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精選13篇)

觀後感2.81W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

一、電影觀後感書寫格式

大體上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爲“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爲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二、《心理罪》電影觀後感(精選13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罪》電影觀後感(精選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1

首先先說說評分,五星裏一星是去平衡那些過分的黑粉們,一星給特效加攝影,一星給細微處的細節設定和剪輯的人員,兩星給片中所有用心的演員,大家不要只盯着兩位男主看,其他人也很有演技啊

劇情對於我這個看過那麼幾遍原著的人來說,是不太滿意的,前半段中規中矩,後半段有點天馬行空,但是有些細節方面的設定還是有些令人驚喜的。

兩位男主是影片重中之重,編劇也爲兩位演員改了一下人設,使得他們能更好的展現片中人物。影帝不用多說,一直是演技保障,打戲看的我腰直疼;而之前備受質疑的李易峯,這會的表現倒是意料之外的不錯,哭戲的確把握的很到位,當然其他地方只能說沒拉後腿,但還是欠了一點火候。

說完演員,我們來聊聊劇情。編劇戲劇化的讓三個兇手都死於搏鬥之中,而且其中兩個死的很慘,這在原著和劇版裏是沒有出現的。這就不知道他們是出於什麼原因改成這樣?也許是爲了讓大家不對警察失望,所以讓方木出來間接或直接的害死了兇手,從而創造一個英雄形象?但這樣來說,就把方木寫的不是那麼好了。

對於影版方木,我覺得他始終沒有一個好人的想法……剛開始他對生命缺乏敬畏,而陳希死後,他卻有拿走試劑想去爲陳希報酬,邰偉在結尾說方木看清了自己,合格了,而我覺得,他恰恰是沒有看清自己。他想做的也許從來就不是警察,甚至不是好人,他渴望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他的確不適合當警察,但他的驕傲也絕不允許他只是一個教師,對他來講不是警察就是罪犯,所以他只能站上警察這條路。如果有第二部的話,也希望編劇能以此展開,讓方木直視自己的心理罪!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2

如果不是原來對這部電影期待太高,(貓眼點映評分9.8),我相信我會給它6分偏上的,但我興致沖沖地進入電影院後,熒幕呈現給我的只是個瑕疵層出不窮,劇情堪稱波瀾不驚的故事,讓我只能說它勉強及格。

各位主創的表演差強人意,李易峯的表演我認爲也做到了不尷不尬,把電影評分大跳水的原因集火在他身上,或者打超低分的鮮肉歧視者(黑子另當別論)未免有失偏頗。因爲剪輯和劇情是整部電影最薄弱的地方,而作爲有IP打底的懸疑類電影,這恰恰又是最重要最關鍵最寄予厚望的一環,同時也是這一環,吸引着推理懸疑愛好者或者是路人,而不是粉黑,進入電影院,成爲電影口碑是否能夠口口相傳,從而得到高分的因素,但顯然這部電影沒有做到。

尤其是在那種節奏迅速,鼓點密集的配樂下,這樣的劇情愈發曉得索然無味,你的理智告訴你此時電影應該進入高潮了,導演希望你興奮激動,但你的腎上腺素卻無法飆升,心跳也再沉穩不過。這種理智與情感的落差,是有損觀影體驗的。

就說說女警察的設定,在泥地打鬥後除了認錯人貢獻一點笑點以外,其他時間她的存在簡直毫無必要,即使她眼圓臉甜,我也不多想看她一分鐘。而這一分鐘,原本可以用鏡頭來表現方木第一次是如何利用犯罪心理爲吸血鬼畫像的,而不是像電影裏那樣如同畢加索落筆一樣,畫像全靠福至心靈和靈機一動。(我看到評論說是心電感應23333)

沒有第一次本該抽絲剝繭的分析,後面幾次勉強有頭有尾的分析,(令濫誤缺,飼養血源),很難再讓觀衆認爲這種破案手法有說服力了。

這一點是我最惋惜的地方,我把它看做是這部電影的重要疏漏。

而後面關於大boss設定的,一個本該縝密嚴謹,心細如塵,行爲處事卻處處都是馬腳破綻,特別是最後人物還崩塌得不像話等等,都只算得上讓我失望。

畢竟惋惜真是比失望更讓人糾結難受,隱而難發的情感啊。

這部電影,故事情節平鋪直敘了,邏輯推理沒有層層推進的代入感了,懸疑性也不過如此了,那關於懸疑犯罪類題材(尤其基於是心理罪原著改編)自然而然會涉及到的人性的掙扎,善與惡,罪與罰,畫龍點睛的對質呢?

一筆帶過,停頓稍慢,卻又戛然而止,讓我簡直一口血哏在喉頭。

比如說初戀女友死了,方木的成長爲何就是一件服裝變化的事?比如說孟教授挑釁方木,以正義的名義,報自己的仇,這是多麼好發散的一句話,要知道原著開頭第一句話就是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着你。要知道同期的冷鋒就因此鋃鐺入獄了。

方木的做法其實於情可以理解,與法難以原諒啊,結果邰偉竟然轉頭就承認了方木有當警察的資格,心累。

綜上,這部電影是部平庸而缺少亮點之作,與其說是懸疑犯罪類電影,片方還不如以驚悚格鬥爲賣點,至少對得起突然放大的音效和廖老師拳拳到肉的打戲。

最後再說一點我個人的惋惜:原著毫無疑問是方木大男主,他身患PTSD,極其敏感冷靜,內向寡言,從他角度出發的故事,自帶壓抑灰暗濾鏡,顯得題材沉重,思考深沉,爲什麼要改成如此恃才放曠,桀驁不馴的天才啊!即使我知道原因,但是還是想說爲什麼啊!

爲什麼啊!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3

某天與同學看了一部名爲《心理罪》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大學天才學生方木因幫過身手不凡的刑警邰偉而捲入了一場變態殺人案。

一杯人血牛奶,對於樸啉症患者如救世解藥,所以患者不斷殺人,不斷喝人血。他們感覺自己身處地獄,他們懼怕着死亡,他們發生着心理的惡化。他們也不想殺人,但他們懼怕着死亡,所以他們渴望着鮮血,這樣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慰藉,天生怕光少血的他們想要獲得永生。

刑警邰偉也有久久走不出的心理的泥濘。他的刑警父親因與歹徒搏鬥身亡,他親眼目睹着歹徒背後藏着的大刀,但過於恐懼的他喊不出來。他將父親的死亡以及同事“慢半拍”的受傷都歸錯於自己,但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錯。

男主角方木是一個孤兒,他因從小缺少親情,所以對生命少了敬畏。他從小就生活在教授門下,只有他的女朋友引導着他如何打碎他心中的那塊“玻璃”。最後被樸啉症醫生殺害的女朋友徹底喚醒了他對生命的新認知,對生命的敬畏。

馬凱,一位深愛着女兒的父親,女兒擁有先天性樸啉症,所以他不得以將女兒送入樸啉症醫生手中,但他萬萬沒想到女兒只不過是醫生的一個試驗品罷了。

醫生,一個救過很多人,也見過不少人似死的人。因一次實驗的誤差讓他患上了樸啉症,整天見不到陽光的他,心理產生了扭曲,初衷也有由醫治病人到了研製一種讓所有人與他一樣的病毒。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4

看之前很擔心,看之後很開心。

一個是暴脾氣的中年單身警探,一個是愣頭青的犯罪心理學天才。

關於案件,他們之間產生過很嚴重的分歧,他們在懷疑與信任中前進,他們在爭執和妥協中破案,他們從不合變成了搭檔。

電影除了是一部犯罪懸疑片,還是一個關於成長的片子。

邰偉逐漸的從父親離世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在失去着。

他的身邊不斷的有人離去,他把這一切都當做是自己的責任,夜不能寐噩夢頻發。

終於有一天,他開始願意去聊這些事,有時候,直面自己的內心,可能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方木亦是從一個愣頭青無比驕傲自信的實習生變成了略成熟的小警員。

這個過程是要付出代價的,他的代價有些慘痛。

一個好不容易能夠走進了方木內心世界的女孩子,又被殘忍地脫離出方木的生活,脫離出這個世界。

方木的那一瞬間是奔潰的。

他本來不曾享受過甜蜜,他本來講自己蜷縮在自己的小世界,就這樣按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可是有一天,方木的世界來了一個天使般的女孩,她懂方木,她牽着方木的手沐浴在陽光下,讓方木感受到了甜蜜和幸福。

如果我不曾感受到幸福,那我不會奢求。

可是我既已感受到幸福,失去的時候加倍難過。

方木的那場哭戲很動人,情緒很足,代入感很強,我也跟着哭了起來。

就覺得他忍着眼淚語無倫次爲兇手畫像的樣子真的很讓人心疼。

他不斷的重複描述着兇手的樣子,再推翻自己剛纔的描述,一遍又一遍,不是因爲他的大腦被悲傷的情緒所影響,混亂了。

而是他不相信自己了,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心理畫像天賦了,因爲就在剛纔,因爲他的判斷失誤,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最終他的眼淚沒能忍住,他哭的像個孩子。

第二場哭戲是在方木家,邰偉和方木一起哭。

兩個大男人坐在那裏喝酒談心,淚水不自覺的從眼眶中流出,他們在訴說一些無奈,他們在和對方聊天,也在和內心深處的自己聊天。

放過自己吧。

結局自是圓滿收官,兇手伏法,沒什麼好說的。

整個電影節奏很快,但就是因爲太快,有些心理推理過程可能還沒讓觀衆消化理解完全,就開始下一個推理了。

對於沒看過原著的朋友可能會有些累,甚至不太理解,我沒看過原著,但我看了網劇,對整個案件有了解。

電影的懸疑氣氛比較濃,屍體效果做的也還行。

對飲血小哥的印象特別深刻,他的造型有點嚇人啊,尤其是張着一張不知道還有沒有牙齒的血盆大口。

個人不喜歡的一點是覺得動作戲的有點長,縮短一點會不會更好。

不過兩場動作戲是很有必要的,因爲邰偉正是透過和兩個人交手,才推斷出兇手不止一個人。

電影有一點點把故事剪碎了,旁白又有點多,就會讓故事的吸引力下降很多,需要觀衆硬跟着故事走,而不是主動被吸引的看進去。

還有一個點,方木第一次的哭戲那裏,感覺轉場太匆忙了,情緒可以在延長一點的,我眼淚還流着呢,鏡頭一切,沒了。

剛把情緒帶進去就讓人抽離,這種感覺很不好。

關於人設,其實導演沒有很立得住,人物太淺了,性格層次也都不夠分明。

這點和演員一起聊。

關於演員和人設

廖凡和邰偉

廖凡一直是大家公認的演技派,我也如此。

但是邰偉在這部劇裏的表現非常侷限,除了是一個暴脾氣就是一個暴脾氣,對於他其他方面的展現太少了,人設本身太單薄了。

好在那場哭戲爲他扳回一些,一個鐵漢的柔情。

還有在浴缸裏解救小女孩的戲份,邰偉直接抱出小女孩,很緊張抱的很緊,這個細節也展現了他暴躁之外的東西,很好。

總體來說,就是有點浪費了廖凡老師的演技,他幾個鏡頭的眼神多有戲,一看就知道了。

李易峯和方木

李易峯的演技一直遭到質疑,但是這部戲他完成的很好,臺詞功力真不差,情感挺到位的,真心希望他以後的所有作品都能原聲出演。

方木的人設是這部劇裏面層次最多,最飽滿的,可展現的地方也比較多,情感也比較豐富。

李易峯在人設本身很好的情況下,又憑着自己的表演方式,把方木演的很好。

猜到陳希死亡後的眼神戲很足,兩場哭戲感染力十足,割腕放血後的虛弱和挑釁並存。

而且方木的造型很有少年感,特別清爽乾淨。

如果你說這樣的他沒演技那我無話可說。

說真的,他有的作品確實不行,但那是那部作品,不是這部作品,請區分看待。

還有,用三白眼攻擊他真的很無聊了。

三白眼怎麼了?三白眼同樣能讓眼神有戲。

萬茜和喬蘭

萬茜是除了廖凡之外,又一個被浪費了演技的人,她的演技你看一下《你好瘋子》就知道了。

喬蘭這個人設,在片中沒有一絲一毫的亮點或者是可發掘的點,對萬茜本人而言,也沒什麼可展示的地方,很平淡了。

李純和陳希

李純我個人蠻喜歡的,一直覺得她的美是有攻擊性的那種美,適合演壞人。

可是看了她的陸林軒之後發現她能駕馭可愛款的,看了她的陳希,發現她清純起來也很合適。

希望她以後越來越好。

個人評分,7分。

可看但不是必看,根據題材自行選擇。

一部作品好不好,編劇和導演也有的責任,客觀的看待問題,不要一味地罵演員,謝謝了。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5

當然缺陷也很明顯但是6.0我覺得還是可以有的

影片一開始的案件是爲了引出方木本人,也讓大家認識了一位驕傲的天才,邰隊對於這位“天才”的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之後便是周榮光案件,黑衣人,漁船公墓邰隊單打獨鬥,被隊友坑,回警局還被嘲了。換誰誰脾氣能好?方木的每次分析都太準確了,觀衆就是一臉懵逼“怎麼回事?怎麼就分析出來了呢?”此爲詬病之一。

陳希和方木的感情電影中沒有過多的鏡頭,看過預告片的朋友都知道在海邊方木說了一句“我在等陳希呢”給刪了,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影片中方木到達大廈樓下,與邰隊在車裏車外的爭執,聰明如斯不可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陳希在水缸中的鏡頭借方木之眼看,更讓人心碎。

“她是長頭髮,她手腕很疼……” “你畫呀”悲從中來。

相信很多影評人或者是路人,都看過李易峯之前的電影,他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不過相比起廖凡,李易峯在臺詞和表情還是差了許多。李易峯的演技既是影片的弱點,也算是影片的亮點。

劇情,並無波瀾中規中矩,不拖沓,但整體看完也稍許有些簡單,並不能給觀衆回味的空間,此爲詬病之二。

有些人,爲了黑而黑,張口就是垃圾電影,有“小鮮肉”在的絕對不是什麼好片,思維都給固化了。中國電影市場需要年輕演員,現在有演員正在努力,努力提升自己努力證明自己,適當的,給予些鼓勵好嗎。

電影三星,加一星爲之鼓勵。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6

1.爲什麼撞人組會知道徐的地址?

個人理解:徐失蹤當晚有兩撥人跟蹤男主,一撥是撞人組,一撥是綁匪,男主離開後他們可以選擇繼續跟蹤徐啊,畢竟徐是兩組最想找到的人,這個時候不繼續跟蹤徐還要跑回去繼續跟蹤當下沒資訊的男主嗎?所以兩撥人都有地址,綁匪選擇立刻綁架,撞人組選擇第二天來私了。

2.逃跑的黑衣人是誰?

個人覺得阿吉的可能性大一點:在這裏撞人組去的人是送了一盒禮物的,在撞人組的人設下,女主冷血,邱勸逃跑,二人是對撞人敗露的恐懼大於對徐的愧疚的,只有阿吉是有後續掩蓋推脫這樣的一個舉動(雖然最後妥協),撞人組中只有阿吉擁有愧疚感,有拿禮物拜訪的合理性,而且以情人組的格局和性格不可能拿禮物,所以被追趕的黑衣人大概率是阿吉。再從身形上分析,跑的人必定是成年男子,所以女主排除,再考慮下老邱養尊處優,體力必然不及經常做修車體力活的`阿吉,所以阿吉作爲撞人組共犯送禮物逃跑是合理的。

3.阿吉是怎麼死的?

阿吉的死個人觀點:女主殺的。女主作案後,給老邱打了個電話,讓他去把阿吉屍體解決,並告訴男主虛假事實把阿吉做替罪羊,而且老邱在電影裏的設定手上是不會沾血的!他只是掩蓋事實的人,所以老邱纔會在案發現場推動案件進展。其次,因爲老邱屬於案發第一發現人,如果作案者是他,那麼第一個被排查的人也是他,不在場證明,指紋等等被發現可能性極大,如果是他作案他必然不會留在現場。說阿吉自殺的我覺得屬於沒仔細看電影的,電影裏有一個鏡頭:阿吉的老婆跪在推車前哭着說阿吉之前跟他說好了晚上回家。僅這一句話,就足以說明阿吉並沒有自殺打算,而是被人謀害。

4.女主當天爲何流血?

簡單啊,流產了唄,老邱說過一句話:所以我這是補償你啊,可推掩蓋是流產的補償,爲她介紹工作也是十年青春的補償。

5.徐死了沒?如果死了,怎麼死的?

死了呀,男主最開始寫支票本來是要還錢的,後來呢,徐失蹤了,再後來呢,徐死了,這裏推測應該是男主殺了徐,首先,徐在當時身體狀態下必然活不長,而且也不存在被救可能性,否則男主無法全身而退,只有死人是不會說話的;其次,透過男主手裏的茶葉和快遞員送的茶我們可知男主在代替徐給徐母寄茶,可推知徐已花樣diediedie。最後德哥打電話給男主,說這事已經處理好了,屬於正當防衛,他只是一個目擊者。那麼兩個訊息出來了:1)男主殺了變態小警察,衆所周知的劇情,確實是正當防衛;2)男主目擊了一樁慘案,那麼這個慘案,在警察的視角里是有確定的行兇人和受害人的,在我們前面推出的徐已死的情況下,行兇人李淳虐殺徐並給予最後一擊(李淳說讓男主殺了徐好讓徐解脫,男主殺了李淳後有個扭頭的鏡頭,秉承着愧疚和怕事發心理,大概率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男主就順利擺脫嫌疑。

最後男主燒掉支票的動作,兩層含義:燒給死人;男主對於徐的愧疚心消逝了,錢不還,還把人滅口了,美滋滋。

6.結尾鬼故事啥意思?

人心黑呀,真相tm比鬼故事嚇人呀,老子說給你聽是因爲老子都知道了老子信文哥呀,不用給哥裝了,大家互相不揭窗戶紙就相安無事沒那麼嚇人了呀!!!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7

犯罪懸疑類型的影視作品一直都算是比較熱門的了,這點從日本那一直更到天荒地老的《名偵探柯南》到福爾摩斯相關改編作品以及各種各樣的犯罪美劇轟炸之下不難看出來。正是這種熱門以及在資訊獲取如此便捷的今天,面對這些見過大風大浪,口味甚是刁鑽的觀衆來說,這方面鮮有優秀作品的國內出現一部“熱門IP”+“實力影帝”+“小鮮肉”的電影自然備受期待。再加上之前同類型作品《白日焰火》以及主演廖凡的優秀表現,自然容易讓人忘記之前國產片一次次的放鴿子行爲。

看完電影,習慣性的開始關注各方面對影片的看法,結果大多是還行,及格了,平庸這樣的字眼,當然有個大前提——就是作爲國產電影的基礎上。

大家都知道,中國電影確實在許多方面和好萊塢這樣成熟的電影體系相比有些差距,尤其是像特效技術這一塊,如果沒有足夠的的資金和外國技術的支援可能再怎麼努力也拍不出《變形金剛》這樣的作品,當然即使有這些條件拍出的作品也依舊差強人意。但看完這短短的100分鐘的《心理罪》,要是去除掉那些毫無意義的愛情回憶以及打鬥情節,我覺得即使是一部60分鐘的美劇也比它也強上不少,更不用說以精細出名的英劇《神探夏洛克》了。

有人說畢竟是國產片嘛,多用寬容的心態看就好了。可如果我們一直都用看國產片的心態看,那些製片人和導演在用什麼心態去拍電影呢?以爲我們都是沒見過世面的影視“文盲”?拜託,現在看個美劇都不需要——了好吧,難道每次看這些國產片之前我們得把之前看過的好作品全部忘掉?不說指望你拍出比他們好的作品,但你好歹好好講個故事吧。作爲一部犯罪懸疑類電影你連犯罪破案的故事都講不好,怎麼還有時間去談情打架的呢?

演員沒問題,畢竟是影帝即使發揮一般也算不得缺點,之前擔心的小鮮肉問題也不算問題,李易峯的表演可圈可點,可問題偏偏出在懸疑偵探最核心的解密邏輯性上着實讓我沒想到。有這麼好的小說都不能講個好故事我實在實在是懷疑編劇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還好不是拍電視劇,這要是像美劇一樣一集一個案件估計電視劇早就拍不下去了。

影片前半段的故事大體還是依照原著小說,而後半段則幾乎全部來源於電影創作者的拓展,講的是城市裏突然發生一連串詭異的嗜血殺人案——受害者慘遭割腕,身體裏的血液幾乎被“榨乾”,而現場存留的血液與牛奶混合物暗示着兇手可能有喝血的習慣。影片雖然看上去環環相扣,但其中卻充斥着各種斷裂與bug,影片中使用的心理畫像方面的犯罪心理學知識跟《犯罪心理》《信號》中的側寫有幾分相似,指的是根據現場、屍體、大數據以及行爲分析,對兇手的心理特點、職業外貌、成長背景人格特質做出的推論。儘管只是提出推論,但心理畫像中同樣涉及演繹歸納的過程,它不是靠的瞎猜更不是直覺,而是經過邏輯推演與資訊整合而得出的概率比較大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影片《心理罪》中的“心理畫像”幾乎完全經不起推敲。它的事實與數據依據太少,男主角腦補出來的東西太多,甚至可以說劇情完全靠他開掛般的推演推進。

舉個具體的例子,在原著小說中,方木是在通讀之前發生的多起嗜血殺人案資料之後才做出一些了簡單的推論。並且儘管案子是破了,他的老師還是從中找到諸多漏洞。而電影裏他只看到第一具屍體就看穿了一切,而到了後面情況更加慘烈,甚至有時候跳過推理,直接粗暴地下結論。

其次電影中僵硬的臺詞和“兒戲”般的作案動機讓整個故事完全被架空。臺詞都像作秀一樣,一個個像在演話劇的臺詞,誘惑馬凱那段還說什麼“你的內心渴望鮮血,你的面板在燃燒”,詩朗誦啊?這麼尷尬的臺詞就是給你3個奧斯卡影帝也不見得演得多好。

說句實話,這部《心理罪》實在有些失望,與其花幾十塊錢去電影院看,還不如把錢省下來買點零食在家吹着空調好好看一集《神探夏洛克》呢。當然如果你是廖凡,李易峯或者小說《心理罪》的死粉當我沒說,畢竟電影一般,但故事和演員是獨一無二的。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8

前半段挺搞笑的,自大的天才和警隊老司機的碰撞。後半段緊張刺激。轉折點是陳希的死,方木和邰偉車裏車外那段太戳人淚點了。不足之處是心理畫像的結論得出地太快了。我聽說拍這部戲是有心理顧問的,目的是讓演員相信心理畫像。那麼電影也應該想辦法讓觀衆相信,例如方木一直提到是長頭髮的,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呢?其實只要加幾句應該就能讓觀衆明白。我相信心理畫像不僅僅是基於犯罪數據庫得出的概括性的東西,它肯定也有理論的東西在。在第二個案件中方木有分析,但還是太少,我覺得在這方面可以重點刻畫一下。畢竟心理畫像在這部電影裏的作用非常大。然後我要吐槽一下,爲什麼抓壞蛋的時候總是隻有邰偉一個人呢?害得他老捱揍!其實有個情節我沒看明白,應該是我之前有溜漏掉一些資訊,還得再看一次。這電影資訊量挺大的。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9

作爲雷米原著的書粉,我在知道心理罪電影上映以後,立刻迫不及待去看了。影片一開始,就發現加入了新角色喬蘭,方木出場的案情也極爲陌生,等等。從整個影片來看,整體改動都很大。但拋開原著的設定的性格設定,例如方木自校園宿舍案件發生就變得沉鬱,以全新角度來看,這部影片足夠讓人驚喜。廖老師精湛的演技自是不必多言,而李易峯這次的演技相信也足以讓人們刮目相看。從人物來講,我更多體會到的是邰偉這個角色情緒的多面性,和方木巨大的性格轉變。

一、開頭第一個案子

邰偉總的概況應該是“面冷心熱,經驗豐富”。瞭解情況,一邊聽法醫報告一邊暗中觀察人羣,隨後就用小動作指示慢半拍收隊,是爲了保證羣衆安全,以這個細節表現他作爲一個老警察老道的一面。在追到犯人之後,看到慢半拍受重傷,又忍不住去打犯人,又體現他比較衝動以及重情義的一面。而一開始的方木可以用倆詞概況,就是“嘚瑟和冷漠”。賣弄自己的天賦,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一定要把自己的推理在衆人面前說出來,直指犯罪者,就是在賣弄自己的才華。在抓捕犯人之後,有一個他不去擔心自己的同伴,而是望向天空。這個眼神所傳達的就是“我不擔心有沒有人受傷,我只關注我的結論的對或者錯”。這些大多用眼神、細節所表達的東西,出人意料,在我第一遍看時就能感覺出來。

二、吸血鬼案子的前半部分,到馬凱墜樓

這個部分是邰偉和方木衝突的高潮部分。首先,邰偉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作爲一個前輩,對人才的愛惜;同時他始終不認同方木的行事作風,認爲方木這種冷漠的性格會給辦案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威脅他人生命。如他在影片中多次提醒方木,“留神別把自己丟了”、“你缺少對生命的敬畏”等等。他是以一個過來人的姿態告誡方木。而此時的方木,一邊作爲孤兒,他性格天生冷淡,另一邊想着自己多次畫像正確,自信心膨脹,相信任何人都不會逃出自己的掌控範疇。例如在船上失手之後,立刻表達對邰偉的不滿。這種性格的加劇也爲後面陳希的死埋下伏筆。

三、吸血鬼案子的後半部分

這裏劇情走向我是真的沒有想到。方木發視頻進行心理暗示,這個舉動真的充分展示了他冷漠的自信。包括之前他用帶入心理的方式對犯罪者心理進行解剖,都表現他爲了破案“不擇手段”。在方木和醫生的見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醫生其實對方木進行了心理影響,比如“這個週末、我真正的對手是邰偉”,讓方木以爲他真正想殺掉的是邰偉。最終導致了陳希的死。方木的性格就此轉折。不得不說,在本場電影中最震撼我的鏡頭都在這個部分。在雙子大廈下面,邰偉表現出的對方木的關心、不忍。方木從疑惑到有不好的預感,再到自己一定要上去看看。尤其二人推車門的戲。用眼神和動作把這種轉變表現的淋漓盡致,看的暢快。隨後在筆錄時候的哭戲,語無倫次、隱忍、後悔,不得不在這裏說李易峯的演技真的進步非常大。再後邰偉去找方木談心。第一次直面自己的內心,說出他自父親犧牲時所留有的遺憾,兩個人一起默默流淚。我相信兩個人的結開啟了。

之後就是破案,這裏給了不少鋪墊,例如喬蘭說的小計量藥劑會使人暴斃,醫生把陳希死之前的視頻發給方木,這時候就給了方木一個仇恨的眼神,以及在前面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醫生所說“我們會成爲朋友”,歸結在一起,方木孤身犯險也就顯得不那麼突兀了。但在這裏仍有疑問,例如藥劑或許會使人暴斃,但同樣會使人力大無窮。如果邰偉沒有及時趕到,方木如何解決?以及颱風情況下,海警沒有辦法上島,邰偉又是怎麼去的島上?以及方木用這種方法殺死醫生,爲自己女友報仇是否太過戲劇性?我能想到的解釋是,方木本身對法律有些藐視的態度,不然之前也不會使用心理共情的方式推理罪犯,同時這裏也是模糊法律邊界,解釋成自衛,爲了保命迫不得已。

關於邰偉,影片用穿插回憶的方式有很好的闡述了他性格的來源,是先塑定完成,一步一步向觀衆展現出來,同時解說其前因後果。而方木則是不斷成長、逐漸成熟的過程,當然從最後的“復仇”可以看出來,他還是一個有些衝動是年輕人,存在着缺點。這也是我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感到意猶未盡的原因——我覺得這隻能屬於前傳。是方木和邰偉合作的開始,是方木轉變的開始。網上有傳聞,在適當的時機會有第二部的出現。個人認爲值得期待。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10

進兩年懸愛與推理劇忽然對了大衆的口味

各種大IP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接連不斷的上映,看了好多類似題材卻總是覺得欠了點味道。

首先應聲明我並非心理罪的原著粉,一切看法僅從電影出發抒觀影所感。

這部電影有什麼感受呢,一個字‘碎’ 。

而這種感受已不是此類題材的電影第一次帶給我的了。穿插的劇情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但這部影片給我的感覺是插的有些過了,以至於給人混亂的感受。同時似乎怕有人看不懂或者爲了提升主角光環一般令每一個犯罪的人都一下出現。可以這樣講我沒有看到什麼給人留以懸念的燒腦劇情也沒有什麼關於人性的反思

陳希死後的回憶殺,男主的悲傷失控頹廢,只能說如果放在普通言情劇是理所應當,但對此題材我只能說寡淡無味。(當然此處於演員演技等尖銳問題無關僅從劇情)

各種劇情的穿插最後沒能達到很好的融合而是給人無比尷尬的碎片感,本想用來製造懸疑氛圍最後卻更像一鍋混雜的餃子餡。這樣的懸疑片又該怎樣評價?成功與否?

不談演員不論演技,僅以表達自身感想。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11

看過《心理罪》的原著,看過網劇,很喜歡方木這個角色。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個角色是個很神奇的人物,可是慢慢透過對心理學和心理畫像師的一些瞭解,就發現原來世上真的就有這麼神奇的情況。方木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比普通人聰明、心思縝密,他考慮犯罪嫌疑人動機時是把自己代入進去。其實世上每個人心裏都有罪,每個人心裏都有魔,只不過看你是否能夠控制這個罪,控制這個魔不?感覺刑警邰偉這個角色對於廖凡來說是小菜一碟。相反,方木這個角色對於李易峯來說其實是很有難度的。但是李易峯這次的表現讓我刮目相看,找到了那種感覺。作爲一個孤兒,剛開始李易峯飾演的方木還是太陽光了一些,但是後期心愛的女孩陳希死後,方木的表現、變化、演的還是可圈可點的。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12

《心理罪》這部由小說改編的網劇和電影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當犯罪碰上心理推理,當刑偵遇上心理畫像,我們在比較誰能更勝一籌,在感嘆犯罪心理的厲害時,又有誰注意到犯罪背後的人性缺失和犯罪的潛在可能呢?

一杯人血牛奶,爲何會對人產生致命的誘惑?一個本該救死扶傷的醫生,在得知自己也感染上卟啉症後,不是去想救贖,反而是想拉上更多的人與之陪葬,想讓更多的人變成吸血鬼。這樣的人性黑暗面讓人憤怒、害怕,同時我們也小心地藏好了自己的那些黑暗面。

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每個人心裏都住有魔鬼和天使。

在考試時:“要是在我前面的人都不能來參加考試我就可以成爲第一名了!”

在打遊戲時:“打遊戲就不能注意時間嗎?真想打人啊!”

在工作失意時:“既然我的報告不能透過,別人的也休想過。”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黑暗面,沒有人是絕對的聖人。

從本身來講,因爲人是自私的,這是人的本性,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當實際值未能達到理想值時,內心便會覺得憤怒不滿,進而超出人的忍耐極限的時候,便會誘發犯罪。

人的意識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代表與生俱來的慾望衝動;超我代表社會道德標準;自我則是對本我和超我進行協調。而當自我對超我的依從力減弱,而趨於本我的時候便會引發犯罪。所以犯罪的發生也可以說是“不能得到滿足的願望與欲求的表現”。

當然每個人都有黑暗面,但是犯罪的人也僅佔少數,因爲道德、法律會在一定程度上壓制心理犯罪,但同樣現實、社會也是誘發犯罪的主要導火索。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壓力容易讓人產生暴躁、抑鬱等極端的情緒,激烈的競爭下,無不上演着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情景,有人失意有人得意,而背後又得承擔無盡的責任。於是在消極情緒引導下的各種變態思想,人性的黑暗面佔據了主導,自殺,報復,泄憤等各種自殘或是犯罪事件的機率大大提升。

我們無法避免這樣的心理的扭曲,犯罪的發生,這是人性的必然,自然本就是個矛盾的綜合體,兩者相生相剋,那麼我們如何抑制自己內心的惡魔呢?在這兒小編給你幾個建議:

1、 首先要學會正視自己的黑暗面,這樣才能更加提醒自己“天使”面的正義性。

2、 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消極情緒,情緒的積壓只會讓加劇主觀惡性。

3、 多和樂觀的人相處,面朝陽光,驅逐內心的黑暗。

4、 學會愛自己,愛他人。保持良好的心態。

每個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都會面臨挫折。不幸並不可怕,當你擁有凝視深淵的勇氣,即使身處黑暗之中,也能感受到來自心中那抹堅強的溫暖。

《心理罪》電影觀後感13

電影《心理罪》中犯罪心理學天才方木因爲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練就了超人的洞察力,能透過一些旁人忽視的蛛絲馬跡“畫”出罪犯的心理畫像,協助警察邰偉成功破案。

天才方木擁有了超人的洞察力,但是他沒有擁有揣着明白裝糊塗的定力,而是動不動就去“顯擺”,招惹邰偉,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而且年輕氣盛的他在追尋“人血牛奶”幕後真兇時,爲了奪取主動權,自作主張發了自己製作的視頻,想借用網紅引出罪犯,結果給女朋友陳希招來了殺身之禍。

這和我最近思考的一個觀點挺吻合的。有些人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比如擁有過人的天賦等就一定是好事情?

總感覺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好的令人羨慕的東西,其實是雙刃劍,用的好就能發揮出優勢來,用的不好容易傷人傷己。這種結論不是獨立的,而是並存的,就像電影《心理罪》裏的方木那樣,他那過人的天賦既幫到了別人,成就了自己,但是也禍害了別人,傷害了自己。

也就是,擁有過人的天賦不是重點,怎麼運用纔是重點。如果擁有過人的天賦,但是沒有相應的能力hold住擁有此天賦的自己,反而是一種災難。

天才方木那過人的天賦是雙刃劍,就是這種情況。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有些能力因爲沒有配套的定力,所以“害人害己”。

比如說,有洞察力強的人,能察覺到讓人察覺不到的細節,在與人相處中,如果經常察覺到別人不經意流露出的不好的東西,但因爲沒有配套的定力去過濾掉,就很容易受傷。

如果有人擁有過人的洞察力,最好先訓練自己hold住它的定力,該明白時當仁不讓地明白,同時該糊塗時就糊塗點。

有能力強或者掌控欲強的父母,裏裏外外都是一把手,很容易養出養尊處優的能力弱的孩子,就是因爲父母沒能hold住自己的強勢,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能力強的人做父母時,要學會hold住自己,收斂自己的鋒芒,給孩子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的鍛鍊機會,自己在孩子的生活裏悠哉悠哉地閒居第二線,生活不會出大亂子。

延伸下去,再換個角度深入探討。

有些天賦曾經體現過,但是在成長經歷中因爲遭受外界的打擊而被壓制下去了。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擁有某些天賦,或者說不知道自己很有潛質可挖。

從小到大,他們被太多的人包括自己限定在一些圈裏,你是怎樣的人,你不要做這個,你不適合那個,你應該要怎樣怎樣。所以他們漸漸成長爲符合社會期待的人,而不是符合他們自己的潛質,不是他們自己真正想做的人。

慣性使然,到了成年後,他們還不得不按着慣性走下去,不瞭解自己,或者害怕改變。

其實只要改變觀念,現在他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爲了生存要靠養育人的弱小的小孩,他們現在已經強大了,有能力去釋放自己,展示自己的潛質,按自己的方式去重新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