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滾蛋吧!腫瘤君》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2.94W

第1篇:《滾蛋吧!腫瘤君》觀後感

《滾蛋吧!腫瘤君》電影觀後感

《滾蛋吧!腫瘤君》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稍作改編的故事。起初我並不知道誰是熊頓,因爲這部影片,我特地去了解了,誰是熊頓。其實熊頓是個漫畫家,她一直在用漫畫闡述着生命的可貴,闡述生命不只是自己的,因爲它在一直影響着關心你和愛你的人!

直到看完了120分鐘時長的電影《滾蛋吧!腫瘤君》,我發現這部影片的意義所在。在影院裏的100多個觀影人中,大家在看這部影片的前30分鐘的時候,我計算了因影片而笑的次數超過了13次,效果甚至超出了近期一些口碑好,票房高的影片。這些笑料不是刻意的一些段子,而是熊頓這個人物,她對生活的態度,她把生活看成一個笑話,所以她的行爲,她的語言也自然成爲了笑話。

這裏說的笑話,並不是通常意義上我們理解的“笑話”,而是她對人生的理解比我們大部分人都要看的透徹。人活一世,不管是活多久,至少要知道人生三件事是不可以去做的,嫖娼、吸毒和跳樓。人生每天都只有24小時,除去睡覺的時間,一天可以活動的時間並沒有多少,開心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那爲什麼我們要痛苦的過一天而不是快樂的過一天呢?

熊頓只是社會上的一個小人物,她的感染力或許並沒有那麼大。但當影片上映後,至少我們應該去思考,自己在活着的時候做了夢寐以求的事了嗎,是不是我們真的只是像熊頓最後的那樣的感慨?我們有時能夠給他人提出很多的意見、建議,督促別人去完成屬於他們的夢想,輪到自己卻發現原來一直在拖延,在懶惰。熊頓最後的自我獨白,讓我們看的很是揪心。她的那些願望是那麼的普通和平凡,去旅遊、爲父母做一頓飯僅此而已。可是,她卻永遠無法實現了,看着她那孤立無援的自我獨白,我們才發現生命是多麼的短暫,短暫到我們發現自己活了這麼久,卻什麼都沒做的時候,一切都已太晚。

導演並沒有太過煽情,而是帶給我們熊頓生命中最後的故事。她沒有因爲自己將要告別這個世界而難過。相反,她依然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與病魔鬥爭着,畫着漫畫,幻想着愛情,說一些不着調的話。看着是一個很二的人,卻很快樂。誰說人生一定要很嚴肅,誰說人到30就一定要顯得很成熟,又有誰說過人生二一點不好呢?

人生簡單,二點更快樂。這部影片雖然借鑑了電影的一些橋段,但卻並沒有顯得有多溫和,導演想要表現的正是一位漫畫家敢於去幻想所有的不切實際。而熊頓也正因如此,很多的作品就是這麼不切實際的畫了出來。導演將這些關於熊頓的內心世界以電影的方式向我們呈現出來,讓我們瞭解到熊頓看待人生的態度,她的價值觀等。雖因電影所感染,也讓我們在歡笑中感動。一部可以在歡笑中感動觀衆的影片,它就成功了!

第2篇:觀《滾蛋吧!腫瘤君》有感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呢,我不記得熊頓這個人,看電影的時候才依稀想起來,當年曾經在網上看到過她的消息,但就像和所有出現在生命中的流星一樣,划過去就永遠消失了,不會再有任何交集。

由於沒做任何功課,進電影院之前也不知道這部電影到底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看預告片的時候的確有些嗤之以鼻:又一部絕症題材的輕喜劇而已,而且還是白百合這個“中國絕症第一人”主演,幾乎沒有想看到慾望。

後來諸多好評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進了影院,觀影過程還不錯,有笑有淚,雖然動漫化的表達形式讓很多人吐槽,但依然不影響這是一部讓人看完之後會感受到溫暖、力量與生命美好的電影。

網上有很多人吐槽影片對癌症和醫院的描寫過於美化,真正的癌症病人和病房根本沒這麼美好。這是一種“正確到讓人無法反駁”的視角,但這是電影不是紀錄片,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卓別林把諷刺希特勒的《大獨裁者》拍成了喜劇,豈不是罪大惡極?

電影的功能是講故事,在這個故事裏,癌症是推動情節的關鍵因素,醫院是故事發生的背景,不同的故事要對元素和背景進行取捨,不可能每一部關於絕症的電影都要完全還原真實環境。故事想傳達的主題,決定了電影人物的視角,人物的視角決定了鏡頭的內容,這是一脈相承的。

關於電影的內容就不多說了,免得又被人懷疑我是水軍,最近因爲給幾部有爭議的電影說了幾句好話,已經被很多人罵,問我收多少錢。所以還是回到這篇文章的主題,講一講這個故事裏出現的6中對待死亡的態度吧。

1

普通人:害怕

電影中有這麼一幕:一個病人的母親對夏夢大聲呵斥,罵她抽菸影響了她別人的健康。公衆場所抽菸固然是不對的,但從這個母親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對待死亡的那種害怕和恐懼。

我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遠比自己想象的還要脆弱,因爲一旦得知自己時日不多的時候,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如何延長壽命,所以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保護病人。

這種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對的,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問題:如果明知道現有的技術挽救不了這個病人的生命,爲什麼有人寧可去做一些無用的“努力”,也不願幫助病人儘可能快樂的度過剩下的時光?

原因基本可以歸結爲一種“表現愛”的心理。如果在你的親人或朋友得了絕症之後,你幫他尋找重生的機會,說明你“不甘心”他就此離開;如果你安慰他讓他調整心情好好珍惜剩下的時光,說明你“已接受”他即將離去的事實。

雖然兩者的最終結果是一樣的,但是你所表現出的“不甘心”和“已接受”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不甘心”能讓病人更強烈的感受到被愛被珍惜,而“已接受”則更多的讓人聯想到放棄,甚至會產生“你怎麼如此冷血”的念頭。

所以很多時候,明知徒勞無功,也還要不斷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努力,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們最痛苦的事情。

2

病友:勇敢

電影裏一共展現了兩位病友,一位是年幼的小孩:毛豆,一位是年輕的美女:夏夢,這兩個人的身上所表現出來對待病魔和死亡的態度,是勇敢。

很多人會覺得,毛豆只是一個小孩,還不知道癌症的嚴重性,也不知道自己會死,所以談不上勇敢。

錯了,小朋友的`聰明程度遠遠超過大人的想象。毛豆聰明嗎?他懂得透過讓熊頓給他講故事的方式,來緩解熊頓的痛苦。他在臨走時還悄悄告訴熊頓:樑醫生的前任是病死的,現在是單身……

電影裏的毛豆一次也沒哭過,即便被熊頓不小心打出鼻血,也是很淡定的說了一句“醫生不讓我流鼻血的”,連害怕的表情都沒有,還爲撒謊說“自己摔跤”來爲熊頓開脫。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是長期的治療讓他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這個聰明的小孩,看到比大人更清楚,所以他比多數人都勇敢。

夏夢是個很酷的女孩,但她也有脆弱的時候,當她的男朋友離他而去,父母也都不在了,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所以她叛逆,敢於這個世界背道而馳,敢於挑戰世俗眼光,敢愛敢恨,像一根鋒利的針,狠狠的紮在這個拋棄她的世界。也許有人會覺得她是自暴自棄,但真正的自暴自棄,是沉淪在絕望的情緒裏無法自拔。

人,不能因爲害怕失去,就不去擁有。

3

醫生:欣慰

醫生是一個天天跟死亡打交道的職業,時間長了也就容易處事不驚,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噩耗就是晴天霹靂,兩者的不同心態,是導致很多病患家屬認爲醫生冷血無情的最主要原因。

樑醫生因爲“老是板着臉”,被同事稱爲“樑老闆”。但這麼嚴肅的樑老闆,在遇到如此樂觀的熊頓之後,心裏也漸漸不再那麼冷酷,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可以說,熊頓的樂觀讓樑醫生的心裏由一個“冷男”變成了“暖男”。

在樑醫生眼裏,熊頓早已經不是一個病人那麼簡單了,所以他纔會說出:“你是我生命中,只會出現一次的驚喜”、“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你對我來說意味着什麼”這樣深情的話。

有個細節:樑醫生在熊頓第二次入院的時候,特意換了和親屬一樣的探視服而不是穿着醫生的白大褂去看望她。因爲見慣了死亡,所以他的態度比較超然,看到自己喜歡的人能微笑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而自己還能陪在她身邊,一定很欣慰。

4

朋友:珍惜

朋友之間最好的做法,不是去安慰病人,而是陪她一起完成未完成的心願,讓她離開的時候,儘量不要帶着遺憾走——這個設定我覺得也很好。

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趕走癌症。但有些事情是一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陪朋友高高興興的享受活着的每一秒。

小夥伴們爲了避免熊頓一個人光頭的尷尬,集體都剃成了光頭,一起去逛街、一起去酒吧喝酒、一起去玩COSPLAY、一起懲治負心男……

如果你的朋友必須要離開,最好的挽留,就是好好珍惜她在身邊的時光,把經歷變得不平凡,記憶就會更深刻,彼此纔會永遠存在於對方的生命裏。

5

親人:眷戀

可憐天下父母心。

任何一對父母在得知兒女患有絕症時,都會瀕臨崩潰,熊頓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爸媽在知道噩耗之後,並沒有像普通人那樣呼天搶地或痛哭失聲,反而互相沉默的走出了樑醫生的辦公室,兩位老人這這場戲裏奉獻了整部電影最好的演技。

媽媽一聲不吭,但眼神失焦,將一個母親內心裏的巨大傷心透過失魂落魄的表態來呈現,更增加悲傷情緒。而爸爸只是哽咽的說了一聲“我出去買點東西就回來”,看似冷靜沉着,卻在超市貨架旁獨自失聲痛哭。

媽媽一直寵愛着這個孩子,這病牀邊訓斥她不按時吃飯,語氣是責備中帶着心疼。在家中母女倆躺在牀上,一邊織毛衣一邊漫不經心的閒聊,一句“難受就和媽說”和一個輕輕的抱緊女兒的動作,就讓全場觀衆淚奔了。

做父母的,寧可用自己的命去和死神交換。

6

自己:樂觀

樂觀不應該只是對待死亡的態度,更應該是對待生命的態度。

如果沒有樂觀,熊頓不會把自己的經歷畫成漫畫,她的故事不會被世人知道。如果沒有樂觀,不會有這部電影,也不會有那麼多觀衆爲之感動。

熊頓的樂觀,並不是因爲她傻她二,而是她不願身邊的人爲她擔心,爲她難受。得了癌症怎麼可能不痛苦、不絕望,但是痛苦和絕望之後呢?癌症不會就此消失了,但身邊的人會跟着你一起陷入痛苦和絕望。

只有當事人樂觀,親人和朋友的情緒纔不會崩潰,纔不會沉浸在愁雲慘霧中無法自拔。所以熊頓選擇了用笑臉來面對這一切,還不忘趁機“勾引”樑醫生,時刻都想“美美噠”出現在喜歡的人面前。

是神經大條嗎?不懂事嗎?

恰恰相反,熊頓的內心非常細膩,她這麼做,也是因爲她“太懂事了”。在和媽媽躺在牀上的那場戲裏,熊頓問媽媽知不知道自己的銀行卡密碼,這就是交代自己的後事了。

她再鬧再二,在媽媽面前也只是個孩子,更何況她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所以她那一刻卸下了所有僞裝,那好像是她第一次抑制不住的哭出來:“我知道這一切對你們來說挺難的,我也挺難的……”

我也挺難的……

這五個字,足夠說明一切了。

無論這部電影的觀衆裏,有沒有人面臨和熊頓同樣的困境,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會被熊頓的心態感染,會更樂觀的去面對生活、更珍惜生命的美好,哪怕只有某個瞬間這麼覺得,這部電影就有了價值。

死,只是一個結果,怎麼活着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