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

《中國人的精神》作者辜鴻銘。亦名《春秋大義》或《原華》。《中國人的精神》是“晚清怪傑”辜鴻銘的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名著,名曰《中國人的精神》。有關讀書心得,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1

民國怪傑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提出中國的家族等同於教會。理解這一點,首先要看辜鴻銘對教會功能的論述:“在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裏,教會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教導信仰,這就是我曾向你們說明過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謊’、‘你不可偷竊’之類的教條,而是靈感,一種讓人們服從那些準則的強烈情感。

因此,教會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激發靈感,激發人們成爲有道德的人;事實上就是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中國人的精神》,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第38頁)以筆者個人在家族這個組織中的見聞來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確實瞭如同教會。筆者姓林,筆者的家鄉福建泉州是一個家族文化遺留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譜。筆者翻閱家譜時,發現家譜上記載了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比如記載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個支系)的來源是這樣的:商朝時期的比干是紂王的叔叔,因忠諫被紂王殺害,當時比干的正妃陳氏已有身孕,害怕紂王傷害腹中嬰孩,於是帶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後來在長林(今河南淇縣西南)石室產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後,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遺孤,因泉生於長林石室,故賜姓林,改名堅。此外,家譜中還詳細列有從比干到當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孫的名字,其中有的人還有簡要的介紹——一般是這個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裏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懸掛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爲在世人立的),常見的比如有“進士”“舉人”匾,這是表明這個家族曾經出過進士和舉人。對家譜和祠堂介紹到這裏,聰明的讀者或許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已經明白了家族爲什麼和教會是等同了:家譜裏面記載的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和祠堂裏懸掛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額,正可以“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這種“強烈的情感”源於家譜和這些匾額告訴人們說:“你們的血統是高貴的,你們的所作所爲要對得起你們的身份,你們不能讓祖先蒙羞。”

——某個意義上說,家譜等同於宗教經典,而祠堂等同於教堂——人們會在祠堂裏祭祀祖先,遇到困難時也會乞求祖先的幫助,因爲人們相信祖先已經成了神一樣的存在,這很像基督徒乞求上帝的庇佑。到此,我想我已經把教會與家族在某種意義上的等同說清楚了。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2

讀完了辜老先生的兩冊《中國人的精神》 以後深有感觸。讀到精彩之處 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暢快。讀到晦澀之處會反覆揣摩,反覆掂量,讀到精髓之處會理清思路、比較我的想法與他有何異同,有時候,會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見,有時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沒有這麼認真的讀一本書了,感謝黨校培訓推薦的書目。雖然前前後後用零碎的時間讀了很久纔讀完,但是真的很有啓發,也學到了許多偉大的思想跟一位師兄說我想沉下心來讀書了。用我剩下的大學時間做真正有意義的事,也許這也是辜老先生帶給我的吧。今天看到有同學拿着書從圖書館出來一副沉浸其中的樣子,突然覺得這樣做學問,纔是我向往的。不過,誰又能知道呢,年輕又膚淺的我,想法時時會變吧。但是最近常常想起小時候讀書時那如飢似渴的.感覺,長大後被各種世俗的事情衝昏了頭腦,都忘記要好好讀書了。

下面想以摘錄書中的句子爲開場白開始我的讀後感

看這本書看到現在,有一段話始終是我的最愛,每每讀到心中都十分感動:

“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愚蠢,但愚蠢中並無荒謬。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番話的,在有人看來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有人看來是真實的寫照,在有人看來是爲了激勵國民宣揚我國,在我看來,是老先生自身一種骨氣的寫照。從旁人對他的描述中可以發現,辜老先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怪人,他在中國的牛津運動中搖旗吶喊,保護中國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爲等人毀掉,而與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學士們則被現在的歷史書稱爲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儘管他們的目光確實有所狹隘,但是我們誰又能確切地說康有爲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長久的處於一種說辭中的我們,殊不知辜老先生爲了真正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痛心疾首,爲世人,尤其是他所說的暴民,對君主的誤解和反對是多麼的憤怒。我常想,也許我們從來沒有從光緒或者慈禧的角度想過他們的處境,在國家的生死存亡之際,一人或兩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將運轉了幾千年的封建機器重新翻新使之再次煥發生機呢?也許,是衆多人的庸庸碌碌導致了歷史的悲劇,而這一條鏈條上最關鍵最扎眼的是位於最頂層的皇室罷了。

回到剛纔的話題,即辜老先生的骨氣和氣節。從整篇文章中流露出來的中國人的精神其實有一大部分是老先生的真實寫照。清高或者說驕傲,其驕傲程度不亞於現在歐洲人輕視外來人種的程度,這與歷史書中講的中國人自奉爲天朝上國有很大相似之處。但是,如果他以相應的禮節被尊重,他並不介意客人說一些他不贊同的觀點,他的驕傲還體現在民族氣節上,他說:“他們(外國人)以爲他們只消招招手,我們就得來。”但是不得到尊重,他絕對不會低頭;守舊或者不隨波逐流,他一直留着長辮子,他說那是一個標記,是中華末了的一個代表;自戀或者自負,他熟練運用英文德文等,瞭解各國的哲學,嘲笑美國是一個沒有哲學的國家,他有廣博的學問卻沒有聰慧的學生來求知,他滿懷抱負,但始終覺得沒有得到重用。英國小說家毛姆在拜訪他的時候,細緻的描繪了他的容貌、言行,現引用辜老先生贈與毛姆的一首小詩:

你不愛我時:聲音甜甜,煙波含笑,素手纖纖; 待你愛上我時:聲音卻變得悽楚了,滿眼是淚,睹目痛惜。

傷心啊,傷心之愛使你不可愛。我渴望歲月飛逝,那你就會失去明亮的雙眸,桃色的膚肌,和你青春所有灼眼的神氣。

到那時我依舊愛你,你纔會珍惜我的癡情。令人羨慕的年華轉瞬不在,你已然失去了明亮的雙眸,桃色的膚肌,和你青春全部誘人的神采。

唉,我不愛你了,即便你上心我也無心再愛。

辜老先生受德國影響較重,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現歌德的話語,在他關於中國不需要宗教的闡述中,講到歌德的話:誰有科學與藝術,就也有了宗教。誰兩樣都沒有,就須有宗教。哈,這是多麼大的諷刺。一部分傳教士們自以爲是的闖進我們神聖的國度,口口聲聲說要給我們信仰,殊不知這種文化侵略對我們千年來的孔孟文化是沒有任何撼動的力量的;現在有些新中國人民睜着大眼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缺少宗教,那我請問你們學過的論語、三字經不是給了你們做人最基本的規則了嗎?你們的父母不是一直在給你們最基本的供養和關愛嗎?你們還需要什麼宗教和信仰?!沒有宗教我活得很好,我週末有一個上午的時間可以休息或跟家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比快樂的過一生更重要呢?有人說犯罪是因爲缺乏信仰,有人說自殺率升高是因爲缺乏信仰,有人說人在無助時需要信仰,我說,放屁。

我想,關於辜老先生對於應保留君主制的觀點,我不能苟同,因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也是一家之言,對於辜老先生關於慈禧的觀點我也是當做補充歷史知識,但是對於他對宗教的看法,他對於中華民族深邃精神的理解和強烈維護,我是深深的贊同和感動。其實從理想的層面上說,傳教士和警察都是沒有必要存在的人類社會的產物。

標籤: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