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好文

畫龍點睛作文

好文1.76W

畫龍點睛作文1

古時候 , 有一個畫家特別喜歡畫動物 , 其中最喜歡畫的畫就是龍。每一次都把龍畫的栩栩如生,可是不知爲什麼,他總不畫龍眼睛。

畫龍點睛作文

有一次,他的朋友讓他給他畫一幅畫。他畫的速度快極了,兩三筆就把一條栩栩如生又活靈活現的龍畫好,可是,總不會畫上龍的眼睛。

他的朋友問他:“你怎麼不畫龍眼睛呢?”他回答說:“如果我畫上了眼睛,那麼它就會變成真的一條龍,飛到天上去了。”朋友說:“那我可管不了那麼多,你趕緊畫上兩隻龍眼睛吧,要不然我就不收下這一幅畫了。”他只好說:“好吧,那我要畫了,你做好心理準備。”朋友說;‘你快畫吧!”那個人仔細地畫上了兩隻龍眼睛,生怕畫錯了。

那人終於畫好了。突然之間,電閃雷鳴,烏雲遮住了整個天空,隱隱約約的看見了一條金龍。朋友嚇得躲到一邊,叫到:“趕快擦去龍眼睛!”畫家趕緊擦去了龍眼睛,立刻間烏雲散開了。他們倆嚇得驚呆了。畫面上還剩下一條沒有眼睛的龍。

畫龍點睛作文2

“畫龍點睛”和“神來之筆”在一起被連用了這麼多年,彷彿也變成一定程度上的近義詞了,但大家在說話時有沒有想過“畫龍”真的要“點睛”嗎?想當初,大師把九條龍畫在牆壁上時,並沒有給他們加眼珠子,是在世人不停地,甚至令人嫌煩的一再要求之下,才補上了眼珠,那麼,大師的本意似乎並不是要“點”那個“睛”的。他似乎想告訴我們一個別的什麼道理,那就是,別把什麼都說透了,給人一個想頭。

剛開始接觸外國的文學,第一本就是《伊索寓言》。相信看過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每一篇充滿小動物、神靈與哲理的短小故事裏面,總有那麼一兩句相當倒胃口的話,比如說什麼,這篇文章告訴我……或是這……了……這樣的人。不知這是原來就有還是憐憫我們智商的編者加上去的,這樣一句看似是“畫龍點睛”了的話語,在無形中給我們的思想帶上了一個枷鎖,只能這樣纔是“正確”的理解方式。反觀我國的古代寓言,雖一般沒那麼生動可愛,但它永遠不會給出一個結論,於是便需要大家去動動腦子去想,因而就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也纔會有龜兔賽跑這個故事的多種版本。可見,有時一句“畫龍點睛”也會適得其反,減了語言的藝術。其實,中國人說話做事都是相當含蓄的,有時就爲了說個“不”字,要耗上半個時辰的功夫。可要真當着面把話挑明瞭,卻恰似頭上澆下來一盆冷水,於他於我倒也是沒有益處。而若是已經寒暄起來了,到頭卻來“畫龍點睛”,糊了半天的紙還是給捅破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就像那先說了長壽啊,百歲啊,吉祥話講了半天,突然點一句:反正都快死了,不如趕快去買塊墓地,也免得明年又漲價了,這不把老師傅氣個半死纔怪呢。所以啊,畫了龍,切不可來“瞎點睛”。不然點壞了,就算龍飛起來,也變成一條瞎龍了。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成爲西方藝術界最偉大作品之一,近乎完美的體態自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她的美來源於她已經斷了的雙臂,正是那兩塊參差的花崗岩斷臂,讓人們不禁遐想,在這如此完美的身體上的兩臂又是多麼的靈動、唯美,多少著名的雕塑家想給她補上臂膀,給這“畫龍”來“點睛”,但又以失敗告終。他們痛苦地得出結論:“這尊雕像是不容修改的,哪怕是加上一釐米或是去掉一釐米,整個的美感與平衡將消失的無影無蹤。”再看達芬奇的驚世之作《蒙娜麗莎》中,那絲若有若無,忽隱忽現的微笑,讓人們捉摸不透。這才引出了數百年來人們對他的狂熱。試想,要是達芬奇給她畫龍點睛,用黑筆重重地描出她的脣線,我們還能看到這朦朧的美嗎?有些時候,就要像中國畫一樣,學會留白,去“點睛”反而破壞了美。當然,一杆子把“畫龍點睛”打倒是不必要的,也不可取的,畢竟有些時候,一句點睛之筆可以給文章增光添彩,沒有眼珠的蒙娜麗莎也很可怕不是嗎?但是,“畫龍點睛”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

我們要在充分的把握下,再來使用,免得弄巧成拙,使之成爲一記“敗筆”。

畫龍點睛作文3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故事。老師講完之後說:“我本想邊講故事邊在黑板上畫條龍,可我練習了好多次都沒有畫成。”毛老師看起來挺不好意思的,“所以,我就在電腦上搜了兩條龍。”說着,手裏就拿起一瓶膠水,把膠水塗在紙的背面,貼到黑板上。哇塞,那兩條龍騰龍駕霧,很是威風。

老師說要找一個白雪公主要一個白馬王子上來給龍添上眼睛。幾位男生就互相指,看起來都不想上去。老師說:“你們不主動,就讓我來挑吧!”同學們一個個好像很緊張的樣子,生怕挑住自己。“毛偉超和汪博熙你們兩個上來吧!”他們兩個上來就準備去畫,“不行不行,還得捂上眼睛呢!”毛老師笑着說。眼睛捂上了,“啦啦隊可以給他們指方向!”

開始畫了,同學們有的說往左,有的說往右,甚是激烈。沒想到這個同學真給大家爭氣,都畫的不錯,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了一個貼畫。

今天真是太高興了。

畫龍點睛作文4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好龍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聽了一個很好的畫家,然後要求他在宮門前畫出三條巨龍,就重重有賞。

畫家就畫了三條巨龍並點了眼睛。第一個看見龍的人是一個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覺得哪有點好玩,於是他把三條龍的眼睛擦去了。過了好一會畫家和皇帝剛想出宮看龍,但還沒出到門外就聽見人們的討論,有人說:“這條龍怎麼沒有眼睛。”畫家解釋道說:“我明明畫上眼睛了呀!”皇上說:“再畫上去就行了。”畫家說:“皇上,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呀!”皇上聽了說:“爲何?”畫家有解釋道:“要是這三條龍再點一次眼睛的話,它就會飛走的。”皇上已經很生氣了,聽了這話氣上加氣,命令道:“你在說這些話,再不畫好,朕就要你的人頭!”畫家不得不畫了了。

畫家剛點好三條龍的眼睛,突然牆上的畫不見了,烏雲蓋滿了天下,然後只見三條龍,騰雲駕霧而過,然後才恢復了平靜。

從此以後這個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畫龍了,而畫家拿了賞後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畫龍點睛作文5

今天作文課一開始,陳老師突然說了一句:“我們等一下要玩畫龍點睛的遊戲。”果真不一會,陳老師在黑板上放出了一張龍的圖片。我們看了都歡呼雀躍起來!

這條龍真是威風凜凜呀!它身穿深綠色鎧甲,腳踏紅色祥雲,鬍鬚長如蛇。龍身上鱗光閃閃,頭上還長着一對金碧輝煌的龍角。可唯獨就是沒有龍該有的那炯炯有神的眼睛。

這時,老師請小淵上來玩。老師給小淵蒙上眼睛,並且給了他“兩個眼睛”讓它爲龍貼眼睛。小淵走起路來像個年邁的大媽,伸長手臂慢慢摸索着。我和小展在後面搗蛋。小展在前面喊:“有蜘蛛!有蜘蛛!”我也躲在一個椅背對外的椅子後面學着小展喊。等小淵靠近,我用椅子一拱,小淵居然做了一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的動作,一轉就到了黑板上。小淵用丈量法從黑板的邊一筆一劃地測量着。快要到龍眼眶了。可惡的小展拿着黑板擦和另外一個小磁鐵放到小淵的肩膀上假裝是蜘蛛,小淵心裏一慌,手裏的“龍眼”就落在了黑板上。小淵把紅領巾拿下,原來“龍眼”貼在了龍的眼眶下方。大家看了鬨堂大笑。

這個遊戲真有趣!我們度過了一段快樂的課堂時光!

畫龍點睛作文6

張僧繇是我國古代樑朝非常的畫家,他非常擅長畫龍。

傳說,張僧繇曾經在金陵的安樂寺裏畫過龍。張僧繇的龍畫在安樂寺的牆壁上,總共有四條。那四條龍畫得非常生動,簡直是活靈活現,像真的一樣。但畫上的龍卻沒有眼睛。這一天,正是趕廟會的日子。

張僧繇來到安樂寺趕廟會。有人認出了他,就問他爲什麼不畫龍眼睛。張僧繇說:不滑呀。若是畫了龍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爲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日子長了,很多人都認爲她是在說謊。

張僧繇沒辦法,只好拿起筆來畫龍眼睛。邊畫邊說道:我就給兩條龍畫眼睛吧,以免全部飛走了。你們大家也躲開點兒,以免龍起飛的時候傷害你們。”說着,他很快就把兩條龍的眼睛畫好了。忽然間,電閃雷鳴,大雨傾盆,風聲大作。被點演的兩條龍騰空而起。轉眼間,抖動着身子,駕着烏雲飛上了天空。不久,就消失在雲朵裏了。

過了一會兒,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個成語。

畫龍點睛作文7

名句運用, 歷來就是寫作中的一大寶典。遠的不說, 單來提一提當代。聞名學者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 前後的引用有八處之多, 它們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增加了文章的靈氣, 更烘托出了作爲民族文化載體的泰山所富有的濃郁的`人文色彩。在風靡一時、影響了無數人的瓊瑤小說中, 古詩文的運用也比比皆是, 《碧雲天》《在水一方》《幾度夕陽紅》這些作品之所以膾炙人口,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說是借自古詩句的漂亮和雋永。而大家喜歡的流行歌曲, 更是善於借用唐詩宋詞來營造氛圍, 表達情懷, 如白雪的《聲聲慢》, 馮小泉的《中華民謠》, 劉海波的《人面桃花》}, AGAIN樂隊的《烽火揚州路》, 陳明的《回首燈火闌珊處有你》, 陳小奇的濤聲依舊三部曲(《濤聲依舊》《白雲深處》和《巴山夜雨》), 等等, 真是舉不勝舉。

名句, 是前人思想和聰明的結晶, 散發着超越時空的魅力, 閃爍着永恆的靈感和詩意的光線。多用名句, 能使我們的表達精練而生動;善用名句, 則能使我們的作文意蘊深刻, 神采飛揚。

名句的運用, 一般分爲引用和化用引用又分明引和暗引。所謂明引, 即點明名句的出處和來源, 如例文《以平和之心對待人生》的最後兩節, 它是一種最常見的引用;所謂暗引, 即不指明出處, 直接將名句編織在自己的語言中, 這種引用不露斧痕, 最受作者青睞。如例文《斷岸千尺?氣定神閒》的開文三節。

化用也可分爲兩種

一是借用式, 即借用名句的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屬於舊瓶裝新酒。如蘇軾的如蠅在食, 吐之方快一句, 便是借用了《漢書。杜欽傳》中的如鯁在喉, 不吐不快, 但表意已有所不同:鯁在喉, 給人的是痛感, 而蠅在食, 則讓人噁心。這樣一改。就將蘇軾對權貴的厭惡之情和無畏之意表達得更爲強烈可感。

二是引申式, 即發揮名句的原意, 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來。例文《所謂伊人, 在水之溪》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不難看出, 這篇記敘性散文的情節, 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中屈原行吟江畔和屈原《涉江》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的詩句申發而來。考生充分利用文史知識, 對屈原生命的最後一刻進行了大膽而又合理的想象, 並加上簡練雅緻又不失細緻生動的文筆, 將屈原熱愛祖國決不猶疑、堅持真理毫不妥協的高貴品質和偉大情懷, 表現得淋漓而雋永, 令閱卷者讚歎。值得一提的是, 與例文2考生對蘇軾的詩文爛熟於心瞭如指掌一樣, 本文對《詩》《易》《論語》《史記》以及《離騷》《涉江》《九歌》的運用也是信手拈來, 俯拾即是, 充分反映了考生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蘊, 難怪閱卷老師說:就衝這功力, 也會打個高分!

顯然, 名句的運用, 不僅能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 豐富我們的審美情趣, 還能培養我們的創造思維。在我們的作文中, 名句的運用, 有這樣幾種具體的途徑。

1. 以名句爲題, 畫龍點睛。

例文3的所謂伊人, 在水之誒, 言簡意賅, 一語雙關:既是屈原心中追隨的伊人一一明主, 又是考生心中崇尚的愛國先行者屈原, 可謂典雅傳神, 韻味無窮。

2.以名句開篇, 先聲奪人。

揀盡寒枝不肯棲嫣然一笑竹籬間玄裳縞衣嘎然長嗚, 暗引蘇軾的名句, 構成語意上的排比, 爲正文論述斷岸千尺?氣定神閒的蘇軾做了極富神韻的渲染, 引人入勝。

3.以名句對比, 突出見解。

明引北島的一切希望都帶着註釋, 一切信仰都帶着呻吟和舒婷的未來的一切, 都生長於它的昨天, 希望, 透過絕望與希望的鮮明對比, 有力地突出了人生的聰明就是擁有平和心態的見解。

4.以名句爲料, 別緻傳神。

以暗引, 作爲開頭, 它們起到了攝人眼目、先聲奪人的作用, 而作爲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象徵意味的詩句, 含蓄雋永, 別緻傳神, 雖不是主要材料, 但對錶現主旨同樣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以名句穿插, 一氣呵成。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與雖九死其猶未悔三句屈原《離騷》中的名句爲小標題, 既巧妙銜接三個片段, 又透過層層疊加, 使屈原熱愛祖國、堅持真理的偉大品性更加鮮明突出。

6.以名句煞尾, 強化主題。

以《論語》完篇, 強化了人生聰明的現實意義, 引文簡潔明瞭, 短促有力, 雖戛然而止, 卻引人深思, 以蘇詩結尾, 進一步突出了蘇軾的淡定瀟灑、豪放曠達, 既照應開文, 又給人回味無窮之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作文就像方塘和鏡子, 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就如天光, 而名句則如飄動的雲影?親愛的同學, 多用名句、善用名句吧, 它能讓我們的作文更亮, 更雅, 更靈動, 更富有魅力, 你, 何樂而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