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班主任教育心得:無法—有法—無法

1、從無法到有法

班主任教育心得:無法—有法—無法

都說藝術家的成長要經歷“無法—有法—無法”的過程,從開始的毫無章法,信手塗鴉,到學習掌握一定的技法,按章辦事,完成作品,乃至於技藝嫺熟,駕輕就熟,此爲第二個階段。然若停留在此層面,不能進一步突破現成方法的侷限,達到“心中有法,筆下無法”的境界,終究難以進入自由王國。

做班主任也一樣。在外多次培訓班主任,總是感覺老師們懷着“西天取經”的美好願望,希望透過聆聽報告,認真記錄,好取得“真經”,拿回去用在自己做教育上。偏偏教育中有太多的變數,學生一變,教育情境一變,別人用得得心應手的方法到了自己手上失靈了。即使一句相同的話,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語氣,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來,效果也完全不同。學習理論吧,不是覺得理論把什麼問題都理想化了,就是覺得理論遠遠脫離了現實,高深莫測,難以對實際發揮指導作用。

的確,按教育學的說法,“教育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有目的培養人才的活動,教育學的研究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複性、現實性、辨證性、科學性。”然而,在現實中,因爲教師和教育對象都是有思想有個性會變化的人,所以,教育也存在着“主觀性、偶然性、多變性、不可複製性、理想性、人文性”等特點,唯有辯證性是一致的。到底是概念錯了,還是我們的想法出了問題?應該說,大家都沒有錯,因爲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發展的、辨證的。如果我們死搬教條,就會發現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如果沒有理論指導,我們的行動則完全是憑感覺、靠經驗,難以把握方向和提高層次。

一名班主任的成長,也需要經歷從“無法”到“有法”再到“無法”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初當班主任,面對着一個班級四五十個甚至更多的學生,我們會有手足無措的感覺。此時我們特別希望學習一些帶班的經驗、方法,至少讓我們能入門,站穩腳跟,於是我們向老教師學習、參加培訓、看書做筆記,這些都是在“學法”,隨着帶班時間的延長,我們的經驗也在增加,這也是“學法”,直到成爲業務熟練的“老班主任”,我們終於從“無法”到“有法”。

我們在實踐中會發現兩個問題,一,對別人的方法直接用“拿來主義”行不通,南橘北枳啊;二,自己一些運用純熟的帶班“法則”也是要變的,因爲學生在變化,班級在變化,自己的思想認識也在變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也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法”。

真正的法,是變化的法,是不斷更新的法。千百年來,無數先哲都在思索教育,留下了大量智慧的結晶。我們對教育中問題的思考從沒有停止過,也從來沒有得出一個終極完美的答案,因爲人類一代一代延續下來,始終在發展在變化,幾千年前提出的問題,我們今天還在面對,還在不斷地思考。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教育乃人心靈的轉向”,這個命題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怎麼轉?卻有成百上千種轉法。我們可能階段性地,在戰術戰役上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要想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教育中的問題,乃是天方夜譚。唯有不斷地圍繞教育中的核心命題,在不同的時期,針對不同的人羣,尋求最恰當的教育方法,纔是我們所要做的。班主任不是提出問題的人,而是解決問題的人,無論採用多少種方法,使學生心靈轉向,而且向正確的方向轉向,是班主任的職責所在。

2、從有法再到無法

隨着經驗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教育思考的深入,一名成熟的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也在積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日益豐富,變式也開始增多,需要不斷突破思維定勢,尋求創新,並最終向着“無法”的境界靠近。

如果說從“無法”到“有法”,是班主任專業化發展階段,是必修課,那麼從“有法”再到“無法”,就是一個班主任自由發展的階段,是選修課,因爲不是每個班主任都有這樣的追求的。

即使班主任已經做得很職業了,也不能說他就是一個卓越的班主任。這個“卓越”,不是指學生有多少考取了重點大學,是指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終身影響而言。要想成爲卓越的班主任,就必須擁有教育的大智慧,突破了教條主義條條框框的束縛,從有法再到無法,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班主任 )此時的“無法”,已經是一種超脫,一種信手拈來,一種自然的本能反應。是法已融會貫通,滲透到了做教育的舉手投足之間,教育漸漸融入了生命,而生命本身也構成了教育。

這種境界並非虛妄,有些卓越的班主任來到學生中間,不必多說什麼,也不必多做什麼,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影響、一種引領。論起技巧,也許大家並不在行,但大家之所以成爲大家,已經無需用技巧或手段來證明什麼,教育家本身就是教育。

雖然我們都在這條道路上求索,距離“無法”還很遙遠,而且班主任工作的絕大部分仍然要“有法”,否則必然會“亂了章法”,但是,作爲一種理想的境界,我們依然孜孜以求,用自己踏實的實踐,逐漸參透“法”中奧妙,最後達到“心中有法,手中無法”的境界。

達到這種境界的班主任有這樣幾個特徵:

1、總是充滿着自信和樂觀,不管遭遇多麼困難的局面,都能想出辦法應對。他們享受着教育和工作的樂趣,付出智慧與汗水,收穫學生的成長。沒有職業倦怠感。於他們而言,班主任是最富有創造性、最能體現人生價值的工作。

2、對教育中常用的手段瞭如指掌,運用自如,看似隨手拿出一種來用,總給人感覺是那麼恰到好處。一次是碰巧,如果常常這樣,顯然就不是巧合或運氣能解釋的了,只能說他具備了教育的靈感和智慧。看似波瀾不驚,實則舉重若輕。這樣的班主任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得像藝術品一樣,令人賞心悅目;

3、善於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不走尋常路,不拘泥於現成的法則和傳統的做法,處理問題看上去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即所謂的“超常規”。這種創新並不是體現在做出一些別出心裁的舉措或譁衆取寵的事,而主要是體現在傳統教育活動中。越是傳統的活動越是能做出新意,常做常新,體現了高度的教育智慧。

3、從循規蹈矩到超越常規

相對於教育中的循規蹈矩,一些“無法”的'班主任卻經常反彈琵琶,採用一些超常規的方法解決教育中的難題。

手中無法的前提是心中有法,“無法”也並非是真的沒有章法,而是指教無定法。其實仔細研究一些超常規方法的案例,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雖然“出乎意料之外”,但一定是“在情理之中”。“超常規”只是相對與通常的做法而言,形式雖有不同,但一定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超常規方法並不是班主任刻意生造出來的,也不是本來就存於班主任的頭腦中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境生成的,有的在瞬間完成,有的則經過了深思熟慮。這些做法都很好地解決了一些具體的問題,但是並不具備可複製性,有時一種方法只能用一次纔有奇效。但智慧的班主任的超常規方法不僅不是偶一爲之,還會經常涌現,因爲產生這些方法的源泉不會枯竭,只要班主任工作在繼續,他對教育的思考就不會停止,突破與超越,成爲一種習慣。

超常規方法只是一種圓融、變通,雖然運用了逆向思維或發散性思維,但也只是用更爲巧妙的策略達到正常的教育效果,不能爲達到目的而傷害學生或家長的人格和尊嚴。

超常規的方法只針對於事件發生的具體情境,離開了當時的情境,不太可能重複運用。

既然超常規的教育方法往往不可複製,那麼爲什麼我們還對此特別有興趣呢?不僅是因爲那些很給力的超常規故事有很強的趣味性、戲劇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能透過表面的“超常規”讀出實質的“有規律”,仔細分析這些方法的共性和實質,能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以做一些提煉、整理,以爲今後遭遇類似情況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離開了這個前提,超常規方法的價值就不大了。

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具體的做法。

4、從追求技法到尋找智慧

好多人一直在談教育中的“大智慧”,但到底什麼是教育的大智慧?智慧和技法到底差別在什麼地方?這個問題需要弄清楚。在很多案例中,作者都是在說:這是教育智慧。似乎說智慧就比談“技巧”高出一等。但事實上,很多案例,包括本輯中選編的一些,我們很難辨別清楚這是技巧、那是智慧。也許,智慧與技巧的差別僅在毫釐之間。

但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差別雖小,卻是決定性的。以我個人的判別,智慧和技巧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出發點。技巧只關注技術層面,很少涉及對人心靈的影響,它以解決問題爲最高目標,爲達到目的可以採取任何手段,而我們把這些手段從人的成長的大背景中剝離出來,既不瞭解前因,也不考慮長遠的影響,只是將其總結爲什麼什麼法,這種技法就是沒有價值的。因爲說白了,聰明一點的人都會想到一些取巧走捷徑的方法,我經常說魔術人人會變,各有其奧妙不同,如果把這些作爲班主任追求的目標,當然就是劍走偏鋒,甚至南轅北轍了。

教育智慧產生的源頭是對學生的愛,有了愛,就會爲教育對象的健康成長苦苦思索,自然會有智慧,做教育時產生的奇思妙想當然也會不絕如縷。小愛產生小智慧,大愛產生大智慧。大智慧不一定很巧,甚至看上去有些愚笨,但從長遠來看,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因爲學生從教師那裏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受到教師人格的影響。是以,班主任做教育的境界決定了學生髮展可能達到的高度。嚮往卓越的班主任應該把追求教育境界,以發展人爲目標作爲努力的方向。

班主任們只有擺脫了對技法的追求,纔有可能向着更高的層次發展。每個人成長的速度是不一樣的,但一定都需要一些時間,時間和經歷的積累影響了思想的厚度,但更需要思考,反覆在同一層次上操作根本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學無止境,追求無止境,當我們達到這種境界,很多教育的靈感和方法會不斷涌現,對教育手段的運用也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對事情的處理看似無法,甚至和傳統的做法背道而馳,但細想來,那些超常規的做法卻恰好暗合了某些教育規律,他遵循的是人成長髮展的“大法”。正是尊重了人的個性、注重了教育行爲的實效性,才產生了教育的個性。

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四塊糖”的故事是一個經典的超常規教育案例,看過的人都佩服陶行知的教育智慧,但如果陶先生不是從真正關愛孩子的角度出發,這樣的“技法”是怎麼也不會想出來的。在現實中,我們也有班主任效仿陶行知四塊糖的做法,效果卻正好相反。失敗的原因何在?是因爲孩子還不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和良苦用心,利用了我們的善良和寬容掩蓋了自己的錯誤,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由此可見,更換了具體的情境,離開了對學生的愛,技巧不僅不能幫助我們教育學生,反而會讓我們的教育蒙上了功利主義的色彩。

教育需要運用一定的技巧,但技巧絕不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