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故事

孫臏的故事

故事1.62W

孫臏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孫臏的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孫臏的故事

孫臏的故事1

孫臏,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爲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祕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爲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衆、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爲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亦稱《齊武子》。

孫臏的故事2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跟老師鬼谷子學藝的時候,有一天,老師把孫臏和另一個弟子龐涓叫到身旁,說要考考他們的智慧,老師出的題目是“你們兩個到院子裏去,然後想辦法把我從屋子裏叫到院子裏”

當時是寒冬臘月,天空還下着小雪,兩個人想這是什麼考試啊但是又不得不認真去做。於是兩個人來到院子裏,龐涓首先叫老師,“老師快出來,山上老虎正在捉兔子呢,快來啊。”“哎呀,我看到······”任憑龐涓用盡心思想辦法,老師就是紋絲不動,最後龐涓敗下陣來。

孫臏想了想,沒有像龐涓那樣去騙老師,只見他走到門前對老師說:“老師啊,此刻天正下雪呢,屋外比屋裏要冷好多啊,你在屋裏怎樣能出來受凍呢能不能用別的方式啊”老師一聽覺得也有道理,就問:“那你說用什麼方式啊”孫臏說:“外面冷,屋裏暖和,誰都想在屋裏暖和,如果我們能把你從院子裏叫進屋裏來,這樣公平些,老師你認爲呢”老師說:“好吧!我到外面去,看你們兩個到時候服不服。”但是當老師推開門走出來時,孫臏立刻上前深鞠一躬說:“老師您交給我們的任務完成了。”

孫臏的故事3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

生平孫臏是孫武后代,曾與龐涓爲同窗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後龐涓爲魏惠王將軍,因嫉賢妒能,恐孫臏代替他的位置,騙孫臏到魏使用奸計,孫臏被處以髕刑。齊欣賞其兵法韜略後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田忌善而客待。後透過田忌賽馬被引薦與齊威王任爲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打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挖掘出土有《孫臏兵法》殘簡,現藏於臨沂金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其書有一萬一千餘字。

軍事思想縱觀《孫臏兵法》十六篇,在繼承孫、吳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首先,孫臏在《威王問》中闡述了戰爭是政治鬥爭工具的戰爭觀。

他明確地說,戰爭不是什麼別的,而是先王傳佈"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爲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但是,依靠空口說教辦不到,所以才"舉兵繩之",用戰爭的手段禁止爭奪。然而,戰爭作爲政治鬥爭的工具,並不是能夠經常使用的。戰勝固然能夠"存亡國,繼絕世",而一旦戰敗,則會"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對待戰爭"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戰爭的國家必須滅亡,貪圖勝利的人必須受辱。孫臏的這種戰爭觀顯然比《司馬法》所說的"以戰止戰"的思想更加深刻。

戰爭作爲布"道"的手段,進行戰爭必須要合於"義","戰而無義,天下無能固且強者"。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只要有充足的物質準備,小城照樣能鞏固堅守。在《強兵》篇,孫臏又進一步提出,要想強兵,當務之急在於"富國",明確揭示了戰爭對於經濟的依靠關係,在理論上發展了孫武所提出的"因糧於敵,取用於國"的論題。

其次,發展了孫武"任勢"的軍事理論,明確提出了"因勢而利導之"的作戰原則。《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孫臏貴勢",這指明瞭孫臏兵法的特點。勢是戰爭態勢,是敵我雙方軍事實力(包括兵力、武器裝備、軍事物資等)的佈局。孫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勢",即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孫臏則在"任勢"的基礎上,提出創造和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的各種原則。他在《威王問》中說:"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而士的鬥都應當在創造優勢的條件下進行。如齊威王問:敵我兩軍實力相當,兩軍將領相望,陣勢都很堅固,誰也不敢先動,就應怎樣辦孫臏回答:先派少量部隊,由賤而勇敢的將吏率領去試探攻擊,接戰後只許敗,不許勝,把主力部隊隱蔽地布好陣勢,待敵軍分兵追擊我小部隊時,我軍從側翼攻擊敵軍主力,就可獲得大勝。在應付"敵衆我寡,敵強我弱"的戰爭態勢時,孫臏提出要"讓威"。即避開敵人鋒芒,隱蔽好後續部隊,以便使我軍能隨時轉移。主力部隊將持長兵器的戰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戰士排在後面,選派弩機手援救危急。等待敵人攻擊潛力下降,再行反擊。這也是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於我的態勢,以扭轉敵衆我寡的不利形勢。

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及時抓住有利戰機。孫臏把弓弩比喻爲"勢",也正在於說明戰爭就是要爭取發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間。

孫臏還注意利用各種地形創造有利的態勢。他在《官一》篇說:在山險中作戰,要放開谷口,把敵人引出山谷來交戰。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作戰,要虛設旌旗,誘敵深入,進行消滅。"易(地形平坦)則多其車,險(地勢險阻)則多其騎,厄(山陵狹谷地帶)則多其弩。"自己要搶佔有利地勢,攻擊處於不利地勢上的敵人,這叫做"居生擊死"總之,孫臏主張把握有利戰機,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創造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態勢,以爭取戰爭的勝利。

孫臏的故事4

戰國時期的齊國,在遠離齊都臨淄的一個偏僻山村裏,晚年的孫臏深居簡出,潛心於軍事理論的研究和著述。時值深秋時節,這一天,孫臏從堆滿簡牘的几案上擡起頭,望着窗外瑟瑟的秋風中紛紛飄落的枯葉,目光不由地轉到了那雙殘廢的雙腿上,昔日那些艱難坎坷、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彷彿又一幕幕浮此刻他的眼前。

下山遇害壯志不泯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爲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後人就稱他爲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後代,孫子死後一百多年而有孫臏。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齊拜鬼谷子爲師,學習兵法。這鬼谷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士,有通天徹地之才。他精通數學,日星象緯,佔往察來,言無不驗;又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莫口難當;還精通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列兵,鬼神莫測。據說,他的弟子衆多,戰國時代著名兵家尉繚和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出於他的門下。孫臏爲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谷子的器重。一天,鬼谷子對衆弟子說:“我夜間厭惡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宿,替我驅鼠。”這天夜裏,輪到孫臏值宿,鬼谷子將孫臏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當年你的祖先曾將它獻給吳王闔閭,闔閭用其策,大破楚軍。後閹閭惜此書,不欲廣傳於人,乃置於鐵櫃,藏於姑蘇臺屋楹之內。自越兵焚臺,此書不傳。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此書,親爲註解;行兵祕密,盡在其中,未嘗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並告誡道:“得此書者,善用之爲天下利,不善用之爲天下害。”於是,孫臏攜歸臥室,晝夜研習。3日之後即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谷子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遺,並都有獨到的見解和

深刻的發揮。鬼谷子很是驚訝,高興地說:“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後繼有人了。”

誰知,此事後被龐涓所知,龐涓對孫臏頓生嫉恨之心。此人本來就生性奸詐,嫉賢妒能,怎能容忍孫臏超過自己。然而,他十分善於僞裝自己,曾與孫臏結爲兄弟。一天,弟子們下山汲水,聽到路人傳說魏國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心動,欲往魏國應聘。鬼谷子見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龐涓下山去了。下山前與孫臏相約,此行倘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孫臏,同立功業,如若失言,當死於萬箭之下。孫臏感佩莫名,揮淚與其告別。

時值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爭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統天下。當時戰國七雄裏頭要數魏國最強。魏惠王聽說有個自稱鬼谷子的弟子前來應聘,便欣然接見了他。龐涓拜見魏惠王,指畫敷陳,傾倒平生所學,惟恐不盡。魏惠王問道:“我們的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韓國、趙國、燕國。周邊都是大國,我們怎樣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跟呢”龐淚大誇海口:“大王要是讓我做將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都不難,還用得着怕他們嗎”要是辦不到,我情願受罰。”魏惠王很高興,便拜龐涓爲大將,另兼軍師之職。他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都當上了將軍。這一批“龐家將”整日操練兵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軍進攻較弱的衛、宋等國,屢屢獲勝,還擊退了前來進犯的齊國。一時間,龐涓名聲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龐涓了。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後,並沒有實現邀請孫臏下山的諾言。之後魏惠王聽說孫臏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只得照辦。

孫臏接到龐涓的信後,感念龐涓的舉薦之恩,立即打點行裝奔赴魏國。龐涓見到孫臏後,假意歡迎,並盛情款待。然而不久,龐涓便僞造書信,設計陷害孫臏。在魏惠王面前詆譭孫臏,說其私通齊國。惠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爲了騙取孫臏所學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學的面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了臏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蓋骨,又用針刺面,然後以墨塗之。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天天依靠着龐涓過日子,老覺得對不起人家。爲了報答龐涓的恩情,他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筒上。

孫臏每一天都忍痛拼命抄寫。在一旁侍奉他的童僕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面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龐涓控制着,膝蓋已去,兩腿無力行走,好不悽慘。但孫臏是個意志非凡的人,並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裏。他一方面與龐涓巧妙周旋,—方面在努力尋找時機,儘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報仇血恥。他開始裝瘋,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燬,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來人驚恐萬狀,急忙將此事告知龐涓。龐涓親自察看,只見孫臏痰涎滿面,時而伏地哈哈大笑,時而又嚎啕大哭起來。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人豬圈中,孫臏披髮露面,倒身臥於糞穢之中。龐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則較從前大爲鬆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於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後,龐涓始信其瘋。

之後,齊威王派辯土淳于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孫臏乘人不備,祕見齊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陳詞,打動了齊使。於是,淳于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了齊國臨淄。

田忌贏馬初試鋒芒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後,把他推薦給將軍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招他爲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遊戲。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爲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於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能夠使將軍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十分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後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這就是“田忌賽馬”故事的來歷。這個小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局着眼,善於統籌,爲了總體的勝利,能夠犧牲局部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能夠從全局上看處於劣勢的—方,採取出奇致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面的勝利,到達的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正因爲“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裏蘊含着真理的內核,所以一向傳爲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採用的方法,也被視爲“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其實,對孫臏來說,幫忙田忌在賽馬中獲勝但是是略施小計,田忌卻由此對孫臏更加折服,並把他正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他交談兵書戰策,孫臏盡吐平生所學,兩人談得十分投機,齊威王認爲孫臏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真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立即拜孫臏爲軍師。這樣,透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個“刑餘之人”一躍而成爲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羣雄角逐這個動盪的大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圍魏救趙桂陵大捷

戰國中期,魏國已發展成爲中原大國,國勢日強,曾先後攻佔過秦、楚、齊等國的大片土地,對趙國更是覬覦已久,早有獨霸之野心。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統兵8萬、戰車500乘大舉進攻趙國。魏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企圖一舉滅趙。邯鄲守將連戰連敗,情勢萬分危急,趙成侯急忙派人火速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自知脣亡齒寒的道理,答應救趙,擬拜孫臏爲大將。孫臏辭謝道:“臣乃刑餘之人,而使主兵,顯齊國別無人才,爲敵所笑,請以田忌爲將。”齊威王於是聽從了孫臏的推薦,拜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居於輜車之中,出謀劃策,率領8萬齊軍大舉攻魏。

出兵前,田忌與孫臏一齊研究作戰方針。田忌認爲就應率軍北上直趨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以解趙圍。孫臏不贊成這種打法,他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個“批亢搗虛”,“圍魏求趙”的作戰策略。他對田忌說:“目前的形勢猶如絲線夾纏成一堆,如要解開,萬萬不能使力亂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勢就揮拳加入毆鬥。如今魏國把整個戰鬥力全部投入了這場戰爭,國內只留下了一些不堪一擊的老弱病殘之兵。如果我國趁虛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後方,那麼魏軍主力必然要放棄攻打邯鄲而回師自救。這樣,既可解邯鄲之圍,到達救趙的目的,又可在魏軍長途跋涉,疲於奔命之際,抓住時機,狠狠打擊魏軍,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田忌聽罷,心中大喜,立即採納了孫臏的計謀。

爲了迷惑龐涓,使其無法把握齊軍的真正意圖,孫臏又對田忌說:“請將軍先向南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這地方,城邑雖小,但管轄的範圍卻很大,人口衆多,兵強馬壯,是東陽這個地區的戰略重鎮,很難攻取。我準備用假象來迷惑敵人。我們去進攻平陵,途中必經魏國的市丘,我軍的糧食補給道路肯定會被魏軍輕易切斷。我們進攻平陵就是爲了向敵人顯示我們不懂軍機的假象。”於是,田忌率齊軍拔營,以急行軍的速度直趨平陵。大軍快到平陵時,田忌把孫臏請來問道:“此刻該怎樣辦”孫臏說:“你看軍中諸大夫中誰是不通曉軍機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隨口答道:“齊城;高唐兩位大夫能夠。”孫臏說:“請命令你所選的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各率所屬部隊在平陵城邑的外圍進行包圍封鎖,隱蔽地從四面繞過環塗,列好進攻平陵的陣勢。並把陣勢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給環塗的魏軍”。田忌更是不解,孫臏望着田忌困惑的神情,、進一步解釋道:“環塗是魏軍的駐紮地,我軍的前鋒要猛烈進攻平陵,後續部隊亦不斷增援;駐在環塗的魏軍,必須會攻擊我軍陣勢後背的薄弱之處,這樣,兩位大夫便能夠被魏軍擊敗了。”田忌聽完孫臏解釋,如墜五里煙雲,疑惑地問道:“我們此次出兵援救,應力克平陵守敵,以壯軍威,爲什麼反而故意敗給魏軍,

示弱於敵呢”孫臏笑而未答,只是頗有些神祕地說了句:“將軍依計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雖然不甚明瞭孫臏的意圖,但深知孫臏的智謀,也不追問,下去佈置去了。於是,田忌將齊城、高唐的部隊分爲兩路,直奔平陵。齊軍將士們像螞蟻一樣,攀登雲梯攻打守城魏軍。挾茁和環塗兩地的魏軍,果然從背之後夾擊齊軍,齊城和高唐兩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敗而歸。

其後,將軍田忌又把孫臏請來,問他說:“我軍進攻平陵沒有取勝而損失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的部隊,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敗仗,下一步該怎樣辦”孫臏說:“請將軍再派遣出遊用的輕車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敵人。只派少數部隊跟隨在車後,以顯示我軍力量單薄。”田忌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連遭敗績,認爲齊兵並無多強的戰鬥力,根本沒把齊軍放在眼裏,於是集中兵力進一步猛攻邯鄲,想一舉攻下邯鄲。在激烈的鏖戰中,魏軍損失慘重。龐涓竭盡全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後最後於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就在龐涓陶醉於勝利之時,魏惠王派人告急,說齊軍以輕銳之師進逼大梁,命龐涓火速班師自救。大梁乃魏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關乎魏之存亡。龐涓剛剛拿下邯鄲正在得意忘形,忽聞齊軍兵臨大梁,真是又氣又急,顧不得休整軍隊,更顧不得將士們的疲憊和損傷,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龐涓放棄了隨軍輜重,晝夜不停地急行軍,趕來與齊軍決戰。但他萬萬沒有料到,攻擊大梁的齊軍僅僅是齊軍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埋伏妥當,以逸待勞,只等魏軍鑽進口袋。當龐涓匆匆渡過黃河,剛剛走到桂陵時,戰鬥力相當旺盛的齊軍潮水般地從四面涌過來,直殺得魏軍丟盔卸甲,四處逃散,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只帶了少數殘兵敗將逃出重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這次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孫臏出色的軍事智謀和才幹。孫臏所制定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成爲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戰例。

“桂陵之戰”後,魏惠王被迫講和,把邯鄲歸還趙國,趙國也因齊軍的援救而復存。

減竈誘敵設伏馬陵

魏國在桂陵之戰後,儘管遭受了挫敗,元氣卻並未大傷,久霸中原的餘威還在,稍加休整後,便又恢復了生機。桂陵之戰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國便聯合韓國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不與魏國講和。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國又向西邊的秦國反攻,不但收復了失地,還圍攻秦國的定陽(今陝西宜川縣西北),鬧得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也被迫與魏國講和。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之會,參加會盟的共有12個諸侯國,會後還一同去朝見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獨霸中原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戰後13年,魏惠王以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爲由,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兵大舉進攻韓國,企圖一舉亡韓。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弱小的韓國岌岌可危。眼前魏軍兵臨國都,韓哀侯異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於齊,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齊宣王早就想侍機再攻魏國,所以理解韓國告急後,便決定發兵擊魏救韓。齊宣王召集羣臣,共議國策。宰相鄒忌認爲,韓魏相煎,這是齊國之幸,能夠隔岸觀火,齊國自身也需要加強治理,以不發兵相救爲宜。大將田忌則認爲,魏韓相鬥,韓敗魏勝是其必然的結果,魏國的勢力就會因此大增,則禍必殃及齊國,絕不能袖手旁觀,坐失攻魏良機。兩人爭執不下,齊宣王徵詢孫臏的意見,說道:“軍師不發一言,難道說救與不救,二策都不妥當嗎”

孫臏說道:“魏國自恃其強,伏趙之後又起傾國之兵伐韓,其野心須臾也未忘記伐齊。如果任韓降魏,只能使魏國更加強大,從而構成對齊國的巨大威脅,因而棄韓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齊國的軍隊務必爲齊國的利益而戰,如果過早地出兵救韓,就等於齊國代替韓國作戰,韓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顛倒,那對齊國是十分危險不利的。”齊宣王聽罷,頻頻點頭。之後問道:“軍師所言極是,那到底該怎樣辦呢”孫臏說道:“從齊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就應許韓必救,以安其心。韓知有齊相救,必然盡全力抗魏以自衛,魏軍見韓不降定然會傾其全力以攻韓。待魏韓兩軍撕殺實力消耗殆盡之際,我們再出兵攻擊疲憊的魏國,拯救危亡的韓國,用力少而見功多,纔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齊宣王聽了孫臏的推薦,十分高興,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並答應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哀侯大喜,奮力抵抗進犯的魏軍。然而畢竟弱不勝強,前後交兵五六次之後,韓軍盡皆大敗,不得不再次派使來齊,請求齊宣王速發救兵。魏軍在激烈的戰鬥中也有必須的傷亡,實力有所削弱。於是,齊國抓住韓危、魏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爲大將,田嬰爲副將,孫臏爲軍師,統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浩浩蕩蕩地離齊攻魏救韓。

孫臏認爲:“夫解紛之術,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計,惟有直走魏都耳!”所以,這一次,孫臏又一次採取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大軍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見齊軍又殺氣騰騰地直撲大梁而來,鑑於13年前桂陵之敗的慘痛教訓,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急令調回魏軍主力。龐涓傳令大軍離韓歸魏;率兵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殊死決戰。

孫臏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狀況,認爲這一次魏軍有必須的準備,兵力也較多較強,而且是主動迎擊齊軍,來勢兇猛。於是,他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他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上也說,被利誘而深入百里,去追擊敵軍,必喪失大將;追擊50裏,勢必折損—半士兵。我們就要在這上面想辦法。”田忌問道:“如何因勢利導呢”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道:“彼三晉(那裏專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爲怯。我軍便將計就計,主動引兵東撤,裝作懼怕魏軍的樣貌,設法誘其中計。”田忌又問:“依軍師之計,具體就應如何做呢”孫臏說道:“我們不妨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竈,第二天減爲5萬人的鍋竈,第三天減爲3萬人。魏軍追兵見我軍鍋竈逐日減少,必須認爲齊軍怯戰,逃亡過半,從而助長其驕傲輕敵的思想,誘其拚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後再以計取之。”田忌聽罷大喜,決定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怒氣衝衝地率兵以急行軍的速度從韓返魏,望西南而行,快要抵達大梁城時,不料齊兵又撤退逃竄,於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龐涓生性狡黠多疑,惟恐齊兵有詐,開始追擊時還是比較謹慎的,行軍速度也不算快,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之後他發現齊兵的鍋竈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才放下心來,以爲齊軍果然怯弱,聞魏兵將至竟不戰而逃亡過半,土氣已經低落到不堪一擊的程度,這是雪桂陵之恥的天賜良機。處於亢奮之中的龐涓當即傳令,將步兵留後繼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沿着齊軍撤退的方向猛追不捨。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同時派出許多偵探,觀察並隨時報告魏軍動態。當孫臏得知魏軍已過沙鹿山時,屈指計程,料定魏軍日暮必到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馬陵地勢險峻,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好戰場。於是孫臏命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定障礙,佈下重重埋伏,準備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幹上用黑煤書寫了8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一切準備就緒後,孫臏挑選了1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然後對弓箭手發出命令說:“天黑時候,只要看見火把就一齊射箭!”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其時十月下旬,又五月色。魏軍人困馬乏,極度疲勞,都想停下來歇歇腳。這時,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以爲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擡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看不真切,龐涓命軍士取火照之,衆軍士一齊點起火來,龐涓於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中計,急令退兵,怎奈爲時已晚。齊軍萬名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面圍住,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死傷殆盡。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仰天長嘆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說罷拔劍自刎而死。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後,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以前不可一世,如今屍橫遍野,全軍覆滅,統帥太子申成了俘虜,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於齊,齊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又一次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竈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傑作”,也是我國軍事的戰爭史上的兩朵並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傑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

急流勇退兵書傳世

再說田忌等班師回國,齊宣王大喜,設宴犒賞全軍將士,並親自爲田忌、田嬰、孫臏把盞斟酒。相國鄒忌妒火難忍,自思昔日私受魏賄,製造謠言,陰謀陷害田忌之事,心中有愧,於是稱病辭去了相位。齊宣王就拜田忌爲相國,田嬰爲將軍,還要加封軍師孫臏。孫臏不願受封,而且去意已決,便親手把《孫子兵法》13篇寫出來,獻給了齊宣王。齊宣王懇詞慰留,田忌也苦心相勸,卻都動搖不了他激流勇退的決心,他對宣王說:“臣以廢人,過蒙擢用,今上報主恩,下酬私怨,於願足矣。臣之所學,盡在此書,留臣亦無用,願得閒山一片,爲終老之計!”宣王只好設宴送行,並把石閭之山封給了孫臏。孫臏隱居山中,不知所終。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就這樣在激烈爭鬥的戰國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後人曾有詩讚道:“孫子知兵,翻爲盜憎;刖足銜冤,坐籌運能。救韓攻魏,雪恥揚靈;功成辭賞,遁跡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孫臏死後,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原有89篇圖4卷,資料十分宏博,可惜在東漢末年失傳。直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部分孫臏談兵的竹簡,經專家們長期研究整理,最後確定爲16篇。這16篇雖然遠非《齊孫子》的原貌,但理論價值卻十分珍貴。它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超多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例如,《孫臏兵法》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充分肯定統一戰爭的進步好處和作用,極力主張用統一戰爭去克服戰國七雄並立的封建割據局面,這較之《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的認識前進了很大一步。《孫臏兵法》提出以“道”制勝的原則,強調務必遵循戰爭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去指導戰爭,奪取勝利,這顯然是對《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兵以詐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道”制勝較之以“詭”、“詐”制勝體現了更爲深刻的理性認識。

《孫臏兵法》提出“必攻不守”的作戰指導理論,其實質就是運用大規模機動野戰的作戰方式,在戰略和戰役上實施廣泛的“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這也是對《孫子兵法》避實擊虛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孫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巨大而深遠的好處和影響,較之《孫子兵法》中“因糧於敵”的思想,更是一個重大的繼承、發展和進步。《孫臏兵法》中有專講軍政訓練的《五教法》一篇,提出對部隊實施嚴格的政治教育、隊列訓練、行軍訓練、陣法訓練、戰法訓練,這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完整系統的軍隊教育訓練理論,較之《孫子兵法》中“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思想,無疑是更全面的繼承、發展、豐富、提高。《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即把兩“孫子”並稱,說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孫氏之道”。在《漢書·藝文志》中則更爲明確,把《孫子兵法》列爲所有兵書之首,而《齊孫子》則位居第二,在吳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標籤: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