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採訪心得體會

採訪決策決定着文獻採訪的行爲和狀態,引導文獻採訪工作的方向,作爲一名記者,在採訪實踐中成長,得到的心得將會是寶貴的經驗。下面給大家分享採訪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採訪心得體會

採訪心得體會1

剛接到這個暑假作業的時候,我十分苦惱。因爲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一個校友,並且願意接受我的採訪,另外我家遠在遼寧。如果這個作業是在學校期間佈置的,我想我會完成的很好。就是這樣一件讓我一籌莫展的事情,卻讓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解決了。我不僅順利地完成了我的暑期任務,而且還受益匪淺。

採訪前我透過各種關係瞭解了校友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其次我透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方式,蒐集了大量與採訪有關的資料。這樣我可以在瞭解採訪對象的基礎上,透過一些提問及採訪技巧來使此次採訪順利的進行,從而挖掘一些我想要的答案。

畢業的她,已經工作8年了,現在也已經是2歲孩子的媽媽,但當我問及她的大學生活,從她嘴角露出的微笑,我能感覺到她心裏的那份快樂與幸福。"大學生活是難忘的,值得回憶的"她肯定的說。隨後她回憶江財的校園,一草一木,問我學校的變化,就這樣,我們的談話在回憶與現實這八年的對比中開始了。

清晨湖邊的琅琅讀書聲,中午食堂裏擁擠的打飯場景,還有夜晚宿舍的臥談,這些都是我們的共鳴。當我說起江財的變化時,學姐露出驚訝和羨慕的神情,說"條件是越來越好了""什麼時候回去看看母校,看看老師,那裏的花草,我住過的宿舍,我走過的江財的每一條路。都是回憶。""憶往昔"的開場,拉近了我們的距離,開啟了被採訪者的心。回憶就像老電影一樣,在腦海中一幕幕的上演。她的腦海裏是江財的過去,我的話語中是江財的現在,就彷彿我們做了一次時空的轉換,我回到了過去而她旅了一次遊,我把她帶回了母校。

不知爲什麼,突然在想:三年後,我真正的離開了江財,會是什麼感覺,什麼心情,悲傷?喜悅?戀戀不捨?迫不及待?可能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喜憂參半吧!但有一點我敢肯定地是,我不會忘記,我的大學生活,我的老師同學,我的母校。不論我在哪裏也不論我在幹什麼,我依舊是江財人。也許兩年,也許十年,抑或是更長的時間,我纔會回到母校,我希望看到江財的變化,我希望聽到令我驚訝的消息,就像現在學姐的表情一樣,爲江財的進步而驕傲,也爲自己曾經是江財人而自豪。

接下來,我就開始提問我最關心的話題了。學姐現在的生活很幸福,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工作,作爲一個女人來講,真的是很好了。可我要問的是這樣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嗎?與她上大學時候的夢想,以及大學畢業時的夢想是一樣的嗎?她沒有正面地回答我,只是說理想與現實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你不能堅持你的理想,那麼就要接受現實。也許你會說你可以堅持下去,但有些時候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

"能簡單的說說你的理想嗎?簡單的談談大學剛畢業時的理想就行。""大學剛畢業時,說實話我很矛盾,一點也不興奮,因爲我在考慮留在南方還是回來(回遼寧),江財在南方還是很好的,所以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現在南方找找工作,闖一闖,因爲還年輕,我想有我自己的事業。但我的父母是反對的,因爲我是獨生女,這四年在南昌我們每年就只能寒暑假的時候見面,他們說很想念我,並且我一個人在南方他們不放心,南方那邊沒有親友,就只能我一個人,他們堅決不同意。一直勸我回來。在加上我沒有找到令我可心的工作,最終,我還是妥協了,我回來了。""你我一樣,背景差不多,所以你也要考慮到這一方面,除非你很有把握,在南方會有更好的發展。""那是不是也就意味着職業規劃是沒有用的呢?理想會被現實打敗?"我繼續追問,也不全是這樣的,如果當初我回來後的情況很糟糕,也許我還會去南方追尋我的夢想。理想就是一把尺子,一直在衡量現實的差距,一直在提醒着你的人生是否偏離了軌跡。也許你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那麼完美,但也會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就是規劃的作用。"

大一的時候,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寫一份職業生涯規劃,開始我認爲很簡單,因爲我的頭腦中一直有未來的規劃圖,有時候我很明確我想要的是什麼,我該向哪個方向努力。但真正動起筆來形成文字,我苦惱了。我覺得我的理想就是一個海市蜃樓,只能遠遠的看見,我甚至連怎樣去實現理想都不知道。我試圖尋求一種可以快速、順利實現理想的路,我在思考畢業後的選擇,大學中該怎樣生活,該掌握什麼知識…可我陷入了更加迷茫的境地,最後我不得不用"走一步看一步"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這次與學姐的談話,讓我有了再一次規劃的想法。沒錯,有理想的人就像看到燈塔的船,內心總是溫暖的、踏實的,不論現實有多麼的殘酷,也都不會被打敗!

大學學什麼?大學學到了什麼?這一直是我關心的話題。記得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就是忘掉一切後表現出來的東西。我很認同這個觀點,所以我想求證。

學姐現在從事的工作並不是自己所學的專業。我很想知道她對大學的態度。她告訴我,儘管這樣,大學時光以就是她最懷念的,人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是在那段時光最終形成的,那纔是她真正的成長。"不僅僅學知識"她肯定的說,"就像現在我還在依舊保持着讀書的習慣。大學中有很多事需要學習的,如果你僅僅看到了專業課的那點東西,你肯定不會走很遠。其實大學的學習全靠自己,你肯定都聽了很多遍了,但有時候聽到不代表做到,你真的做到了嗎,自主學習?"我慚愧的搖搖頭。"圖書館的資源是很豐富的,你可以涉獵很多知識,你感興趣的課程都可以去旁聽,這就是大學,每人去幹涉你的生活,一切由你做主,這真的是我的青春我做主啊!"沒錯,我也是深有同感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安排,逐漸形成自己的做事風格,自己的思想。"還有一項更重要——要學會怎樣建立自己的人脈,建立自己的關係網,提高自己與別人說話辦事的能力。"終於說到我最痛疼得事了,人際關係是我一直很重視的環節,但有時並不如我所願。"沒有人一出生就會做得很好,有可能你和陌生人接觸的少,沒有找到談話的技巧,慢慢來相信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可以做的很好的。待人關鍵就是要真誠,真誠是很重要的,透過和你的談話,我覺得你的溝通能力還是很強的。""謝謝學姐給我的鼓勵,我會記住你說的話的,努力做得更好!"

最後一個話題——情。友情,師生情,愛情。宿舍就是一個家,宿舍的四個人朝夕相處,總會有摩擦,來自天南海北,家庭環境都不相同,所以這也更能培養寬容的胸懷。"還記得我們寢室四個人每天晚上都會有臥談會,每天一個話題,我們按生日大小派名,現在想想覺得挺好玩的,我們之間的友誼還是很純的,即使吵架也都是些生活上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過了事情也就過去了。不會有人太往心裏去。"

師生情與其說是珍貴不如說是難得。有時只有上課的時候見到老師,時間很短,這就更需要自己多與老師溝通,交流學術問題,這就看你思考有多少了,老師還是很喜歡能夠有自己的想法,注重學習的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你也會得到的更多。有些知識來的更直接。

愛情,最敏感的話題。此刻學姐的表情是甜蜜的。"回憶起曾經的他了?""都已經過去了。""那你們還有聯繫嗎?""沒有了。"就讓甜蜜留在她心裏吧。鑑於她已經結婚了,我就沒有過多的問下去,因爲那是她的獨家記憶。愛情不能強求,我依舊等待着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情的出現。

三個小時的聊天採訪很快就過去了。但這次談話內容卻讓我終生受益。這是一次老鄉校友間的親密談話。感謝學姐的配合,我才完成了這次任務,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我內心的任務。

暑假過後,我就是一名大二的學生,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定位十分重要。這次談話讓我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讓我知道了該做什麼,該注意什麼。大學學什麼?總結一句話就是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各方面的能力:學習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等等。只有這樣纔會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超越。人生的成功就在於每一天都在進步,即使它是一小步。

採訪心得體會2

這學期前前後後也採訪了許多人,涉及的面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廣泛的,但是沒能採訪到真正的“高層”人物還是比較遺憾。從剛開始的緊張羞澀,漸漸地到駕輕就熟,對於剛開始接觸的人物採訪我自己還是有着較多的感受。

採訪對象的選擇

對於採訪對象的選擇,我認爲是能否造就一篇優秀人物採訪的關鍵所在。小組作業時,我們的選題是“父親節”。這個選題,對於採訪對象的要求其實比較簡單——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這麼多,如何挑選更適合這個選題的人物呢?

剛開始因爲小組分工並不完善,大家對於採訪對象的挑選更偏向於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師開始了採訪,結果就是採訪十分順利,老師十分配合,但寫出來的稿子沒什麼新意。而小組其他成員的稿子內容則更加吸引人。有人選擇了有3個孩子的南區水果店老闆,有人則選擇了離家在外與父母妻兒相隔千里的學校保安。對於採訪對象的選擇上,顯然他們的更具有代表性與“新意”,而我的選擇出發點停留在了任務的完成度上而非質量之上。青年教師也許更適合採訪,他們的語言能力會使採訪更順利,但在這個選題之下,顯然其他的選擇更能表現主題使選題的新意體現出來。

所以對於今後的採訪,挑選一個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將主題體現。採訪也不能一味求穩,追求一些新意或許才能獲得更好的內容。

採訪的背景準備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採訪,我認爲不僅要對採訪的對象有充分的瞭解,對於整個話題的背景也應該要有相當完備的背景知識。不然或許就會遭遇我所遇到過的尷尬。

學期後半段有幸來到解放日報體育部做關於世界盃的專題報道。我主要負責電話採訪一些足球教練紀錄他們對於某一場比賽的看法。我自以爲對採訪對象十分了解(大多爲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知名教練與體育評論員),但實際採訪中卻是漏洞百出。

首先,語言上遭遇了危機。由於一些主教練來自上海講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對於我來說理解起來就成了大問題。即使後來用普通話對話也時常在一些關鍵語句上因爲口音問題而不能正確理解意思。記得一次採訪一位滬上著名教練,因爲前期沒有心理準備,電話採訪時才發現採訪對象的語調“驚人”的低。低沉的語調使很多話變得含糊不清,那次的採訪最終也因此失敗。

除了採訪對象的準備外,背景知識的準備也必須充足。還是在實習期間,一次採訪圈外人士預測比賽時又出現了新的狀況。由於前一場比賽我自己也沒有看,而採訪對象對於足球也不夠專業,就出現了採訪過程兩個人無話可說的境地。

兩次失敗的經驗也提醒我做好採訪前背景瞭解的重要性。對於採訪對象,適當瞭解他的身份有助於更順利的進行採訪;對於採訪選題的背景,完備地做好先前功課才能在採訪中更好地與採訪對象交流。

採訪稿的撰寫

剛開始接觸採訪稿的撰寫,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於不能熟練地掌握採訪稿,我的第一篇採訪稿被小組成員批爲過於客觀,缺乏適當的文學性修飾。當然,對於一篇採訪稿尊重採訪者話語的客觀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將話語轉變爲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學的修飾,不然採訪稿就會顯得索然無味缺乏可讀性。

而實習時,我的一篇採訪稿也被老師批評了。由於我對於採訪對象的話題有着自己很多的見解,於是在文章中有意無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見傾向。這也就造成了一些話語方式與採訪對象身份不符的現象。

在採訪稿的撰寫之中,如何將事實的客觀性與文字的文學性更好地結合顯然是我需要不斷加強的地方。從採訪者的角度出發,尊重受訪者的意圖,而在文字上則需要部分潤色,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也需要不斷的實踐作爲基礎吧。

採訪的策略選擇

對於不同的採訪對象我認爲應該是選擇不同的採訪策略。策略的內涵即是選擇不同的話語方式、不同的語言氛圍以及不同的話語量。比如採訪“下層”受訪人時,我大都會比較主動,儘量將語言氛圍變得輕鬆使受訪者能夠較爲自然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在採訪中我也會適當的掌握主動權,透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受訪者整理自己的思路與看法。

而對於“中高層”受訪者,我一般不會過於主動,而是將採訪的掌控權交予對方,給受訪者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表達展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兩種不同的策略,也是基於兩類受訪者不同的社會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對而言,“中下層”受訪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相對怯於表達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同時表達中也可能會因多種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問題;而“中上層”受訪者相對文化水平較高,對於特定問題相對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選擇給予對方過多的引導勢必將使受訪者感到嘮叨瑣碎。

所以在這樣的考慮下,針對不同的受訪者採取不同的採訪策略既能使採訪順利的進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動環境。

這個學期開始全面的接觸採訪與寫作,實地採訪與電話採訪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覺還是遠遠不夠。實習期間指導老師也告訴我,採訪只有做了多了纔能有感覺,文字、語言上面纔能有進步。或許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反覆強調的實踐的重要性的很好體現吧。

同時,在採訪中我也發現自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對不同的受訪者,可能會因對方身份的不同而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對於普通的農民工或許我更能放得開,而面對著名運動員或者知名教授則會顯得拘謹。起初,我也是總因爲緊張而使採訪不那麼順利,但隨着採訪次數增加自己也變得自信,並且能夠做到與受訪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動,不再只是那個被動的記錄者,開始成爲了互動者。而這樣自信的由來,既來自戰勝自我膽怯心理的一次次實踐,也源於對受訪者、採訪背景的充分準備。

在採訪的實踐中我也發現了資訊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受訪者特別健談,於是便需要將他的大篇幅內容微縮到小篇幅;有時候則會遇到受訪者遲遲不能點到問題的內核而遊離與提問之外。第一個問題考驗的是自己的文字壓縮能力,第二個問題則考驗的是記者的提問技巧。在採訪中,我也發現,問題的設計往往趕不上實際中的變化,所以在提問過程中設計問題顯得尤爲關鍵。而設計的串聯點就是和受訪者的良性互動,透過互動將自己的觀點傳遞,同時將自己的疑問拋出將受訪者引入自己的設計之中。這樣,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採訪內容。

這學期的採訪與寫作課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許多采訪的理論知識。而實踐中,一次次的採訪經歷則讓我明白了理論與現實結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脫離理論而自成一套也不能僅僅依靠理論知識而無視實踐中的變化。

現在只是一個起點,希望這樣的總結與體會能夠給我今後的採訪以提醒,也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採訪實踐又能給予這份體悟以更多的內涵。

採訪心得體會3

身爲新聞學專業的我們在採訪中體驗了一把當記者的感覺,這是我們初次將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第一次採訪帶給我們的是欣喜與好奇,使我們更深入地瞭解我們所學的專業;第二次採訪我們多了一些熟練與從容,沒有了第一次的兵荒馬亂,更加地懂得合作。第三次採訪增強了我們團隊的凝聚力,懂得了身爲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採訪中,遇見了許多善良又可愛的人。第一位接受我們採訪的叔叔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抱着孩子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全程都非常自信並且談吐大方,舉止有度。結束之後他坦言:他也是從我們這個階段過來的,所以他十分地理解我們,也願意配合我們完成這次的作業。正是有了這樣的開端才讓我們信心倍增。在這次採訪中,不僅有個人的力量爲我們加油助威,更有一個團體的力量爲我們錦上添花。那是一個公司的團隊週五來進行團建活動,他們邀我們一起做遊戲並且接受了我們的採訪,結尾處甚至還爲我們拍了視頻喊口號應援。而更巧的是,我們在第二次採訪中竟然又遇到了他們,可以說是非常有緣分了。這一次的偶遇顯得格外珍貴,他們還關心地問我們作業完成得怎麼樣。

這三次的採訪都讓我們感動滿滿,或許有拒絕我們的人讓我們稍微沮喪了那麼一小會,但最終讓我們記住的卻是這些善良真摯,願意幫助我們的人。更讓我們小小地瞭解了當一名記者的不容易,讓我們更多地瞭解了我們的專業,體會到在這條路上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希望在以後的採訪中會越來越優秀。

採訪心得體會4

其實在新聞採訪方面,我是一個新手,一隻“菜鳥”。說來慚愧,進校報的這一年裏,真正意義上的採訪其實不多,只有四次。中間自己也得出了一些拙見,現在就寫出來,跟大家交流分享下吧!

我的第一次個人採訪是在軍訓的時候。因爲其他的一些原因,我跟文學院的新生有着比較密切的聯繫。軍訓表彰大會上,“詹麗璇”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實他一入學輔導員就跟我說了,要特別關注她的舉動)。後來師姐說讓我們挖掘軍訓的人和事,我第一個念頭便想到了詹麗璇。後來我透過其他人瞭解了她的資訊後,感覺師妹身上有能夠代表這一屆新生在軍訓中蛻變的閃光點,就跟碧嵐師姐主動請纓,說我要去採訪詹麗璇。

師姐同意了,我是第一次採訪,還是一個人採訪,自己不免內心緊張。後來我從圖書館找來了通訊寫作的書籍,可總覺得裏面的那些原則寶典之類的不適合現實中的採訪。我開始苦惱,幸好這時碧嵐師姐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她透過電話引導我摸索,最終,我把那些問題想好了,列好了,也順利採訪好師妹。

這一次充足的採訪前期工作是那次採訪成功進行下去的關鍵。因而在做人物採訪前,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希望能夠儘可能地收集被採訪者的資訊及別人的一些看法,這對採訪中挖掘人物的閃光點至關重要。

好的採訪是成功的採訪稿的一半!在我的第二次採訪中,我感受最深的也是這點。第二次採訪的是一位現從事媒體工作的優秀畢業生師姐。由於當時師姐在海南,我只能透過qq對她進行採訪,而我對那位師姐的所以認識就只有那張紙上的資訊。那段時間很忙碌,沒怎麼好好地琢磨那次的採訪,在還沒做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就貿貿然地採訪了師姐。很快,師姐就指出了我採訪的不足,她說我問的都是一些表層次的東西,而且問得比較亂。我心驚地接受了她批評,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採訪,發現真的有許多漏洞。

那次採訪稿最後世師姐也幫我修改了不少,這讓我覺得很慚愧,也更加意識到我們採訪者的責任和採訪上自己存在着的不足。

說了那麼多了,好像都在強調採訪前期的準備和資訊收集的重要性。其實我還覺得,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的表現同樣很重要。就算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人採訪還是會有不同的風格。這在電視上我們也可能看到,魯豫的採訪和王志的採訪風格就算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風格。而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的是魯豫式的閒話家常的採訪,而不喜歡王志式的咄咄逼人的採訪。可能大家剛看這兩張風格都會不由自主地選擇魯豫,可一旦真正進入採訪,還是會有人就不知覺地扮演起王志來。當採訪着說出一個對我們而言十分有利的資訊時,我的觀點是,請做溫柔的魯豫,一步步引導採訪者繼續說下去,而不做尖銳的王志,立刻單刀直入,令採訪者汗顏。

好了,說了那麼多,也該擱筆了。真正的採訪經驗採訪感受恐怕還是要我們自己去體驗才能找到屬於我們每個人的風格和感受!

標籤:心得體會 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