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2022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通用7篇)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通用7篇)

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1

12天的殘奧運動會,透過運動員們激烈角逐,終於落下了惟幕,看殘奧會閉幕作文。世界各國體育殘奧健兒在比賽中各人表現獨特,發揮了自己的最佳水平,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讚揚。

殘奧會閉幕在鳥巢館如開,各國殘奧運動員領隊手撐國旗,一排整整齊齊的隊伍緩緩進入鳥巢體育館。接着由殘奧運動員向中國志原者獻花圈,代表世界人民對北京的感謝!對中國的感謝!對中國人民的感謝!

爲了慶祝殘奧會在北就召開,園滿成功,我國人民載歌載舞祝賀,首先鳥巢上空一片紅葉飄飄落下,頓時地面一片鮮紅,它像徵着殘奧會紅紅火火勝利結束。接着在一片歡呼聲中大型歌舞,一會兒排成長方形,一會兒排成未拆開的信封,他們的表演如此精美,那更精美的是站在表演舞蹈,中央的盲人歌手,歌唱一首給未來的信心,播種,並由盲人領舞,那大頭娃娃天上摘星地上種,他們希望光明傳遞人間。接着盲人的笛聲悠揚,歡慶豐收的舞蹈,像徵着殘奧夢想豐收,繼往開來。接着由聾啞人表演千手觀音,一會兒排成長串像蜈蚣,一會像千手觀音,一會兒又像十五的圓元,真是表演得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造型贏得了人民雷鳴般的掌聲,衝出鳥巢上空,響徹雲霄。

煙火輝煌燦爛,這時殘奧會主席出席發言:“感謝中國對殘奧會的支援,感謝北京,感謝中國人民……”宣告殘奧會在北京園滿成功,降下殘奧會會旗,奏英國國歌,北京奧委會主席劉琪傳遞會旗給殘奧會主席,英國接會旗。祝賀下次殘奧會在英國如開園滿成功。

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2

這幾天,有時間就看殘奧會比賽。我是第一次完整的看這樣的比賽,以前只是看看新聞報道。當我看到運動員坐輪椅上打籃球、打乒乓球,看到他們一隻獨臂在水中奮力向前,看到他們帶着假肢奔跑在賽道上,運動員的每一次出發、每一次入水、每一次揮拍、每一次投籃、每一次救球,甚至每一次用肩膀去擦拭汗水,都深深觸動了我,心中不時涌起一陣陣熱浪,心疼他們的同時更多的敬佩。此時,更真切地懂得了什麼是生命的力量,什麼是頑強的拼搏,什麼叫不向命運低頭。

如果說北京奧運會帶給我們的是激動喜悅和歡樂,那麼,殘疾人奧運會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感動,是震撼。他們中除了少數人是先天殘疾外,大多數人本應該和正常人一樣有健全的軀體,健康的器官,但由於遭遇了種種不幸,他們的命運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缺少了肢體,或失聰失明,但他們在從來沒有向命運屈服,沒有就此倒下!賽場上,那種奮力拼搏的精神,跌倒了再爬起來的毅力,在向命運抗爭,在向厄運展示着生命的力量。

每一個殘疾人選手,爲了體育,爲了更好地融入到健全人的社會中來,付出了比健全人更多的汗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超越了自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殘疾運動員,都是一個奇蹟。他們都是戰勝自我的勇士,每一個殘疾人運動員在運動場上搏鬥的身影都值得人們敬佩,他們創造的每一項運動成績都值得人們喝彩,觀看比賽,我們不再去計較運動員是獲得金牌,還是沒有拿到獎牌,不再關注他是來自哪個國家,來自哪個民族,我們所感受的就是他們不畏艱難、百折不撓、樂觀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感受的就是生命的尊嚴,感受的就是頑強的震撼。

讓我們共同爲走進奧運會的殘疾人和沒有走進奧運會、我們身邊的殘疾人的堅強、勇敢喝彩吧!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在激勵着、鼓舞着、鞭策着我們這些健全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進取,不去努力。同時,我也在心裏默默祝福所有的殘疾人,幸福安康。

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3

比氣勢,比規模,北京殘奧會比不上奧運會;比明星雲集,殘奧會比不上奧運會,但是北京殘奧會,讓我們一遍遍重溫着精神的強健、生命的堅韌、人性的偉大,我們的心靈一次次被觸動,或心潮澎湃,或感慨萬千……

想起那一瞬間,全世界屏住呼息,侯斌依靠一根繩子,咬緊牙關,滿頭大汗,把自己與身下的輪椅拉昇39米,以這種樸拙而蒼勁的方式,點燃了北京殘奧會主火炬。這曾讓多少人熱淚盈眶,讓多少人爲之震撼。侯斌代表了所有跌入厄運之中然而並不屈服的殘疾人,心存光明,自強不息,從命運的黑暗中掙扎出來,最終,實現了完美的自我超越。

超越,在北京殘奧會賽場上無處不在--失去了手,他們照樣打球;失去了腿,他們照樣奔跑;失去了光明,他們照樣馳騁賽場。

看看:拼命憋氣衝刺,最終爲中國贏得本屆殘奧會首枚金牌半身偏癱的小夥子杜劍平;想想:爲了夢想,付出無數汗水卻未能在主場衛冕,仍堅信夢想永恆51歲的中國殘奧“乒壇女皇”張小玲。瞧瞧:失去“雙翼”只能依靠腰部和腿在水中拼命前遊,只能依靠頭顱用力撞向池壁,雖沒有贏得金牌,仍掛着笑容的中國游泳選手何軍權。每一位殘奧選手,每一位殘奧冠軍都在用他們的行動,用他們高昂的鬥志和不服輸的拼搏精神展現人類最亮麗的風景,最執着的毅力。“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他們向世人證明:人可以有殘缺的身體,但不會有殘缺的生命;人可以有夢碎的瞬間,但不會停下追夢的腳步。

我覺得,殘奧會不僅僅是一場運動會,更是一次生命強者的聚會,一次感人的精神盛宴。北京殘奧會,讓汶川災區的人民更懂得:只要挺起脊樑,一切都有可能;北京殘奧會,讓全國人民更深刻地理解奧林匹克的精神;北京殘奧會,讓世界人民再次發出讚歎:太精彩了;北京殘奧會,又讓世界人民積蓄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所以說,北京殘奧會同樣精彩,同樣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4

殘奧會之於殘疾人的意義,遠遠超越運動本身,展現了他們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幾乎每一名運動員都有一個自強不息的奮鬥故事,每個人都有一段令他們難忘的前行經歷,也會有令自己都會感動的瞬間。

28日,南寧姑娘劉翠青成功衛冕了殘奧會女子400米T11級冠軍,她和領跑員徐冬林慶祝勝利的照片火遍全國。然而,鮮有人知道劉翠青爲了這一切付出的努力。

1991年出生的劉翠青10歲時逐漸失去視力,前往特殊學校學習時年僅13歲。那個時候,劉翠青是迷茫的,不知道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直到有一天接觸了體育練起了跑步,劉翠青才找到了方向。“青青能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也是她多年來辛苦付出的結果,我們都非常佩服她的毅力。”說到劉翠青,她的啓蒙老師何成飛感慨萬千。

如果劉翠青沒有頂着黑暗奔跑的決心、沒有排除萬難堅持訓練的毅力,今天的她又會是怎樣的?她的付出並不比健全人田徑運動員少,甚至更苦,但她都堅持了下來。記者曾經多次採訪劉翠青,每一次採訪都會被她的拼搏精神所感動,而這份拼搏扭轉了她的人生方向,沿着更好的軌跡發展。

另一名令人感動的是來自埃及的乒乓球運動員易卜拉欣·哈麥德。48歲的易卜拉欣·哈麥德用嘴咬球拍用腳拋球的轉播畫面感動了無數人。因一場火車事故而失去了雙臂,一年後,他與乒乓球結緣。沒有雙手怎麼打乒乓球,易卜拉欣·哈麥德做到了,他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戰勝了身體的缺陷,享受着運動的快樂、傳播着無畏的精神。就算輸了比賽,易卜拉欣·哈麥德依然激動不已,俯身親吻地面,能站到奧運賽場上,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

殘奧會的意義,不在於拿了多少塊金牌,破了多少紀錄,賽場內外殘疾人以不屈的毅力,挑戰和超越生命的極限,奏響了生命的最強音,以自我素質的提高和自身價值的實現,獲得人們的尊重,而不是同情和憐憫。同時,他們的故事也會給人以啓迪,讓困境中的人們找到精神支柱並以此前行。

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5

很多關注殘奧會的人在爲運動員的堅韌不拔而喝彩時會納悶,爲什麼每個比賽項目中都會由一個英文字母和數字組合而成,比如女子50米自由泳S11級,代表什麼意思?

瞭解這字母和數字組合的含義,更有助於瞭解殘奧會,也明白其中關於公平精神的傳遞。爲了保證同一賽場運動員的公平性,必然需要對殘疾程度進行細化。其中,英文字母代表運動員所參加的項目,如F級爲田賽(Field)、T級爲徑賽(Track)等等,後面的數字則代表了殘障等級。每個殘奧會項目都有自己的`分級,總體上分爲肢體障礙、腦性麻痹、視覺障礙、脊椎神經損傷、學習障礙以及其他障礙,這些都需要透過數字來代表,雙位數字中的十位數值代表運動員的殘疾類別,“1”代表視障類別、“2”代表智障類別、“3”代表腦癱及大腦麻痹或後天性腦損傷類別、“4”代表截肢及身材矮小的類別、“5”代表脊髓損傷及部分輪椅組的類別。雙位數字中的個位數值則代表運動員在殘疾類別中的級別,數字越小代表殘疾情況越嚴重,比如視力障礙中的11級爲全盲或接近全盲,而13則爲符合最低視力殘障標準。具體到比賽中,視力障礙11級必須要有領跑員及戴上眼罩,12級和13級則不一定需要領跑員。

這樣的規則等級制定非常細緻,目的在於確保對每一名運動員的公平性。爲了確保這一公平性,運動員也是有級別區分的,比如PPS(殘奧會級別永久狀態)、PRS(殘奧會級別覈查狀態)和PNS(殘奧會級別全新狀態)。其中PPS不需要再進行分級,因爲他們曾多次參加殘奧會或者世錦賽,已有了準確分級。

相比於健全人,殘疾人的賽事準備工作更多也更爲細緻,最主要的是安全性和公平性。現代奧運創始人顧拜旦曾說“奧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戰鬥”。而殘奧會最能彰顯“戰鬥”二字,因爲運動員們都是經過了難以想象的磨難才得以踏上賽場,他們身上所展現的精神纔是賽事的精髓,所以公平安全的競賽環境對他們來說尤爲重要,也是一種尊重。

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6

北京殘奧會是殘疾人運動員享受體育的節日。從這幾天的比賽情況來看,殘疾人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提高了,參與範圍拓寬了,殘疾人體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

賽場上,選手們爭金奪銀,精彩異常;賽場外,運動員們的故事讓無數殘疾人朋友深受鼓舞。北京殘奧會不僅僅是殘疾人運動員爲國爭光的舞臺,更是擴大殘疾人體育影響的絕好時機。

9月13日女子200米T36級別比賽中,德國姑娘尼科萊齊克奪得了一枚銀牌。年僅19歲的她跑出了個人本賽季的最好成績。她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提到:“體育有助於我身體的康復,提升了我對未來的自信心。”

9月11日男子鐵餅F35/36級別比賽結束後,銅牌獲得者雷金納德·貝內德講述了他對體育的感情:“很小的時候,當醫生告訴我,我的腿將慢慢萎縮並無法站立時,我很絕望。是體育救了我的腿,救了我的命。”類似的感受還能聽到許多許多。

在生活中,時常可以聽到有人在受傷後透過鍛鍊幫助恢復的事例,其實對於殘疾人來說也是如此。尼科萊齊克和貝內德都是先天性殘疾,他們說:“家人和朋友總是鼓勵我們接觸體育,他們把我們‘趕’出家門。透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動作協調多了,心情也愉快多了。”

有專家研究表明,體育有利於殘疾人增強適應力,防止或降低抑鬱,增加自信心,減少隱居式生活,獲得樂趣等。在對一些殘疾人運動員的調查中發現,有90%左右的殘疾人運動員認爲體育活動和鍛鍊使身體能力知覺有比較大的提高;93.1%的人認爲體育活動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積極變化;93.4%的人認爲活動後與活動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

我們相信,透過北京殘奧會,體育運動將會在殘疾人中間進一步得到普及,今後將會有更多的殘疾人蔘與運動,殘奧會比賽將會越來越精彩。

冬殘奧會的閉幕式心得體會7

殘奧會上有許許多多的感人畫面,這些畫面讓每一個看了的人都深受感觸,我見過一位殘疾姑娘,她用一隻手臂做到了常人用兩隻手都很難做到的事情。她的名字叫娜塔莉婭帕蒂卡,一個天生右下臂殘疾的堅強姑娘,一個被譽爲爲乒乓球而生的波蘭“維納斯”。13日是帕蒂卡在本屆奧運會的首次高調“出鏡”,她代表波蘭隊與中國香港隊進行女團小組賽的第一輪比賽,雖然最終以微弱分差惜敗。但比賽中,這位獨臂女俠還是贏得了全場的尊敬和掌聲。在波蘭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47位的帕蒂卡,從7歲起就迷上了乒乓球,11歲參加殘奧會,15歲贏得2004年雅典殘奧會乒乓球冠軍。今年她還在世乒賽首輪小組賽中打敗了世界排名第六的新加坡名將李佳薇,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雖然帕蒂卡最終沒有取得本屆奧運會女單的入場券,但她卻得以代表波蘭乒乓球女隊參加女團比賽,同時也力求在殘奧會上捍衛金牌。作爲殘疾運動員,帕蒂卡用別樣的美麗詮釋着體育運動的真諦,也感動着世人。她是多麼的堅強啊,僅僅一隻手臂。它還能堅持打乒乓球,她這種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場上,殘疾人運動員之間是對手,勝負就在彼此的競爭之間。但——他們在奉獻高水平競賽的同時,也在演繹着彼此關愛、相互欣賞。

場上,裁判員是鐵面無私的“法官”,決定着比賽的走向。但——他們在嚴格執裁的同時,更用一顆關愛的心對待頑強拼搏的殘疾人運動員們。

積極向上,自強不息,頑強拼搏,這正是殘奧會的運動會員們所體現的運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