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關於創新的心得

對於歷史我覺得應持一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態度。“入乎其內,則能寫之;出乎其外,則能觀之。”

關於創新的心得

“寫之”之意對於學史來講可改爲“思之”。那麼爲何“思”呢,又如何“思”呢?在弄清個問題之前首先應弄清歷史本身的問題。歷史具有三種面貌,也正像歷史人物有着三面性一樣——包括第一歷史、第二歷史和第三歷史。

所謂第一歷史就是歷史發生時的第一時間當事人也就是歷史人物所記載下的最真實的歷史經過。比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裏面就是玄奘在西行求法時根據自己親身經歷編寫的一部幾乎無爭議的史料,我們可以透過《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瞭解當時玄奘西行的每一個細節和感受。甚至當玄奘在看到戒賢法師時的每一個動作和心理活動都能夠被今人所感受到,並且這些都是當事人(玄奘)的最詳細最權威最毋庸置疑的記載。

而第二歷史就是像我們常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一樣,是經過熟知歷史的史官或是像太傅、翰林等文臣透過收集史料、筆錄和採集口述等方式,再經篩選、整理、分析這些歷史的背景和歷史對後世的影響之後才能載入史冊的歷史面目。如古代有的史官爲了自身利益也爲了維護王權肆意篡改歷史,顛倒黑白。這也導致了許多真實的史實顯得謎團重重,給後人留下遺憾。正因爲這些第二歷史存在着許多漏洞纔有了司馬遷忍痛遍史記的感人肺腑的壯舉。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即使是《史記》它也是第二歷史,它不是沒有漏洞而是避免了大的漏洞,從總體上看《史記》它仍是一部史家之絕。但是類似如《史記》中描寫樊噲如何喝酒如何吃肉的動作我們不得不說這是司馬遷自己認可的歷史第一面目,但是這也是司馬遷根據推理和邏輯想像出來的,當然這不是事實但在一定程度上不會影響後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最後一種歷史面貌也是第三歷史,指的就是野史。這一類史料常常被老百姓所熟知,像“金屋藏嬌”的故事就是出自野史。雖然這些被稱爲野史但是它對我們後人瞭解人物性格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第一歷史面目,因爲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知道第一歷史真相了,除非把古人從土裏召喚上來叫他們講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可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味的追求第一歷史面貌是不對的,說明你對歷史的看法是不理智的,想我們爲什麼要學歷史難道就是爲了弄清歷史的真實性嗎,難道就是爲了弄清什麼歷史階段有什麼歷史人物,是爲了弄清他們都做了哪些事嗎?當然不是。我們之所以學歷史是爲了以史爲鑑。這就解決了這前提到的問題——爲何“思”。

既有了“思”的原因那麼應該如何“思”呢?我想這個問題無法解答因爲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觀、歷史觀和世界觀所以“思”的'結果會不一樣,這也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有一點是不能避免的,“思”的大方向是不能背離道德規範的,這是最基本的了。

我對歷史的感情是從學宋詞開始的,所以對歷史總報有微微的傷感,也許還因爲歷史的流逝太匆匆總讓我太過惋惜的緣故吧。不管怎麼樣歷史在我心中是一塊可以讓我尋找到世間淨土的唯一去處,我愛原始社會的堯舜之治,我愛商周時期的鐵犁牛耕,我愛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我愛三足鼎立的戰火紛爭,我亦愛唐宋元明的詩詞曲賦。歷史的步伐從何時停止,未來的時間又會在哪消失?我們無法控制歷史也正如我們無法控制我們自己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有限的精力去譜寫歷史無限的奇蹟。

創新作文教學研究的點滴體會

2月,我校根據“創新作文教學研究與實驗”總課題的指導思想,針對我校學生作文存在說套話、說空話、說假話的嚴重現象和沒有寫作素材,沒有寫作個性,思維僵滯,缺乏創意的寫作實情以及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存在的指導不到位的問題,開展了“鼓勵學生自主創意表達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的課題活動,力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作文創新能力。經過三年的實驗研究,課題基本實現了預設目標。現就本課題的實施,淺談點滴體會。

實驗效果:

1、提高了教師素質。

(1)理論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課題的展開,全組教師越來越多的自覺總結提煉自己在寫作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反思,創新的意識和習慣不斷得到強化,併產生了爲數不少的質量較高的相關理論文章。

(2)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提高;

隨着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教師們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思考的面越來越廣,思考的層次越來越深,逐漸發展到自己動手去發現問題,並尋找問題解決的切實可行的途徑,於是,課題研究成了老師們業務能力提高的必然歸宿,參與課題的老師們越來越多,承接省、市、縣級課題的人數越來越多,教師教學水平、業務能力也越來越高。

2、開拓了廣闊的寫作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新型的人才應該是有良好而持久興趣的人,因此在本次創新作文訓練中,我們把寫作和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觀察並感知生活,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發現素材,從閱讀中積累素材,鼓勵學生多練筆,允許學生自己命題寫作,並真實地表達情感,這樣就從客觀上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訓練情況看,大多數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生活、反映生活,基本上不怕寫作,有些甚至愛上了寫作。手中的筆成爲他們傾吐心聲的工具,這爲他們更好地發揮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3、強化了作文創新意識。

課題組透過採取切實有效的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激發和培養,使得很多學生逐漸養成了提問的習慣,具有問題意識和懷疑意識,能積累疑問,勤於提問,善於發問,敢於質疑,追問到底。很多學生能抓住自己思維的閃光點,進行獨立思考,提出有創新性的見解和問題,並在與同學的合作中認真追尋問題的來源和答案。

4、發展了作文創新思維。

課題組透過對學生進行想象力訓練、發散思維訓練、聚合思維訓練、求異思維、求同思維等專項訓練,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敏銳性、深刻性、整合性和獨創性。

5、培養了作文創新能力。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由於採用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學生的作文創新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表現在:

(1)實驗班學生在各種競賽中屢屢獲獎;

(2)實驗班學生在考試中作文得分遠遠高於對比班。

6、提高了學生語文成績。

隨着課題的開展,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起來,進而也使其對整個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隨着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其閱讀理解的能力乃至整個語文科的學習能力也得到提升。在深入開展課題研究之後的多次大規模考試中,實驗班語文科平均成績高出對比班平均成績3-5分之多。縱向比較也有很大提高。

7、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將創新思維訓練融入寫作教學之中,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不僅在寫作中鍛鍊了自己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而且在關注社會生活、瞭解社會生活、思考和表現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得到了綜合性鍛鍊。比如,在上網、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提高了檢索獲取資訊的能力;在積極參與生活、關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提高了應對生活的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在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真誠地關注社會的過程中,懂得了真誠地表達個人的意願,爲國家、民族、社會的良性發展提出積極的合理的意見。綜合而言,學生的創新意識更爲自覺,創新動機更爲強烈,創新意志得到了磨礪,創新情感更爲健康、積極,而這些表徵意味着學生創新型人格的形成和強化,意味着健康而自由的全面發展。可以說,寫作,成爲學生自由表達、體驗、感悟、思考生活,幻想、創造、釋放生命激情的旋轉舞臺。

問題討論:

當然,在創新作文教學的摸索中,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文創新的“度”的問題。

作文創新有沒有底線?我們認爲應該有,那就是真善美。假藥坑害生命,假文欺騙靈魂。真實是作文的生命線,也是創新作文、個性作文的基石。“善”是衡量創新作文是否積極健康的尺子,作文創新和張揚個性不能與道德相悖,不能與科學向背,要合乎邏輯規則,要尊重歷史事實,要與時俱進。“美”則是與真、善密不可分的,要反對胡編亂造,追求藝術真實之美;反對張揚人性之醜,鼓勵宣揚人性之美;反對人云亦云,鼓勵寫作個性之美等。

2.創新作文教學與評價改革問題。

雖然中考已經把“有創新”列爲作文發展等級標準之一,但比例偏低;今年只有個別新課改實驗區中考作文評分標準把“有創新”列爲評分指標,多數地方仍然是老評價標準。現行作文考試和評價已經成了作文教學改革的瓶頸,成了創新作文的一個障礙,中小學作文評價改革勢在必行。

3.創新作文教學的條件保障問題。

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如何才能使學生“走進生活”得以成行?“體驗生活”中如何才能使學生安全、有效?要開闊學生視野,要上網查資料,不少學生沒有這個條件。同時不少語文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創新作文知識的缺乏也制約着創新作文教學的普及,語文教師寫作素質的提高問題已凸現出來。“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課題雖結束了,但是我們的工作還在繼續,我們的努力不敢停止。“學習,不斷地學習;追求,不斷地追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實踐,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把創新寫作當作一件樂事!

謝謝大家!

標籤: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