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1

最近,又輕輕翻了幾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因爲篇幅的短小精悍,直擊要害,每每翻閱總是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建議》提到“學習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對此,我深刻理解到,既然學習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極大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因,或者說,我們教師的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改變過多地做很多的作業和練習,應該精心地爲學生設計補習內容。現在,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豁然開朗啦,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補,去做,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用什麼方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願望。

《給教師的建議》中講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爲教師,我覺得樂人和動人都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

那什麼纔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爲,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一定能到達頂峯,而且,個人的頂峯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峯。就像110米欄的賽場上,以前有個美國的阿蘭·約翰遜,現在出了中國的劉翔,但誰敢說劉翔就坐穩了第一把交椅,明天不會出個阿蘭·約翰強或者劉翔翔呢?教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都說: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了我許多啓示。

這本書爲我們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提出了許多中肯而又便於操作、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相信一定讓我們產生不少的共鳴。每天到校後,我們需要面臨家作檢查,班級衛生監督,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催收個別動作偏慢的孩子,輔導個別暫時落後的孩子……仰望時鐘,時間總是每每匆匆流逝。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捫心自問,這恰恰是我最缺少的,每次剛一拿起書籍,總是藉口還有別的事需要自己去忙活,便又放下手中的書。於是,時間就匆匆地從我身邊擦身而過。而教育類的書籍呢?又嫌理論高深,無法運用於學生的實際,便又望而卻步了……所以當別人能夠理論聯繫實際洋洋灑灑地述說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剖析遭遇教育事故,巧妙化解,寓教育與無痕時,我又只剩下感嘆的份了!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最讓人感動至今的還是這個故事: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個故事最初是在求學時我們的帶班老師告訴我們的,第一次聽說,感嘆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於教育精益求精的敬佩;而現在,我更多地感動於他對於教育的執着與熱情。

他,一定是個內心裝滿愛的人!

他,一定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暖暖的太陽!

他,有着愛的力量。

感動之餘,也讓我們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是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2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他所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幫助許許多多的中小學教師提高了教學水平,影響了無數教師。《給教師的建議》中稍有變化。我一直以爲這樣一位教育大師所寫的書應該是充滿理論知識,有些高深,是指引我們教學實踐的導師。看過後才知確實是指導我們教育教學的好老師,但並非充斥着高深的理論,反而是用最淺顯易懂的話,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閒話家常一般,講的是一個個故事,是一句句貼心的話。讀過後令人產生許多感慨和思考,讓我收益良多。

我們的教育教學中難免有差生,我們把他們稱爲後進生。他們因爲各種原因學得較別人慢,較別人吃力,教師和家長有時是恨鐵不成鋼,但他們就是慢。有這樣的說法: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們常常嘴裏說着這句話,實際上很無能爲力,因爲確實用了很多力也沒法讓這樣的學生像別人一樣學習。本書中第一條就告訴我們: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說到我的心裏去了。那怎麼解決呢?我急急地看下去。蘇霍姆林斯基老師用的是一個兒童打水的比喻,不同的兒童能提的水的桶數不同,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可能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多貼切易懂的比喻啊,我們教師不就經常在做着這樣的事嗎?明知有些孩子只能用這樣的速度才能學好,卻以同樣的要求對待他,這反而讓他更加不能好好學習。而我們着急孩子的分數,着急他會給班級拖後腿。要耐下性子,放慢腳步,不管平均分,不管學習進度,卻又覺得耽誤了其他學生的學習。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主在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主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斷。”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材施教。不要擔心那個學生少做了幾題會跟不上其他同學,我們要知道他本來就做得不如其他同學,那爲什麼不讓他少做一些,以便讓他能做得更好呢?反之,優生也就不用因爲等待別人而覺得無所事事了。但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卻是反其道而行,覺得他跟不上別人,那就做更多的題來補救,採取的是“題海戰術”,這樣的做法讓一些孩子疲累不堪,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了挫傷。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幹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這纔是正確的認識,是一個當老師的人所要牢記的。記住了這一點,教師在面對後進生的時候,也就可以少一分焦慮和急噪,多一分信任和期待。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那麼這種課就不會把教師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盡。教師不必緊張地等待着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不時地用調皮行爲來“招待”教師的那些機靈而坐下安穩的孩子們,因爲在這樣的課上,他們的精力都被納入了正當的軌道。

讀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個富有經驗和學識的智者在談話,那麼親切地解開你心底的疑惑。如春風細雨,一個優秀教育家透過一本書在和我們交談,我們學着教書育人的方法,自己也在受着薰陶和教育。一本好書在案頭,如良師在身畔,以後一定要多讀多翻,才能常受教誨,常有所思。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3

一看見這本書的題目——《給老師的建議》,一瞥見作者又是蘇聯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幾分敬仰。蘇聯作爲曾經的社會主義大國,在教育領域有着獨到的見解和探索,很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賞析和學習。懷着這一份憧憬,抱着謙虛的態度,認真的把這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讀了個遍,覺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認同的觀點

1、學習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現爲:用一種形象的說法來表達,就是在科學基礎課程這個整齊的樂隊裏,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喜愛的樂器和自己喜愛的旋律。如果一個一個學橫沒有愛上一門具體的學科,一個具體的科學知識的領域,那就沒有個性的智力充滿性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2、你對年長的同事們的經驗研究和觀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你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學,無論就教育的理論或者教育的實踐來說,都還沒有對人的個性——對他的創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養,對理想、興趣和愛好的形成,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說在對年幼兒童的教育上的缺點還不是特別的顯眼,那麼在對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個性則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4、我們深信:如果學生在少年期沒有遇到一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指導者,那他就永遠不能學會真正的思維。

二、聯繫實際

中職生的思想、觀念是客觀社會現實影響的產物。他們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們的思想不是很穩定;他們要求進步,但是他們的毅力不足;他們價值觀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

現在我們的身邊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構成的主題是“學習上的後進生、品德上的後進生和行爲上的後進生”。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羣體。當他們原有的美妙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產生了脫節,從而養育了逆反心理。嚴重的失落感、差強人意的學業成績、家庭的漠不關心,加上缺乏合理正當的表現機會,不少中職生就試圖透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爲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

三、反思與重構

作爲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肩上擔負的任務很重。我們面對的中職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獨立性強,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對社會的多種誘惑,缺乏理性的辨別能力,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誤入歧途。所以我們學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從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幫助中職生明辨善惡。

《給老師的建議》一本書中,第27條說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的事”。就是讓書籍填充學生的課餘時間,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所以,一方面,我們自我加壓,不斷更新變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愛學生,讓其有所作爲,在關愛中成長。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4

近期,我有幸拜讀了肖川《給老師的建議》一書,他那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思想和詩化的言語表達撞開了我的心扉,盪滌了心中的陰晦與迷惑,給予我前行的方向和勇氣。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在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的精神世界的寶藏。”教育是美麗而緩慢的事業,從容是教育者必備的心態。在紅塵滾滾喧囂紛擾的今天,哪裏還有真正潛心修煉的場所?讓人生豐富而安靜,是否是一個近乎奢侈的話題。但,作爲一名有思想有教育信仰的老師,這種境界不是應追求的`理想嗎?也許,從選擇教師職業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放棄了許多誘惑,註定只能過着清貧簡單而忙碌平凡的生活,但這不妨我們可以擁有精神世界的豐富,做一個具有文化底蘊的人,營造一個豐富的課堂,用雅言傳送文明,用經典浸潤人生,讓我們的學生在廣博的精神空間自由翱翔。學生因我們的豐富而豐富,我們因學生的豐富而多彩,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因此,穿越塵世的困擾,安心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做一個有學養的老師,做一個心靈豐富而深刻的老師,是肖川給我的啓示之一。

一則故事。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家裏賣雨傘,小女兒家裏賣冰棍兒。晴天時,婆婆爲大女兒發愁,雨傘賣給誰呢?雨天時,婆婆爲小女兒發愁,冰棍兒賣給誰呢?婆婆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婆婆的天空很陰鬱。鄰居大娘勸她說:“晴天時,您小女兒家冰棍兒賣得快,雨天時大女兒家雨傘賣得好,您看,無論晴天雨天,您都應該高興呀!”婆婆轉憂爲喜。是的,我們身陷其中的不完美的教育和不完美的生活時時困擾着我們,我們不妨換一種角度思考,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也許會在“山窮水復疑無路”時,開闢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給生命一種向上的力量,保持一顆積極、絕不輕易放棄的心,用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搜尋身邊事物美好的一面,讓自己能有前行的動力,而不讓所謂的不完美成爲藉口扼殺了本應屬於自己的成功。

“做一個具有自省能力的人,善取善舍,與時俱進,而又步履從容。——將生存的艱辛與平淡瑣屑調理爲甘美與意味雋永。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們需要經常對自己說: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快樂的!我是美好的!”(肖川語)這是我受到的第二點啓示。

每年,中央電視臺都要舉辦感動中國頒獎晚會,我總會被那些閃光的人性之美、高貴的情懷所打動。現在的傳媒無縫不入,一些感人的事一些可敬的人的資訊總能在不經意間闖入心中。此時,總有一種情愫從心底生出,如炊煙裊裊般繚繞我的心扉,有一種液體濡溼眼眶。我有時責備自己不夠成熟,太易於感動,希望自己能在大喜大悲的故事面前保持波瀾不驚。而肖川老師的話讓我釋然,他說,一個易於感動的人,一定是一個幸福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純潔的人、一個過着真正人的生活的人。也許,我和像我這樣易於感動的人真的不需要刻意掩飾那份感動了,並應爲之驕傲了。

“喜歡發現並讚美生活的人,總能發現生活中的點滴幸福,並善於把它傳遞給身邊的人。這種人就是真正成熟的人。真正的成熟不是擺出一副‘看破紅塵’的滄桑,不是整天嘲笑別人的幼稚,不是生活得百無聊賴卻以爲曾經滄海——真正的成熟是學會重新熱愛,百鍊成鋼繞指柔。”有多少愛就有多少感動,有多少感動就有多少羞愧,因爲一些只有用苦澀和艱辛的積累才能換取的感動的人和事正是我們社會責任的缺失。

作爲教師,應讓感動常駐心田,並把它傳遞給孩子,給我們未來的世界播下感動的思想和情懷的種子,因爲教育的本質就是傳遞愛的火炬。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5

蘇霍姆林斯基說:“那些學習困難的兒童的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經常表現在他們缺乏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上。”是的,缺乏求知慾、厭學,導致他們接受知識能力差、反應遲鈍,最終成爲學困生。

班上有個叫欣欣的孩子,活潑開朗,樂於助人,卻不愛學習。如何激發起她學習的興趣呢?我從書中苦苦尋找答案——體驗到被肯定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增強學習的自信。由此我做了嘗試。

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發現欣欣目光呆滯無神,顯然沒有自主參與學習,更不用說計算。這時,我沒有馬上讓她計算,而是詢問她:“欣欣,你會數數嗎?”她眼睛一亮,一口氣數到20。我馬上表揚她:“你太棒了!我們才學到10,你竟然能數到20!”我爲她豎起大拇指,還讓全班同學爲她鼓掌。我又問她:“你會計算加減法嗎?”她搖搖頭,我用期待的眼神看她,“你數數這麼厲害,一定能學會的,你願意學嗎?”她用力地點點頭。接下來的課堂裏,我見她坐得筆直,眼裏充滿自信和求知慾。

如果“厭學”是病,那麼“鼓勵”就是治療“厭學”的良藥。對“厭學”的欣欣適時對症下藥,讓她體驗到被肯定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對學習產生興趣,這是我拯救欣欣的第一步,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建議,是我從書中汲取的教育的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用教所有孩子的方法來教這些孩子,那麼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學得很差,成爲可憐而不幸的人,一輩子覺得‘我幹什麼都不行’,被這個痛苦的思想折磨着。”

欣欣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都比較差,如果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來要求她,她既不可能完成學習任務,也會有挫敗感。因此,對於欣欣的學習,我適當降低了標準,給她制定觸手可及的學習目標。

首先是降低作業難度。在做“20以內進位加法”練習時,計算7+8=?,欣欣會正確算出得數,卻沒辦法把計算過程說出來,也沒辦法把湊十法的思路圖寫出來。我沒讓她用語言完整地表達思考過程,而是讓她用小棒、圓片等實物直觀地把計算過程表示出來。只要她能正確計算,就表揚她、鼓勵她。她喜歡這種學習方式,甚至希望多做些題目。

其次是降低作業數量。在進行大量的計算練習時,其他孩子的計算速度往往是欣欣的幾倍。在做計算題時,我給欣欣降低標準,別人做20題,她只要能做完8題,而且全部正確,就能得到一顆★的獎勵。因此,欣欣鬥志昂揚、信心滿滿,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注與“特殊照顧”,欣欣不斷在進步着,現在當別人做30道計算題時她能完成22題,之前半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業現在只需要二十分鐘左右就能完成,課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了。遇到自己會的問題能積極舉手發言,遇到不理解的問題也會主動尋求幫助,遇到錯題能及時訂正。雖然有些測試她的成績還是不太好,但是對學習沒有失去興趣,對自己沒有失去信心。

儘管欣欣取得很大的進步,但由於她標準低且遺忘率高,她的學習成績還遠遠不及其他孩子,也跟不上學習進度。她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家庭作業沒辦法按時按量完成,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些都是我在實踐中遇到的頭疼的問題,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孩子如花,他們的成長需要愛心與呵護,需要耐心與幫助,需要靜心與等待。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辛、長期的工作,重在耐心,貴在恆心。“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將繼續學習,不斷從書中獲取知識的力量,默默耕耘,靜靜等待,相信所有花兒都能如期開放,都會開得豔麗芬芳。

給老師的建議讀書的心得體會6

朋友送了我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閒暇之餘,捧讀幾頁,一學期下來,讀完了整本書,覺得受益頗多。

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說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重視個性和諧發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思想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使廣大教師心中追隨的偶像。讀完此書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書中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動腦和動手習慣,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諸多問題給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科學而合理的指導性意見,其中有一點我感觸很深。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我在想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始終被各種各樣嚴格的校規校紀禁錮和約束着。家長、老師輪番上陣,把孩子束縛成籠中鳥。一旦他走出校門,一下子被擺脫了各種校規和限制的自由的空氣陶醉的不知所措,那麼我們的學生是否會進行正確的自我教育?“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遠比教給他知識更重要。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個人安排自己的事並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強制自己”。

小學生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那麼整個班級將會出現“一鍋粥”的混亂局面。因此,從開學初就着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校制度、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各個方面,在學習五天內能夠遵守好,那麼週六和週日呢?能否一如既往的遵守?我要求學生每個周如實做好記錄,並在週一的班會上讓每個學生對這兩天的情況作總結。我發現學生的這些行爲活動規律是週期性的。開始的幾周內被新鮮感驅使大都堅持的很好。後來情況就會出現波動。數週之後學生的總體情況就會趨於平穩,也就是說,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後,大多數學生都能在校外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爲了。人們習慣把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稱爲“困難的年齡期”。在這個時期內,學生的身體、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發展,因此學生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克服這些困難。由蘇霍姆利斯基的理論作指導我相信,我們的工作都將有利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