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有關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1

我仔細閱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激揚生命》,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這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對象,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爲觀幾個方面闡述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予了我深深的啓迪。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爲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爲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後我感受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平常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一些隨意、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尊重和友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溫牀”,如何在不變“溫牀”爲“冰牀”的前提下,能夠讓“溫牀”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學習。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並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2

近日,認真閱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有感觸。

作爲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於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讀完之後,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顯然,我離理想的教師還有一大截,我還不是一個用心去教學的老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說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因爲現在的孩子讀得書甚至比我們有些老師都多。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所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日三問,自省吾身。雖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自問,堅持不懈,我們便不斷地向“理想的教師”這一境界靠近。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認真負責任的教師。學生、家長、老師眼裏的好教師的標準是什麼?第一條:首先他要對學生負責任。是的,在上每一節課前。我總是鼓勵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學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總是警告自己:走進教室的那一瞬間,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緒,帶着高興和愉悅的心情走進課堂;我總是提醒自己:上課時,儘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熱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極力的渲染一種教學氛圍,使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從內心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師既要學會傾聽自己的課堂,又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課堂。在課堂上,真正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從孩子們真正的學習需要出發,組織教學。學習別人課堂教學環節設定的有效性,教學程序的落實性,老師的評價語對於學生的啓發等等。

我感覺自己離理想的教師還相差甚遠,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勤於學習,紮紮實實地多讀一些書,不斷向書本學習,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向身邊老師學習,尤其要多向名師們學習,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課堂教育的機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思索,不斷去總結自己教育的得與失。並要勤於動筆、善於反思,記錄教育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使自己不斷向理想的教師靠近。

什麼是理想的教師?我又有了新一層的理解,理想的教師是學會寬容、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的教師,是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以從容的心態對待工作的教師。

總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用心去教學,並注意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摸索與總結,一定會離理想教師的形象越來越近。

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3

第一次聽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怪怪的,優秀當然是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到底想要說明什麼呢?於是冥冥之中就對這本書充滿了渴望。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沒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相反覺得作者羅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場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說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老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老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但是再次拜讀第二遍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對於一個小學老師來講,《優秀是教出來的》確實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讓我對教育又有了一層新的認知。作者抓住教育過程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既對孩子嚴格施教,又用愛心和熱忱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師不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而且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教養。

作爲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爲人處事、待人接物。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生動形象,作爲讀者絲毫沒有感覺枯燥乏味,相反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親切自然。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羅恩克拉克的幾點做法給了我不少啓示。例如: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羅恩克拉克和他家長聯繫了多次都沒有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克拉克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援。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說:“我孩子在家裏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這種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說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後自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羅恩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事在人爲,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今後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創新,在對待後進生問題上一定要賞識和批評相結合,多渠道地轉變後進生。優秀是教出來的,一般的人對於這個教育都有一種狹隘的理解:那就是學校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的。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纔會使我們的孩子變得優秀。

總之這位老師的做法讓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機智和教育的挑戰。

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4

假期我認真研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從這兩本書中,我認爲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爲一名平凡的教師,這兩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透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爲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爲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爲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透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裏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着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裏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爲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爲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於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爲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

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裏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學的讀書心得體會5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啓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爲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爲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爲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爲“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爲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爲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