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電影飛揚的青春觀後感(五篇)

觀後感2.82W

飛揚的青春是一部感恩支教志願者的青春勵志電影,是一首西部山區感人肺腑的鏗鏘之歌,是一篇真實展現共青團青年志願者支教的漫長畫卷。它講述了志願者們去山區支教時與山區的老師,孩子們朝夕相處,從陌生變得熟悉的故事。是愛,拉近了他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電影飛揚的青春觀後感(五篇)

【第一篇】

輕輕的風青青的夢,輕輕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雲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 —題記

十六七歲多麼美好的年紀。多麼幸運的我們生活在不大卻也繁華的城市。每天腳踩着平整的柏油路去往學校,課桌上擺放着一本本散發着油墨香味的書本,課堂上老師有聲有色地教授知識……

多麼張揚的年紀,輕狂的我們似乎不願再這麼一日一日地循規蹈矩,在自己的世界瘋狂着、報復着、墮落着、哭泣着,再也沒有誰爲你的人生驚歎,我們將千篇一律地活着並以此 爲傲……

我們卻不知在大山的懷抱裏,有一雙雙期待的目光。八九歲的他們每天套着用蛇皮袋做的救生衣乘着竹筏去學校,在隨時都有可能坍塌的教師裏讀着已經被幾屆學生用得破爛不堪的書本……他們憧憬着未來,一起追趕那初升的太陽。

八九歲的他們帶着童真、稚氣,總是對一些事物好奇,有點淘氣,愛耍愛鬧。但稚嫩的肩膀上卻多了一份責任,懷揣着一顆感恩的心在大山深處翱翔 。

年少輕狂的我們帶上耳機,將心房畫地爲牢,我們不願去承認這世上還有比我們更不幸的人。在父母面前我們肆無忌憚地揭露自己的傷口,以自己是這世界上最悲哀的人爲榮。

雨後的天空多麼晴朗,風在唱歌,水在飛舞,在大山的懷抱裏有一雙期待的眼睛……當燈火逐盞熄滅歌聲停歇,拭去眼角的水漬,走出階梯教室。

夜涼如浸,月也搖晃,人也彷徨。望着漆黑一片的前方,被我傷害過的人兒是否已原諒這無知的少年。晚風瑟瑟,不知母親是否已入眠。太多的傷,難訴衷腸……

腦海中浮現出大山孩子臉上漾起的如蓮花般的笑靨,哀怨幽暗的心意,突然像掙脫了樊籠,一線天開,光明普照。

青春是不朽的。它終將失去,卻遠未逝去,像讀不完的書,流不完的血,一直給你力量和溫暖。如果你善待它,懂得感恩和回報,她會在你認爲的人生每一個死衚衕面前笑眯眯地等你,拿出每一把鑰匙。

在最美好的年紀,花未開全月未圓,大山裏的孩子,我不曾忘記。

【第二篇】

在大山的懷抱裏,有一雙期待的目光。

——題記

在我們揮霍青春的時候,有一雙眼在期待;在我們享受金錢時,有一雙小手在播種;在我們飯來張口時,有一雙肩膀在支柱。他們是誰?他們又來自何方?讓我們跟隨者那些勇敢地支教們,去領略大山裏孩子們的飛揚青春......

破舊學樓,殘缺桌椅,泥濘土地,他們什麼都沒有,卻有一顆對學習的熱心,對知識的渴望。他們冒着大雨,爲來自遠方的老師們推着卡住的車,用他們小小的身軀推着他們的希望。

借共青團的政治影響去完成政治資本的原始積累,或許在封政未來到學校時是這樣想的,可是當看着孩子們天真渴望的雙眸,他心軟了,這就是山裏孩子們的力量,他們那純淨的雙眸似乎能洗滌這世上所有的污點。

這是一位愛學生的政治家。

山娃子我最心疼的小男孩,他用他那作業本給媽媽封窗,可又不放棄學習,媽媽追着他打,他悶聲不回,他忍受着藤條的鞭打,卻從未恨過這位與他無血緣的媽媽,他用石頭寫作業,一塊塊石頭上,都是他努力的成果。

這是一位愛媽媽的山裏娃。

嬌嬌一位城市中的大小姐,卻能忍受苦難呆在這。可是她終歸有着城裏人的通病,遇到困難就選擇放棄,打包走人,在我看來是最傻的衝動,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爲了成功只能不顧一切的衝,不能選擇逃避。對於一切,不斷堅持下去。可是她也是學校的大功臣,他拍下,破舊的屋角,倒塌的廚房,一切只是希望大家來幫助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這是一位睿智的記者。

而現在讓我們審視自己,現如今的我們擁有一切美好,可是我們是什麼,離開父母的庇護,我們渺小得連螞蟻都不如,我們什麼都不是。可是愚蠢的我們,卻依舊不能覺悟,不斷的反抗,背棄了我們曾經的諾言:我要考大學。而依照着我們現在的實力,真的能成功嗎?呵呵,只有到了那天,我們纔會頓悟,可是那時已經太晚了,太晚了……你總以爲時間很多,可回首過去,你什麼都沒留下,只留下了一世的荒唐……

張開我們羽翼豐滿的翅膀,飛揚屬於我們的青春,在回憶的藍天上,留下一道道絢麗的彩虹。

【第三篇】

一支支教隊伍,來到邊遠地區,開啓了一段別樣的人生經歷。冒着外界的指責壓力,在家人的反對下,毅然決然地離開城市的喧囂,走進大山深處,看到一雙雙渴望的目光。

他們的生活條件是那樣艱苦,房屋漏雨、危險,上學途中需渡過一條湍急的溪流,而載他們渡河的不過是個簡易的竹筏。爲確保渡河安全,他們自制了救生衣,幾塊廢舊的布料,幾個簡單的泡沫塑料。沾滿淤泥的鞋子早已開了口,暗黃色的膚色,烏黑的雙手。

而深居於城市的孩子們呢?上學汽車接送,服裝講究品牌,在意外表的包裝。把那些山裏孩子置於城市中,或許免不了被嫌棄。

但在他們眼神中,有一種城市孩子所沒有的東西,真。當支教老師初來此地時,他們偷偷在老師的飯裏藏了肉。當老師慪氣準備離開時,他們力挽狂瀾。當他們作業本不夠用時,把作業寫在石頭上。當家人生病之時,他們甚至願意放棄學業照顧家人。

而城市中的孩子總是被照顧的那個人。

他們也渴望有好的生活,帶着夢想去追逐,但他們的夢想與一根風箏線相牽連。幾代人的夢想,因爲這根線緊緊拽着,不能展翅高飛。

是的,在故事的最後,他們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這根線也隨之被放逐。但在中國,這個土地面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地方,不知還有多少個大山深處,有這樣些渴望追逐追逐斷線風箏跑的孩子。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就應獻上一份綿薄之力。而不是用在一些享樂,浪費的事情上。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單個人的力量必定微小,多數人的力量團結一致地匯聚在一起,就能構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斷阻隔孩子們前行的風箏線。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不過都是小小的星辰,但星空需要我們來點亮。黑暗無邊,需要我們去探索,路途被阻擋,即使有想要前行的心,也無濟於事。我們總是不滿於現狀,殊不知你所擁有的現在,正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正是一些人正在追逐的。

每個人都應該是正義的化身,是上帝派遣到人間完成使命的使者,但在使命成功的途中被紛雜錯亂的塵世羈絆,留戀於燈紅酒綠的事中,將使命全然拋棄。

有人說,這種事情不必普及到人人,那麼幾千年的光陰就都在那個位置流轉,不曾有進步可言。但又是什麼早就了人類的進步?

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你若擔心我不能飛,我有我的蝴蝶。

【第四篇】

有人在聽說要寫讀後感時說,怎麼寫?這樣的片子,看得多了,也漸漸麻木了,不是嗎?是啊,的確是這樣。一點也沒錯,可是即使是看慣了的題材,覆上了不同的人物,環境,照樣是不同的故事,心裏還是能起慣有的波瀾。

要我說,《飛揚的青春》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情。

有同學的說說這樣寫,“當善良的校長生命垂危時,後面傳來,死,死了,馬上死了的聲音,你們覺得猜透劇情很了不起?”若我談,食盡人間煙火的人是無情的,他們心被瓦解成了愛情,名利。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同樣是無情,因爲心被塞滿了,哪裏還有有請無情的界限呢?有人評斷無情冷酷,它將人類誘導至絕望的深淵。面對淚水從不動容。可它不是人類,最起碼少了一顆感受冷暖的心。可是世人呢?心是爲感受存在而生,從不會衰退------直到死!

大山裏,那雙期待的目光,期待人們的回眸。多少次,我們安於現狀,樂此不疲,在安逸的小康生活裏追逐着夢想,將無數慈善的廣告語至若惘然。誠然,確實相關產業的執行不當導致了現在我們的不信任,以致於拋棄了情的感受器,輕飄飄等上天,至於然後呢?呵,不過是像無數人的結局一樣,存在於,僅僅作爲一個角色,至死方休,談,我做了XXX。有部分的人在臨死前,感受心的最後一次心跳,坦然。“我做了我自己。”

所以人究竟是爲什麼而活呢?到底什麼事真的意義呢?到底什麼使我們丟失了“感受器”卻不願追回它?是自己啊。如果能夠親赴山區體驗生活,或者只是將自己情景帶入也好。山區有富裕城市不能比的,是情。且不說是不是特定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我們沒有資格評論成假設如果,但是如果可能,若果真的有機會的話,還是去體驗一番吧,即使不能長久地留下。如果能夠痛苦地而不是釋懷的談出“家鄉真好”之類的字眼,那麼情,就拾起來了。

大山裏,不缺同情。同情勉強稱情。但卻不是情。能夠做的與想要做的往往背道而馳,大山是母胎中的城市,孕育着太多的可能性。他們期待着,有更多人走進他們的生活,教授教育或是其他些什麼。

我們現在不能做什麼,只能幹吼,如果連感受都不存在的話,那就追名利去把!那就從萬萬期待的目光上空飛去吧!

不要讓心,過早硬化……

【第五篇

青春是一首永不言敗的歌,青春是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青春是一本讀不厭的書,青春是一杯品不盡的茶。青春是一座屹立在名族之林的高峯,刻印着千千萬萬青年的足跡;青春是一座知識的寶塔,灑下千千萬萬青年的汗水;青春是一顆正在茁壯成長的大樹,備受風吹雨淋的考驗;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欲向世界展現獨自的風姿。

影片《飛揚的青春》據同名小說《飛揚的青春》改編,講述了兩位慷慨激昂,風華正茂的青年志願者老師不畏大山艱苦的生活條件,前去支教的故事。從他們艱苦的生活中,我們體會到深厚的同學之情,師生之情,同事之情。最令我感動的是王校長,她早年也是志願支教,但被大山的孩子的純真心靈和求知慾望深深打動,便將餘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她年老多疾,可山中缺乏基礎的醫療設備,良好的醫療技術;她急需滋補,可山中匱乏品種豐富,營養價值高的食物。王校長一心掛念着山裏的“娃娃”,不願也不捨得花錢進省城看病,直到忍無可忍,熬無可熬。她被擡着送進醫院——肝癌晚期。生命的最後時光,她傾聽着孩子們動情的演唱,注視着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臉,微笑離世。王校長雖然與世長辭,但是教育事業不會止步,人們對孩子學業的關心更不會因此懈怠,德高望重的社會各界名流都慷慨解囊,購買基礎設施佈置教室,希望改善教學環境,爲孩子打造一方學習聖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於民族之林,則國屹立於民族之林……”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視科教興國,義務教育,然而改革開放從局部富裕帶動整體富裕的經濟政策並未使全國脫貧致富。在那大山的深處,有一羣羣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迫於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在那大山的深處,有一顆顆期待的心靈,一雙雙求知的眼神。他們與我們一樣青春年華,卻還沒有擁有寬敞明亮的教室,優秀資深的教師,先進發達的設備,健康美味的飲食,安心舒適的住房……這顯得不公,但卻是現實,他們每個人都比我們更懂得學習知識的重要和幸福美滿家庭的可貴。他們在等待一個契機,一個足以改變命運的契機。

相比於他們,我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我們處於一個激情四射的歲月,一個青春飛揚的時光,孕育着希望,播種着夢想,追尋着目標。我們肩負着神聖的不可推卸的責任,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要牢記使命,才能成就遠大的夢想,爲自己打拼到底,爲社會奉獻一份力量。

美好青春應該燃燒,發出光亮;美好青春應該飛揚,超越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