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後感1.89W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篇一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爲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美國軍區參謀長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傷心的母親絕望,於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8 人冒着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投入大海撈針的搜救行動,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在犧牲了兩位士兵之後,有人寧願坐牢也不願參加這項任務,但米勒上尉的故事感動了大家,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辛的尋找,終於完成了任務。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終止,他們反而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戰鬥,只爲保家衛國,反抗法西斯主義,拯救千千萬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但在敵人的強烈攻擊下,寡不敵衆,大部分人壯烈犧牲,米勒上尉是其中之一。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當他得知所有兄弟都爲國捐軀時,他沒有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己,而是留下來和這羣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是一種高於生命的責任。他無法扭轉什麼,他活下來所能做的,是在以後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義,不單爲自己,還爲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我們都應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沒有戰爭就沒有傷害,世界需要和平,人類需要和平。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篇二

"你快走吧!你的母親正在家裏等着你!你的三位哥哥已壯烈犧牲了...... 這裏交給我們吧."

幽冷的空氣凝固了.

瑞恩沉默了,抽搐的心在滴血:"不!"

他堅決說道:"我的兄弟沒有離開!我要和他們一起浴血奮戰!"

漫天黃沙飛舞,兵戈鐵馬馳騁戰場.

風輕輕劃過我的臉,穿過萬水千山,我彷彿就來到了激烈的戰場:灰濛濛的天空下,勇敢的九位戰士裸露着流着鮮血的堅實臂膀,激昂地拿着血紅的刀子向敵人刺去,高舉正義之槍向着敵人掃射,直到仇敵紛紛倒在血紅的沙地上......

經過了戰火的洗禮,我對生命的價值有了重新的認識與感悟.

生命誠可貴,和平價更高.戰爭是不幸的,但無數革命先烈用自己無價的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和平,代價真高!!

奉獻是最美的花兒.偉大的生命是因奉獻而閃爍人性的光輝,爲國捐軀的烈士們,是你們用自己的胸膛築成堅固的城牆,是你們用自己高尚的靈魂澆育了奉獻的花兒,浸越歷史的長河,綻放在正義的天空!

也許當時,離別就是悄悄的笙簫.瑞恩活下來了!但,那八名士兵卻全部壯烈犧牲了!混亂的戰場上響起了勝利的號角,彷彿是給躺在血泊裏靜靜沉睡的站士們,奏起最後的悲亢驪歌---"安息吧!安息吧!......"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漂浮.但人性偉大的光輝卻能流芳百世.

渺小的`我就像是亙古戰場上的一粒黃沙,和你們一同戰鬥 ,爲你們自豪,爲你們祝福.

輕輕地,我走了.

帶上永恆的花香和一滴感激的淚!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篇三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其導演斯蒂文第5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7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獎。

影片給我以極大的震撼,影片的第一幕是描述諾曼底登陸的場景,戰爭的殘酷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據歷史記載諾曼底登陸中盟軍傷亡2876000人,德軍傷亡138000人,是二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導演無疑爲屏幕前的觀衆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爲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着的傷員只剩半截……這次戰役同時暴露了人性的軟弱與堅強,面對德軍鐵桶般的封鎖,美軍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終於攻佔了諾曼底。該片中戰爭的慘烈與美軍的戰鬥意志交相呼應,約翰·米勒上尉領導其連隊率先攻入了敵軍內部成爲了反攻的轉折點。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隊剛剛在奧馬哈海灘登陸戰的慘烈激戰,傷亡很大。

登陸的勝利將鏡頭切換到美軍後方對陣亡家屬的安撫工作上,從激烈的戰場轉到平靜的後方,由動到靜,徒增了悲痛色彩。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四個兒子全部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中,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的將領在得知其中的三名兒子全部陣亡後該消息之後,爲了不讓這位不幸的母親再承受喪子之痛,決定派一支特別小分隊,將她僅存的兒子安全地救出戰區。 該拯救小組的任務就落在了剛剛完成登陸任務的約翰·米勒上尉身上,此時米勒已經顧不上閒暇歇息,而必須組建一支小隊即刻出發開始拯救任務,他匆匆地挑選了幾位身邊較爲優秀的士兵,然後又臨時從別的部隊徵召了幾名專業兵種,在別的部隊還在原地休整的時候,米勒的八人小隊又開始踏上長驅直入敵方佔領地帶,在茫茫未知的廣闊地域中尋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當小分隊的士兵們陷入敵區,各種困難和危險相繼撲面而來,他們逐漸開始懷疑這項任務的合理性:爲什麼這一個士兵,就值得讓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條命爲何比他們的生命更有價值?在困惑中他們選擇了堅守,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這句話在該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體現!他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面對着隨時可能撲上來的敵人,面對着一個又一個倒下的戰友,面對着一次又一次人性的抉擇,他們終於懂得了這次任務的意義所在,他們不僅僅在拯救瑞恩,而是在拯救他們自己,是對這場戰爭的拯救,是對人類人性的拯救!

經歷過千難萬險之後,小分隊終於在某處激戰正酣的地帶找到了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強烈意志與責任感的瑞恩並不願意與米勒一起離開戰場.。米勒上尉及其戰友也充分認識到了拯救瑞恩這項任務的意義決定留下來與瑞恩一起守住這座橋!最終米勒和他的戰友都犧牲了,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米勒上尉在臨死前對瑞恩說“好好活着,不要辜負大家。”一句普通的囑託便,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但是爲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米勒上尉的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八位戰士用自己的生命詮釋給世人人性的光輝!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一直在我耳邊迴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這是一次光榮的任務!在人性泯滅的屠殺中,在慘絕人寰的戰爭中,拯救大兵瑞恩帶給了人類希望!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篇四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直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爲總有那麼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但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着自己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瑞恩。但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衛橋,不過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但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麼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爲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起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記憶,有的驚慄,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篇五

在略顯粗糙的畫面中,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糾結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全片看完後我的感受只有震撼兩字。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小隊被派去拯救一個二等兵瑞恩的故事。這個小隊一路上與敵人交戰最終全軍覆沒,換來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紀錄片的手法重現了諾曼底登陸,鮮血、斷肢、屍體、炮火,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還原。斯皮爾伯格告訴我們,諾曼底登陸並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殘酷、殘忍、絕望的衍生物。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先祖歷經種種戰爭以換得我們的生存與生活,如今記憶被風沙侵蝕,再提起他們,我們很少會覺得感動。他們成爲了歷史書上的油墨,成了考試的考點。而更多的犧牲者成爲了墓園裏每年一次接受弔唁的墓碑,甚至大量的戰士一起組成了一組租統計數字,我們捧着鮮花卻不知何處弔唁,歷史殘忍的把他們慢慢磨成齏粉。我們記住的只是名字,而就像卡爾維諾所說,名字是沒有意義的。我知道這一切不可避免,歷史終究會塵埃落定,掩蓋住當年的熱血與愛恨情仇。楊慎早就參破了,他在《臨江仙》裏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我仍想在歷史的縫隙中抓住哪怕一點碎片,在某個時刻突然回憶起它時能付予最忱摯的敬意。

還有那些戰爭,內戰就不需要提起了,二戰、抗日戰爭,這些戰爭究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戰爭就是戰爭,任何冠之以“崇高、偉大”的字眼的行爲都是對人性的漠視。我從來不認爲平津、遼瀋等戰役是偉大的,因爲我們屠殺的是同胞,我甚至不認爲抗日戰爭是偉大的,偉大的是中華民族,不是戰爭本身。想來戰爭離我們很遠了,我們在溫室裏呆久了不免會忘記戰爭的真面目。無數的屍體、槍林彈雨、怒吼、哭泣、絕望……戰爭纔不是電腦遊戲,也不是統計數字。看看那些老兵,很多人一輩子活在戰爭的陰影中難以自拔。“軍人的天職是服從”,這是因爲在看不到希望的戰鬥下,所有思考都會讓人崩潰,只有服從使人有繼續戰鬥的勇氣。對於戰爭,無論如何,理性的祭奠死者,帶着“溫情和敬意”看待它們。我突然想起了曾經看到的一篇報道:一位知識分子呼籲以後說“南京大屠殺死者紀念館”而不是“大屠殺紀念館”,因爲屠殺永遠無需紀念。

這部電影有一個每個觀影者都無法避開的問題:用一個小隊來換一個瑞恩值得嗎?中西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恐怕是不同的。西方關懷每一個個人,認爲爲了避免損失更多的生命而放棄一個生命的行爲是不人道的,而我們更關注全局,強調理性,爭取把傷亡減到最小。奇怪的是,西方恰恰是以理性著稱的,而中國文化偏於感性。

我想我們不能直接的斷定中國人不講人道。我們向來崇尚集體主義,爲了集體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是我們一直遵循的準則。所以面對一個生命與多個生命的權衡時,我們自然而然的會選擇犧牲那一個生命。我們始終被困於集體主義的泥潭。這種集體主義帶來的是對個體的相對漠視,時間久了,我們變得畏畏縮縮,甚至在集體面前無視他人的痛苦,最後無視自己的痛苦,那時也許就是《1984》預言的場景之一。然而這種集體主義或多或少的幫助了中華民族一路生存下來。西方則更崇尚個體利益,不放棄每一個個體。這種觀念自有其缺陷,然而從人之常情來說,它更容易博得百姓的肯定。我們保守、瞻前顧後,安全卻疲累,西方人開放、專注個體,卻無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也許這麼說不對,因爲生命無法用利益來衡量,也不能用數字衡量,如果爲了避免可能的更大傷亡而放棄一個生命,我不敢苟同這種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