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6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通用6篇)

《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爲理由,沒有看書的習慣了。又一次偶然間,我拿起了這本書。

我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並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爲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悅與衝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讀者。作爲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愛心。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在我們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愛心是喚醒學生和諧美妙的音樂,是激發學生動聽悅耳的語言,是照亮學生黑暗中的明燈。教師富有愛心可以和諧融洽師生關係,教師理解信任學生,學生尊重依戀教師。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心理感受,便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識。

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書中有這樣一段:“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他們的成績是不一樣的。”這段話給了我警示和啓迪。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說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讓我欽佩的不是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和獨特的教育觀點,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個腳印的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從不放棄。

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麼樣的教師是好教師?什麼樣的教師堪稱是理想的教師呢?

《新教育》提到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認爲,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育的成敗得失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們每天面對着學生,日復日,年復年地教書,爲了完成學校的任務和評職稱,寫教案、教學反思、聽課小結、教育個案等諸多材料,一邊叫苦一邊“奮筆疾書”,卻忽視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30年,再看我的今天,發現我還是一個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歲月耗幹了,這時,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保爾柯察金的話:“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爲而羞愧!”

一個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領導,善於調動幫助他生長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爲了一切的人,爲了人的一切。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纔有奇蹟”。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其中一個行動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閱讀生活。實踐證明書籍是聾人世界的導航,有閱讀的聾人,就有底氣,很從容,很有自信,就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懼怕生活和生存的艱難。所以,我要經常閱讀,有了閱讀的教師,也有底氣,也有靈氣,不再爲教不好學生而犯愁!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我,在永不停步的發展中壯大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教師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育原則,他指出:教育就是爲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爲了一切的人,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要關注一切的人,幫助校長,幫助家長,幫助社會上所有的人去發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還是愚昧的,還是智睿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都應該爲了他們,同時教育爲了人的一切,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人的發展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我們教師去研究,去實踐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標:新教育的目標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認識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我們認爲參加我們實驗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精神。

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每個學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覺,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材,最後有大的成就。每個老師都要成長,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夠成材,成就。所有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在成長着,成長並快樂着。這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觸發我們去思考,我們在縣教育局的極力倡導下,這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思想》,體味了朱老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設書香生活環境”等教育內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給我的觸動

1、朱永新老師認爲,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發展爲起點,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目的的教育實驗。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啓發。

2、朱老師的新教育認爲,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爲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教育,在爲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福”,應該是針對現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師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在這樣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實驗提出了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相信教師與學生的潛力,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強調個性發展。

3、朱永新曾說:“我過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類教育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教育怎麼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閱讀都始終沒有變過。閱讀是教育中最本質的'一個活動,那些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毫無例外地都推崇閱讀。透過閱讀可以獲得終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了終身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朱老師認爲:閱讀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動,新教育將“營造書香校園”列爲首要行動,將閱讀細化爲若干具體的子項目,有效地解決了不同年級、性格與性別的學生,不同水平與學科的教師分別該讀什麼和怎麼讀的問題。透過建設濃郁的閱讀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閱讀成爲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這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提升。

學習朱老師《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導的新教育並作思考判斷,愈發增強了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對我的啓發

1、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爲: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爲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朱永新認爲:這成爲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爲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朱永新還認爲:這個框架分爲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爲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爲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儘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爲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爲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2、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爲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爲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祕,以及發現這種奧祕的方法和過程。朱永新認爲: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3、理想課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朱永新認爲,理想課堂不會停留於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對我的又一啓示

1、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着創造力。

2、教師對學生要真正做到一視同仁。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說,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3、教師應該對學生嚴而有度。只有這樣才能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並善於進行總結和反思。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難免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言行規範來嚴格要求他們,又正因爲這些缺點錯誤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有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給與他們改正缺點錯誤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味的批評和指責,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老師的管理應該得到學生的尊敬,使學生心服口服,從心底裏得到學生的認同。

總之,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禮。我將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爲我所範,努力學習,進一步學習“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斷進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常常覺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觀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觀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細節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當提起一個作家,從小到大,,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從內心升起一種仰視的心情,拿起一本書,也總是會想這是作家寫的,不是普通人所爲,可不是一般的書,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人,非普通人。這種念頭,存在心裏幾十年,到現在,仍有。

這幾天,一直在讀郭景瑞老師的《新愛的教育》,讀書之前,總是覺得這又是一本不凡之書,也許就像大教育家誇美紐斯一樣,一定會給人一種高屋建瓴的指導,一定會充滿智慧,充滿哲理,也一定會有許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論,給人思想的啓迪……懷着這樣的崇敬與虔誠翻開了書。

開啟書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覺就已經蕩然無存!預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論和哲理並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記體的教學隨筆。我懷着好奇繼續往下讀,郭老師一直以一個長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談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後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嘮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書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師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樣面對瑣碎的雞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頭爛額,也會遇到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因爲學生而晚上睡不好覺,也像大家一樣並非處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邊思考邊試探邊進行。

特別是在幫助兩個問題學生路小宇、劉金龍的過程中,兩個搗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語言都讓人覺得那麼熟悉,好像這兩個孩子就在我的身邊。劉金龍這個刀槍不入的浪蕩子,因爲報復而故意把自己的筆放在全班公認的特別老實的孩子的鉛筆盒裏而大喊自己丟了誣陷人家,並且還大有一副說到天邊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時,郭老師的一頓諷刺挖苦,也讓我覺得痛快淋漓,我也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下課後,聽到不服氣的劉金龍“呸呸”兩聲,郭老師的內心獨白,真是說到了我的心裏去了,彷彿是我在面對這個事件,真是生氣窩火又着急。劉金龍的報復,下課後對老師的“呸呸”郭老師的隱忍,內心的苦悶,憋屈,晚上因苦無對策的失眠……這樣的場景真是太常見,熟悉了。怎麼辦呢?郭老師在着急,讀書的我的着急也絲毫不亞於郭老師,後邊呢?道歉的結果呢?不領情怎麼辦?……這些預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於想知道後文,郭老師會怎樣做呢?郭老師苦苦尋找的那把鑰匙能找得到嗎?劉金龍真的能轉變過來嗎?

在《七月:像得了神經病·金色的童年》一章裏,郭老師那極具親和力的又充滿感召力,更具文化韻味的動員,讓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學生也可以以之爲榜樣,把學生和文人墨客相提並論,學生會覺得自己和名人一樣優秀。好的老師會鼓勵學生,好的老師更會激勵學生。我們常說要鼓勵表揚,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尋找這樣的機會,總是對生活做着這樣的一種假設卻從來沒有抓住機會付諸實施。並且有時還會抱怨學生,不給自己表揚的機會。殊不知,這種機會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可我們常常會視而不見,從而使機會悄悄溜走,而我們甚至會抱怨,沒有這樣的機會去這樣訓導學生。

這些故事的敘寫,不僅讓我從中獲得了豐厚的知識經驗,學會了更多的實用的管理技巧,也讓我頓悟:原來書可以這樣寫,原來這些日常的生活瑣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經歷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我怎麼以前就沒有發現呢?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麼就想不起來把它們撿拾起來連綴成鏈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郭老師又一次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

一本好書,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衝擊我們的視覺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細流柔柔地滌盪我們的心靈,泛起層層漾漾的漣漪。《新愛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新愛的教育》是由著名作家,勵志演講大師戴晨志博士著,倪美英老師故事提供,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文中的倪美英老師,是一位平凡的教師,卻有着不平凡的教學經歷。最初,她帶着滿腔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卻不可避免地以老師的權威管教學生,以分數和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甚至以外表來衡量孩子……結果傷了孩子的心。後來,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她漸漸學會了用愛去關心、照顧、激勵孩子,那些平常人眼中叛逆、成績差、有各種毛病的孩子們,在她愛的關懷下重新激發出自信心,從困境中站了起來!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師教學中的小故事爲素材,爲我們呈現出一個又一個愛的奇蹟,最後再透過精闢的總結,引發我們更多的感悟和啓示,交給我們更多的溝通訣竅。在此,讓個人把微不足道的讀書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一同成長。

第一,愛的教育,並不在於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耐心與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與“能”。

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練習而來的,老師的愛和鼓勵,也是需要練習的。每個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納、被肯定;只要我們有慧眼,就可以將駑馬變成“千里馬”;只要老師有耐心、有愛心,頑劣的孩子也可能變成“鑽石”和“珍珠”啊!

第二,我們可以試着做引導者,而不是強勢指導或名令者!因爲有創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誘的引導,比言辭教訓或命令,更有助於

孩子們的自我成長。“老師的用心,孩子看得見!”,讓孩子知道過錯,並誠心改過;這豈不是愛的教育無比之美嗎?亦即古人“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堂”的道理。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容許別人有犯錯的空間,不必當衆羞辱他或撕破臉,畢竟有“弦月之憾”,纔有“滿月之美”呀!

第三,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是你的孩子成爲“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真的,如果老師或是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縱、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爲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事實上,熱,都是情感上的“月暈效應”,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

曾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的確,老師是風,也是水,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一輩子感受其恩澤和愛;然而,若稍有不慎,過度放縱與溺愛,亦可能是孩子誤入歧途,遺憾終身啊!

第四,俗話說:“給他吃魚,不如教他釣魚”。所以,只要親近,就能瞭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實體會!老師不能只會做一個“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張嘴,指揮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命令孩子洗這個、掃那個······老師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對象;老師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會伸出食指發號施令,那麼孩子將來也會是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成爲只會“一指神功”,只說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師,是爲了教育學生,爲了讓孩子有歡笑,纔來當老師的,而不是爲了生氣,纔來當老師的。維持心情的平和、穩定,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爲,心情不穩定,看什麼事情都可能會有偏頗。

就像心理學上所說的“心裏想好,就是好;心裏想壞,就是壞!”只要看對方不順眼,那麼不管他做什麼,你都看不順眼;只要看對方順眼,那麼不管他做什麼,你都覺得順眼,很可愛!老師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再去鼓勵孩子!能維持心情平和、穩定,並隨時調和身心情緒的人,纔是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