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通用6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通用6篇)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1

“教學技能是表現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行爲方式,是一種富有靈活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的進階技能,是教師專業素養的外化形式。“人們普遍認爲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在課堂上採用優美的語言,和諧的動作,高尚的情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這是我學習的一本關於課堂教學藝術書籍中的一段話。現在我簡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刻的體會。

因學而教——匯入新課:匯入新課程的技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喚起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繫的一類教學行爲方式。課堂教學的匯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有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任務,精心設計的匯入,能觸動學生心絃;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緒高漲、精神振奮地投入學習,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講授:講授是教師以語言爲載體,向學生傳輸知識的資訊、表達思想感情、啓迪學生心智,講授必須運用語言,但這只是講授的一個條件,關鍵是講的內容在多大程度上能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相互作用。言語傳授爲教師講授知識提供了充分的主動性。

課堂提問: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而這種交流互動是主要、最常用的行爲方式就是師生之間的問答。提問技能是教師提出問題或誘導學生質疑發問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理解和應用知識。

由此,我聯想到平時自己的教學。同樣是在練習的訓練中,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就太顯單調,“好”、“不錯”等簡單、隨意的話語經常出現,現在想來,這樣的方式對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的確產生了極大的阻礙。書中還講到評價的語言要生動巧妙,富有幽默。

在課堂教學中,面對一個個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學生,教師的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評價語言,便是激發學生個體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要及時把握和利用課堂動態生成因素,用恰如其分的表揚、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幫助學生營造一個愉悅、寬鬆的學習氣氛,就能給學生創造出一個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間。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2

過對課堂教學技能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對新時期的課堂教學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認識。我認爲新時期的課堂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育思想,認真學習《新課標》和《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剛要》。積極實施新課程理念,做教改的帶頭人。

一、加強課題研究,結合地方實際確立適合本地本校的可行性研究課題。

搞課題研究不能蠻目跟風,也不能走過牆搞形式主義。而要結合本地學校的實際情況搞好校本研究。

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追求有效的課堂,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眼:

1、把準課堂目標。課堂目標要結合年段目標、單元目標、版塊目標整合落實,讓課堂目標固守核心,堅持多元,要體驗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

2、把握課堂重點。(以小語爲例)如拼音教學應以認讀字母、音節爲重點;識字寫字音形義統一以形爲重點;閱讀教學以讀爲本,多法結合;口語交際以說爲主;寫作以寫爲主;綜合實踐要注重綜合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的綜合應用。

3、利用好教學資源。以教科書爲核心資源,開發外面資源(如網絡教學資源,生活資源等)

4、重視啓發引導。用大問題導學;引疑導釋,教師引導學生找到答案,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加強學法指導,順學而導;精確講授,適時點撥;教師要做好示範。

5、落實學生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舞臺。教師不但不要獨佔這個舞臺,而且還要激發學生在這個舞臺上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思算跑跳唱吹畫操作等,要有足夠的量讓學生在這舞臺上訓練。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3

透過近半學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實踐,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的降低。透過實踐分析有諸下因素:

一、規範細節要到位。

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古人說天地君師親,可見爲教師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就是教師有極好的人品。因爲"教育的最終目的爲明辨善惡與真僞,並使人傾向於真與善,排斥惡與僞。"所以教師有"教給學生怎樣做人"的重大責任。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的人格魅力無時不在影響着他的學生,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益出於此。師德不但可以感染學生,也能爲教師樹立起自己的教學形象,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因此,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堅持原則,有錯就改,心胸豁達,莊重熱情,同時還要有一顆愛心。要"嚴"字把關,"愛"字當頭,這樣,他才能贏得學生。如果說過去的教育是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爲主的應試教育,那麼現代教育越來越以人的本身發展爲教育目的。然而即使這樣,熱愛學生仍然是教育的一個永恆的命題,古往今來的優秀教師無不熱愛自己的學生。教師是愛的職業,從事的是愛的教育。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廣的愛,這樣的愛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頑石、能點鐵成金。都說母愛無私,其實最無私的應該是師愛。在現代教育中,熱愛學生自然具有了時代的特徵。有人說過:"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是成功的原動力。"可以說,教師的愛心能使學生更健康的成長。愛學生就要公平地對待學生,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學生爲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夥伴,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

二、耐住寂寞、抵住誘惑、提高素質、嘗試創新。

進入新世紀,當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改變的同時,教師所面臨的一些老問題變成了新問題,而更多的新問題則層出不窮。面對資訊技術給人們的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所帶來的深刻變革,面對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社會,教師要能抵禦誘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顆冷靜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纏萬貫,風流瀟灑,也要看到身敗名裂,鋃鐺入獄,甚至丟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樂,教師就要志存高遠,趣避庸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潔身守志,獨立於世。這正是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決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學。因此,做一個好老師崇高的師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氣,爲人師表。 新的世紀,新的形勢向我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爲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轉變理念 ,迎接挑戰。我們己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網絡時代,今天的知識就是明天的經濟。這就給培養人才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進一步注重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進一步接受以人爲本的理念,進一步從"以教師爲中心"向"以學生爲中心,以教育爲中心,以學習爲中心"方面轉變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並做到兩個轉變,一是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二是由技能型向藝術型的轉變。在"和諧、互動、探索、創新"的基本教學模式中不斷鑽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迎接 "課改"。 過去有句形象的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而在今天僅有一桶水的觀念是不夠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師除了在自己所教專業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還要對其它學科和領域的知識"知得廣"。

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的時代,我們的學生要學會學習。而我們,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而應教學相長,在學會工作的同時,也要學會學習,加強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地給自己增添燃料,儲備能量,使自己不斷完善,充實自我,必須形成終身教育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自信地面對學生。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爲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於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在21世紀的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的思考方法將比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學生受用終身,也可以使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超過教師。"在本世紀,傳統的師生關係將發生變化。教師將更多的在思維方式與知識的導向性上給學生以指點。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樣,只會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輸,不是表演,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審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總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攀登,與時俱進,才能去迎接一個新的挑戰。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4

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班開班儀式會上,劉局長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講話,他的話意味深長,使我倍受啓發。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第一,我們應該明確舉辦這樣的培訓,不但爲了培養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創新能力,努力提高教育事業發展水平,還爲大家提供一個互相瞭解、集中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這樣難得的集中學習的機會,珍惜教育局給了我們一個充電、交流、提升的機會,以促進我們不斷加強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第二,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學習。因爲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法寶。我們之間虛心互相學習,向他人學習、借鑑、善於和敢於向與觀點不一致的人學習,取長補短,爲我所用。要以這次學習爲新的起點,不斷探索、持之以恆,把學到的文章知識“見於文章”,這不僅僅是達到學習目的的前一半,還要“施之事業”,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這是更重要的後一半。

第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既是勢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衆望所歸。如何樹立起自己的師德師風呢?其一,我們應該有敬業精神,有獻身教育的事業心。其二,我們不能有攀比之風的思想,應該廉潔從教。其三,我們應該持有爲人師表的態度,做到象愛自己一樣愛學生。最後,工作作風要端正,持有職業使命感。

總之,透過這一次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我們的老師不僅在教學技能上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進一步錘鍊了師德師風,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5

作爲語文老師,每當我們面對一段“風戲垂柳,湖波盪漾,花前月下、深谷幽澗,泉水叮咚、百鳥鳴囀,碧江晚霞、夏嶺秋山……”文字的時候,我們何曾不想要盡其美,廣其義,深其涵。然而任憑磨破“嘴皮子”,可能也難把那種美、那種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透過幾天的課堂教學技能學習,我充分認識到:媒體教學彌補了這一遺憾,它賦予“言”更多的“文”,更豐富了學生對文字美的感悟,使語文課變得更豐富多彩。

一、恰當運用媒體,可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傳統教學主要是透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憑藉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傳授給學生。年復一年,形式照舊,枯燥單一,學生便對語文課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的出現,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給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體教學,打破教室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貫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數千年,溝透過去現在與未來,動靜與虛實相結合,聯想與想象爭生輝,創設了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憑藉其獨特的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圖、文、音並茂,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能夠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良好的學習情境,爲理解課文提供了方便。

二、運用多媒體可以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這是多媒體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直接體現,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可以對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行洗禮,完成感染——打動——共鳴的情感歷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不同情態的荷花圖片,並配以輕柔舒緩的樂曲,引導學生感受荷花的情韻,進而回憶品味自己以往有關荷花的所見所聞所感,完成第一個層次的聯想和想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層面:如果在一個月光淡淡的夜晚,看到的荷花會是什麼樣子呢?再進一步拓展:結合作者當時的心情和處境,那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此層層聯想與想象,就超越了眼前、生活和作品的界限,達到不借說教而自知自覺的境界。在這裏多媒體提供了引發想象的觸點,提供了想象的方向,避免了盲目和無限發散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又加強了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教學容量、強化教學資訊。

傳統教學中,我們要增加課外的資訊或是當堂小測時用的最多的是小黑板。可是小黑板畢竟版面小,內容受限制且書寫麻煩,多有不便,有了多媒體這些煩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教學透過聲像向學生頭腦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的情思資訊、語言資訊清晰,形象具體,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資訊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它還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資訊,諸如時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紹以及其他相關材料,準確、及時、穩定的傳達給學生。

透過學習我充分體會到多媒體教學載體的好處,多媒體教學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它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富有生氣,更富有詩意,讓我們感覺到“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育現代化的體現,是每位教師都應該掌握和研究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但是必須明確它僅僅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筆和黑板等其他教學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師。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因爲“萬紫千紅纔是春”,“一枝獨放不是春”。

課堂教學技能學習心得體會6

師之傳道授業解惑,必藉助於語言。教師的言語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教學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語言的問題。教師只有不懈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具有較好的語言修養,才能把教學搞得生動活潑,情趣橫生。教師如何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使課堂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把話說通。

這是指教學語言既要有書面語言的精確,又要有口頭語言的明白易懂,易於被學生所接受。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取得成功常常是因爲教師能深入淺出的講清問題,不成功的教學往往是教師不能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顛三倒四,詞不達意,含混不清。教師要做到自己的教學語言通俗易懂,就必須對教材上的書面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這是一個創造性過程。既要滲透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按照一定的線索和需要調整講授知識的先後,還要把書面語言轉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從而使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把話說活。

有位教育家說過,世界上沒有枯燥的知識,只有枯燥的講授。形象的教學語言是教學的催化劑,如果教師沒有好的口才,語言不生動形象,即使是生動有趣的內容,也會講得乾巴巴,索然無味。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尤其要注重這一點,把枯燥的知識透過老師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會易於掌握。

三、把話說準。

準確性是教學語言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學語言就沒有生命。缺乏科學性的語言,無論用詞如何考究,語句怎樣華美,[爲您編輯]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四、把話說趣。

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培養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機智。是調節師生情緒狀態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機智,常會在師生之間築起無法理解的高牆,增加許多無謂的矛盾,實踐也證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機智的教師比起缺乏這方面素質的教師,容易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制,更善於緩和工作中的緊張局面,也更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處理矛盾,從而造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氣氛。

五、把話說美。

美的教學語言不僅能極大地增加教學內容的感染力,使學生學得輕鬆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有的甚至可以影響他們一生。我們可以用美的語言去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喚起他們對美的體驗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