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不止是陶淵明,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德國作家黑塞、丹麥作家彭託皮丹,美國和印度的一些人都曾一度過着隱居生活,一對北大博士夫婦隱居深山二十多年,與世隔絕,自得其樂。

從生活本身來說,也只有散發着泥土清香,有着藍天白雲,生長着草木瓜果的地方纔最適宜人類居住。城市呢?城市是創造和發展的地方,是賺錢奮鬥的地方,是集結着多種社會功能的地方,卻很難成爲享受生活的地方。這一點在有些國家已成共識,很多西方人年輕時在城市拼搏,實現着自己的價值,或掙下一份產業,交足養老保險。等老了就回到鄉下,經營自己的農場,或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叼着菸斗,陪着老伴兒,領着愛犬,夏天聽昆蟲的鳴唱,秋天看落葉在風中變黃,冬天守着壁爐讀書……如果在城市養老呢?公園裏老人們的情景就是答案,空間狹小,環境吵鬧,舉目盡是高樓,少有鳥語花香,只有坐井觀天之感,全無新鮮空氣可吸。

其實對年輕人來說,喧囂的都市也不爲多數人喜歡。激烈的競爭,呆板的生活,日復一日的忙碌,只知埋頭趕路,無暇顧及其他。這樣的生活太被動、太機械,就像上足了發條一樣,是不能停歇的。於是,好多人亞健康、抑鬱症、過勞死,不用說詩意的生活,就連如意的生活也無緣。修剪整齊的草坪看不到自然風貌,人工堆砌的假山展現的是做作和矯情,沒有山外青山,只有樓外高樓。那麼,爲什麼人們還向往都市呢?因爲人要工作、賺錢、交際。正如美國作家麗澤·穆勒在《風景線》一詩中寫:“有人總是爲了生計,放棄鐵杉和石砌的'湖岸,打點好人生的行李,驅車前往城市。”

除了生計的需要,還有價值取向和心理因素等。有些鄉村過於貧窮,條件惡劣,社會功能缺失,人就難免要進入城市。如果沒有城鄉差別和政策傾斜,人們是不會非擠到這個由水泥汽車組成的螞蟻王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環境纔是真正可以自由棲息的地方,那裏生長的是悠然的樂調與和諧的寧靜,是能和生命相契合的風雨陽光春風萬籟。可以想見,當高老爺和山荊坐在婺源的鄉下享受山野風光田園之樂時,都市裏的上班族們還在一邊緊張地看錶,一邊擠地鐵公交,甚至還沒來得及吃早餐;當王姓夫婦像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那樣,在地裏採摘花朵、蔬菜,悠然地眺望遠山的煙嵐時,寫字樓裏的人們所能看到的除了緊張和忙碌便是高樓和人流。兩相比較,哪個更貼近生活?宋代詩人鄭震曾吟道:“天涯行客無寧日,不及田家自在耕。”英國詩人庫柏則說:“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英國的蒲柏在《隱居頌》中更明確地說:“幸福的是那種人,他的願望和心思,只系掛在幾畝祖傳的田產上,他滿足於呼吸鄉土的空氣,在他自己的地面上。”而尼泊爾公主的僕人退休後就住在山中,不肯去加德滿都。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人生缺乏奮鬥精神,是燕雀之心,人生需要的是龍馬氣概鴻鵠之志。不錯,人生需要創造和進取,因爲人總是揹負着使命和責任,但創造和進取並非人生的全部,而且也不是沒有限度的。年輕時,我們盡國家、社會、家庭的責任,年老時抽身而退,讓位他人,活出另一個自己,既符合社會需要,也符合生命的規律。尤其在競爭激烈,人才過剩的今天,並不需要我們去添補什麼空缺。其實,那些要奮鬥要成功的人,也常常不知道奮鬥的目標或什麼是成功,更有人出師未捷身先死或創業未半中道崩殂。

生活本身很簡單,只是人們的想法太多才使其複雜;活着本可以很輕鬆,只是慾望太多才使其沉重。生活本身也無標準的意義,你想給它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同樣,生活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你喜歡哪種方式它就是適合你的方式。人生有涯,慾望無邊,一個人倘若不能理智地處理日益膨脹的身心,整日奔忙,豈不荒唐。人,常常被物慾吸引得離生活本來面目越來越遠,及時返璞歸真纔是應有的選擇。

現在人們多推崇莊子,但多是葉公好龍,只把它當作疲憊時的搖椅,飢渴時的清茶,至多隻是安放精神的後花園,並不肯真正走進。所以,實現夢想需要醒來,停下腳步方能看清前行的方向,處身寧靜才能聽見心靈的召喚。

標籤:美文 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