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教師榜樣專題節目觀後感

觀後感9.86K

導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把學習專題節目《榜樣》納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重要內容,與學習貫徹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教師榜樣專題節目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師榜樣專題節目觀後感

今年79歲的羅官章,黨齡60年,曾在海拔1700多米的五峯縣牛莊鄉當了13年“一把手”,1997年從五峯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返鄉。據統計,返鄉19年來,他帶領和指導1500多個農戶種菸葉、藥材、蔬菜等,累計增收5.1億元。

在全黨以空前力度聚焦發力精準扶貧的當下,這組扶貧摘窮的增收數據足夠耀眼。但真正讓人感佩的不是總結性的、過去式的數據,而是羅老引導農民轉觀念、學技術、闖市場、調結構的堅守與執着,最終讓當地形成了藥葉、藥材、蔬菜三個支柱產業。

一個區域特別是高山地區能夠形成產業集羣效應,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符合當地資源類型和特徵,還要贏得羣衆信任,更重要的是接受市場檢驗,並維持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這離不開羅老的善學善思、善作善成,我們應該讀懂他內心深處的那份信念、情懷、智慧、擔當。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謀發展。”六十年風雨歷滄桑,一甲子歲月輪迴。60年黨齡的羅老,用行動對“不動搖、不折騰、不懈怠”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在任上如此,退休後依然追求,始終牢記宗旨,用一生實踐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份信念,是風雨人生一路堅守的燈塔,是推進精準扶貧需要的精神動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返鄉,是很多人眼裏“回不去的家鄉”。羅老的家鄉情結,不是落葉歸根的情懷,是立志帶領父老鄉親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在職時,他解決了鄉親們的“糧袋子”,但由於各種原因沒能解決農民的“錢袋子”,他爲此有種“虧欠”感,“死了也閉不上眼睛”的自責。退休後,他不忘初心,堅守共產黨人本色,返鄉帶領鄉親共圓致富夢。這份情懷,不是攀附權貴,是對家鄉最純粹的愛,愛得深沉。

“不學習,不吃苦,你要青春幹嘛!”羅老退休返鄉,青春早已不在。作爲一名縣官,也算是功成名就。但當他主動返鄉務農後,毅然啓動“讀書工程”,更爲可貴的是他歷經100多次試驗,透過自主學習掌握了人工繁殖天麻技術。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羅老的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堪稱楷模。這份智慧,不是與生俱來,不是摸牌賭博中來,是從活學活用、吃虧耐勞的實踐中來,這也告訴我們,廣闊鄉村,大有可爲。

退休不褪色,發揮好餘熱。相比“退而不休”插手干政,發揮“崗位餘熱”謀取私利者,羅老無論是在職還是退休,爲了鄉親的“糧袋子”、“錢袋子”和“腦袋子”,始終堅持幹在實處、迎難而上,拿自己當試驗,讓羣衆得實惠。這種擔當,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是帶頭示範、以上率下,是老有所樂、老有所爲,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氣。

讀懂退休縣官羅官章的情懷,就應該在精準扶貧的新徵程上,真正把“水”澆灌在窮根上。

【人物事蹟】

人物名片

羅官章,土家族,湖北五峯土家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1997年,他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回到老家牛莊鄉扶貧19年,其間擔任鄉黨委書記13年。19年間,他鑽研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術,兩根手指還因此被鋸斷;當地農民靠種植天麻累計增收1.8億元,快速致富。2016年7月,羅官章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五峯,湖北28個國家級連片貧困縣市之一。牛莊鄉,平均海拔1540米,俗稱宜昌的“西藏”。在這片高寒山區,8000多農民世世代代都在與貧困作鬥爭。

羅官章,現年79歲,擁有黨齡60年,擔任牛莊鄉黨委書記13年。1997年,他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悄然回到老家牛莊,這一呆,就是19年。

牛莊、羅官章,一山、一人,本無關聯,確因一片情緊緊連在了一起。

堅守:老來回山再忙碌

1997年12月20日,寒意料峭。剛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羅官章,悄悄回到牛莊村的老房子。

第二天一早,羅官章就去爬山了。從屋前的招風巖,到屋後的廟灣嶺,他每天早出晚歸,盡往山裏鑽。左鄰右舍笑着議論說:“羅老在城裏呆久了,回鄉來鍛鍊身體享清福。”雖然心中藏着個“大祕密”,他卻是笑而不語。

1977年前,人們記憶猶新:“電燈不亮,廣播不響,公路不通,牛莊就像‘無人區’”。

時任書記的羅官章,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決心幹幹看,自己修建金山水電站。說幹就幹。沒有公路,羅官章就與50餘名村民親自拖着半噸重的變壓器和設備材料在大山裏行進,一身雨,一身泥。“拉旱船,叫一個號子,板子和機械一起往下面嗦一下”。如今,金山電站已發展成一個擁有三級電站,裝機容量1.3萬千瓦,年納稅70萬元的綜合型電站。

羅官章,回來了。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們解決了鄉親們的‘糧袋子’,始終沒有解決鄉親們的‘錢袋子’。老百姓吃飽了,荷包是癟的”。多年來,羅官章始終對鄉親們有種“虧欠”感。正如他所說,“不讓鄉親們的荷包裏有錢,死了也閉不上眼”。

家在他對面的村民朱坤最有發言權,“從羅老回鄉起,他就沒閒過,不是在種什麼,就是在養什麼。”朱坤是跟着羅官章發家致富的,村裏的百萬元戶,縣裏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農民楊緒超三兄弟,原先住的是茅草屋,輪着穿一雙破球鞋。1999年初,羅官章登門動員他們種天麻,幫助貸款3000元,並免費提供部分菌種和技術指導。當年,三兄弟淨賺1萬多元,將茅草房換成7間磚瓦房。8年後,楊緒超又建新房,還買了電視、冰櫃、太陽能熱水器等,日子過的蒸蒸日上。

羅官章就像一個燒不盡的“火種”,點燃了鄉親們“挖窮根”的激情。19年間,跟着羅官章種菸葉、藥材、蔬菜的1500多個農戶,累計增收5.1億元。牛莊鄉原副鄉長李思達感嘆:“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來,羅老有大半的功勞。”

執着:壯志未酬誓不休

在羅官章家裏,面積最大、佈置最好的是書房。近2000冊書籍,十幾種報刊。這裏,應是宜昌海拔最高的農村書屋。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爲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羅老奉行一生。

1998年春節剛過,積雪未化。老羅和老陳懷揣15000元,遠赴陝西、山西學習天麻種植技術。

這個老陳,正是羅官章的兒時朋友,從陝西地質調查隊退休回鄉的`工程師陳孔煥。天麻,作爲名貴中藥材,人工栽培難在突破有性繁殖關。“既然退休了,就別折騰了。何況技術難度大,搞不好,你這把老骨頭會賠在大山裏。”陳孔煥好心勸他。那晚,圍着火爐,羅官章和陳孔煥談到深夜。

面對掌握致富的“金鑰匙”,羅官章取經途中四處碰壁。“別處能繁殖成功,牛莊也能行。”羅官章和陳孔煥一股“牛脾氣”爆發,決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試驗。

第一年,失敗。第二年,再失敗。第三年,成功。2000年5月,終於在冰凍期長達4個月的高山上,成功繁殖了天麻的第一粒種子。此時,試驗已進行100多次,觀察記錄寫了整整三大本。

與此付出的,還有羅官章的兩個手指。“鋸掉的兩個手指頭落進一大堆鋸末,找了半天沒找到。”談起這事,羅官章的老伴李傳春眼圈紅了,“如果住在縣城,就不會這把年紀還弄丟了手指頭。”

如今,牛莊鄉天麻種植面積從19年前的220平方米發展到去年的1.68萬多平方米,共增收1.8億元。

靠山吃山,還得以山養山。幾十年從政經歷讓羅官章痛切地感到,前些年急於脫貧,對山林砍伐過度,欠下了不少“生態債”,綠色發展,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這個老頭子,爲督促我們栽樹,脾氣犟得很。”和朱坤一樣,一到年底,特別是開春,牛莊的天麻種植大戶們,都會被羅官章逼着多栽樹。近五年來,該鄉累計補植林木10萬株,完成植樹造林、通道綠化、退耕還林近萬畝。

圓夢:辛勤耕耘終不悔

黨員幹部帶頭幹,勇於擔責做示範,這是羅官章堅持了幾十年的產業扶貧“訣竅”。

2000年,羅官章在產業扶貧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敗。

當年8月底的一天,羅官章的小院裏突然變成了蔬菜市場。幾十戶農民把賣不出去的蘿蔔拖到他家,要他包銷。

原來,羅官章引進反季節蔬菜品種白玉春蘿蔔,在牛莊村116個農戶推廣種植了196畝。在9月份收購時,外出必經之路採花鄉蓼葉池路段垮塌,大量蘿蔔滯留家中。一天召開五次會議,想盡一切辦法聯繫老闆外運,羅官章一刻也沒有停。“老百姓的賣了,安心了,我的不要緊”,最終羅老自家的8萬斤蘿蔔全部爛在了田裏。村民李寬全種的9.6畝沒有賣完,羅官章自掏腰包,拿出15500元,賠償種子、地膜和肥料。

雖然“栽了跟頭賠了錢”,但羅官章堅定地認爲,搞活特殊產業,纔是脫貧的“造血機”,高山蔬菜非搞不可。

第二年,他吸取經驗教訓,組織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與大批發市場簽訂銷售合同。白玉春蘿蔔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先後建設了23個冷庫,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

牛莊人至今津津樂道的,還有羅官章領導的“白色革命”。在全鄉發展地膜包穀5000多畝,單產提高100多公斤,大大解決了百姓糧食緊缺問題。

19年來,羅官章帶領村民先後試種過香菌、白肋煙、中藥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種,還嘗試養豬、養羊、養雞和特種養殖,最終形成了菸葉、藥材、蔬菜三個支柱產業。2015,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長了近106倍。

“他一輩子都在幹一件事,那就是帶領羣衆摘窮帽子。”牛莊鄉原副鄉長李思達如此評價羅官章。

時光閱,天地鑑,百姓評。羅官章,終於在耄耋之年,幫助山區羣衆搬走了那座貧困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