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觀後感2.3W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yuwenm小編整理了《鏡子》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鏡子》觀後感【篇一】

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簡單的內容卻反映了不簡單的問題。

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片子的第一集展現了孩子被強制入學的過程,第二集講述孩子與父母分別上課的情況,第三集交代了課程結束後,父母和孩子回家後的表現及近況。

紀錄片的最後一集中我們可以看到,相對孩子而言,每位父母發生的變化更加明顯:張釗父親試着與孩子溝通,放寬了自己的原則但沒有完全迎合張釗的要求;家明父親首先給家明買了一條狗,還將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寫在紙上貼到了牆上,來時刻告誡自己;澤清母親也表示,孩子回來之後沒有和他們紅過臉。

片子的最後,向我們交代了三個孩子的近況:出營後,張釗參加了2016年高考,被長春某高校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錄取,張釗放棄,選擇在河北安平縣中學復讀,繼續參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與女友分手;家明在父親資助下開了一家網吧,兩個月後關閉,在其滿18週歲時,他做揹包客去了張家界,開始了人生第一次遠行;澤清希望換個環境,他讓父母買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沒有去上學,繼續在網上下軍旗,2017年3月5日,澤清父母來到中央電視臺向《心理訪談》欄目繼續求助。

心理學專家張久祥老師在對這部片子進行解讀時,說道:孩子生下來就是一顆人性的種子,但是這顆種子是在父母,在家庭這個環境裏慢慢成長出來的,鏡子的切入點是什麼?當一棵樹長歪時,鏡子就切入進來了。所以,它是時代的鏡子,夏陽也好,澤清也好,張釗也好,家明也好,他們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們叫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不叫他們的父母,他們叫這個時代的父母。

現在看來,關注《鏡子》這部紀錄片的人數並沒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觀看此片發表的感受所講的一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機會進入到訓練營,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錯誤。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爲我們都是孩子,並且已經成爲或者未來某一天將會爲人父母。

《鏡子》觀後感【篇二】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這是一部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一部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製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武漢一所教育機構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個“問題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啓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網絡首映後,網友思考發言:這是靈魂的共鳴。

《鏡子》觀後感【篇三】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視網消息:“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着我,你們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爲什麼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十年策劃、兩年攝製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透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 讓愛不再變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