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父親寫的散文詩》觀後感

觀後感1.65W

現在雖已是陽春三月,氣候卻仍乍暖還寒。昨日還陽光明媚,今日這座城市卻寒風獵獵,細雨點點,無奈朝雨暮風,滿地花瓣零落,但那些仍佇立枝頭的奼紫嫣紅卻也因此更添生氣,更顯清豔。這場寒雨也讓原本喧囂嘈雜的城市增添了幾分寧靜和清新。如此清幽靜謐,倒也能讓人靜下心來,安靜的聽聽李健唱的《父親寫的散文詩》。

《父親寫的散文詩》觀後感

舞臺上的燈光昏黃不定,他只是懷抱一把吉他,沒有吶喊,沒有嘶吼,甚至沒有過多的技巧,僅僅只是簡簡單單的輕輕吟唱,卻也就這麼猝不及防地直擊人心。李健很中肯的評價了這首歌:“詞曲作者賦予了這首歌一些,通常人來講無法抗拒的力量,或者來自於一種親情的能量,我只不過唱得也還可以。”

歌曲一開始就把人很自然的帶入到了20世紀80年代,那個雖然物資匱乏,但卻很淳樸的年代。在李健的演繹下,一個年輕父親的形象躍然眼前,他穿着藍色的滌卡上衣,兒子在懷裏甜甜睡去,他卻思緒不斷:妻子的縫紉機踏板需要修修,今晚的露天電影又沒時間去看了,兒子哭鬧了一整天要吃餅乾,明天得去向鄰居再借點錢。想滿足孩子的小小願望,但生活的無奈與艱辛,卻又讓他無能爲力。短短的幾句便道出了生活的艱辛,父愛的深沉。接着歌曲又很自然的從1984年回到現在,原來之前躍然眼前的一幕幕只是因爲兒子在讀父親的日記,此時的父親早已不再年輕,兒子卻已長大成人。兩個時代自然銜接,遙相呼應,一種歲月無情催人老的悲情便油然而生。兒子繼續翻閱着父親的日記,那已是1994年了,那時的父親已人至中年,他失去了他的母親,一天天長大的兒子也似乎有些心事,瘦了不少。母親的離世,兒子的成長,他深深地感到一種生死輪迴的蒼涼,惟願長大後的兒子不要像他一樣活得如此艱難。至此畫面又切回到現在,這日記裏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樸素而深沉,兒子淚流不止。我想聽到這首歌的我們也無不爲之動容,生活的艱辛,命運的無常,生死輪迴的蒼涼,父愛的厚重在這短短的一首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傾聽至此,我不禁想到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李健對歌詞的改編是在最後,他加上了幾句話“這是那一輩人留下的足跡,幾場風雨後,就要抹去了痕跡,這片土地曾讓我淚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這幾句話着實加得高明,短短几句便將這首歌的格局一下子拉大了,之前一直只是在描述一個父親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歷程,而這短短几句卻展現了那一個時代的縮影。個體和整體交相輝映,浮現了一個時代的故事,刻畫了那個大時代裏一個普通父親的形象,或者說這一個普通父親的形象正是代表着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父親。

生死輪迴本是自然規律,無法違抗。只是生命無常,我們永遠無法預知何時會失去。死亡,本就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們都不願去面對,總是選擇了逃避。因此,我們一直以爲永遠很遠,未來很長,所以總是忽略了現在,忘了當下,總也學不會珍惜,可是我們似乎都忘了命運無常,要知道,生活可能不會給你充足的時間去成長,去學會理解,去彌補錯誤,去烏鴉反哺,我們以爲的永遠,我們許諾的未來也許轉眼間就到了盡頭,所以就趁現在,珍惜眼前人。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空悲切。

其實,這首歌還有一個點特別打動我,那就是“日記”。如今科技快速發展,解決了距離給人類帶來的限制。我們享受着各種通訊工具,交通工具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遺失了書信帶給我們的詩意和美好。木心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已成習慣,人們甚至都不願抽出一點點時間靜下心來用筆墨記錄一下自己的生活,更不必說提筆寫一封書信了。

古人感慨錦書難託,現在卻是一個連錦書都快沒有了的時代。縱使月滿西樓,縱使雁字已回,卻再也不會有“雲中誰寄錦書來”的切切相思。雖說透過各種工具,你可以聽到ta的聲音,看到ta的面容,可這卻始終隔着一層冰冷的屏幕。但書信確是不同的,書信是有溫度的,有呼吸的,甚至於是有生命的。是的,書信確實不能使你真真切切地看到ta,聽見ta。但那一紙書信卻是你心心念唸的ta一筆一畫認真而深情的眷寫的,無論何時你展開這封書信,閱讀這紙上的文字,我不信你眼前不會浮現出ta的畫面,我不信你耳畔聽不見ta的聲音,我不信你感受不到ta的綿綿情意,我更不信你讀信時嘴角不會不不自覺地上揚,而這種詩意和美好卻是任何科技都無法傳達給你的。

我爲什麼非要執着於那一紙書信,就是因爲我怕,我怕回憶敵不過時間;我怕情深熬不過歲月;我更怕心願奈何不了命運。而書信卻是我們相愛的見證,是我們過往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