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週記

快樂的端午節九年級週記

週記1.9W

時間過得真快,一週又過去了,我們會積累一些相應的經驗,這時候,最關鍵的週記怎麼能落下!什麼樣的週記纔是好的週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快樂的端午節九年級週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快樂的端午節九年級週記

快樂的端午節九年級週記1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由於端午節和兒童節捱得很近,所以美術老師教我們包“糉子”,一方面是讓我們學會怎麼包“糉子”,另一方面嘛,就是爲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做準備。

剛開始包的時候,我們都以爲很簡單,就沒聽老師的“教程”,自顧自的包起來,沒想到第三部的時候就弄不起來,但就住在這個時候,陳洋包起來了,我們有的就去請教陳洋,有的讓陳洋幫他包。陳洋忙的不可開交,我在旁邊一邊看陳洋包,以便自己摸索着,結果還是失敗了,我還是沒有放棄,把紙拆開來以次一次的重新折,一次一次的重新包,然後我總結了經驗(其實是失敗的經驗):每次做第四步時,老是折不立體。我只好讓陳洋幫我折了一個。

後來我仔細觀察了陳洋幫我着的那一個“糉子”,原來是要把那個上去,我若有所思。後來,我又折了幾次,但還想剛開始的時候,邊對不齊,氣得我火冒三丈。

回到了家,想到還要做一串糉子和一串千紙鶴,就暈菜了,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摸索,或者去請教大人。

快樂的端午節九年級週記2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晚上,我們全家都聚在一起吃糉子。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媽媽說,這是爲了紀念投江而死的大詩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一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煎餅等食品,“撲通,撲通”地投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罐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就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方法。漸漸地,就發展成了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天長地久一碗米,吉祥如意一顆棗,幸福美滿一片葉,纏纏綿綿一條線,開開心心包成糉,歡歡喜喜送給你,願你天天都欣喜!

葉葉層疊,好運不絕;米米緊粘,幸福綿綿;線線纏繞,快樂擁抱;水水相融,情意濃濃;糉糉連結,祝福不竭!

在這平靜祥和的夜晚,手拿剝了葉的糯米糉快樂地吃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叨叨家常,說說心事,送送祝福,慶慶端午。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