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

逛書店偶得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斷斷續續的讀完,有很多感觸,其中,漫溢書中的是濃濃的“愛心”,讓我回味和反思。

他認爲有兩類人是不能辦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勢必追求短期效果,無視教育規律;商人重利輕義,把教育作爲賺錢工具。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我也很愛學生,尤其愛那些眼睛清純透亮的學生,那些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有獨立思考能力、善於溝通合作的學生。可我對學生的愛還沒有達到他那樣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向學生“還債”的程度。

李鎮西在書中,反覆強調他的學生請他吃什麼東西,或在畢業多年後給他寫信、寄賀卡、打電話,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對一個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安慰,也是教師價值的體現,更是教師非常在乎的東西。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愛,真的不求回報嗎?”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師、戀人們在發表愛的宣言時,都會強調:“我愛你,我不期望從你那得到什麼!”事實上,當子女忤逆,當學生忘本,當情人反目時,凡正常人都會有悔不當初的感覺,對對方都有許多怨恨,對人生也會生出許多悲觀、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衆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

很明顯,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索……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2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爲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爲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爲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記中的程樺、楊嵩、黃金濤分別是不同類型的孩子。程樺愛好廣泛,學習非常優秀,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膽子小;楊嵩腦子靈活,悟性很高,可很“調皮”,上課時有些“不務正業”;黃金濤自控能力較差。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李老師採用了因材施教的辦法。對於程樺,李老師從談心入手,推薦書籍作鋪墊,一步步引導他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樹立遠大志向發展;對於楊嵩,李老師從引導他戰勝自我開始,逐步過渡到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對於黃金濤,李老師則發揮了“日記”這個教育載體的作用,讓黃金濤用日記記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地總結、反省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經過李老師費心地調教,三個人都漸露出耀眼的光芒,爲他們以後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實例,我也在心裏記下了他所說的在培養“優生”的問題上,應注意的幾點: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纔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闢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傳統的教育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隨着課改的春風吹進,很多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視,德育問題也毅然被擺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許是由於教育體制的不夠完善,對教師考覈方面的條例欠缺,抑或是教師本人對理論認識的不到位,總之,也還存在着“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3

在瀰漫着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裏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開啟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爲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並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雲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裏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爲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裏帶着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後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並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展!

“讓人們因爲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爲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的素質教育探索並不空洞,並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於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的可貴更在於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並身體力行實踐着自己的觀念、豐厚着自己的思想。這裏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後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於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纔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爲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爲,獨具匠心地佈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擡起頭來”,又差異對待萬同,爲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並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擡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覆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後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後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爲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後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爲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並“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4

寒假裏,學校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力作《愛心與教育》,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說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爲“嚴”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錯誤。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爲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個個成爲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愛學習不貪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

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爲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爲,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爲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爲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作爲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纔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爲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我想借用李老師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教師工作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職業,不僅是事業,還是我們生命的收穫——收穫成功的幸福,收穫發現的喜悅,收穫生命的價值,收穫生活的快樂!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

讀完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感受是崇敬,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愛心令我折服。

李鎮西老師教育智慧令我折服。讀《愛心與教育》,常常被李老師的一些別出心裁的教育設計、教育藝術所折服。他對頑童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他獨到的一套。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教師也有有權發泄他的憤怒,任何一個有涵養的、受過教育的人也在所難免)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他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鬥”、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所有這些都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表現。他的這些做法,時時處處體現了一個名師的高明,他總是以自己特別的方式來啓迪學生的心靈,來走進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愛的真摯令我折服。李老師說:“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爲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用小煤油爐煮上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李老師送錢給她補充營養。在高考以幾分之差落榜後,寧瑋情緒波動很大,李老師一直鼓勵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電話聯絡,成爲寧瑋成功人生的最大動力。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李老師支援同學們給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師帶着學生步行三十多裏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淚水長流。李老師教育“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相比於李鎮西老師,想想自己,真是慚愧。在對愛學生的理解和做法上,尤其是在轉化“後進生”上,自己是多麼的膚淺和渺小。讀了這些書後,我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我努力這樣做:首先,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生氣有害健康,也解決不了問題!”其次,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和學生交流犯錯的原因,換個角度把自己當做孩子;想想自己小時侯的犯錯經歷和當時的感受。最後,在學生確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再趁熱打鐵真誠、耐心地和他制定改錯目標。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得有細心與耐心的技巧:

“你今天的態度很真誠,我非常感動,如果你能讓我看到實際行動,我一定要在全班表揚你!”

“以後,你覺得自己該怎樣做,纔不辜負老師對你的信任呢?”

“那我們一言爲定!如果你有時忘記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經過這樣細緻耐心的溝通與交流,孩子們確實變化很大,進步了,自信了。這些都是智慧與愛心澆灌。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

《愛心與教育》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我由衷地佩服蔣老師,尊敬蔣老師,因爲她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爲是這樣的人,蔣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爲這樣,蔣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

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爲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爲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爲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蔣老師卻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顆幼芽,讓她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是對我們思想的洗滌,心靈的震撼。蔣老師的愛是那樣的博大,那樣的無私,我深深地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書中“與頑童打交道,後進生的轉化”一節,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幼苗。對學生的愛既要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對學生一視同仁,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蔣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她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她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蔣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但是她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讓我感觸很深。比如蔣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她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這種教育的境界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蔣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讀了萬同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做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有多難。蔣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人有所不同,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的愛,無論哪種,潛意識裏總是把學生看成教育的對象。而蔣老師的愛是建立在平等民主之上的,是雙向互動的,深深地感染了我。

以後我會以蔣老師爲榜樣,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地提醒自己,用愛心溫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7

《愛心與教育》是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座、代表作,他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是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鮮活的校園生活。透過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活動目標,並不是一張張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講到這裏,我有點慚愧,回憶我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們所說的那樣,把學生當成了承載知識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個孩子上課能夠認真聽講,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並且希望那些後進生們別考的太差,別把平均分拉動太大。事實上,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理由讓他們變成一模一樣的產品啊。

其次,透過本書的閱讀,我感受到的是李老師對學生門的一腔愛心,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愛着他們學生們,才能無微不至的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堅持不懈的寫下這麼多手記、札記。

說實話,我對教育類的書總是有排斥的心裏,如若晚上睡不着,它可能是我最好的催眠曲。很多教育類的書籍總是用高深的理論堆積而成的,可能是我還沒有到達那個層次,所以領略不到他們所闡述的情境吧。但是這本書透過記錄校園中的生活,孩子們的日常表現,還有學生們的作文等夾敘夾議地講述事例,用最真摯、樸質的文字闡述着高深莫測的理論。

李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確實跟別人有這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比如說有位後進生上課特別愛唱歌(雖然有時候只是小聲哼哼),他知道同學們對他這個壞習慣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於是李老師就對他說:“你現在是每堂課都要唱歌,影響同學們的學習。這樣吧,你先試試儘量爭取每天有一堂課沒唱歌,你就給我來個喜報,好嗎?”第一天,他沒有來喜報,第二天他來喜報了而且特別興奮;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沒來喜報,第五天他來喜報了。儘管一週內他只有兩天來喜報但李老師還是給他熱情的鼓勵。就這樣,他犯這個錯誤的頻率慢慢少了;半個學期後,他基本上改正了壞習慣,李老師在全班人面前表揚他有“戰勝自己的勇氣和毅力”。還有一位學生上課在抽屜裏偷偷研製炸藥,結果引燃了書包,李老師就把這位學生介紹給一個化學老師,結果他漸漸的迷上了化學。還有一位學生一上課就睡覺,李老師給他推薦既有教育意義又有精彩情節的長篇小說《烈火金剛》,叫他上課抄這本小說等等。

李老師認爲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教育者期望透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等,便想把他變成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看的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認錯……”這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循環。他推薦了幾種比較有效的據他的方法,如寫《駕校聯繫本》。讓後進生爲自己確定一個幫助人,讓這個幫助人每天將後進生的當天表現卸載上面,然後讓後進生帶回去給家還在那個看。還可以採用填《報喜單》,安排當幹部,學生作文表揚等方法。本書中被李老師作爲案例的是一個名叫萬同的後進生,這位後進生到學校的第一天就偷竊,上課極端的不認真,從小學開始就被老師們所放棄的孩子經過李老師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教育,後來他成了國旗下的演講者,到最後雖然他沒有考上大學,由於基礎實在是太差,他成了一名通信兵,成了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李老師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正被我們現在所沿用。比如說他每個學期前總會印很多的報喜單,哪個孩子在學校有進步,不僅僅是成績上的進步,都可以讓他們填寫報喜單,並讓他們帶回家。李老師每天都會親自爲學生朗讀小說,和學生一起品味“書”的味道,這正是我們現在正推崇的班級讀書會吧。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8

對教師工作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感動;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的行爲所震撼,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爲什麼李老師能成爲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爲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爲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爲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爲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爲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

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爲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爲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9

《愛心與教育》深入淺出、親切感人的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是李鎮西老師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書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那種潛移默化的愛,這種愛充盈着整本書,也衝擊着我的個心靈世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以愛,這種愛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當看到李老師與“後進生”萬同的故事時,我是如此感動。作爲一個老師,能夠對一個學生費如此大的心思,那麼什麼樣的學生不會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李老師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像李老師那樣,懷着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給"後進生"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師書上提到的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銘記於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讓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偉大,對祖國、對社會、對學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讓學生有這種感覺,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偉大,找到生存的意義。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生命的舞臺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創造。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不偏愛分析能力強的優等生,不歧視具有實踐創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後進生。老師們,不同愛好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爲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師能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體現,成功智力的學生也會大大增加,“個性+特長”的學生也會不斷涌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纔會層出不窮。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爲一名教師,要用愛心滋潤童心,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讀了《愛心與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的是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需要的是李鎮西老師的那份堅持。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爲學生打造一個精神家園式的班級,關注每一個學生,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創造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