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井岡山幹部培訓心得總結範文

井岡山幹部培訓心得總結篇1

酷暑七月,江西省教育廳師資處在井岡山舉辦“江西省20xx年中學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進階研修班”。一到革命聖地,涼爽的山風迎面吹來,使人神清氣爽;然而更難忘的,是培訓期間各位專家的報告讓人如沐春風,受益匪淺。集中學習結束後,整理講座筆記,我不禁又回到八角樓的會場,想想專家們的教育理念,再回首自己的教學經歷,有幾點心得體會

井岡山幹部培訓心得總結範文

一、讓每個學生都健康成長

浙派名師張化萬一直以來堅持的教育觀念是,教師的使命不僅在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還在於滿足不同個性的孩子的需要,促進不同個性的孩子的成長。他認爲,每個孩子都是寶,不僅是家長的寶貝,也是教師的寶貝,教師沒有任何理由忽視任何一個孩子的存在。

教育學生猶如開墾一片荒地一般,需要教師的耐心、信心及愛心的滋潤與澆灌,才能闢荒地成良田,化光禿爲青翠。一個班的學生,在性格、品行、習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使每位學生能健康成長,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對於那些思想品德好、學習成績及其他各方面發展均比較好的優秀生,我們要教育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成績,提醒他們在日常的學習與集體生活中多發現別人的長處;對學習成績中等,行爲表現一般的學生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安排適當的活動、角色地位,讓他們在豐富的實際活動中施展才能;對於所謂的“後進生”,我們教師一定不能放棄,要堅信他們是可塑之才,一定要尋找適合的契機和方法從心靈上來改變他們。

教育應是德育爲先,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加強個別教育,才能促進多樣化人才的健康成長。

二、教會學生“學”與“思”

姜根華老師曾長期擔任高中畢業班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啓發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追蹤社會熱點,抓住教材重點,突破知識難點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構建“善教樂學,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轉爲“我要學”,“樂於學”,並在實踐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語文教學便是要讓學生透過教材的語言文字具體感受到形象,同時又透過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每一堂語文課,教師都應飽蘸着情感,驅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懂得呵護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敢於放手放權放下架子。只有大膽地“放”,才能讓每個學生去“練”;只有大膽地“放”,才能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學生纔可能帶着教材走向教師,或帶着對教材的理解,帶着學習成果,帶着學習的方法,自信地向教師展示自己的成功,或帶着學習中的問題,主動地得到教師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以發展。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正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而好的教師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每節課是屬於師生共同的“財富”,教師不應“獨佔”它,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尋問題,自提問題,然後帶着問題去讀書、思考、討論,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思維的學習狀態,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透過質疑問難,培養思維的獨特性。敢問是創見的蓓蕾,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學中應該多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要在師生之間創造一種平等的、愉快的、民主的討論空氣,讓愛思考的學生多思、深思,讓不會思考的學生愛思、會思。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曾蓉蓉老師說到她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除了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外,還必須培養學生生活的勇氣、向上的精神、創造的激情和社會責任感。從教以來,她借鑑老教師的經驗,總結自己的教訓,得出一個結論:以誠心對待學生,以真誠感化學生。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去對待,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但絕不是盲目地寵愛。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不愛生,則教不好學生;育人不愛人,則無從育人。托爾斯泰說:“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教師的教學管理,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初中學生正處於成長的轉折期,對待外部世界是既懷疑又好奇,單純地講道理他們是最不易接受的,有的甚至會出現逆反行爲,跟師長對着幹。因此,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至關重要。

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個性。在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動之以情,更需曉之以理,要防止一切不尊重學生的言行,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其次要信任學生,使學生能看到人的尊嚴,認識自身的價值,教師必須以自己對學生的信任換取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第三,要嚴格要求學生。只有嚴格要求,纔是真正的愛護,才能把他們培養成有用之材。總之,教師要時時注意言傳身教,不僅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方面,就是言談舉止,儀表衣着,甚至細微末節的生活小事,都要成爲學生的表率。只有如此,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戴,才能形成美的師生關係,教育也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四、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李淑芳老師從一位農村代課老師成長爲教育碩士、全國知名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家,她是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培訓的先行者,爲我國廣大農村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爲教師成長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她認爲教育就是讓學生獲得一種能力,給自己的生命成長助推的能力。教育當以慈悲爲懷柔,以慈善爲先行。李老師的夢想是:打破教師成長的地域的圍牆;打破學校與社會的“圍牆";打破教育與生活的“圍牆";打破城市與鄉村的“圍牆";打破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的“圍牆”;打破學科之間的圍牆,不斷創新學校發展、教師成長模式,探索課堂教學規律,讓老師們在奉獻中成長,在交流中收穫,在創新中享受工作的幸福,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成就學生的人生!

何爲幸福教師?幸福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健康的生命個體。這裏的健康,不僅僅指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心智的健康。要追尋真正的幸福,就要擁有良好的心態。降低自己的要求或慾望,在達不到目標時,不妨寬容一下自己;遇到挫折時,試着去做其他令自己放鬆的事,學着疏導自己,釋放自己,解放自己的心靈;不管取得什麼樣的成績,都不要得意忘形,忘記自己姓甚名誰;遇到困難,多和朋友交流,爭取得到更多人的支援和鼓勵……擁有良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找尋到幸福的方向。幸福教師還必須是一個幸福的生命個體。一個健康、向上的、內心充滿幸福感的生命個體,就具有了成爲幸福教師的前提條件。

教育就是追尋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過程。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假如能讓我們的工作像“玩”一樣輕鬆快樂,我們也就開啓了幸福之門。但是,快樂之花的盛開,需要智慧的汗水去澆灌。快樂需要預設。每天走進教室之前,問問自己:今天,你準備帶給孩子們什麼?準備引領他們走向哪裏?每天走出教室之後,問問自己:今天,你引領孩子追尋幸福的效果怎樣?孩子們是否都感到幸福快樂?給孩子帶來快樂,我們也能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快樂源於生成。我們要學會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善於發現和捕捉快樂。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細節,只要注意去挖掘,張開一雙慧眼,你也一定會發現和擁有許多的快樂。

井岡山幹部培訓心得總結篇2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5週年之際,阿勒泰地區婦聯組織地區各界婦女一行38人前往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培訓參觀學習。這次培訓學習,對於一名從事基層婦女工作的人員來說非常重要及時,特別是能到江西革命老區接受教育,感到無比光榮,受益良多。

如今的井岡山有着寬敞的馬路,整齊的道路樹木,鱗次櫛比的酒店和商鋪,繁華的天街購物區,無一不流露着時代的氣息,這個革命老區儼然成了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我很猶豫,在這裏還能看到多少原汁原味的革命遺物。不過,後面幾天的參觀學習,還是讓我受益匪淺。除了井岡山的中心城區,周邊的故居遺蹟還是很好的保留了歷史的原貌,即使是後來重建和修復的,也充分地體現了時代和地方的特色。總的來說,老區處處是經典和時尚的完美結合。

中共吉安市委黨校井岡山幹部培訓中心對我們這次的培訓教育進行了精心安排,將課程設計爲以體驗式教學爲主,把現場教學、專題教學、訪談教學、互動教學結合起來,寓史與理,寓史與情,以情感人,以理勵志,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心動,讓我們的心靈在革命先輩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受到觸動、洗禮和鞭策,從而更加熱愛今天美好的生活,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

我們接受了專題教學:《井岡山斗爭史》,結合以前學習的黨史,對井岡山精神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集中參觀了茨坪大井(毛澤東同志故居),紅軍醫院,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黃洋界、茅坪八角樓。真是百聞不如一見,這次親臨井岡山,站在當年毛澤東和紅軍將士浴血戰鬥過的山岡上、樹林裏,看着壕溝、木房、槍炮,彷彿也使自己置身於當年血與火的生活之中。我們目睹的不只是井岡山的一草一木,聽到的不只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我們有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慨。

井岡山的鬥爭史,歷時兩年多,但它留下的精神,它所探索的道路卻深刻地影響着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乃至全中國人民的命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在激情教學:《歌謠裏的井岡山精神》課堂中,我們與來自貴州某縣及內蒙古某縣的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員進行紅色歌曲學唱,初次見面的各地學員之間並不感到陌生,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歌唱着革命歌曲,整個場面活潑激動,大家從歌曲中學習體會井岡山精神,以洪亮歌聲將井岡山精神傳向祖國各地。井岡山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創新路、依靠羣衆、勇於勝利。她是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培育的一種偉大革命精神。這種精神閃耀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光輝,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手培育,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中昇華而成的。

在品牌特色教學:井岡山精神代代相傳(與井岡山革命烈士後代等典型人物座談)一課中,傾聽了袁文才、王佐革命烈士後代的辛酸講述,袁文才、王佐被黨的左傾錯誤路線錯殺之後,他們各自家庭的艱難處境及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值得大家學習;曾志的孫子時來福講述了奶奶爲了革命工作,舍小家顧大家,毅然堅持在革命鬥爭第一線。全國解放後身爲黨的進階幹部的曾志終於找到了在井岡山和福建生下的兩個孩子。這時他們都已變成了土生土養的純粹的井岡山人和福建人,連姓氏也隨了撫養人,但曾志同志並沒有因爲自己的權力而改變這兩個孩子的一切,象井岡山的青松和翠竹一樣,他們一直紮根在江西、福建農村這塊紅色土地之上。曾志的遺囑字字句句讓人傾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都是在爲他人着想,不給親人朋友添麻煩,將有用器官捐獻,不通知親朋好友,將骨灰灑在井岡山的土地上,省吃儉用的錢全部捐獻給國家的福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