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實踐周心得體會範文

實踐周心得體會(一)

實踐周心得體會範文

這次的人任務是拍片,分別要求是一個新聞片一個專題片。我們組只有5個人,分別是,高X 馮XX 陳XX 金X 和我,可以說人盡其用。

我們很早就討論策劃方案,並在網上啓動了多人聊天,方便組員在網上交流討論。由於我們不想於其他組的方案衝撞,所以否定了一些正好在實踐周但是會有過多人的涉及的主題,比如:雙選會。而後,大家探討出有關“考研熱”“經濟危機”“文化遺留傳統”“準黃色現象”的主題,最後,定在了新聞片關注“經濟危機下民工生存的狀態”和專題片關注“將要被歷史遺忘的紹興平湖調”的角度。

定好之後,見了我們的導師,在分析很多點上,開闊了我們的思路,同時建議我們挖掘的某些點要深化等好建議後,我們就開始着手蒐集資料,聯繫採訪者的前期工作。新聞片還算較順利,不過,專題片就犯難了。

由於事前準備條件不是充足充分,在於平湖調最後一代傳人王玉英老人的溝通上也出現了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平湖調的把握出現了偏差(平湖調的情況比我們預想當中的還要糟糕,已經頻臨滅絕,幾乎找不到了)到了紹興後,我們臨時決定放棄這次的選題,回來再重新改主題。於是在實踐周之中,我們有了一次紹興一日遊。

第二次的專題片,我們決定就地取材,內容儘量可以周圍完成。於是就定了後來的“宅男宅女宅生活”,片子由四個故事組成,最後面需要心理方面的老師的心理分析和指導。每人負責策劃一個故事,最後再導演剪輯出來,我策劃並執鏡的故事可以概括爲“快樂宅女”並由金珺友情出演。關於心理老師,之前我聯繫了體育館的老師,但是他拒不出鏡,後來我便找到方建移老師。方老師非常配合,在和我們溝透過一次後,犧牲自己中午吃飯時間幫我們錄完了採訪部分,讓我們非常感動!(再此謝謝您)。

素材導好之後的剪輯還算順利,基本完成了實踐周的要求。下面來說下我個人對於這次拍片實踐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關於前期準備一定要多做,做和不做,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爲你根本不知道會有什麼突發情況,多做二手準備,一定會收益不會吃虧的

關於受訪對象或者主人公的安排,要事先溝通好,對於不同要求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去引導,自己要盡心盡力的去勸說去打動她

關於團隊合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衆人拾柴火焰高,多做分析和可行性探討後,再決定

關於拍片,實踐重要啊,我對光,還有攝像的能力太欠缺了,以後還要多抓緊能實踐的機會,多多聯繫

關於指導老師,老師的經驗值得好好接受和學習,汲取經驗能減少我們犯的錯誤,所以還是要和指導老師聯繫和溝通的!

實踐周心得體會(二)

心得體會是一段感悟,是一段回憶,是一段美好經歷的體會,以下《實踐周心得體會》由出國心得體會頻道爲您精心提供。

藝術實踐周就這麼匆匆過去了,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些不適應,還沒從十一長假的休閒娛樂中緩過勁來的時候,藝術實踐周就那麼如火如荼的展開了,那時候忽然就那麼忙起來了,講座、排練接踵而至,真是讓我應接不暇,有那麼一點點的措手不及,感覺一下子就抓不着頭緒了一樣,那麼多的講座、音樂會,真就不知道聽哪一場好了,真是覺得自己的一個腦袋一雙手還不夠用了,恨不得自己會分身術,那就都能去了。

其實,聽了那麼多場的講座,那麼多場的音樂會,還真是分不出個高低來,所有的講座都是那麼的記憶猶新,好像都是昨天聽得一樣。國音堂那麼多的專場講座,系裏展開的那麼多的講座,還有系領導們極力爲我們舉辦的音樂會,之後的學生作品音樂會的教師研討會,都使我記憶深刻。我不禁在思考,究竟什麼是音樂,只是物理中定義的那樣麼?物體規則震動發出的聲音稱爲樂音。

由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就是音樂麼?也許,音樂與人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言語、行爲、人際關係等等,有一定的關聯。也許音樂只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奏或聽,都內涵着關聯人們千絲萬縷情感的因素吧。

那爲什麼音樂能表達人們的感情呢?也許因爲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就產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斷連等等,它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關聯吧。特別是對人的心理,會起着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宋老師曾說:廣義的講,音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

其實,所謂的音樂的`定義仍存在着激烈的爭議,但通常可以解釋爲一系列對於有聲、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並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及和聲。或許,就只是好聽的“聲音”吧。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好像已無法查考了。據說,在人類還沒有產生任何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了,就好像動物那樣。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和相互間傳遞資訊的呼喊,這應該就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了吧。

當人們開心慶祝的時侯,敲打石頭、木頭來表達喜悅和歡樂,這就是最早樂器吧。音樂的最初形式也許只是那麼簡單的目的,就是表達喜悅,經過了這麼多個世紀的發展,音樂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體系供大家學習,也許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些理論知識大多來自西方,但是最早的樂器卻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發明的,據考古發現,最早的樂器是骨笛,挖掘自中國,所以老師們總是一再的強調,要寫有中國特色的曲子。

葉小剛老師曾說過:作爲一箇中國人,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發揚我們的文化,那還指望誰能把我們民族的東西發揚光大呢?從剛接觸作曲的時候,老師就要求我們寫民族五聲調式的歌曲還有鋼琴小品,我還記得開始時那一夜又一夜寫出來的作業,同學也說,聽起來總覺得怪怪的,經過老師那麼一改,就那麼一兩個音符,就變得很順暢起來了。後來時間長了,讓我寫西洋的旋律,我都要想好久也會把它們拽到民族調式裏頭去,就是那麼的自然。

聽老師們講座中說的,國外的學習環境、學習的氛圍和國內好像不大一樣。國外是以自主學習爲主,大家都自己找曲子來聽、來分析,國內主要是因爲從小學開始就是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老師把東西一股腦的都交給你,你只要等着學就行了,就像小孩子吃飯一樣,等着別人來喂。

所以我們都形成了這種學習心理吧,老師不教給你就不知道自己去學、自己去找。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這點我覺得應該學習國外的教學模式,但是畢竟有一定的困難。不過我覺得現在已經朝着自主學習的模式發展了,而且大家也有了學習、實踐的機會了。總之,實踐周過得非常的充實,得到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如果可以,條件允許的話,應該時常開展這樣的活動,讓我們有學習,有了解,有實踐的機會,也讓大家有一個交流的平臺,對學習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