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小學生書心得體會範文

第一篇:

小學生書心得體會範文

生命因享受讀書而精彩。對我來說,讀書就和吃飯一樣,已經成爲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餐不吃感覺餓,一天不讀感覺慌。

十歲前所讀之書,幾乎都是一些革命樣板戲的劇本,偶爾看到過幾本前蘇聯作家的小說,如獲至寶。第一次拿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興奮得睡不着覺,我至今還記得當時是靠打着手電筒,偷偷躲在被子裏連續十幾個晚上看完的。其實那是一本繁體版的小說,對於當時我這個纔讀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讀起來自然是十分費力的,靠着連蒙帶猜,竟也將那本厚厚的小說“啃”完了。所得多少自然可以不去計較,可至少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刻進了保爾·柯察金這個響亮的名字。

十歲後所讀之書,內容自然要豐富了許多,單就當代文學作品,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再到改革文學,最後到如今的各種文學潮流作品;從長篇鉅著到微型小說,我逮到一本就讀一本。於是,一路聞着書香味,跟着時代的步伐,就這麼長大了,變老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因工作繁忙,無暇涉及太多作品,只三樣雜誌及時收藏於心中,那就是《讀者》、《小小說選刊》(或《微型小說選刊》)、《故事會》,看似平俗了些,但社會百態、人間冷暖、奇聞軼事盡收眼底。最主要的是文章簡短,不必爲故事情節的曲折去費時費力。可惜每月只發行一期,於是每次看過之後,只恨時間過得太慢,好不容易捱過幾天,去報亭詢問,結果一般只會有兩種:要麼來了新的,要麼以爲買了新的,拿回來仔細一讀看過了的。不知從啥時開始,這些雜誌一月出兩期了,稍有緩解,可重複購買的現象依然還是發生過。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禮義不交,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不敢與古人同語,但允許我有同感。每當捧着一本心怡的書本,每當讀到得意之處,常會激動不已,有時甚至會興奮得徹夜未眠。總之,愛讀書是好事,不是壞事,也就罷了,無法改了,就隨着去唄!

第二篇:

趙佳瑞----------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感:比起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是多麼幸福,從小到現在,我都吃飽穿暖,在家裏,爸爸媽媽疼愛我;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的關心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郭育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保爾,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熱血青年在戰亂的時期,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最有利的辦法抗戰!在富人面前,他沒有卑躬屈膝,他選擇挺起胸膛,讓別人知道窮人不是好欺負的貧賤不能移!在暴力面前,他沒有低下他的頭,他選擇直面強暴,讓別人知道窮人也有尊嚴威武不能屈!

王政傑---------讀了《木偶奇遇記》有感:暑假裏,我讀了小說《木偶奇遇記》,書中說,皮諾曹跟壞孩子學會愛說謊話,仙女就向他施了魔法,只要皮諾曹一說謊,他的鼻子就會變長,只有當皮諾曹說真話的`時候,啄木鳥纔會把他的長鼻子啄掉,皮諾曹纔會恢復原狀開始我覺得很好玩,可讀到後面我懂了,原來仙女是想讓皮諾曹改掉愛說謊的壞習慣。

師肖育--------讀了《小桔燈》有感:小姑娘的父親是一位地下黨員,因黨組織受到破壞,而離開了家母親因受到追蹤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然而,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一樣驚慌、失措、哭鼻子,而是能夠替大人做事而這對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來說,那是多麼不容易啊!

劉佳琪--------讀了《昆蟲記》有感: 雖然菜粉蝶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蝴蝶,但卻是生命力最頑強的。 看完這套書,讓我收穫很多更詳細的瞭解了一些昆蟲。

第三篇:

我非常喜歡讀書,每次讀書時,書筆記總是要寫在書籤上,把書裏的意思,經過讀,變成感想,抄在書籤上。

還記的高爾基講過的一句名言: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可見,高爾基也是一爲愛讀書的人。

我讀過一本叫《想變成人的猴子》的書,作者是楊紅櫻,這本書裏含有兩層意義:第一層,這隻猴子異想天開,一心想變成人。笑貓再三勸告,可猴子不聽勸言,鬧出接二連三的笑話。第三層含義就是,楊紅櫻 作爲破解童心的兒童讀物編輯和兒童刊物主編。這本書中她把笑貓比喻成家長,把猴子比喻成我們自己,就像無知的猴子一樣,我們如果異想天開,不好好學習一心想着怎樣長大以後有一番大作爲。而家長不斷地勸我們走出幻想,可我們不聽,反而越陷越深。其後果不堪設想……

在猶太人那裏,每當孩子過週歲生日時,猶太人家庭就會舉行這樣的儀式:母親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種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知識是甜的,讀書是甜的!

書是甜的,當你聚精會神地讀書時,你就會感到知識像蜜糖一樣流進你的心懷。合上書,你會無比滿足地回味剛纔流進你心中的那些“蜜糖”――知識。

書是甜的,快翻開你的書,在書的海洋中遨遊,去嘗一嘗書的蜜糖吧。

第四篇:

我喜歡看很多書,比如故事書,故事書上面寫着神奇的傳說;還有《十萬個爲什麼》,它上面寫着生活的樂趣。還有音樂書、語文書、英語書等。語文書上寫着優美的課文,英語書上寫一句句美妙的句子,上面還有英文歌和英語故事。讀書能讓我們學到知識,還可以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小朋友們一定要認真讀書哦。

第五篇:

一、循序激趣

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學生髮展的各個階段都有其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教學中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知識結構要適應某一學習階段學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識結構的合理序列,深淺程度應適合於認知發展的水平。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活動,要拾級而上,強化學生閱讀時學會、會學的心理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介紹讀物時,對低年級學生應多介紹童話和通俗的寓言讀物,並儘量提供直觀感性材料,如聲像材料;對中年級學生,應多介紹科普知識、歷史故事、人物介紹;對高年級學生,則介紹民間故事、短篇小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在課型特點上,低年級多開閱讀物介紹課,中年級多開閱讀彙報課,高年級多開閱讀欣賞課、讀書筆記指導課,使學生“讀有所用,讀有所得”,讓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鑰匙,在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裏自由馳騁。

二、環境激趣

環境激趣,就是按照校園的環境規劃,精心設計每個空間,使整個校園、整個教室既有優美的環境,又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和諧、優美的感受中得到啓示、移情、冶性,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要結合教學授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使他們帶着強烈的閱讀興趣將知識內化。組建班級“圖書館”,將學生的圖書資源“共享”。學生手裏都有幾本甚至十幾本的課外圖書,但是據調查,由於受電視動畫片的衝擊,多數學生對讀書不感興趣,有的讓家長讀給自己聽,有的乾脆只是一種擺設。於是我就想,何不將學生的圖書集中起來,組建一個班級“圖書館”,發揮圖書應有的價值,讓全體學生都來關心閱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一種“羣體閱讀”的風氣。在班內做好了動員,同學們興致都很高,紛紛把自己的各種圖書都“貢獻”了出來。爲了便於管理,我規定,圖書還是由自己保管,只要將圖書的名稱報上就行。這樣,我把學生的姓名、圖書名稱列了一份清單,用電腦打印一份,貼在了班級的一角,圖書角。同學們只要到這裏找到自己想讀的書,就可到書的主人那裏去借。作爲老師,我也和同學們一起借書、看書,班內形成了濃厚的“羣體閱讀”的風氣。在這種風氣的感染下,每個學生都自覺不自覺地有了進步。

另外,還可在班級中舉辦能進學生課外閱讀的活動,如舉辦“讀書節”、“讀書演講會”、“課外閱讀知識競賽”、“讀書筆記展覽”;評選“金鑰匙—讀書積極分子”。組織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能爲學生提供展示課外閱讀成果和個人才能的機會,在學校或班級中形成課外閱讀的良好氛圍。

三、擴展激趣

擴展激趣即引導學生把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透過“同化與順應”的擴展活動進一步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和概括化,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形成一種調節活動的心理結構。學生在擴展活動中,帶着強烈的求知慾進行課外閱讀,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閱讀能力。在小學生課外閱讀材料,有許多介紹歷史人物和回顧歷史事件的書籍,這些書籍之間有着諸多的聯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教師可以此爲契機,進行認知水平結構範圍內的縱橫發展,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多方面地掌握歷史知識。

四、利用“三分鐘演講”,交流讀書所得。

學生讀書了,讀得質量如何利用課間操以後上課以前這段時間我組織了“三分鐘演講”,按學號每天一名學生登臺“演講”自己的讀書所得。爲了不給學生增加難度,我規定,圍繞你看的書,說什麼都可以。可以說你喜歡的書中的一個人物;可以將看的內容作爲故事講給大家聽說的內容可多可少。一個學生說了,其他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就此展開爭論。爲了不致登臺時無話可說而“尷尬”,同學們看書時,比以前認真多了,都或多或少的有收穫。

五、開展剪貼報活動,展示閱讀成果。

讓學生把平時感興趣的報紙雜誌上的圖片或者語言收集起來,做成剪貼報展示。這個實踐活動提高了閱讀質量,加強了對閱讀材料的印象,拓寬了知識面,還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所以這不但是一個積累材料的好方法,還是一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手段。

六、及時表彰鼓勵,展開讀書比賽。

有競爭纔有上進心,有上進心纔能有進步。對學生的評價能否及時跟上,是決定一項活動能否長久堅持的關鍵。學生每讀完一本書,都要到我這兒“領賞”做好登記,並根據字數獎勵小紅花貼到“爭章臺”上,定期公佈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當然,學生讀完一本書,我都要考考他,看是不是讀有所得,不光看數量,還要看質量。

小學生讀書心得體會(2) 讀書好的學生,我還領他到學校圖書館去借更好的書,作爲更重的獎勵。如今,我班的學生有的閱讀量已達到20多萬字,作爲三年級上學期的小學生,這可是了不起的。他們讀過的書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騎鵝旅行記》、《洋蔥頭歷險記》、《木偶奇遇記》、少兒版《聊齋志異》、少兒版《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適合兒童閱讀的中外名著,科學普及讀物,甚至包括優秀的廣播、電視節目以及網絡資源,經過教師認真的篩選,都可以作爲小學生閱讀的重要內容。有關資料表明,小學生語言的積累近一半來自課外,由此可見,課外閱讀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廣闊空間。應該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督促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