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普通人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1.29W

普通人(Ordinary People) 電影裏講述了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故事,大家在看完這個電影之後有什麼觀後體會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普通人電影觀後感 !

普通人電影觀後感

普通人電影觀後感 1

心中有一些觸動需要借一個視窗來抒發。這部電影的影評千霈の華山蝶同學寫的甚是出色,看過影片之後看了他的文章,讓我不住深深地感嘆。

可以這麼說,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帶着很濃重的時代氣息,特別是80年代,美國人在對自由狂放的人生的追求過後,開始重新正視和思考傳統和社會的倫理。當時的社會風氣趨近於保守,人們開始重視家庭並重新拾起那些傳統倫理賦予人們的道德,權利,義務以及枷鎖。這個時期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可謂說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拋棄了以往對於邊緣的聚焦,再一次的對準了每一個在現實中奔波的平凡人。《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爲黛西小姐開車》無不是一副平淡舒緩的模樣。就像涓涓的細流一般,緩緩的流淌着平凡百姓的辛酸苦辣,沒有了大場面,沒有了放肆張揚的題材,有的只是關乎於人們的生活,人們的家庭,人們心中的危機和恐懼。

誠然這個時期的影片在藝術性和與時間的對抗能力上是不可能勝過《教父》那般宏大的影片的,但是他們所具備的社會價值以及對當時百姓的撫慰能力或許是要勝過《教父》的。人們開始從電影裏看到了自己,從每一個悲傷中看到了自己處境,這樣一種貼近內心的共鳴讓重新重視家庭,努力適應社會責任所施加的壓力的人們來的說,實實在在是一鍋心靈雞湯。

所謂時代造英雄,所以我不難理解《現代啓示錄》敗給了《克萊默夫婦》,《憤怒的公牛》和馬丁敗給了《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毫無懸念登頂,《爲黛西小姐開車》宛如超強黑馬一般優雅平和的接過最佳的獎盃。他們都有一個特點,他們拿的獎都不多,有的甚至沒有一個技術獎,卻大多都把很吃重導演獎,劇本獎以及表演獎收入囊中。或許這就是一部社會劇的最高標準吧,好的導演,好的表演,好的劇本。

這部影片和導演羅伯特雷福德一樣,都是當年的一批黑馬。獲得了第5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改編劇本。影片平緩內斂,就像是平靜蜿蜒的河流一般,水底暗藏着洶涌。導火索是家中長子的去世,剋制幹練的母親在最愛的孩子死去的那一刻也放逐了自己的心靈。她將愛同孩子一同埋葬進了陰冷的地裏。沒有了愛,沒有了真情,有的只是對一切社會應酬的面對自如,有的只是例行公事一般的對丈夫次子的問候,冰冷虛僞的只剩下一副虛假的平囊。她對外人,對家人都僞裝一切正常,甚至無視正在一步步分崩離析的家。次子活在了哥哥死亡和母親冷漠的陰影中,年輕敏感的他甚至嘗試過自殺。父親,一個家庭中的主心骨,爲了平衡維持一個家,他要面對虛僞無情的妻子,出現心理障礙無法溝通的孩子,撐其實只是他不願承認那些裂痕無法彌補的一種掙扎。

影片格局雖小,卻深的很徹底。它深入每一個人物的靈魂,剖析他們的心理狀況,赤裸裸的爲我們拆解出一個滿是傷痕的家庭。影片中的一些情節或是細節甚至會讓人脫口而出,對的,這就是我的生活。平穩雅緻的`格調 ,舒緩的音樂,完美的表演,聰明的深刻讓這樣一部完全沒有王相的影片顯得那麼動人,以至於讓人情不自禁的爲他投上自己的一票。羅伯特雷福德對這部影片的指導贏了看似不可征服的馬丁,如今看來是那麼讓人動容。

影片的表演是不得不說的一個方面。影片當年獲得了一個最佳女主角,兩個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影片中次子,母親,父親,次子的心理醫生四人都爲我們共同送上了毫無疑問可稱爲精準的表演。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甚至是情到深處的哭泣或是憤怒都被演員處理的剋制內斂。這樣的表演使得影片真實得極具說服力。

蒂莫西赫頓對次子的詮釋讓人拍案叫好,細膩,敏感,恐懼,自責,糾結,一切的情緒都在他欲言又止的每一個凝視裏得到了完美的釋放。只是讓人小小意外的是,應該是主角的他卻得到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不過想來也是,那一年影帝註定是《憤怒的公牛》中的德尼羅,倘若也將他提名男主,真的是會讓人痛惜這樣一次完美的表演。

影片的結尾真實的讓人嘆息,沒有什麼所謂的破鏡重圓。倘若彼此相處會刺傷對方,那麼註定要有一方離開。倘若彼此都對對方有虧欠有愛意,那麼也許有一天會重新擁抱彼此。這纔是我們真正的生活,不是麼。

影片落幕,生活卻仍要繼續的過。有些傷痕我們無法彌補,但是當我們正視之後,當我們承認之後,他們或許就真的會成爲那些凌亂在心中的碎片。只要還有愛,總有一天,我們會試着忍受彼此帶來的痛,熱烈的擁抱在肅殺的寒冬中。

生活,嘆息過後,繼續用愛行走。

普通人電影觀後感 2

故事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互相之間的理解與隔膜。父親凱爾文慈愛善良,母親貝思精明能幹,在哥哥溺死後,次子康拉德變得內向敏感,常常離羣索居,他以爲哥哥的死全在自己。父親試圖進入他的生活去理解他,但母親卻自事故後便仇恨康拉德。最後在心理醫生和女友的幫助下康拉德走出了陰影,他向母親表示善意卻遭冷遇,這時凱爾文終於明白貝思心中並沒有愛。貝思離開了,凱爾文和康拉德終於打破了隔膜擁抱在一起。

影片聚焦於一個普通家庭,描寫普通人的生活,情節並不曲折但因爲細膩平實的刻畫使故事足夠引人入勝。一次哥哥溺水的事故打破了生活的平衡,貝思深愛長子,把自己所有的愛隨哥哥的屍體一起掩埋;康拉德因爲哥哥的死而無法原諒自己,他敏感的發現母親對自己絲毫沒有愛;凱爾文夾在兩者之間,他想溝通兩者卻讓自己進退維谷。表面的生活平靜幸福,但卻暗流涌動,如果他們每個人只是甘於同住一個屋檐下吃飯、睡覺、問候的話,那麼生活完全可以風平浪靜的在謊言下繼續。但這不是一個集體宿舍,而是一個家,需要溝通、理解、包容。一切矛盾的癥結或許直觀來看是在貝思身上,可設想如果沒有交流的慾望,那麼也不會有互相之間的衝突了吧,故事恰恰是在這樣的慾望與衝突的基礎上展開的。有人想進入另一個人的世界去理解他,可另一個人的世界會不會接納他?這是個問題,而康拉德便是這個問題的核心。

凱爾文是第一個想與康拉德交流的人,他們彼此善意相待,可總會適得其反,影片剛開始飯桌上的談話便讓二人陷入了尷尬,隨後凱爾文爲康拉德找來了心理醫生,這也是康拉德極不情願的。康拉德回到了學校,他和朋友們在一起,可是在人羣中他總是個局外人,朋友們也很難理解他。康拉德是有與人交流的慾望的,當朋友、家人、心理醫生都無法幫助他時,他只能去找那個與他的病友——同樣患有精神病的女孩,可是康拉德卻發現自己與女孩之間竟然產生了隔膜。陷入這樣的處境究竟歸咎於誰?康拉德甚至自己也無法理解自己,沒有人能進入他的世界,他自己也不能,因爲首先他不敢去承認讓他走到這一步的那個最源頭的起因——哥哥的死。

作爲影片的另一條線索,凱爾文和貝思兩夫妻也常常在自以爲的理解和無法掩飾的隔膜之間發生衝突,表面上他們恩愛甜蜜,可作爲旁觀者卻無法感受到那份踏實的幸福。這不是真正的理解,只不過是在忍讓遷就,以退一步再退一步的方式來小心維繫這座愛情的危樓,直到無路可退。

三個人,父親試圖理解妻子和兒子卻屢屢失敗,母親從未在理解上做過努力,她以爲自己是理解父親和兒子的(或許她試圖理解兒子但發現自己做不到),兒子想讓別人來理解他,可他的作爲往往適得其反。於是“理解”時刻在這個家庭中打轉卻始終無法進入任何一個人的內心。最終兒子解決了問題,他首先開啟了自己的世界接納了別人,他的心理醫生,他的女友,他試圖接納母親,可貝思拒絕了,最後進入他的世界的是那個真正深愛他理解他的父親。

理解一個人並不困難,難的是讓別人來理解你,康拉德做到了,他一直苦於無法與人交流,當他自己終於開啟了心結選擇主動接納時,他釋然了;而貝思沒有做到,她是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帶着和善的虛僞面具,直到最後,當兒子和丈夫都向她敞開了懷抱時,她拒絕了,比起處在溝通焦慮中的兒子,這個在人羣中開懷大笑的母親纔是真正讓人無法理解的。

既是一部關於中產階級家庭危機的影片,那麼我把“理解”歸納爲影片的主題。家庭的定義,就像前面說過的,不是幾個人聚在一起吃喝拉撒睡,而是生活,必不可少相互之間的交流,心與心交流使人理解,使人溫暖,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到彼此的關愛。所以,理解的意義不是讓對話不再顯得尷尬,而是愛。

普通人電影觀後感3

一般家庭片總會帶着些許說教的意味,有關人生的意義,有關對待親人的方法,“應當”做和“可以”做的事被各種或感人或勵志的方式展現在觀衆面前,卻沒有哪部電影像《普通人》這般將巨大的力量蘊育在平淡之中,這只是個平凡的世界,更沒有那麼多驚濤駭浪的悲傷和曲折離奇的失而復得。

影片在美妙的卡農中開始,絢爛的楓葉和靜謐的園景正是很多人追求的歲月安好,似水流年,而一個男孩卻在這和諧的景色中在噩夢中滿頭大汗的驚醒。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無法溝通,孩子的平凡和父母幾十年建立的人際光鮮很容易讓人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青春期和叛逆期突逢大故的男孩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信任的能力,他將兄長的死以及家庭的不和諧完全歸咎在自己身上,獨自承受着孤獨和自責讓他漸漸容易暴怒,爲此疏遠了關愛他的人,唯一給予幫助的只有他的心理醫生。而這一切終於在他舊日的病友自殺告終,男孩狠狠的發泄了一次,決定讓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始,放過自己,放過壓抑。而他的父親卻悲哀的發現自己無法繼續接近冷漠自私的妻子,在妻子離家出走後,父子緊緊的抱在一起互相依靠。

男孩哥哥的死亡成爲被打亂的畫面時不時出現在男孩的記憶中,那是一個噩夢也是一個毒瘤。我們知道他遲早可以放下這個包袱,卻沒想到這並不是一個快樂的結局。母親對兒子甚至家庭的冷漠是顯而易見的,她所渴望的是展現給外人圓滿的幸福,可以說她是在苛責家人的前提下快樂的活在別人的眼中,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她便徹底失去存在感,只能採用離家出走這種幼稚的方法,甚至不願意花精力解決也不願意在家人面前暴露脆弱。所以丈夫無法再愛她,她將生活的面具帶到了家裏。

影片中的每一處快樂的笑臉背後都充斥着冷漠和無力深度溝通的痛苦,朋友與朋友、家人與家人,這種跨越年齡的悲傷正如男孩發現看似正常快樂的病友竟然會選擇自殺那樣令人震撼,每個人都在承受着別人難以理解的巨大壓力和痛苦,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