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精選6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精選6篇)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1

大學四年過去了。每週五都會有講座,在講座這個自由的空間裏,我們有機會和來自各個方面各個行業的人接觸,能從他們那裏聽到許多在校園中接觸不到的事情;在學術科研講座上,我們有機會分享專家、學者們潛心研究的成果,聆聽他們的觀點和見解,瞭解他們學術人生的平凡與偉大;聽了某位成功人士的演講我們可能會熱血沸騰,激發出創業的勇氣和信心……

回憶起第一次聽講座的確實是很痛苦的,還記得是在一教208,天氣熱,人又多,從頭到尾我都是站着聽完那次講座,那時的感覺真的不是那麼好受。之後,由於種種原因,我隔了好一段時間沒有去聽講座。當我在次聽講座時,我發現其實有一些講座對我很有幫助,我確實能在聽講座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現在,在學校裏,獲得資訊的來源有很多種,如上網,看書,參加活動,聽講座等。現在作爲一名大學生,獲得一些資訊的來源很大部分都來源網上,雖然能夠上網獲得很多的資料,但網上的東西其真僞還得有一定的閱歷才能辨別出來,而且,在網上看的東西多,忘記的也快。

讓我最有印象是趙玲玲老師的《儀態與形象訓練》,那次聽講座也是讓我受益匪淺。禮儀是一個人的行爲舉止,關係到個人的社會角色和形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太關心禮儀方面的知識,經常是隻有在接見客人,會議等方面纔會更加註重我們的禮儀方面的知識。其實,禮儀應該是一種行爲習慣,不應該只是爲了應對某種特殊的情況,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注意自己的行爲,瞭解相關的禮儀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在他人的眼中,自己的形象也會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爲習慣,自己處理事情來會更順心,生活會更加舒服。那種臨時抱佛腳,爲了應對某種特殊情況而“裝”出來的禮儀,往往會覺得很不日然。認清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地位,不同的社會角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禮儀習慣,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認清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瞭解自己所在的社會角色有關的禮儀知識,當然其他方面的也要有所瞭解。而求職面試禮儀是我們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技能,更是非常實用的技巧。

趙老師以自己親身的經歷,給我們分析各種面試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應對方法。趙老師更用視頻的模式真實地再現面試現場,從面部表情到手部動作到肢體語言,深入清晰地解釋當中的含義。最後趙老師進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現場模擬招聘,隨機抽取幾個同學進行一次簡單的面試。

這次講座,我歸納一下:

一,提出男女正確的着裝方式。套裝、配飾選擇與色彩搭配均以簡單、大方、穩重爲主,衣服的面料要選擇質感好的;

二,簡述正確的站姿、坐姿、行姿。如站時要挺胸收腹,行走時優雅穩健;

三,從肢體語言方面提出建議;四,簡述應聘面試時的禮儀,包括進出門禮儀、交談禮儀、肢體禮儀。

講座共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老師對男女生的穿衣禮儀、穿衣色彩的搭配以及站姿、坐姿、行姿進行講解,還現場找了兩位同學手把手的教。第二環節是進行如何化好面試妝的介紹,達到了講座的高潮。

對於如何從講座中獲益最多,我是這樣認爲的:聽講座時專心聽、勤做筆記其實聽講座的過程跟課堂聽課大同小異,就是專心聽,兼做筆記。講座筆記是講座內容的記錄,因此是具有指導作用或學術價值的,準備好一本專用的筆記本用於記錄講座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在聽的過程中需要與演講者同步思維,這樣纔不會遺漏講座的重點。關於講座的筆記,與課堂講課的專業課筆記稍有不同,最好能在頁首註明講座的時間、地點、講座主題、主講者個人基本資訊等,其次是簡明扼要地記錄講座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內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概念、新觀點,值得進一步思考、研究的空間,以及自己在聽講過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平日裏,我們往往不自覺地被束縛在本專業的框架中,一場好的講座,可以拓展你的知識面,放寬你的眼界,甚至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每一場新奇的講座,都有可能是你人生中的一塊新大陸。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2

我是xxx系xx班的學生,在這象徵着青春活力、充滿激情的五月,作爲一名大學生,我有幸參加這次有關誠信話題的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誠信,一次心靈的握手

握手,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可卻流露出人與人相見時的禮儀。然而,在和諧社會裏,人與人互相共處還需要另一種更爲高貴的禮儀,那就是——誠信。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乃至整個人類所公認的一種美德。如果提起誠信,也許每個人都會說很容易,不說謊話、辦實事,僅此而已。可是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與人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在關鍵關頭,又有幾個人能堅守住誠信呢?雖然,誠信二字是很簡單,但要做到就需要我們用心去實現了。

同學們,如果我們認真追憶曾經自己走過的每一步,相信一定會找出許多誠信的影子。小時候,家裏的長輩經常會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要守信用”。上學了,我們透過課本學到了魯迅先生所說的“誠信是爲人之本”。今天,我們走進了大學校門,跨入了更高層次的文明禮堂,我們站在這裏讚美誠信、歌頌誠信,是因爲它已經不緊緊只是停留在言語和書本之上那麼簡單。誠信,對於我們這些站在時代浪尖、即將接受社會洗禮的大學生更具有實際意義。

我國的一所大學關於誠信做過一次詳細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小部分同學在思想上出現了偏頗,他們認爲誠信是“理想主義”,並不現實。其實,出現這種問題不足爲怪,如果是經常關注新聞媒體,瀏覽互聯網頁的同學可能會觀察到,去年我們經常會看到關於“殤”類題材的報道。例如,“球殤”、“牛奶殤”、“論文殤”,後期還出現了“情殤”、“國殤”。是啊,爲了金錢和利益,一些缺失誠信的人踢假球、賣有毒奶粉、抄襲學術論文,甚至有時還能看到一些大學生爲了自己拖影而出、謀得一份好工作,不自覺地誇大簡歷、僞造獲獎證明,做一些投機取巧的事情。種種惡劣的行爲確實讓國人爲之傷心、讓我們這些大學生爲之震驚。

但這畢竟只是傷心,只是震撼,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的校園裏,誠信這一真實不欺的美德,像一顆長青樹依然紮根在你我心靈的深處。我們不會忘記,曾經接受過國家助學貸款、現已經走出校門的師兄、師姐,雖然剛參加工作工資相對微薄,但他們卻時刻提醒自我要省吃儉用、儘早還上貸款,好讓更多因爲家境貧困的學子圓大學夢;我們不會忘記,曾經走出校外實習的學子們,雖然他們相對單位其他員工缺乏幹練,但真誠的話語,守信的言行,依然得到了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讚譽,對我校的褒獎;我們不會忘記,這些在校大學生,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度肩並着肩、手拉着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甚至會聯想到在運動會接力賽場上,我們都會把自己的一棒交給隊友,併爲他高呼加油時的目光。是誠信讓我們守住了諾言、是誠信讓我們收到了讚譽、是誠信讓我們彼此走的更近、更近。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我和在座的很多同學一樣,憧憬着自己在學校期間能夠得到老師、同學們的信任;憧憬着自己走出校園後,將來能夠成爲一名公司白領、甚至是企業家,圓了自己爲國家的經濟騰飛貢獻力量的夢想。相信,大家也都看過央視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劇中的喬致庸是真實活躍在我國清朝末年的山西晉商。

當喬致庸年邁時,總結自己成功的祕訣,只是簡單概述爲“不缺斤短兩,不以次充好,做生意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誠實守信”。對,無論是我們今天在學校立志讀書,還是將來走進社會建功立業,誠信這塊兒金字招牌應該永遠作爲瑰寶、從我們的手中繼續讓它傳承下去,讓它永不退色。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3

今天去聽了學校組織那個創業講座,其中盧健盧院長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他的原話我就不會說出來了,說說重點吧!我自己的理解:

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自己對自己有信心,那些整天有什麼事都說好難那些人,其實是自己沒有去改變的決心,整天怨天尤人,或者自己根本不想改變!

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不比任何人差,努力去做!

想要成功,規劃是很重要的,有了規劃,就有了目標,不會盲目去拼搏,這樣會事半工倍,吧規劃分成年規劃,然後再分月規劃,規劃分得越細!效率就越高!持之以恆,將離成功不遠。

做什麼工作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實現自己的價值。

人不能低估自己的潛能!只要肯去開發,每個人的潛能都無可限量的,所以要深刻的認清自己,瞭解自己,這樣才能發揮潛能!

成功之後做喜歡的事,成功之前做應該的事!這很有道理!我們不能在一些無謂的事情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因爲就算你再怎麼浪費時間進去,最後你所得到的回報一點根本不值一提,還不如用這些時間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人的生命看似很長,可是當你回首過去,你就會覺得時間很短暫,多年前的事就像昨天發生,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

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努力絕對是必然的,無論任何事,不經過努力,就想成功,這樣基本上沒可能,除非你家老子很牛吧!

想要成功,要清楚:我的優點,缺點,專長,興趣,我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我要做到什麼,我該什麼做,

所以有時間做那些無聊事!不如多跟自己心靈溝通一下!問問自己上面那些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但命運這個詞是分開命和運的!命已經註定,但我們可以掌控運!我們可以去運作他!從而影響自己的命!

最後!永不放棄!努力拼搏!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4

不知不覺我已近快畢業了,現在回憶起來,這大學三年來的聽講座,我從中受益匪淺。還記得第一次去聽講座場景,那是大一的第一學期,那時我傻乎乎的,只是聽說聽講座可以加學分就去聽,但具體是聽什麼講座我都不知道,只是爲了學分頭暈腦脹的和同學一起聽講座。

第一次聽講座的確實是很痛苦的,那時天氣熱,而且人又多,從頭到尾我都是站着聽完那次講座,那時的感覺真的不是那麼好受。

之後,由於種種原因,我隔了好一段時間沒有去聽講座。當我在次聽講座時,我發現其實有一些講座對我很有幫助,我確實能在聽講座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現在,在學校裏,獲得資訊的來源有很多種,如上網,看書,參加活動,聽講座等。現在作爲一名大學生,獲得一些資訊的來源很大部分都來源網上,雖然能夠上網獲得很多的資料,但網上的東西其真僞還得有一定的閱歷才能辨別出來,而且,在網上看的東西多,忘記的也快。

在大三大四,我覺得有時候去聽聽講座獲得一些資訊的來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去聽講座也要有選擇性的,不要盲目的,爲了學分去講座裏呆着,那樣的話是毫無意義的,還不如留着時間去做自己覺得更有意義的事情!每一次講座,都有可供我們借鑑的地方,當然並不是每個講師講的每一觀點都是對,最起碼有一些觀點我個人並不是很贊同。但畢竟每次講座都是經過講師的精心準備過,就算有和自己觀點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有一些講座的具體內容我自己都忘記的,但有一些卻留個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我聽過的于丹教授關於”閱讀經典,感悟成長”的講座,聽完以後我確實是有很大的感觸。于丹教授在講座中說出了一個故事:孔子課堂上的學生席間閒談理想!有的學生說要財富,有的說要做大將軍!也有的說要做隱士。

當學生問到孔子時:孔子說: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懷子!意思就是說:能讓父母老者們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長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說:對父母孝順無非兩個是四個:順意,色難!順從父母之意,對父母和顏悅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朋友對你最好的評價是一個信字!如果你認識那麼一個兩個知心的朋友對你的評價是如此的話!知足矣!每個人都會小的時候!孩子們天真無邪!當孩子們都長大時,能想對某人在自個小時候對他的好時懷念之時!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個願望!

透過這個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實與我們是相通的。對於前人的好東西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還有李開復博士關於《成長中的十個啓發》的講座,其主題講座中最爲核心的人生哲學:

一、思考你的價值是什麼,假設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有你,這兩個不同世界的區別,就是你的存在價值。這一觀點也是李開復自傳《世界因你不同》最核心的精華。

二、“用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去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這句話也是李開復先生的座右銘,在和微軟打世紀官司的人生最艱難的60天裏,就是這句話鼓舞着他,讓他最後幫助Google打贏了微軟。這句話可以真正地指導你的生活。

三、從心選擇。人生難免遇到選擇,許多時候,我們很難抉擇。李開復先生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從心選擇,跟着你的心靈走,那麼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遺憾。這也是李開復先生在哥倫比亞大學從法律轉到計算機專業時的信念,事實證明他成功的如此完美!

開復博士講訴自己在工作中的挫折經歷,告訴大家如何走出挫折的陰影,做最好的自己。他引用蘭迪教授的話——挫折就像一面牆,牆的存在是爲了迫使我們向自己證明:我們是多麼渴望得到它後面的寶藏。

聽完講座後,我登陸開復學生網觀看了蘭迪教授給學生上的最後一次課——如何實現你的童年夢想,據說這是近年來全美最精彩的演講。看了這個演講,我被蘭迪教授的樂觀所感動,在演講的時候,他因爲得了癌症,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了,但是他還是那麼樂觀與沉着。面對死亡,還能如此樂觀與沉着,不得不令人佩服。我在想,如果一個人連死亡都不害怕,那麼生活中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此外,我還想說一下在聽開復老師講座過程中的一些其他方面的感想。在演講結束的提問環節,所有的提問問題的學生的問題都是那麼的囉嗦,其中還有不少問題是開復老師在演講的時候就已經說到過的了,但是開復老師還是那麼耐心地聽完一個長達幾分鐘的問題。因此我想到了以下兩點,我們大學生確實要提高自己總結問題的能力,還要提高自己傾聽的能力。

在這大學的三年裏,我很榮幸能得到這麼多次聽講座的機會,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在這麼多次聽講座的過程中,我真的是是受益匪淺。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5

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我們的工作和作息要有規律,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要把家庭生活中,同事朋友間的煩惱事情帶給學生,一定要敬業,當你站在講臺的一刻起,你就是他們的護航人,是舵手,你要帶領他們愉快航行,駛進安全的港灣。良好的生活作風就是生活作風正派,不以權謀私,要遵守法律法規,要正直、善良,要遵守一個老師應盡的職責。所謂立人先立己,先從自身做起,樹立榜樣,嚴格要求自己。

其次,在工作中要認真細緻,有愛心、熱心、恆心、耐心,。教學要以人爲本,善於照顧學生的情緒,時時留意學生思想動態,要多和學生溝通,多表揚,少懲罰;要寬容、理解,少責罵。要真正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在學習上,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尤其現在流動人口多,他們的父母工作很忙,無暇顧及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思想動態方面,很多都是放任自流。他們生活不固定,思想複雜,很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

比如說流連網吧,可以說網吧是一個大染缸,那裏的人流複雜,多數是一些無所事事,好吃懶做的混混或地痞流氓,學生的生活經驗淺,自制力差,容易上當受騙,爲他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一個大難題。面對這些羣體,我們老師更要付出巨大愛心去關懷他們,引導他們,他們的流動性也增加了他們的社會閱歷,增長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我們要儘量發掘,讓其閃光,增強他們對學習的信心。

不但是對他們,其實很多學生對學習都缺乏信心,都有挫敗感,又厭學情緒。我們也要及時跟蹤,及時採取措施,跟家長多聯繫,多溝通,爭取學校家庭通教育。這也是符合教育原則的,就是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句話不是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l歷史上不也是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見,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完美性格的塑造是多麼重要。

同時,我也覺得在學校開設心理輔導課是非常必要的。不單是生理課,心理課也勢在必行了。前些年還提倡給學生減負,減到哪裏去了,還不是雷聲大,雨點校真正實施了嗎?學生的書包還是那麼重,這還不算,本來屬於他們的假日假期,也都被送去什麼少年宮、輔導班了,他們的負減了嗎?沒有。我覺得還變本加厲了,有些有興趣的還能承受,可那些硬逼着去的,可苦了他們。怪不得每年都有那麼多學生自殺了,上有大學生不等,近來有向下發展的趨勢,一些中小學學生都有這些趨向了。曾口頭經言語過要自殺的也不少。看來這一股勢頭已成爲一種社會風氣了。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爲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這都是將成爲我更加努力的動力,我將會學習中得到的體會實踐於我的教學工作中。

大學生講座心得體會6

10月28日,系組織的《心理健康講座》,我有幸參加,受益頗多。

進入大學,標誌着人生開始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階段,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條件之一,大學生要科學認識自我發展,努力加強心理素質培養,逐步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不斷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學習環境在改變,大學生要變積極適應新的環境,科學確定新的目標,逐步樹立新的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有健康的心理的人能正確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坦然地接受自我。擺正自己的位置。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哪個人在每個方面都是最好的,也沒有哪個人在每個方面都是差的。作爲大學生,應該對此有正確的認識,思想上要自立自強,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對待客觀現實,尋求對策,贏得主動。

大學生面對陌生環境,相互之間特別需要溝通,需要理解,渴望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以擺脫寂寞感和孤獨感。爲此,大學生首先要樹立自信,大膽真誠地與他人進行交往,加深彼此間的瞭解;其次要主動參加集體活動,熱情幫助他人,擴大自己的交往際圈。

身心健康是成長成才的基礎,因此,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這當代不僅此於身體健康,也都應該對自身的心理架空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一種理想尺度,它反映的是個體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所必需的一種心理狀況,但不是最完美或完善的境界。這就要求大學生一方面要調整和修正自己的心境,以達到心理健康的標準,更好地維持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斷增進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髮展的更高層次,以完善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大學階段是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成才的重要階段,是大學生人生道路的一個里程碑。在大學期間,大學生要儲備科學知識,開發智力潛能,優化個性品質,增強身體素質,協調人際關係,面臨擇業就職的思考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基礎。因此,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髮展特點,加強心理素質培養,不斷增進心理健康狀況。

大學生只要正視現實,對社會和自身具有正確認識,對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付出正確評價,堅定實現理想百折不撓的信念和意志,不斷追求遠大的理想目標,才能理智地面對社會,科學的思考人生,從而積極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標邁進。因此,我們必須保持健康的心理,這樣才能更容易集中我們的精力,爲實現自身的理想和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努力奮鬥。

健康是人的第一財富,是人生髮展的基礎。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健康意識,重視身心健康,更要維護和增進自身的心理健康,培養優良的心理素質,提高自我的心理調適能力,爲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爲此。我們都要保持情緒正常,認知合理,正確把握自己,積極適應新的環境和主動與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