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說明文

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

說明文3.13W

相信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說明文,說明文透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那麼說明文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

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1

我是一雙普通的筷子,來自一顆普通的大樹。但我知道,我不是平凡的,因爲我是幾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兒女心靈相通的鏈環,是炎黃子孫繼承和發揚文化的橋樑。因此,自20xx年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誡自己:我要用我的兩根纖纖木棍,挑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擔。

在超市中陳列一段時日之後,我被一個小女孩買走了。她才三四歲的樣子,墨眸中閃着磨不掉的天真、可愛和善良。現在,她剛開始學習使用筷子。我在她的小手中轉動着,不時被摔在地上。然而我並不難過,反而很欣慰——隨着她把我運轉得越來越自如,我明白,我已經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給了這代後生。

時間一晃,女孩長大了。現在已經是20xx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我盼望着再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給下一代人,卻震驚又悲痛地發現,她一把將我塞入了碗櫃,竟不打算再使用我。在櫃門關閉、被黑暗籠罩的前一秒,我看到了她的孩子張開嘴,食物竟自己飛入了那小孩的嘴中!我猛然意識到,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着巨大的變化,與新的生活方式相比,誰還願意再傳承那古老的傳統文化呢?唉,我的心在泣血,難道這千年中華文化,真的會就此失落嗎?

在黑暗中悲傷得渾渾噩噩,我只覺得時間過了很久很久。我的身體被歲月和塵垢破壞了,它再也難復昔日的健碩。忽然,櫃門被緩緩開啟了。光亮涌入,待我能辨物,我發現眼前是一張蒼老的臉,皺紋縱橫,只是眸子中閃着熟悉的光彩——是她!昔日的小女孩!她拾起我,忽然淚如泉涌。她告訴我,我成了世界上最後一雙筷子。

她將我帶到了飯店。用我吃飯之際,我發現周圍的人都在對我指指點點:年紀稍輕的,驚訝而好奇;年紀稍長的,則驚喜而感動,甚至有些人和我主人一樣,眼中閃爍着點點淚花。一位記者悄然造訪,對我的主人發出了爲我拍照的請求。主人點點頭,於是,我的照片、我的名字上了新聞的頭條,就此廣爲流傳。

後來,我進入了博物館。掛在高處,俯瞰着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羣,聽着老一輩的講解員給年輕後生講解筷子的前世今生,以及他們給我的標籤“時代烙印”“文化傳承者”,我心中大慰。看着後生們成羣結隊地學習使用筷子,我明白,“筷子時代”將再次到來。這種文化復甦,在我看來,不是機緣巧合——中華文明,本就植根於人們心中,它使炎黃子孫脈搏的一起一落、心靈的一往一復,恰能忻合無間。因此,我做的,只是喚醒人們沉睡的文化血脈,讓它再次煥發光彩。越來越多的筷子接替了我的職位,當我再回首一生,我感到驕傲:我,用兩根纖纖木棍,挑起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擔。

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2

小時候家裏常來客人,母親總是熱情地挽留,泛着時光痕跡的餐桌上,也總是多一雙溫暖的筷子——那是專門用來招待客人的。母親下廚燒菜,父親放聲長談,勾着鼻子的飯菜的清香,縈繞在餐桌周圍,我尋覓着香氣走進廚房,發現:菜多燒了一碗,母親額上的汗珠,增大了一圈。端上菜來放開了吃,回憶着舊事,暢想着未來,質樸的畫面只能用質樸的語言來表達,但這質樸中蘊含的,又是什麼呢?

“多一個人,多一雙筷子的事嘛。”父親總是將這句質樸的話掛在嘴邊。年幼的我一直不懂:“多一個人,不是多一份麻煩嗎,爲什麼偏偏要挽留呢?”每每這時,父親總是笑着"敷衍",“你還小,等長大一些,就明白了。”可我一直沒有懂……

白駒過隙,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已到了叛逆的年紀。開始對傳統漠視,開始對新年淡忘。但社會確實是這樣,年味哪,你去哪兒了……

形式上的拜年總是有的,不過就真的變成,只是“串個門”了。推推搡搡的是紅包,而不是曾經在門前常來往的親戚。拜年也變得精簡,似乎爲了迎合這個“微時代”:送禮,入座,小談,收紅包,做完這些,便走了……一來二去,有時連半個小時都不到,真讓人感嘆人生百態,世事無常。

回想從前,父母總是絮絮叨叨,說夾菜時不能一個盤子裏到處夾,絕不允許站起來夾長輩眼前的菜。吃飯中不能用筷子敲擊盤子叮噹作響,吃完飯不能將筷子架在碗上的教誨。我們則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當父親拿起筷子,喊一聲“過年啦”,小輩們都跟着拿起筷子,剛纔因想提前偷吃的那個羞澀的小男孩也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瞬間男孩那似懂非懂、稚氣可愛的笑臉讓人銘刻,這是我們多麼熟悉的情景啊!

可如今餐桌上不知何時擺上了刀叉,親戚家的'小娃娃怎麼連筷子都握不對了呢?還有那曾經,常來客人的家,你那雙溫暖的筷子,又有多久沒有重見天日了呢?是呀,一切都變了……

擺弄着手機電腦,身在餐桌前定坐,心在虛擬中游離,不爲人知得咯咯的笑,也只是因爲虛擬中的某條消息,而不是因爲親朋好友的互相逗趣了,更何況,昔日的親朋好友也已不來家中聚餐……

我似乎明白了曾經父親的話,那關於挽留的陳詞,原來那並不只是爲了挽留客人,更多的,是挽留即將逝去的年味,即將逝去的中國味啊!

“也許多一個人,就會多一份年味。”也許這也便是老一輩人質樸的想法,所以他們甘願多燒一碗菜,甘願多流些許汗。所以他們創造出了那雙筷子。也許他們早就意料到了這一天:年味、中國味逝去的這一天。他們也許只是想讓這一天來得更晚些罷了。我也終於明白了,這質樸中蘊含的心酸,蘊含的無奈……

挪步於廚房,我想尋找那雙筷子,那雙曾經泛着溫暖的,曾經蘊含着中華優良傳統的,那蘊含着關愛,蘊含着親仁善鄰、崇信修睦的那雙筷子……你還在嗎?你到哪裏去了?我不想讓它真的只變成“曾經”。

咦?我找不到它了?“吱……”門被開啟,客人來了……那雙溫暖的筷子,在那溫暖的陽光下,靜靜地躺在餐桌上等待……

中國人,用溫暖的手揉了揉尚有涼意的眼睛,醒了……

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3

我是一副來自幾千年前的竹筷,現在正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供人觀賞,在終日漫長的靜默和人們驚訝的注視中,我悠悠地回憶起了自己度過、見證過的幾千年歲月。

太過遙遠的記憶已經不甚清楚,我依稀記得,一切一切的開始,我還是一株長在竹林中的竹子。一日,有一人登上山來,身背竹簍,手提斧頭,我被他採回了家中。與我一同被帶走的還有我的兄弟姐妹們。那是個工匠之家,我們當中,有的被製作成了竹碗竹杯,有柔韌的被製成了傘骨或是竹簍。只有我,被做成了兩根又細又長的“竹棍”。

這工匠把我們拿到市上售賣,我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圍觀,我打心底好奇自己的用途。我聽見,他們從口中冒出的,是“筷子”這詞。這聲音此起彼伏,帶着驚訝和讚歎,終於,有人買下了我。

他把我帶回家中,交給家裏的小孩子,還教他用一種令我渾身不舒服的方式握着我。那孩子帶着我上了餐桌,試圖用稚拙的手法夾取盤子中的食物。起初他並不熟練,胖乎乎的小手緊緊攥着我。可後來,他也終於可以像父母一樣,熟悉地輕握着我,品嚐各類菜餚,我也時常能聽見這一家人飯桌上開朗和睦的笑聲,這種笑聲令我深深眷戀。

時光飛逝,我隨着主人的離開被深深埋在土中。當最後一點光從眼前消失後,我陷入了久久的沉眠,似乎做了一場大夢。在夢裏,我依稀可見:一家女主人不停用我示範,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們講着齊心協力的道理;我入住帝王宮中,“品嚐”各類珍饈海味,似乎過足了富貴癮;我身處窮苦人家,面對着粗茶淡飯,依然甘之如飴……

當眼前重新迎來光明,在地底塵封了千年的我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似乎和遙遠的那個集市極其相似,人們驚歎着,叫着“筷子,是一雙筷子!”再之後,我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送到了現在身處的這家博物館中。

可是,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不是我“嘗”過多少美味,而是每個人拿起我時的笑臉:娃娃樸實的酒窩、老人慈祥的眉目、帝王豁達的笑臉……人們不管貧富貴賤,拿起我面對着菜餚之時,我都能見到他們最爲真摯的笑意。

我想,這便是我——一雙普通的竹筷——存在的意義了吧。夜晚到了,我在展廳中逐漸熄滅的燈光中再次閉上了眼,不知這次在夢中,還會遇到誰呢?

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4

一雙筷子,靜靜地橫在碗上,平常得不能引起人的注意,但筷子,無疑是我心頭的印,深深地嵌在其中,平凡卻深刻。

小時候,我不識得用筷子。拙手笨腳的我將菜挑起來,但夾不穩當,每當要順帶到自己碗裏的時候,又呲溜地掉下來,眼見父母手熟地夾起一些又一些,心裏自當不好受。母親知道我手生還不會用,就手把手教我:“來,捏住這裏,然後鬆開,再使力夾住它……”。那時,筷子第一次出現,僅作爲工具罷,也承載了母親的教導。

現在,筷子不再不單是一種工具,又是一種載具,它承載着中華文化,也承載着種種道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象徵着天圓地方;由粗及細,七寸六分,象徵着中國人對數字的理解;淺色的外衣下更顯出筷子的本味:質樸而實用。我取來一根筷子,思來想去,只覺得能作一根更漂亮的棍子用。可一雙筷子又作何用?不只是做夾菜工具罷,母親做的一手家常菜,簡單的.番茄炒蛋,需將蛋液給打散。但見母親手執筷,伸碗裏,腕輕搖,筷攪蛋,化作開。蛋黃和蛋清霎時渾爲一體,不作分離。和麪時,爲了不沾手,麪粉帶上適量溫水,以筷子攪動,塵狀的粉即與清水化作翩翩的面絮,此時再揉起來,宛若武藝人練拳一般,任憑自己發揮了……

這就是一根筷子和一雙筷子的區別,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一加一大於二。在校的學校生活也不過如此有規律可循。校園內,處處都是無聲的競爭,不免讓人心頭像壓了鉛塊一般沉重。一次考試下來,總自我感覺良好,靜候佳音,可現實是骨感的,二話不說狠狠地打了臉。眼見這零零散散的冰冷的數字,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回到家的飯桌上,總擺着熱氣騰騰的飯菜,碗上總是橫着那直直的筷子。

母親見我遲遲不能下筷,就能得知我心裏想些什麼。“咋了,考差了?”

我輕輕點點頭表示默許。

“別想那麼多了,先吃飯。”

我拿起筷子,夾菜吃,卜飯恰。這筷子就在我手上,任由我掌控,全看我自己如何去使用,如何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來。吃過飯後,母親將碗筷收起來清洗,說道:“筷子你天天用,你該想想怎麼去解決而不是拘在那分數上面……”

我霎時茅塞頓開,待母親洗好碗筷,望了望那依舊橫在碗上的筷子,一切都是那麼平凡,卻是這般深刻。

高中生筷子說明文800字5

近日,某意大利知名奢侈品牌創始人,在互聯網上發表了對中國筷子、中華文化的不當言論。這一舉動,引起了廣大中國人民羣衆的強烈不滿。而我們想告訴他們:中國筷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

該品牌拍攝了,一個華裔女模特用中國筷子吃披薩的視頻。視頻中夾雜着中式發音,傲慢的語氣,以及各種奇怪的姿勢。這無疑是對中國文化的醜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具有它獨特的魅力!

基於無知而建立起來的偏見是多麼的愚蠢。

筷子,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產物。筷子,是中國獨特的進食工具。秦漢時期稱爲“箸”與“住”同音,人們怕行船擱淺,變改“箸”爲“快兒”,希望船行的快,一帆風順,以圖個吉利。漢代筷子又稱爲“挾提”,意爲挾住再提起之意,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實用功能。再後來,由於筷子製作的材料多是竹子,因此在“快”字頭上加上“竹”字頭。這就成了今天的“筷”字了。

筷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代表。筷子多七寸六分長,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慾”,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因此,吃飯時也時時提醒人們要節制不當慾望。筷子圓的一頭象徵天,方的一頭象徵地,表示着“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時,拇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爲“天地人”三才之象徵,這是中國人對世界的關係的樸素理解。筷子成雙出現,與太極陰陽理念相符,代表着萬事萬物都有兩個對立面組成。一雙雙筷子凝結了多少先祖的智慧,也是對後人的教育。是具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筷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映射。在小時候,長輩用筷子餵我們吃飯,那是啓迪;小時候,長輩教我們使用筷子時說“我們是中國人,必須會用筷子”時,那是傳承;在外拼搏回家,一桌家常飯,挾起的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身在異國,每逢節日對先祖的祭拜,那是對國家,家人的思念;“多個人多雙筷子”。一雙雙筷子挾起的是溫暖人心的人間煙火。是逢年過節,吃團圓飯的中國心。一雙筷子,蘊含了“啓迪、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團結……”。承載的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文華。

一雙筷子承載了多少中華文化。筷子代表的,不僅僅是吃飯的工具。外國人總是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臆想他們認爲的事,極其的自傲無知。不妨挾起一雙木筷,從胃開始,讀懂中華!

面對西方,西化、分化的圖謀,我們應該時刻謹記“我們是中國人”,有着“自信力”,而不是“他信力”。應有我們華夏炎黃子孫該有的魄力,時刻懷揣一顆中國心!

一雙筷子,承載着中華千年文明。有滋有味,有中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