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1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

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

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縣民族中學的學生和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爲“校園媽媽”、“張媽媽”。張桂梅爲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爲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爲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說:“爲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爲我們樹立了榜樣。

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大家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爲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2

張桂梅,中共黨員,麗江華坪女子進階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是媒體多年關注報道的一位先進典型人物。作爲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爲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她心繫困難羣衆,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爲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爲師生鑄魂塑形。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爲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爲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

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爲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爲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3

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出了名,對別人的慷慨更出名!有一次,一個學生沒有錢吃飯,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櫃地找錢,把僅有的20元錢都給了那個學生。從此,那個小男孩每週都按時得到張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初中畢業。

還有一天深夜,一個學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臘月還穿着單衣,當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給了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

72歲的二姐病危,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的妹妹,擔心她經濟拮据不能及時趕回,還專門給她寄來500元錢路費,但張桂梅卻把姐姐給的路費,爲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了住院費。爲此,她留下了對哥哥姐姐的終生遺憾。她每當想起這些“無情”的抉擇,每次都難以釋懷,淚流滿面……

張桂梅這樣慷慨的事例不勝枚舉。30萬元的“興滇人オ獎”獎金,一次性就捐給華坪縣丁王民族小學建教學樓;又有3萬多元的獎金,張桂梅剛過手就捐給了災區;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專門撥給她治病的2萬元錢最終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希望能在活着的時候,看着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的身上.......截至目前,張桂梅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00萬元,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和教育事業,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

張桂梅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她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堅韌執着、鍥而不捨,奮力衝破一切困難活着、做着、奉獻着,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總結:“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昐,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4

7月2日晚,巧家縣各級各類學校組織收看了“雲嶺楷模”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專場發佈會,透過集中觀看、個人觀看等形式,深入組織了廣大教師開展觀看學習活動,積極進行思想大討論,透過收看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專場發佈會把師德師風教育引向深入,讓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從中受教育、得啓發、有收穫。

金塘學校黨支部書記芶通權說:“張桂梅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從教生涯平凡而偉大!我們要學習她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學習她愛生如子的情懷;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鉛廠小學羅佰美老師說:“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活點滴寫就的人生故事,使我深受啓發,受益匪淺,深切地感悟到了一名普通共產黨員、一名被孩子們稱爲“校園媽媽”的平凡教育工作者所彰顯的高尚人格和博大精神魅力。教師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我們肩負着爲祖國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是我們的職業道德水準,新的時代要求我們要有張桂梅那樣的奉獻精神!”

包穀堖學校張建榮老師說:“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像張老師一樣都把學生視爲自己的兒女,把自己的工作與黨和人民相連接而放在最高位置,我們也一樣可以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茂租學校彭議仙老師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張桂梅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爲黨員教師的.我反思良久,自己認爲已經花了百分的心,其實比起張桂梅老師,我才花了百分之一的心。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路上我一定砥礪前進,不懼風雨,努力向張桂梅同志靠齊!”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5

張桂梅覺得,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一一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惡性循環。

張桂梅認爲,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她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2002年起,她就開始爲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招來的是許多人的質疑和辱罵。但張桂梅並沒有放棄,爲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爲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該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還出來看笑話。”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着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08年1月7號,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號到中央電視臺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臺後,熱情的編導找了個企業家和她對話,爭取幫她解決點女子高中的困難。

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50至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籌建學校的日子,張桂梅異常艱難、身心疲憊,但她始終義無反顧,矢志不渝,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她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了。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進階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6

近日,中宣部決定,授予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進階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張桂梅同志的事蹟感人至深,讓人深深敬仰。無數網友更是紛紛點贊:實至名歸。最是情懷動人心,最是敬仰勵人心。每每想到張桂梅同志的事蹟,就會感受到一股股力量在澎湃,催人奮進,不由自主地去尋找張桂梅同志身上那讓人敬仰、學習的“密碼”。

“世上只有媽媽好”,她選擇了做大山女孩的“張媽媽”。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更加持續和諧地發展。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問題要及時關注、及時聚焦,更要在發展中解決。面對大山裏孩子們的迷茫、焦慮和難過,張桂梅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與她們交心交流,開導她們再次走入課堂,更加積極樂觀地憧憬未來。“張媽媽”用行動再一次詮釋了該如何把羣衆當成自己的親人。正因爲張桂梅對孩子們全心全意的愛,纔有孩子們心中永遠的“張媽媽”。這再一次告訴我們對待羣衆要不摻任何私心雜念,因爲你在羣衆心裏,不僅是黨員幹部,更代表着黨在羣衆心中的形象。對黨越是忠誠,對羣衆就越是無私,越能自始至終把服務做到羣衆的心坎裏。只有這樣,羣衆才能真正把你當親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她選擇了讓自己苦、讓自己窮,因爲孩子們的成長就是她唯一的'財富。“她沒有房子、沒有財產,十幾年來一直住學生宿舍”,這就是張桂梅。“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爲治本之計”,她把自己貢獻給了黨和人民最需要、最光榮的。

事業,爲孩子們插上了飛出大山的“翅膀”,踐行着與時代同頻共振,相向而行,充分彰顯了黨員的時代自覺。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身上這種“無我”的境界,更加融入時代發展,始終把爲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爲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樹牢正確政績觀,不斷匯聚民心民力。更加聚焦發展的關鍵領域、發展的短板,尤其是卡脖子的地方,帶領人民羣衆攻堅克難,全力以赴地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進,把羣衆的滿意和幸福作爲我們唯一的“財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她選擇了“燃燒”自己。

照亮了更多人朝着“大山”前進的腳步。63歲的她身患20多種疾病,但她仍咬牙堅持每天陪伴學生晨讀、上課、自習。“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張桂梅爲學生們傳授了大道。許多學生大學畢業後,選擇迴歸大山,選擇去最艱苦的崗位。人與歷史長河相比,不過是一瞬,唯有精神永恆,永遠在人們心裏捂着。對於黨員幹部來說,更要認真思考,我們應該給後人留下什麼,最大的財富莫過於不斷激勵人心向上向善的精神。以赤子之心,爲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這纔是黨員幹部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路徑。人生雖短,但一旦踐行着這樣的精神,就能在人民羣衆的心中永遠樹立被懷念、銘記的豐碑,鼓舞着更多的人努力奮鬥。

時代楷模不僅充分體現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這背後更有對黨的絕對忠誠、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價值的積極實現。在我們身邊,“時代楷模”正閃耀着光輝,啓迪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7

近日,“時代楷模”“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一位公民被載入史冊,是國家和社會對她貢獻的肯定、人格的尊崇、精神的褒獎。平凡而又非凡的她紮根偏遠山區,用瘦小身軀托起上千山區女童的“求學夢”,小身軀裏有大情懷,歷史將會銘記這位“以堅韌成就偉大、以熱愛創造傳奇”的人民教師。

榜樣是鮮活的價值觀,是有形的正能量。廣大黨員幹部要向榜樣學習、向先進靠攏,心存堅定的理想信念、肩負執着的價值追求、胸懷紮實的工作作風,讓榜樣之光照亮前路,在新徵程中奮力書寫不愧於人民的時代華章。

那瘦小身軀,蘊含着“躬身爲黨、以民爲傷”堅定的理想信念。“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人民教師”張桂梅的發言寥寥數字,但字字千鈞,讓人敬佩不已。初到華坪,張桂梅就發現班上男多女少,當時她便暗下決心,誓要改變當地教育環境,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最大程度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爲此,她東奔西走、擺攤募捐、被人放狗咬、誤吐口水罵是騙子,且不被親戚朋友所理解,她都一一挺了過來。自然擊她以風雪,她卻報之以歌。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堅強?沒錯!是共產黨員那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在黨旗下“青春獻給黨”的錚錚誓言,是那拳拳慈母心、濃濃愛民情,不斷驅使着她無懼風雨、奮勇向前。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廣大黨員幹部應以榜樣爲“標”,對標對錶,見賢思齊,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那瘦小身軀,蘊含着“默默無聞、甘於奉獻”執着的價值追求。紮根貧困地區40餘年,推動創建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累計幫助16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這其中任何一件成就都無比偉大,而這種種偉大都緣自同一個人,她便是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自她到華坪工作以來,她的生命便與華坪緊緊連在了一起,她堅韌純粹、甘當人梯,像蠟燭,燃盡自己,照亮他人。現如今,因爲關節疼痛,張桂梅手上貼滿膏藥,且身患心臟病、肺氣腫等23種疾病……身體每況愈下,卻依舊沒有停止奉獻的`腳步。她幾十年如一日,從沒有叫過苦、喊過累,如同崖畔的桂、雪中的梅,默默無聞、甘於奉獻。被女童親切稱爲“張媽媽”的她如同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們的逐夢人生。共產黨人當以先生爲楷模,如若是,何愁國家不強、民族不興、人民不樂?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向榜樣學習、向先進靠攏,以“滾石上山”的毅力、“克己奉公”的奉獻、“捨我其誰”的擔當答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考卷。

那瘦小身軀,蘊含着“清正廉潔、勤政敬業”紮實的工作作風。爲了不讓一名女童因貧困失學,張桂梅時常頂風冒雨、翻山越嶺,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餘萬里,腳步遍及華坪縣每個角落。自華坪女高建立之日起,她便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一體,而且隨身還帶一個小喇叭,定時督促學生起牀、學習、睡覺。多年來,她沒有收過家長一份禮,沒有額外拿過一分錢。除此之外,她還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20年來收育136名孤兒,而對自己,卻是異常節儉,一件新衣服都捨不得買。不僅如此,她還曾把工資、獎金甚至社會捐助的診療費用累計100多萬元都捐獻出來,真是大氣磅礴,巾幗不讓鬚眉!不求名、不逐利,是她的行事品格,她只是默默地深耕在大山深處,用單薄的身軀挑起民族的脊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廣大黨員幹部應接過榜樣的“接力棒”,強化公僕意識,立足本職崗位,以勤政務實的革命擔當、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續寫新時代的精神榮光。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8

前段時間,一則關於華坪女子進階中學的新聞讓人們認識了大山裏的女校長張桂梅,認識了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在學校最風雨飄搖無以爲繼的時候,6名黨員教師的堅守點亮了至暗時刻,張桂梅帶領在連黨旗都買不起的困難中建立起來的黨支部,硬是把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帶出了令人咋舌的`本科上線率。

同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志趣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建強基層黨組織,硬件基礎和資源是保障,組織凝聚力是動力源泉,將黨員幹部擰成一股繩,“同聲同氣”,才能形成黨組織的強大戰鬥力。

唱響指引方向的“最強聲”。放下優秀人民教師的尊嚴街頭籌款建女子高中,百病纏身仍堅守教學一線,打造“速度與激情”,千方百計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作爲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的張桂梅始終身先士卒爲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領導黨支部把華坪女子高中帶上正軌,逐年超越。爲此,他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黨組織書記作爲“領頭雁”“引路人”,肩負着帶領隊伍和黨員羣衆衝鋒陷陣攻堅克難的重任,尤其是目前逐步實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和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三個一肩挑”,對村黨組織書記自身素質和能力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將班子成員團結在一起,讓黨員羣衆理解和支援,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黨組織書記不僅要有打得了勝仗的過硬“真本領”,還要有聚得了人心的厚實“寬肩膀”,用紮實的領導能力爲黨員羣衆增強信心,用高尚的品格德行爲黨員羣衆樹立標杆,用無畏的擔當作爲爲黨員羣衆注入動力,唱出最響亮的“聲音”才能牽引黨員羣衆共同奮鬥奔赴美好生活。

彈奏初心使命的“和絃聲”。“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每個黨員都經歷過入黨宣誓時的激情燃燒,經歷過入黨時的躊躇滿志,但並不是每個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華坪女子高中在辦學到了最困難的時候,一半教職員工辭職離開,而作爲黨員的6名教師選擇了堅守。在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黨員教師懷揣用教書育人改變大山女孩命運的信念,踐行“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最終成就了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讀上大學的夢想。堅強的黨組織需要黨員幹部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時刻衝鋒在前,在歷經挫折失敗時仍能堅定信念,不改爲民初心,牢記黨員使命,這樣才能匯聚起最強大的戰鬥力,向着同一個目標,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協奏出最氣吞山河的交響樂。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9

“有人說我愛崗敬業,有人說我瘋了。一個重病的人,爲什麼有渾身病卻不死,比一個正常人還苦得起?因爲我有追求和信念,有一種精神支撐着我,那就是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仰。”張桂梅校長的話格外有情感有分量。

1996年8月,張桂梅從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調入偏遠的麗江市華坪縣任教。當時,她的愛人剛因病去世不久,爲了給丈夫治病,她花光了家裏的積蓄,嚐盡了世態炎涼。

可剛到華坪一年,張桂梅又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療,爲了不影響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張桂梅帶病上課,直到中考結束,才把患病的事告訴學校。張桂梅沒想到,得知她生病後,學生和家長都送來了關心,華坪縣婦聯更發動全縣爲她捐款。

“這些真誠的關愛和無私的幫助,讓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給我生命注入了一股股巨大的暖流,使我的熱血奔騰了起來,點燃了我活下去的願望和信心。”張桂梅對自己說,“活着吧,好好活下去。這片熱土上的父老鄉親,是你們救了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決心用這第二次生命來報答這片熱土,來報答父老鄉親們”。

1998年4月,張桂梅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她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華坪女高辦學之初,條件極其艱苦。不到半年,第一批進校的17名教職工走了9個,學校教學工作幾近癱瘓。這所學校還能辦下去嗎?張桂梅卻在翻看着教師資料時突然眼前一亮:留下的8名教師中6名是黨員!

“只要黨組織在,只要黨員帶頭幹,學校就不會垮!”

張桂梅迅速把6名黨員教師組織起來,建立黨支部,重溫入黨誓詞,大家眼裏泛着淚,緊握右拳向黨旗保證: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裏的女孩送入大學!

什麼力量可以讓人不斷突破自我,實現超越?

張桂梅提出以“黨建統領教學”,開創“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並一直堅持下來: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歌曲、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並寫觀後感交流、每週組織一次理論學習,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有效凝聚和壯大了教師隊伍力量。

黨員教師韋堂芸左腳骨折,不顧醫生要求靜養的建議,拄着雙柺給學生上課。黨員教師勾學華,婚禮當天即趕回學校。資助學生、義務補課,這樣的事在女高屢見不鮮,有教師這些年來的義務加班時間累計達5760多個小時。

張桂梅一邊嚷着“缺老師”,一邊堅定地說:“女子高中的底子已經打好了,將來接班人只要是黨員,只要有這種忘我、無私的精神,那肯定比我幹得好,共產黨員肯定一代更比一代強”。

對學生,華坪女高也花大力氣開展黨性教育。張桂梅提出了“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學校還緊緊依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黨史等改進課堂教學,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各個環節,廣泛開展讀原著、聽專題報告、談心得體會、看影像資料等活動;學唱革命歌曲,聽江姐、劉胡蘭、趙一曼的英雄故事,定期舉辦“重溫入黨誓詞,緬懷偉人功績”等主題教育活動,使紅色文化教育內化爲一種文化自覺。如今,一走進女高操場,遠遠地就會被“共產黨人頂天立地代代相傳”幾個巨幅紅字鎖住目光,校園裏隨處可見長征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宣傳組畫。

時代在變,這樣的教育會不會過時了?

“唱國歌是什麼狀態,唱《英雄讚歌》是什麼狀態,它是提精神的,那是魂啊,學校要把這種‘魂’立起來。”

“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很有必要,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不能丟,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丟,在學生心中埋下紅色教育的種子很重要。我就是要爲黨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信仰要堅定,必須信仰共產主義,要記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要忠誠於黨。我希望女子高中的孩子出去就變成星星之火,長成燎原之勢。”

華坪女高畢業生多選擇了醫生、教師、警察等相關專業和職業,在求學、工作過程中積極參與公益、扶貧項目,主動投身偏遠、貧困甚至危險地區的建設和發展。看到學生作出這樣的人生選擇,張桂梅感到欣慰,心裏想的是:“共產黨後繼有人了,而且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習張桂梅的心得體會 10

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着奮鬥,爲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

去年10月24日,剛從醫院出院的張桂梅回到華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憊的身體巡查完教室後,她接到了在麗江讀書的“兒子”王龍朗的電話。王龍朗委屈地向張桂梅傾訴在異地求學遇到的困難,張桂梅安撫好“兒子”後,便給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李雅蘭打電話,請她幫協調解決,並叮囑李雅蘭一定要多關心“弟弟”王龍朗的生活,不能讓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蘭和王龍朗一樣,都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蘭告訴記者,2001年,從她來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媽媽”張桂梅就傾盡全力照顧她和弟弟妹妹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和健康的生活習慣。19年過去了,她和弟弟妹妹們長大了,媽媽卻老了,但媽媽對他們的照顧和愛護卻越來越多了。

今年63歲的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20世紀80年代後期,她認識了自己的愛人,從中甸到大理追隨他當了老師,伉儷雙飛令人羨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積蓄,依然沒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爲了緩解悲痛,張桂梅決定離開傷心地,申請調動工作,最終選擇了從未去過的華坪縣任教。

到華坪後,張桂梅拼命用上課來化解心理創傷。學校裏,有的孩子只打飯、不吃菜,有的爲了省錢兩三個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牀上墊的是包裝箱的硬紙殼……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張桂梅,她開始縮減伙食費,省下錢來接濟孩子。

由於工作出色,對孩子充滿愛心,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擔任福利院的負責人。張桂梅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成爲了54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故事,每個孩子心裏都揣着一塊冰。”說起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張桂梅一臉難過,“所以我要加倍對這些孩子好,讓他們找到光明、溫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節,華坪縣法院的工作人員找到張桂梅,告訴她“兒童之家”的幾個小男孩把法院圍牆的鐵柵欄偷了。張桂梅回到福利院,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在她的追問下,孩子們委屈地說把偷了的鐵柵欄拿去賣了買月餅了。張桂梅含淚對孩子們說:“媽媽最近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節要給你們買月餅,這是媽媽不對,可你們亂拿別人的東西是違法的,以後再也不能這樣做了。”當晚,福利院食堂桌上擺滿了月餅和水果。

“我直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中秋節的場景。”福利院孩子張惠華說,院長對我們兄弟姐妹一直都很嚴厲,但從那天起,我們就把院長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在張桂梅的關愛和悉心教導下,張惠華成了兒童福利院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孩子,還考上了華坪縣石龍壩鎮的公務員,在基層一線擔任扶貧工作隊員,幫助貧困羣衆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像張桂梅一樣爲貧困山區做貢獻。

“媽媽收養的孩子已經有136個,像我這樣從華坪兒童福利院出來的,有50多個走上了工作崗位。”張惠華說,每逢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回來看望無家無子的媽媽,因爲我們心裏明白,是媽媽用無私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教會我們怎樣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