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故事

木的漢字故事

故事7.02K

漢字是迄今爲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爲主要官方文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木的漢字故事,希望你喜歡。

木的漢字故事

木的漢字故事

指事字有兩類:一類是純符號性的指事字,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號所構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號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或“”,就像一棵樹,上部是茂盛的、往上的樹枝,下部是扎向土裏的樹根,中間是樹幹。可見“木”的本義就是今天所說的“樹”,它是一個整體象形字。王筠《說文釋例》就是這樣說的:“木固全體象形也,丨象幹,上揚者枝葉,下注者根株。”“木”的金文、小篆及楷書均爲象形字。而《說文解字木部》卻說:“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下象其根。”許慎講的顯然不是“木”的本義,而是引申義。他指出“木”爲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之一,五行用於方位,則東方稱“木”,這就是“東方之行”的意思。許慎對“木”字的結構分析也不準確,完全與“木”字的構形不符。

有人認爲,一棵樹木的種子,埋入地下後,種子很快從地下頂破地皮,長成幼樹。一棵樹,將自己的根深深扎於土壤之中,從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長成參天大樹,它生長在村莊部落之中,保護着人類及其住所的安全。它那茂密的枝葉庇廕着人類,因而“木”含有施恩於衆的意思。這種解釋頗有新意,說出了“木”與人類的密切關係,這就是古人把樹木當做神靈崇拜的原因。比如滿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凱恩裏,他創世後,大地上擠滿了人,見此情形,天神下令將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樹砍倒,將其接到地上,讓人們沿着這棵樹爬上天去。維吾爾族將樹視爲“母”,說它是一位保佑婦女兒童的善良女神。黔東南的苗族人將寨邊的古樹認爲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爲村民驅邪,保護村寨平安。

因爲“樹”砍下後可作木材、木料,因而“木”有此引申義。如《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而進入現代漢語後,“木”專指木材、木料,再不指樹木了,“木”的本義由“樹”來替代。須知“樹”的意思在古漢語中多用爲“種”,因而古漢語的“樹木”,就是種樹的意思。

“本”字的甲骨文寫作“”,金文作“”,小篆爲“”。它們的形體基本相同,在一棵樹的根部上都加一小點或一短橫作爲指事符號,指出樹木伸下土壤的部分,即樹木的根部,是個指事字。《說文解字木部》:“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徐鍇系傳:“一,記其處也,與末同義,指事也。”可見“本”的本義就是“樹根”。《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意思是砍樹如果不是從根部砍,它就必定復活。“本”由樹根引申爲指事物的基礎,或主體部分。如《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意思是君子做事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打牢了,“道”就會產生。

“末”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將指事符號一小點或一橫加其上而成。金文作“”,小篆作“”。其中的“木”就是樹,“點”或“橫”指出其意義,即成今天的“末”。《說文解字木部》:“末,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徐灝注箋:“木杪末,故於木上作畫,指事。”《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其意思是樹梢太長,必然被折斷;尾巴太長,就很難甩動。“末”由樹梢引申爲不重要的、次要的事物。如成語“捨本逐末”和“本末倒置”。可見“本”與“末”在本義上分別指樹的最上部分和最下部分,其引申義正好相反。

拓展閱讀:正字的漢字故事

漢字“正”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幹部自身行爲端正了,讓羣衆做事的話,羣衆們也會以他爲榜樣照着做;假如干部自己的行爲不端正,無論叫羣衆們幹什麼事情,羣衆都不會做好的。這句話是班主任章老師上學期期末給我的寄語。漢字的“正”字不僅僅只有“行爲端正”的意思,還包含了其他許多的含義。

“正”是一種態度和姿勢。做什麼事,態度一定要端正,才能做得好。比如寫字,剛開始學寫字,我的字總是寫不好。要麼大大小小,要麼歪歪扭扭,要麼就像蟲子爬似的,難看極了。寫字時,我總是心裏很急,想一口氣就寫完,寫得特別快,就像心裏有一個人在不停地喊:“快點!快點!”爸爸媽媽提醒我,我寫字的姿勢不好,頭是歪着的,腳一直在亂動。老師告訴我,寫好字的關鍵就在於一個“正”:態度要正,頭要正,身體正,雙臂正,雙腿擺正,心念要正。這就是寫字的“正”。後來,我努力端正了態度,靜下心來,頭不歪了,筆不歪了,腳也不亂動了。寫的字也漸漸地漂亮點了。

“正”是一種品德。人不能卑鄙小氣,要正大光明,做人要堂堂正正,浩然正氣。我們從小要正直,遇到不對的事要及時指出,防止罪惡的種子進入我們純潔的心靈。

“正”是一種能量。有了這種能量,就能夠消滅一切戰爭、邪惡。我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因爲那時我們全國軍民有着寧死不屈,奮勇抗敵的正能量。

“正”是一個方向。只有找到正確的方向,纔能有美好的未來。

“正”還是一種方法。我們就經常用它作爲計數的方法。

“正”字的意思還有很多。漢字像“正”字這樣含義深刻的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

漢字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爲,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佈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爲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透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爲,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爲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透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漢字型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爲,漢字型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型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體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型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訊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爲主要載體,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爲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爲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爲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爲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爲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後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半坡陶文→東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漢字的來歷小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着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擡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

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鬼在黑夜裏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爲怕文字把他們的醜惡行爲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中國漢字故事大全

大篆

大篆又叫做籀文。《說文解字》儲存了220多個籀文。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爲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規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石鼓文、詛楚文和部分秦國金文,都屬同一字型,統稱大篆或籀文。大篆筆道勻稱,字型整齊,是當時官定的標準文字,曾長期使用。

隋唐之際,在天興縣(今陝西省鳳翔縣)發現了十個石碣,樣子像高腳饅頭,又有些像鼓,就起名爲“石鼓”。每個石鼓上都刻着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詩。據專家考證,這些石鼓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東西,這些詩是歌頌秦王的;石鼓父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北宋時發現了三塊刻字石頭,文字內容是秦王詛咒楚王,後人稱上面的文字是“詛楚文”。

隸書

隸書是由籀文的草率寫法演變而成的一種字型。因爲籀文圓轉彎曲的筆道太多,寫起來很費時間,所以人們在非鄭重的場合,就將字寫得草率一點,一些本該工整的弧形筆道變成了比較平直的筆畫。這種字型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後來逐漸流行開來。

隸書分秦隸、漢隸和八分。秦隸指秦始皇時期使用的簡體字。漢代日常應用仍是隸書,但是形體、筆勢不斷髮展。東漢中期出現莊重典雅的新體,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隸體立石經於太學,成爲國家的標準書體。魏以後稱爲八分。

晉代衛恆《四體書勢》說:“下士人程邈爲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爲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其實,秦人寫簡筆字並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纔有。歷年各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筆劃省減、直多彎少的簡體字都出於當時的工匠之手,已是隸書的雛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獄中對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簡體字加以整理,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關於隸書的起名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因爲這種字型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隸中較爲流行,所以稱爲“隸書”。

漢字由篆書演變爲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漢字演變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隸變之後的漢字形體,基本就接近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了。

宋體字的來源

中國文字有正、草、隸、篆、行五種。每種字型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歐詢)體、嚴(真卿)體、柳(公權)體等等。真是體中有體,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種字型,卻不是創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來命名,這就是宋體字。

宋體字的創始人是秦檜。這個秦檜博學多才,在書法上很有造詣。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於印刷的字型。

按一般的習慣,應該叫秦體字纔對。可是由於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爭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父子,成爲千古罪人,所以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型,可是卻把字型命名爲宋體。

雖然源於宋代,但是宋體字在明代確立。

涉的漢字故事

“涉”的意思就是指赤腳過河。

關於赤足過河之事,《詩經》中多有記載。如《鄭風褰裳》說:“子惠思我,牽裳涉溱。”這兩句寫的是一個女子對他的情人說:“你深情想念我,那你就應該捲起褲子過溱河。”

“涉”在古漢語中真正用於本義,即“捲起褲子過河”的情形並不多。常用的是由本義引申出來泛指各種方式的“渡河”。如《左傳宣公十七年》:“所不報者,無能涉河。”

《漢字的.故事》書籍

被視之爲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魅力超羣。

漢字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步入人類文明時代的標誌。它是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它體現了先民們審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漢字,尤其是古漢字,在它的身上首先反映出的是先民身邊的物質世界、生存條件、思維習慣和當時的文化背景,可以這樣說,先民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完完整整地移植到了一個個的漢字之中,漢字也便從不同的角度沉澱了相應時代的文化資訊。

漢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起點。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每一個漢字就像一塊活的化石,它們集中到一起,就構成了反映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座內容豐富的“史料庫”。它生動具體地昭示着歷史演進的軌跡,袒露出華夏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一個漢字都用它那生動的構形,向人們講述着一個個動聽而有趣的故事,讀者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先民的社會生活及生產鬥爭的宏偉畫卷。

由於漢字形體的特殊性,使得漢字除了反映詞義以外,還可以反映其他許多方面的文化資訊。先民在據義構形時,選擇什麼樣的物象,採用哪些構件組合,必然要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環境、文化理念的影響,因而,漢字構形和漢字文化間存在着極爲密切的關係。隨着時代的發展,不同時代的文化資訊便隨之層層地積澱在一個個的漢字之中。由於文字超越時空的廣泛使用和不斷髮展,其中文化資訊的蘊涵和積澱,也便具有無比巨大的空間,因此,漢字的文化意義就無比豐富起來。如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除了記錄“王”的詞彙意義外,還以其像斧頭之形的構形告訴人們,古代統治者是靠武力統治天下的,這些資訊,由於遠古文獻的貧乏,無從覓得,但可從古文“王”字的形體獲得。在最初造字時,人們並不是有意識地要將這些資訊儲存在字形之中,而是由於當時統治者必然擁有武器,人們看到武器極易聯想到擁有武器的人,於是便用武器之形作爲記錄“王”這個詞的字形。後來“王”字演變成了三橫加一豎的形體,爲此人們認爲三橫分別代指天、地、人,其中一豎表示通天、地、人之道,其意思是能通天、地、人者才能爲“王”,因而又賦予“王”新的文化內涵。又如“安”字。何爲安?從字形上分析,屋裏有女人則“安”,說明我們的先人認爲,家庭的安穩主要靠女人。可見在漢族人的家庭觀念中女人享有很高的地位。“棄”的創制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棄子”之說何其相似。它的甲骨文就像雙手捧着一隻裝有嬰兒的箕,準備將孩子丟棄。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曰:“(棄)字象納子於箕中棄之之形,古代傳說中常有棄嬰之記載,故制棄字象之。”“棄”字所蘊涵的棄子故事與《詩經》和《史記》中記載的周人的始祖后稷(原名叫“棄”)的故事又何其相似。后稷初生的故事與“棄”字的造字意義十分接近,因此,我們認爲古人造“棄”字,很可能受到了這一傳說的影響。由此可見,漢字折射着中華民族的先哲們的創造精神和智慧。

歷代學者對漢字的研究,可說探賾索隱,成就輝煌,但多侷限於對形、音、義的考釋,而對於漢字豐富的文化底蘊,問津的人卻不多,尤其是對漢字同漢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審美情趣及心理、思維習慣諸方面的關係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浪潮,在20世紀末期語言學界興起的文化熱潮中,學術界不少人開始從文化學的角度來闡釋漢字,破譯先民造字的根據和意圖,再現先民的古代生活畫面,這無疑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要真正瞭解漢字的文化意蘊,只有從這方面着手對漢字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瞭解中國文字的含義和奧妙。

中國的漢字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和認識價值贏得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喜愛和關注,我也常常爲它那奇異、瑰麗的美感和深蘊的文化內涵所吸引。但限於專門知識的貧乏,漢字尤其是古代漢字對我來說,仍然是一個神祕、幽遠的領域。近年來,因致力於中國古文字的學習研究,每每上溯到文化史的源頭,遂下決心對古代漢字這一頗爲艱深而又趣味良多的領域作一番涉獵,爲此,筆者開始了這項有意義的工作,終於草就了《漢字的故事》一書。全書對近三百個常用漢字的文化底蘊作了較爲深入的探討。本書從醞釀到結稿,歷經十載。大膽地將漢字中蘊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與充滿情趣的故事聯姻,使該書既具學術性,也頗有趣味性。希望它的問世,能使深奧的古文字從此步入尋常百姓之家,也爲漢字文化的開掘和發展建立一個新的向度,爲漢字的研究走出一條新的道路。書中擯棄了把漢字看作是一個單體的記錄符號的觀點,而把它看作是與深厚?漢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聯繫,並融會於其中的一種文化產物。

漢字的故事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爲兒子請老師,寫了張佈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佈告,卻笑着點點,應聘雲了。大夥都說先生“鬼迷心竅”。張先生只說了句:“等着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在談到待遇時,他擔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寫道:

“無米麪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後滿心歡喜,認爲佔了大便宜,於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先生實在難以下嚥,便叫來財主。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麼,笑着說:“你看,這協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財主遞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財主聽得目瞪口呆,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黴。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費。財主哪裏肯給,二人爭執不下,便帶上字據,一同到縣衙評理。縣官問明瞭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唸了一遍,聽完最後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費!”責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費。

“氽”、“汆”和“糴”“氽”、“汆”和“糴”

“氽”、“汆”和“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極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簡直像雙胞胎那樣難以分辨。不過,如果懂得它們都是會意字,認真分析一下它們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難辨清了。

“氽”字念tǔn,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爲“用油炸”(因爲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麪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cuān,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義是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裏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糴”念dí,,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跟“糴”相對的“糶”tiào,則是“賣出(糧食)”。

最後,讓我們把上面的辨析編成口訣,以便記憶:人(rén)浮水上讀作tǔn,入(rù)水煮炸唸作cuān,出米爲tiào入(rù)米(dí),拆字會意不難判。

標籤: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