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白狗》觀後感

觀後感1.33W

篇一、《白狗》觀後感

關於動物馴化也分良性和惡行馴化。良性馴化可以幫助人類調查尋找人、物或是線索,例如警犬;也可以像片中這樣被馴化成針對黑色人種的惡犬;另外還有一種被馴養成寵物。

《白狗》觀後感

本身動物是有天性的,究竟應不應該被馴化真是個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寵物。寵物的確很可愛,還被分爲三六九等,價格不一。如果寵物族具有思想,一定也要爭取平等自由的權力,當然人類社會至今都無法完全做到。不可否認圈養寵物是人類自私的行爲。但是又有人說這樣可以給動物一個溫暖的家,不用擔心風餐露宿,不然就成了爲了生存流浪的可憐生命。我也不知道到底怎樣回答這些問題。人類自私的天性決定了不管是否瞭解動物的心思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利用它們。回到本片就是白狗的原主人因爲自己種族歧視的偏激觀點馴化出一隻殺人機器。白狗製造的每起傷人事件及最後自身的死亡都要歸咎於這位原主人,當然原主人也是一批種族歧視勢力的代表。

從小被馴化的動物究竟是否能再次被馴化回去,影片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也不排除是爲了影片效果和引發更深度的思考而編導的結局。不過,我想習慣一旦養成便很難改正和去除。放在動物身上、人類身上都是如此。白狗在小時就開始被恐懼到仇恨到攻擊的馴化成攻擊犬,這形成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條件反射,即使遇到經驗老道的馴化師也未能讓它改掉攻擊人的惡性,最終也只有死路一條。我們無法責怪白狗,更多是可憐和同情。

遇到白狗這樣的病犬如何處理?我不得不說,對人類最安全的做法還是進行人道毀滅。片中的馴化失敗,就算成功了,馴化大量這種犬會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改造後也如一顆不定時爆炸的炸彈,沒幾個人敢養。

篇二、《白狗》觀後感

《白狗》,是給我視覺衝擊較大的一部老片。

看《白狗》,是因爲偶然在人類文化學課上聽老師說起,後來又跟着班級的步伐觀摩了這部老片,再後來,實在是覺得震撼太大,又回寢室好好回味了一番,總之,能夠這樣影響我的電影,還是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而且還是老片,在如今早就滿目瘡痍的灰色電影市場,少之又少。

這是一部講述美國種族色差歧視的片子,出人意料的是,它的主角是一隻狗,它可不是普通的狗,它是一隻白狗,並且它不是一隻普通的白狗,它是一隻專門攻擊黑人的白狗,片中沒有出現一個種族主義者,卻在白狗瘋狂攻擊黑人時表現的淋漓盡致,比直接描寫更加讓人記憶深刻。

要知道,敢於這樣直接揭開美國曆史的傷疤,對種族主義赤裸表現的影片並不多見,但是《白狗》做到了,當然,它也度過了難熬的10年等待公映的時間。

體會一下10年等待的心情,就好比你準備參加一個游泳比賽,你從不會游泳成爲箇中好手,中間花了多少心血,等到你終於得到比賽機會,舉辦方說你游泳姿勢“不好看”,影響公衆形象,把你給pass掉了,你要等十年纔可以重新獲得游泳機會,額~這樣的感覺實在是複雜到難以解說啊!

不過還好,1991年,它還是以禁片的形式出現在公衆的視野。用我們文化學老師的觀點來看,這就是文化傳播與發展的表現。從剛纔比喻的角度講,那就是過了10年,你的泳姿沒變,依舊是那樣“不好看”,但是審美水平也變了,你的泳姿不再是影響市容,而是對游泳的另一種方式的闡述。

經過雪藏之後的'突然掌聲,此時聽着些許是有些刺耳的,儘管這樣,還是舒心的嘆了口氣,不論怎麼說,好的作品是被保留下來並且得以流傳的。

在我看來,比較出色的除了《白狗》這部電影本身的意蘊內涵,還有它的宣傳海報。怎麼形容看到那張海報時給我的驚恐與震撼呢?簡單的一隻看似普通的白狗,嘴邊本應純潔無比的白毛卻暈染着團團赤珀,聽起來感覺色彩搭配還挺鮮明的,就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白潤的面板配上好的血色,嫩呼呼、紅彤彤好不漂亮,得了吧,姑娘,現實總不是和瓊瑤劇一般,那白狗嘴邊一圈是團團紅色,而那觸目驚心的紅,正是黑人的鮮血!

好吧,你說那黑人和那白狗是前世有仇,或者黑人抄了它家的門,搶了它心愛的白狗媳婦兒去和他家黑狗好,它的九族全被黑人扒皮抽筋燉狗肉湯,得了吧,你以爲你金庸還是古龍啊?揭開謎底,白狗和被咬殺的黑人沒有任何恩怨情仇,他們只是陌生的兩個物種而已。

狗其實是色盲,在它的眼裏,沒有白人與黑人,有的只是白色與黑色而已,可以說,它是沒有種族主義的物種,之所以成爲咬殺黑人的攻擊犬,和它的“慈祥”的老白人主人是脫不了干係的,不僅僅是影片中的白狗才有那樣的命運,在當時的美國,那樣的攻擊犬犬太多太多,它們大多是在幼崽時期就經過所謂的特殊訓練——他們的主人僱傭嗜酒成性、沉迷的黑人對它們進行拷打,結局可想而知,他們長大後的攻擊也變得有邏輯推理性了。

別說一隻狗了,就算是一頭大象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啊!好吧,我又激動了。

影片中出現的對於動物天性的剝奪和對黑人人性的搏殺,毫無疑問,讓人惋惜、反思

篇三、《白狗》觀後感

女演員茱莉深夜駕車回家,不慎撞傷一隻白色的德國牧羊犬(恰好是德國牧羊犬),並把它帶回了家。不久後它遭遇入室搶劫,白狗表現出了讓人震驚的戰鬥能力,茱莉越來越依賴這隻白狗了。但很快又發生了意外,白狗每遇到黑人都會發瘋地上去撕咬。原來這隻白狗從小被主人以殘忍的方法訓練(僱傭黑人毆打幼犬,幼犬長大後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會攻擊黑人),是專門用來咬黑人的真正意義上的“White Dog”。茱莉帶着白狗去馴獸中心,一個黑人馴獸師出於種族情感的考慮,誓要馴化白狗。經歷了五週磨難,白狗終於不再攻擊黑人,卻撲向了站在旁邊的白人。馴獸師無奈地開槍殺死了白狗。

[白狗]用一種有趣的方法,展現了普遍存在於上世紀80年代的種族問題。影片開始就交代,狗是色盲,它的世界只有黑白兩色,分不清人種民族,卻能認出白人、黑人。於是它被一種膚色的人培養成了殺害另一種膚色人的兇器。可種族對狗而言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好像歧視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期影響形成的。與之相對,白狗的真正主人在認領“愛犬”時是帶着孫女,那兩個可愛的女孩和可憐的白狗形成隱喻。如果不是培養過白狗,那又是位何其慈祥善良的老人(還帶着一盒餅乾來的)。本片改編自法國作家羅曼·加里1971年的同名小說,據他說白狗真實存。結合80年代美國的社會現實,導演塞繆爾·富勒做了不少改動。作爲黑色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版本結尾更黑暗。

篇四、《白狗》觀後感

看了這部電影,沒有感覺什麼種族歧視,我的帶入角度竟然是那條狗

從小被訓練出來的恐懼和對恐懼的歇斯底里的撕咬和瘋狂,哪怕窮盡一生,能消除嗎?

這隻狗狗是做不到了,他發現黑人可能是好人,然後他對恐懼的對象confuse了,但是他依然恐懼,就好像人,治好了對噩夢裏的對蟲的恐懼,對軟體動物的恐懼,對長輩的恐懼,對權威的恐懼,但是這個恐懼的來源是無法窮盡的

我們有出路嗎?從小就不是一隻生活在快樂和愛裏的狗狗,有出路嗎?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麼?

本相具足,又來了,到底有沒有本相具足?還是本性難移?

我可能兩個都相信

看看我們的選擇吧,是選擇本性難移還是本相具足?兩條路都挺難的。人生本來就挺難的,選一條自己佩服自己的路吧!

篇五、《白狗》觀後感

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屢見不鮮,但由一隻白狗而引出的種族歧視的話題,實在高明。

大家都知道,17世紀,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美國土著印第安人及被從非洲販賣來的奴隸生活苦不堪言。

雖然六、七十年代美國黑人透過各種民權運動的努力,使美國的種族歧視在法律上似乎消除了,在法律上給予了黑人跟其他族羣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投票權,但在生存境況上依舊不平等,造成了黑人在美國社會實際上處境非常艱難。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觀念上由於種族優越論的劣根性,導致美國的種族歧視仍然存在,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種族歧視便愈演愈烈。

1981年開始,里根任美國總統,他上臺後對黑人政策做了一系列消減預算等調整,這對黑人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打擊。在美國社會很少人敢公開歧視黑人,但行爲上得歧視已經足夠明顯了。

這部1982的電影,正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本片在明面上所要表達的無非是種族主義者盲目的種族自我崇拜,極端價值觀,僞善表面下隱藏的人性的自私,醜惡,自以爲是,妄圖扭曲自然,以及被根深蒂固的罪惡所腐蝕的白狗最後的一次對人類的回擊。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

但關於劇中教堂裏的一個鏡頭,唯一一個讓我印象深刻在腦海裏縈繞不去的畫面——那幅耶穌像以及耶穌腳下的那條白狗。

當白狗在教堂咬死黑人男子的時候,鏡頭切換到教堂頂的那副彩繪玻璃耶穌像,耶穌張開的雙臂上站着的鳥類裏有烏鴉與和平鴿,腳下站着羚羊,白狗和鶴,背後有兩隻鷹在飛。剛咬死黑人滿口是血的白狗擡起頭心領神會般的看了一眼。

我始終相信,那是導演的刻意爲之。甚至牽扯宗教。

爲什麼黑人男子跑進教堂尋求庇護但教堂卻空無一人,以至於造成了本片中唯一一次黑人死亡事件,是神的放縱還是警示?

TW,附上教堂玻璃上的動物在聖經中的含義:

在聖經創世紀裏,烏鴉是一種不潔淨的鳥類,以腐爛的屍體爲食,當挪亞放它從方舟出來後,滿地的的死屍足以滿足它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就留在外面了。

在烏鴉之後被放出的是鴿子,鴿子是潔淨的鳥類,它要吃潔淨的食物,於是鴿子嘴裏叼着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飛回方舟。

聖經一貫以羊作爲爲人的寫照,兩者都是軟弱、容易走迷及失喪的,基本上也都是喜歡羣體生活,不能照料自己,亦不能尋找回家之路的。

最早猶太人以自己是神的選民而驕傲,他們看不起別的民族,常以狗稱呼外邦人。舊約對狗也是藐視及厭惡的,比如腓利門書裏有一處“犬類”是指外來的猶太主義者,他們干擾了教會的安寧。

鷹在聖經中常常用來比喻專一跟隨上帝的擁有力量的人。

標籤:觀後感 白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