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敘事作文

1000字我看諸葛亮

1000字我看諸葛亮1

諸葛亮自古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評論,深受人們的愛戴,出於茅廬的他輔佐實力單薄的劉備成王霸業,忠貞地獻上自己的謀略,爲蜀國打拼了一片天下。他的聰明才智和忠貞不虞讓許多人都爲之欽佩。

1000字我看諸葛亮

小時侯就聽過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也看過一點《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所以,諸葛亮在我的心中總是神祕的,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他是一個神奇的人,隱居於山中未能與外界接觸,卻能熟知當時的情形,對外界瞭如指掌。面對劉備的提問,他將時局分析得相當透徹,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是那樣的周密,面面俱到。另外,他對於與曹操,孫權的關係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當精妙的解析。最後還做出了最爲重要的一個謀略——取荊州,作爲蜀國的國土,並將荊州的地理環境,人文關係都進行了嚴密的分析。可以說,沒有哪個謀士能像諸葛亮一樣將各個方面都考慮到,對於各個地理環鏡那樣的熟悉。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算準天氣,“呼風喚雨”借東風,對於赤壁之戰的勝利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可真可謂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

他的聰明才智是不可估量的。後人一提起他,必將首先想到他的神機妙算與錦囊妙計,是智慧的化生諸葛亮設空城計,下退司馬懿大軍,實行的心理戰術;草船借箭,竟向敵人獲取了戰鬥工具。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卻如此輕鬆地在他的計謀中完成。這些計謀都很奇特,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難時刻幫了蜀國大忙,挽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絕對不會立足於天下,與魏`吳兩國抗衡。諸葛亮也是相當忠義的一個人,劉備在世時,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劉備死後也耐心地輔佐劉禪,爲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劉禪卻昏庸無能,不理朝政。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背叛,到其他的強國去,反而更加盡心地爲劉禪出謀劃策。《出師表》一文中更是表現出了自己的衷心,感人肺腑,正義凜然。這一切都取決於對先主的感激與懷戀。可是我認爲,諸葛亮雖然接受了先主劉備的遺命,但是蜀國卻早已不如當年,再怎麼調整也不可能打敗曹操,後主如此地軟弱。也許,他太注重於忠,堅首誓言,盡心盡力去做的只是一件永遠沒有結果的事。最後死在了行軍途中,令人惋惜。如果諸葛亮早日掙拖的束縛,看穿了這一點,他不會活得那麼累。他可以歸隱山居,安度晚年。成爲一名隱士。諸葛亮的一生充滿着傳奇色彩,給後人留下了無數啓發和迷團。然而他的聰明才智,忠貞不虞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千古流傳,永不磨滅。

1000字我看諸葛亮2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智慧的化身,可謂是聰明絕頂。但是,也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諸葛亮並不聰明。

首先,作爲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入具體事物的煩擾之中,事情不分大小皆決於己,這是領導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決不會這麼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諸葛亮53歲病毒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關。這能說他聰明嗎?

其次,諸葛亮不僅不會用人,而且往往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用錯人,並導致嚴重後果。戰爭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戰中,在華容道上把關、張或關、趙兩人的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就是既讓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殺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豈不是兩全其美?但是,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後來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選擇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爾後,劉備又被東吳火燒連營,從此蜀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這一連串的事件,其源皆出於錯用關羽。至於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差點成了司馬懿的階下囚,則是婦孺皆知的事。宋歐陽修說:“用兵之要,先擇於將臣。”而諸葛亮表會用人和錯用人,卻用“天意”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輕描淡寫地掩飾過去。

第三,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納賢才。蜀國君臣平庸,後期更無大將。“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烈鋒”,便是一個明證。劉備死後,雖招了個姜維,但也未能保住蜀國江山,足見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說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聰明的人。蜀國和魏國,力量對比懸殊,況且劉備死後,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說吳蜀這時已重歸於好,諸葛亮口上說是聯合東吳,行動卻一意孤行,六出祁山。當時陸遜還在,倘若吳蜀聯手,東西夾擊,司馬懿也要在漫長戰線上疲於奔命。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結果屢戰屢敗。如果一兩次失敗還情有可原,那麼三四五六次失敗只能說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無才無德,諸葛亮不取而代之,實無天下爲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氣和決斷。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若阿斗無才,可取而代之。”這是羣臣聽見的,還怕什麼?扶不起的劉阿斗,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爲訓。

總之,諸葛亮雖在具體某一仗中能取勝,但往往在統籌全局或關鍵性的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誤,這能說諸葛亮聰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