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英語導學案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英語導學案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英語導學案心得體會

英語導學案心得體會1

上學期,我校倡導使用導學案,在教學工作中我也開始使用了,透過不斷教研和實踐,對“導學案”的使用已由最初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初嘗甜頭,下面把我使用導學案後的體會簡單談談。

一、導學案的設計有效地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

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原來沒有使用導學案時,學生們拿着語文課本讀到一到兩遍,再寫一寫本課生字,就找不到可做的事情了,有很多學生都做了漏網之魚,書本簡單的批幾個字,沒有一點成效,而有了導學案同學們依照導學案的要求,能夠自己去學習,把文中的一些字或詞語透過各種方法(查工具書、問老師和同學等),批註到課本上或導學案上。除此之外,有了導學案,學生在課前的自學過程中不再茫然,學生有清晰的思路,對知識點的形成和其中的重點、難點、目標,藉助“導學案”完成課前預習。導學案中的一些關於合作探究的習題,同學們也能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彙報,學習效率大大增強了。

二、導學案的使用讓“滯停”的課堂變得生趣盎然。

原先的教學,雖然上課前我都讓學生預習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可由於目標不明確,學生學習不得法,不知如何下手,預習總起不到預期的效果,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沒給他們合作交流的機會,發言的同學寥寥無幾,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無一點漣漪,冷冷清清。自從使用了導學案,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老師只起個適時點撥的作用,你一言,他一語,課堂上出現了針鋒相對,脣槍舌戰的局面,很是熱烈。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們肯定想學、願學。

三、導學案能“用活”教材。

“導學案”的使用,使得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講教材,而是根據教材提供的知識,從生活實際取材,提出問題,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更能瞭解語文知識來源於生活,更讓學生知道他們所學習的知識不僅是爲了繼續深造,對今後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總之,導學案這種授課模式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由“學會”變成“會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教與學有機的結合,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今後我會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適當嘗試導學案,希望可以使課堂效率進一步提高。

英語導學案心得體會2

隨着我縣課堂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在經歷了兩年多的學習、探索、實踐、改進之後,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漸漸有了個雛形,但我們現在又遇到了一個最大的困惑———導學案的設計與使用未能達到高效目標。這個問題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並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怎樣才能使導學案發揮出它的最大的效力呢?在此我談談個人幾點的體會與想法,與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討。

一、導學案的備寫。廣而精,量適中,全而不亂。

首先,主備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挖掘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導學稿上的每一句話、一道習題力求做到“彈無虛發”。

其次,對於教學設計既要對學生的學習有指導的作用,又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要學生在自主研究學習中積累學習經驗;又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能力;既要在小組總結交流的學習中共同前進,又要使學生在問題交流過程中有開拓創新的意識。保證課堂教學時間真正用於學生的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象廚師一樣進行“選料”、“配料”,既要使“菜”的味道有特色又要符合大衆口味。既要使優等生“吃飽”,又不能使後進生望而卻步。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參差的同學的學習實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最後,導學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絕不是哪一個老師的功勞,而是備課組全體成員合作的結果。主備教師備好後,再由備課組全體教師共同討論修改,最終定稿。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體的力量纔是無窮的,衆人拾柴火焰高。

二、導學案的操作。教師是導演,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監督者,見證者,合作者,是學生討論得出某種結論和規律的欣賞者。

首先,督促引導學生認真獨立預習,初步感知教材,發現問題,教師抽查一部分學生了解預習情況,以備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在預習環節上也提倡小組間探討交流,以小組爲單位將問題上解老師。其次是上課,避免就導學稿講導學稿,這樣學生無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好比導演,學生就是演員,要爲學生創造表演的舞臺,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不經意的有意操作教學程序,也可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及時引點迷津,監督見證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學生討論得出某種結論和規律用欣賞和鼓勵性的語言加以評價,同時,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恰當使用多種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教學不容忽視,做到寓教於需,寓教於樂,寓教於情,寓教於理,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亢奮的狀態。

三、導學案的批閱。有指導性、針對性、及時性。

一般地,一節課的導學稿的批閱次數爲三次。第一次爲預習部分的批閱,教師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和預習疑難給以點撥和指導性的意見,爲課堂教學打基礎。第二次爲作業和課外拓展延伸部分的批閱,這一部分最爲重要,教師必須認真仔細的批閱,瞭解各個層次的學生知識的掌物情況。第三次,檢查學生對錯題的更正情況,避免學生將問題遺留積累,造成知識的負積累而成爲“差生”。不論是哪一次的批閱都必須及時,老師及時的瞭解學生,知道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又便於課堂操控,查漏補缺。

但我認爲還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導學案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要做到“日日清”“週週清”。針對每天所講內容,及時進行反饋,這也就要求學生增強課堂上的“負擔”,減輕課外學習的負擔。每週還要進行“週週清”,面向全體學生,查漏補缺。但我們並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還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檢查不到位,無法及時瞭解、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成績也就無法提高。

二、導學案的使用使差生更加明顯。

導學案的運用,針對好學生,是很好的催化劑,更能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而對於稍差的學生,他們的各種習慣都比較差、也比較懶惰,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怎樣才能更好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能主動地去學習?是數學課的老師們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們出現的情況是“差生吃不了,優生有點吃不飽”,這樣導致優生能力提不高,差生在完不成任務的情況下只得抄襲,越來越差。而且大多學生的家長本身的素質不高,對學生的監督難以保證,使得他們偷懶、鑽空子,是能少則少,能不寫就不寫,該記憶的知識、概念、公式,都弄的是一知半解,有時提問什麼都不知道,沒學幾天就把老師教的還給了老師。所以我們老師貧於抓學生、盯學生,還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績。因此我們只能再加強責任心、更加努力地來抓學生、盯學生以提高數學成績。

總之,新時代的進步,促進着教育的新形勢,同時新課標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進化,指引着數學課堂的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作爲新時代的教學同樣也要求能善於利用新課標的教師,其實新課標的提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課標”下沒有優質的“新課堂”。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導學稿不僅傳授了知識更多地傳遞出教師與教師之間精誠合作的情誼,架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樑,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英語導學案心得體會3

以“導學案”爲載體,學生自主探究爲主旨的教學改革試驗已經得到廣泛的事實與推進。教改後,課堂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課堂上老師講得少了,學生講得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問的問題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一年多的試驗,讓我切實體會了:“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還老師一個驚喜”這句話的含義。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爲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教學中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爲的轉變

1。“導學案”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新條件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導學案”的使用,使教師的教學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每位教師充分利用“導學案”的特點重視學生良好的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堅持學習,獨立完成作業,遇到難題,尋根究底,課堂上小組內相互討論,既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融洽了同學之間的關係,同時,教師更多的是授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歸納方法,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2。教學中能“用活”教材。

“導學案”的使用,使得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講教材,而是根據教材提供的知識,從生活實際取材,提出問題,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更能瞭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反作用於生活,更讓學生知道他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不僅是爲了繼續深造,對今後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3。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導學案”的使用,給了學生充分發揮的餘地,“給他們一個舞臺,我們將收穫更多的精彩”!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

小學數學“導學案”的實施過程中,新授課和複習課的不同課型,的確讓學生自主學習,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很多發展空間,但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這無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師細緻的講解都未必使他們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更不用說自主學習了,展示交流更是談不上,這使得整個班級學習兩極分化嚴重。怎樣才能兩頭兼顧:即發展了好學生,又使後進生有所進步,一直以來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學中,教師都採用了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的方式,但在此過程中,很多的學困生在交流中只有聽得份,因爲很多知識他們不懂,又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或不想讓別人聽見自己錯誤的想法,於是只聽別人說,自己不發表任何言論,學習上很是被動,久而久之,學習越來越落後;而對於那些調皮的學生來說,討論簡直是一種輕鬆,以此有正當理由說話的機會,說話不少卻什麼也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化日趨嚴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課改教師十分頭疼,還有待於探索和研究。

三、我的感想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放開思維,我們在摸索中學會創新,學會反思,大膽挑戰,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進的勇氣,不斷創新,踏實肯幹,推動教改工作繼續向前發展。

英語導學案心得體會4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我校已經大力推行了很長的時間,現在大多數教師的課堂都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爲宗旨,以學案爲依託,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實現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共同提高的學案教學模式。下面就從我個人開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的思考簡要談談學案導學體會。學案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很大的優勢,我有以下幾點收穫和運用。

(一)建立結構合理、互幫互助的合作小組

1、科學合理的分組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組辦法通常有固定分組與動態分組兩種。

(1)固定分組是指可依據學習內容和階段學習情況的需要,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智能狀況,個性特點,組織操作能力以及課型情況等進行合理分組。一般有兩種方式:即同質編組或異質編組。同質編組就是將同一層次的學生編爲一組。同質編組有利於分層教學分類輔導。異質編組則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編在一組。異質編組有利於開展互幫互助的活動。我們在日常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較多的是採用偶數的異質編組。偶數的編組利於學生在進行語言操練時兩人交際和互動的需要。另外現在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的設計還不能每個環節都做到,大多數的要求和操練都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因此異質編組對於學生的互幫互助以及合作完成任務是非常有利的。

(2)動態分組。小班化教學中分組教學應用較多,若一成不變,學生之間過於熟悉或產生矛盾都會影響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以至於影響活動完成的質量。所以必須要有動態分組來調節和補充。動態分組主要有自願分組與按見解的不同分成正反兩組。自願分組有利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按見解的不同分成正、反兩組進行爭論與辯論,在爭辯的過程中主動學習,弄清問題本質。固定分組和動態分組是我在小班化採取小組合作學習中常用的分組方式,我認爲兩者無優劣之分,但動態分組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操作性和可控性都不是很強,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課型,靈活選擇,交替運用,以達到理想效果。

2.明確小組分工:爲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率,組內成員要分工明確,輪流擔任一定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者、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代表等,或給每個同學編號,1,2,3,4??號,這樣更便於老師課堂上的操作。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體驗、鍛鍊和提高。小組活動中,讓每個人充分做到:會傾聽、會表達、會討論、會評價。雖然有小組分工,但是爲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鍊的機會,我們採用的更多的是隨機抽樣的形式,即老師隨便點小組中的一個同學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或完成一個角色的任務,讓學生時刻準備着,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能力提高。英語教師在小組成員分工方面應該有自己的要求。現在班級的小組大多數都是班主任分好的小組,而班主任老師大多會按照語文學科的要求和學生在語文學科方面的表現和能力進行分工。英語老師可以在班主任分組前把自己的建議和要求告知班主任,或在已經分好的小組內進行英語小組長的選舉,再進行一些職責的分工。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常規習慣

要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要使小組合作學習處於有序狀態,學生之間進行實質的互動合作,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常規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的各種常規習慣的培養。教師應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傾聽,有序表達等習慣的培養。

1.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爲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透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但這些的前提是學生必須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要學會獨立思考。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也應該考慮到這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2.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對話交流比較頻繁,這就需要每個學生學會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專心聽講,認真思考,領會要點,並在他人發表意見時不打岔,不插嘴,不評價。另外在其他小組發言時,也要注意傾聽別人的觀點,而不是準備自己小組將要發言的內容。因爲在聽的基礎上,才能使說的起點更高,表達得更好。這一點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顯得十分重要。透過平時的評價的激勵和一些小的教學設計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3.培養有序表達的習慣。所謂有序,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說話有序和有序地說。在小組討論中,一些學生髮言過於踊躍積極,不讓別的同學發言。因此,要讓每個學生自學遵守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讓能說會道的學會謙讓,讓旁觀者學會參與。在分組的時候編好了序號,於是老師只要說從每組的一號開始,他們的活動必然是有序的。因此,學生有序表達的習慣的培養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常規的培養。

4.培養積極參與與合作的習慣。有了積極的參與慾望,才能實現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參與與合作的習慣,我們可以這樣做:注意遞度,分層教學,讓各層面的學生都能參與;組織得當,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激勵反饋,使每個學生嚐到樂趣。如我們在檢查學生的詞語和課文朗讀情況時,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彙報,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參與,學生也非常樂意參與。促進生生互動,這樣的合作學習也更加有效。

(三)科學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

1.規律性知識的合作討論。如某個時態的語法規律或語音規律的學習就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討論交流總結出規則。每個單元的Listen and repeat的環節,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自己讀一讀書上的單詞和句子,然後討論它們的發音的共同點。然後小組內一起先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哪些單詞還有相同的發音規律的,有的同學找出的單詞並不符合本單元的發音規律,小組內的同學就可以幫助他把找出的這部分詞給排除掉。

2.競爭性任務的合作完成。如課堂開展的一些朗讀比賽,表演比賽等等,這些以小組爲單位的競爭性任務,總能激發學生的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能夠比個人完成任務的形式更加高效。學生對於這樣的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往往最後總要向老師要個結果,還不太高興與別人並列第一。這樣的競爭性任務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3.存在資訊溝任務的合作交流。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一定是每個學生都參與活動,積極交流。怎麼讓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交流的慾望呢?存在資訊溝的任務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所謂資訊溝就是人們在掌握資訊方面存在的差距,它能促使擁有不同資訊的雙方透過傳遞和交流資訊,填補資訊差距,達到真實交際的目的。如採用調查表的方式。學生透過有效的小組交流完成了手上的文章,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

4.拓展創新的任務。教學中教師會設計一些拓展創新的任務,這些任務對於知識來說是一種運用和提升,對於學生來說個人完成它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這些拓展創新的任務必然需要小組合作去完成,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一起接受挑戰,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能獲取更多的資訊,學生的個人才能和個性特長也能得到發揮。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這樣的拓展創新的任務還是比較多見的。雖然是比較大的任務,但是小組內的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發揮自己的作用,努力去拓展創新,這樣的任務適合小組合作學習。

(四)進行科學的評價

1.評價要以小組爲單位。以小組爲單位的評價有利於小組的成長,能夠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常規習慣,能夠激勵小組的進步。以小組爲單位的評價增強了小組的集體凝聚力,培養了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

2.評價主體多元。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評價者可以是教師,可以是學生或小組。在現在的小學英語課堂上我們看到的大多是老師對於學生的評價。如:Good!Veryg ood!Excellent!You are clever.等等。其實教師應該嘗試將評價的權力教給學生,讓學生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得到同輩團體的真心的評價後會很有成就感。

3.評價方式要多樣。現在我們在很多課上都看到了形式各樣的評價方式,這些評價方式構思新穎,從學生的童心需要出發,有的教學評價與本課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繫,有效的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如爲了得到老師獎勵的卡片,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都積極參與活動,增加了小組的合作和凝聚力。當然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可能每節課都去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但也決不能用十年如一日的評價方式,時間長了學生就失去了興趣,效果可能就要打折。所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儘量去多思考多設計一些有效多樣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始終保持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實踐證明,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要合理的建立小組,培養學生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科學地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併科學的進行評價,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