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關於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通用12篇)

觀後感7.73K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通用12篇)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

紀錄片裏邊有些觀點可能講解得不是特別清晰,比如北上廣深杭州之類的汽車限購,人均汽車保有量其實是遠低於東京的。不過後邊分析洛杉磯時特別講了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是關鍵,而非汽車數量。

中國目前每10人才1.1輛汽車,其中北上廣深總人口占全國6%,汽車佔10%,大概5人1輛。歐美日澳每2人有汽車1輛以上,紀錄片中提到的東京1200萬人約800萬輛車,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羅斯每4人1輛,印度40人才1輛,全球平均7人1輛。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遠低於中國,日韓歐明顯高於中國的139人/平方公里,與中國的可比性更強。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衆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爲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但套用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紀錄片除了喚醒民衆關注污染,也應該重點分析污染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儲量不低,她沒有提到開採成本和技術。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領導說提標準會斷供社會不穩定成本高,她可以對比下美國的油品和價格,很明顯壟斷導致的中國煉油水平低是關鍵。其實紀錄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衆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說解決方案和投資機會,清潔能源的推廣肯定共識,其中包括能源結構的調整。但按蓋茨在ted的演講來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並徹底解決問題。

水和核電目前和未來應該都有很好的投資回報這已經是市場共識,風電目前回報最差,太陽能目前回報不錯但未來有巨大的上網價格下調壓力。火電雖然目前盈利狀況很好但缺乏成長空間,煤炭我估計只有反彈而沒有反轉的機會。

垃圾發電現在的回報非常好,因爲不但上網電價有收入,還有垃圾處理費收入,每噸收費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絕對是非常剛性的,這導致它不單盈利好而且現金流強勁。

過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調研走訪了幾十家節能環保企業,發現環保的社會需求和意識已經很明確,但賺錢特別是現金流好的企業很少,除了政府體制和各種利益的鉗制外,主要還是大部分企業自身的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因爲我也有碰到好幾家盈利狀況和現金流很好且發展潛力陽光的企業。

比如柴靜的紀錄片裏提到的污染源在線監測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錯的企業並且正準備投資它,它存在的意義類似於這個紀錄片導致的輿論壓力,讓民衆和政府能監督排污企業,並且是有客觀標準的。

正如紀錄片裏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裏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

整整兩天的時光,我發現我的朋友圈被柴靜的消息刷屏,和她有過兩次論壇講座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賞她的新聞節目,央視極少數能讓人看得下去的新聞節目,讀過她的《看見》。雖然沒來得及看她的《穹頂之下》,但還是很願意支援轉發,昨晚看到幾個羣裏面的爭論,看到有消息說有關部門要“和諧”她作品的消息,一直忙碌沒有時間看的我,深夜凌晨兩點到四點連夜看她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震撼,不需要什麼大製作,也不好界定這是紀錄片還是新聞片,我只是看到一份認真,和有專業性的調查,那裏面有我的故鄉哈爾濱,有我生活過的北京,有我現在生活着的上海,我甚至沒有想到,河北、唐山、乃至下有天堂的杭州居然都被霧霾污染成這個樣子。

我看到環保部門無力作爲,企業、行業標準規則的荒誕無奈,看到諾大的發展大國付出如此巨大的環境代價,看到每個個體生命,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無論你有錢、沒有、有權、沒權,不是同呼吸、共命運嗎?我也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轉發黑她的材料,又是拾人牙慧的咀嚼別人的私生活,讓我深感這樣文字的無恥。一個國家,如果說在政治改革上沒有共識,但是我想在環保問題上應該有共識,誰的健康不受影響呢?不值得認真的對待解決嗎?

柴靜做了一個大時代之下,一個女人的擔當,一個專業新聞人的擔當。新年都說有新政,問題清楚的提出來了,看爲政者的擔當。我看到一個微信朋友圈裏面,不同立場的人還在爭論,有人繼續拋出險惡的陰謀論,懷疑她的動機與行動背後有什麼力量支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我看到有人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話,很是精彩,抄錄下來:“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IE去照亮別人。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爲黑暗辯護;不要爲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不可扭曲如蛆蟲。”

我想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我們最起碼能吶喊那麼兩聲,是那些勇於在黑夜裏前驅的真的猛士,不憚於在黑夜裏前驅。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3

今天我看完了記者柴靜拍攝的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裏面詳細的分析了霧霾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能夠控制霧霾的產生,想要留住藍天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記者透過一個個事件,一串串數據深入淺出的告訴了我們霧霾帶給我們的身體多大的傷害,它的致癌率有多高,在這之前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但是看完這個視頻讓我沉默了許久,也讓我對這位身材嬌小,內心卻充滿着正能量的女人豎起了大拇指。

在調查視頻中我看到了我生活的城市—石家莊,2014年污染天氣天數竟高達264天,一年365天,這是什麼比例?意味着我們一年中72%的時間生活在這樣的“毒氣”中,早上起牀我拉開窗簾看到的不是遠處的高樓大廈,不是遠處的大山,看到的只是顏色灰暗,雲裏霧裏的模糊世界,霧霾又來了,心想着這樣的天氣什麼時候能夠結束,緊接着我會翻看手機看看這幾天的什麼時候能夠颳風,等待着霧霾的結束,因爲如果盼着好天氣就只能靠風來結束。

視頻中記者採訪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白雲嗎?她回答:沒有,記者又問你看到過藍天嗎?她回答:只看過一點點藍色,看完這個小女孩的回答,我的心裏感到難過又惋惜,因爲我也有一個女兒,她今年才3歲,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將來生活的城市看不到藍天白雲,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每個家庭都有汽車,甚至幾輛,即使很近的路也得開車,這已經成了習慣,覺得不開車就出不了門,我想這就應該從我們這一代人,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想要留住藍天,留住綠色家園,是時候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了,減少開車次數,多坐公共交通和地鐵,能拼車就拼車,保護我們生存環境。

節能減排。是我們一直以來號召的,也是今後發展的重點,雖然我們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我們都是霧霾之下的一份子,我們之力雖微薄,但衆志成城,終會改變些。柴靜說,這是她和霧霾的私人恩怨,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和霧霾的恩怨,它已危及到了我們及家人的身體健康,危及到了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這是一斗爭,是一場長期戰鬥,我們一定能戰勝,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做到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4

柴靜是一個小女子,一個普通的母親,一個由對孩子的愛昇華到對所有中國人的愛的的人,一位曾經的知名記者而現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愛是大愛,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愛。穹頂之下的思考是由環境和呼吸引發的思考,進而達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經濟的,法律的,社會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個體到羣體,再昇華到個體——人和生活、生命。一個弱女子以君子之風,講一個難言的話題而娓娓道來,沒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動和平靜的語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實,客觀理性,從容平實。平靜中充滿了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熱愛,用科學和事實提醒人們正視生活,珍視生命,繼而良知覺醒,體察人性。

這個視頻引發了國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這樣活着"的話震撼了聽者的心靈,從霧霾的生產到對人體的侵害;從經濟的運作,利弊的權衡;政府職能的發揮;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對比等等諸多方面的陳述,科學準確的展開了社會,社會的各級組織,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這個片子對每個人,社會組織,企業,職能部門,政府,法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人生價值,社會價值都起到了振動和積極推動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和變化也許是驚心動魄的,但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

無論由此產生的對其個人的生活和選擇的指責有多大,多真實,其背景、來歷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羊年初兩會召開的關節之時,這個曾經知名的普通人引發的的這個事件,以穹頂之下的名義,告之我們每一個人,這是一個深化改革的時代,一個鉅變正在發生的大時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識、責任感、人性和文化的甦醒、迴歸正在走來,其轟轟的巨音己經在振動我們的心靈了。人們必然要思考,昇華,覺醒,我們究竟要怎樣活着。

柴靜所作是君子所爲,平靜理性,以理服人,不以聲色化人。

柴靜是寓風雷於平靜之中。用人性在吶喊。

柴靜,才靜,纔是靜,這纔是靜。柴靜詮釋了這個“靜”。

2015年,讓我們記住這個震動了我們心靈的人——柴靜。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5

當腰包鼓起來時,不要讓心靈匱乏。

——題記

“柴靜門”事件在網上的關注日益增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態度,無論評論如何,事實都不會改變。

《穹頂之下》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集了時下熱點的霧霾問題。柴靜自費100萬拍攝這部記錄片,一條舊仔褲,一襲白T恤像沙龍主人般向圍坐的聽者介紹投入調查的心理動力、調查的思路和複雜的感受,解釋有關霧霾的性質和危害、來源和構成的科學原理、調查的過程和結論。她實地考察,親自到曾經遭受過嚴重霧霾侵襲的地方;她走訪有關部門,收集中國近十年空氣污染數據;她向曾在此類空難中遇害的人們表示衷悼;她用一個個通俗、形象、殘酷的數字警醒世人。

視頻發佈後,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說她賣國,說她用美國的錢來指責中國的不好;有人說一個移居到美國又在美國生孩子的人有什麼資格來說中國;還有的人卻十分支援她的這種做法,我更是其中之一。我認爲,柴靜講述的,是客觀的,是真實存在的,這與她是什麼人,做過什麼事沒有關係。一句句話揭示着事物的本象,直指問題的根源,犀利而尖銳,有如一支支利箭射向環保、交管、質檢部門,可有誰敢於站出來承認已發生的錯誤,爲之羞愧、臉紅?又有誰會爲今日的惡果買單?作爲一箇中國人,一個生活在中華大地的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更有責任幫助國家找出存在的問題,爲我們休養生息的環境更加美好而貢獻一己之力。

當然,在一個國家發展的道路上,可能會出現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兼顧環境,但保護環境卻不應與發展經濟衝突。大氣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便是空氣中的工業廢氣和各種可吸入顆粒物。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我們應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可清潔、可再利用的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更要減少對大氣的環境壓力。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在面對責任時不互相推託、推諉,勇於擔責,不給那些非法經營的商家、那些排污量大並超標的企業有可乘之機。地球是大家的,保護這唯一的家園,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共同的責任。

生活在穹頂之下,已然成爲事實。也許我們每一個人,改變環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作用並不大,但只好我們從自身做起,就會影響帶動許許多多的人去保護環境,也希望社會上能出現越來越多像柴靜一樣的媒體人。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6

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我的感受——觸目驚心。

《穹頂之下》主要講了:柴靜由於生了一個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女兒,從而知道了我們國家的環境破壞很嚴重,於是,她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裏來。在這個片子裏面,她用了許多數據、資料、實驗、生動有趣的動畫片和外國環境與我國對比以及別的國家的事例,來告誡我們: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工廠出於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濃厚的煙霧的同時,又有多少的黑暗潛伏在深處。每天周而復始地吞吐着骯髒的空氣、呼吸着渾濁的灰霧、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躍的同時,我又是否爲自己擁有過某一片藍天而慶幸呢?以前我是多麼沒有環保意識,認爲“環保”這個詞太大、太空,與自己又有多大幹系呢?

我可能不會留意天氣是否晴朗,頂多是在霧霾天氣裏抱怨一下,然後戴起口罩。我從來不會留戀白雲,甚至從未注意青草。然而當APEC藍在大屏幕上出現時,我第一次爲藍天驚奇、爲白雲感動。於是我開始緊張,於是我開始留戀,我害怕鏡頭一轉,我又將落入那灰色的夢魘。我才明白,原來藍天白雲是如此重要,我是那麼離不開它。

合肥有164天空氣污染,排名全國25位,27次進入全國污染前十名。在這樣一個不算太發達的城市裏,污染竟如此嚴重。關於我們能做什麼,柴靜幫我們分析了很多。我想,這次真的應該親身參與到環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車,減少浪費,購買用環保材料製成的商品。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爲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誌的產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爲,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爲,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同呼吸,共命運!我們每個人與霧霾都有一場私人恩怨!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7

有關視頻本身。我想說的是,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不假。每一個人看到同一個東西、觀點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觀點。或認同贊成、或質疑反對,又或者是被說服、被觸動、被感化。而我想說的是,我內心中的人生觀、價值觀,我發現我一直沒有改變過。

爲什麼,爲什麼如今社會上,就沒有一個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人?

爲什麼,爲什麼我們就不能把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且老老實實幹好自己的工作作爲自己的人生目標?

或許,他們會告訴我答案。

他們是誰?他們是漸漸老去、逝去的老一輩科學家、文學大家、技術工作者、醫療工作者等恪守着自我原則的老一輩人;他們是傳承了這些老一輩人的教育下擁有信仰卻或者被“踩在了腳底下”或者“在不可逆轉的大形勢下默默轉變了自己”的我們這一輩人。

有人問我,你爲什麼不說還有下一輩人(90後和00後),我說,或許我都不知道,除了這兩輩人,以後的答案,還會是什麼樣子。

當老一輩人帶着漸漸失傳的醫術和工藝技術走去另一個極樂世界的時候,我終於開始相信和明白原來古代藝術品收藏中爲什麼會有失傳的技術這絕非誇張。還有就是爲什麼醫療技術如今比過去進步了不知道多少倍,爲什麼醫患糾紛卻比過去增長了許多倍。醫生的浮躁是被逼的,因爲這個社會逼的他們不得不在北京市中心上班,一個月拿幾千塊錢卻只能在郊區租房,每天都在發愁柴米油鹽和自己的人生安全,倘若再碰巧碰上幾個無理取鬧的患者一鬧,心寒了,人情味兒都沒有了,更不要提鑽研醫術。而這樣的後果就是,儘管儀器先進了,教科書也先進了,但是很多醫生的醫術卻不如從前了。當然,像協和這樣的好醫院裏還是有醫術高明的人,然而許多東西都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到的。這個社會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各種階層。一個聲音又在我耳旁響起,你不往上爬,你就被踩死,你腳踏實地,你就變成炮灰。

當我所喜歡的一位醫生作家張羽在她的書裏無限懷戀又感觸的寫起當年那位林巧稚一般的醫生許老太最後也退休離開了協和,再也沒有一個住在醫院旁邊隨時24小時開機隨時趕到醫院去的老教授和她那一羣寵辱不驚的貓的時候,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居然情不自禁的掉下來。

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沒有人再靜得下心來。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8

柴靜是一名調查記者,從山西剛剛學習回來的她意外發現自己懷孕了,但不幸的是這個孩子一生下來迎來的不是母親的懷抱,而是一臺腫瘤手術。柴靜爲了回答女兒以後問的一個問題,展開了這次環境調查。

霧霾是什麼?這是柴靜作的一個調查。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與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Rm2.5的細顆粒物,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Rm2.5濃度將持續積聚。四次霧霾過程籠罩三十個省、區、市,北京僅有五天沒有霧霾現象,每一天的霧霾中苯並比都超標19倍。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與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空氣污染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燃煤、燃油佔空氣污染的百分之六十。我國燃煤量是歐洲的3—4倍。至2010年我國燃煤量高達36億噸。1860年的英國爲保持倫敦五分之一的電力,大量燃煤。此時的倫敦空氣中到處瀰漫着二氧化硫,比達標城市高出了19倍。正處於倫敦這場環境污染的市民們,只要一走出家門眼前就會是白茫茫一片。倫敦市民要戴着口罩上班,帶着口罩購物——人們生活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

河北是我國的一個重點燃煤區。每三十公里一個電廠、大型鋼鐵廠、大鍋爐——全部聚集在河北。中國36億噸煤,3億燒在北京、天津、河北。北京外來污染河北佔其中的十五分之一,北京要想不受河北污染,只能靠西北風。

中國冬天空氣中的Rm2.5比夏天高25倍。我國煤炭消耗大、劣質、缺少清潔、排放缺乏控制,導致Rm2.5與煤成正比。在我國只有八個達標城市。

油怎麼了?油也是污染空氣的罪魁禍首。油大多數用在汽車上。北京2010年增加80萬機動車,十年增加一個億。所以車輛導致的空氣污染機動車佔百分之四十,大型車輛佔百分之六十。汽車對環境的污染加油時也會出現。一升油會散發出1.5克的二氧化硫。

燃油除了用在汽車上,還用在輪船、飛機——人們都說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跟我們談環保太奢侈。可是如果讓中國繼續發展下去,我國的燃煤量會增加六十噸。中國要想擺脫灰茫茫的天空,必須要減排一半污染,才能擁有藍天白雲。

柴靜這篇《穹頂之下》的報告,讓人們對環境污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爲中國處理環境污染,找到了新方向。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9

這個週末在單位值班,開啟電腦全是前央視新聞調查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紀錄片的新聞。這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當下備受關注的霧霾問題,我認真的看完後心靈深受觸動。

該片從三方面入手深入解答了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透過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和一幅幅霧霾籠罩下的全國各地的照片,喚起了全體民衆對環保的良知。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的大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爲代價、飲鴆止渴的行爲必將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和看不到敵人的戰爭,參與者是全體中國民衆,我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國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換來的卻是滿目瘡痍和家園的毀滅,這種結果令人心痛。

我就生活在霧霾重災區的河北,就生活在那個雷人條幅幅中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的邢臺市,當現場觀衆鬨笑的時候,我感到很慚愧。同時我也是一名新手媽媽,我很理解柴靜作爲一名母親得知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身患腫瘤的那種煎熬和悲憤。柴靜在紀錄片中指出“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網上有人質疑柴靜的動機,以孩子患病之事爲例做調查不夠客觀。柴靜在記錄片中不僅是一名調查記者,更是一名受害者,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世人“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

或許我們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調查記者或者職能部門負責人,但治理霧霾,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我們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行動。

那麼我們應該做點什麼呢?

從現在開始,呼籲身邊的每個人都要做保護環境的踐行者和推動者。出行時儘量不開私家車,儘量改用步行、乘坐公共汽車或者地鐵等;養成隨手關燈、水龍頭的良好習慣;夏季將空調溫度調到26度;不隨地亂扔垃圾,節能減排;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少抽一支菸;再不然看到工地土堆裸露、加油站油氣泄漏或者其他違法作業的行爲時及時撥打環保局投訴電話12369,一個小小的電話就能爲環保出一份力,何樂而不爲呢?

此外,3月1日播放的焦點訪談中因爲污染防治工作不力山東臨沂和河北承德的兩位市長相繼被環保部公開約談,足見政府對環境治理的力度和決心。讓我們大家再一次看到了治理霧霾天氣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共同爲環保出一份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APEC藍一定會永駐!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0

這幾天,網上到處都是柴靜的《穹頂之下》,輔天蓋地的報道佔據着人們的視線,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一波,這一年的開門就以這種方式撥動了還處於鬆散閒致中的人們的神經線,像一塊巨大的石塊投入到平靜的湖面上,掀起了陣陣漣漪。當人們在關注這個同生命息息相關的共呼吸,同命運的'話題時,隨之而來的柴靜的私生活也被推到了峯口一浪一尖上。但是炒作也罷,個人生活腐爛也好,引起全民反響的效果達到了,當然,中央電話臺也是需要收視率的。我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央電視臺曝光了東莞的色情業,一下子賺足了眼球,也把東莞以色情業發達的形式擺在了全世界華人的面前。央視就是央視,它是不甘落後的,當地方臺百花齊放時,它必須以擲地有聲的鏗鏘之力敲響全國華人的大門,眼珠定睛在它的身上。但霧霾———它的名字被人們叫起,就含在了嘴裏。它以奪人生死命脈的形式讓人們對它產生了恐懼,恐懼的可怕,讓人們感到死神就在身邊,從未走遠。也許柴靜就是抓住了這個醒目的命題,纔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個不起眼的公民,連滔滔一江一水中的小一浪一花也稱不上。我沒有唾珠咳玉的本領,知識匱乏的更沒有高屋建領的見解。所以我也不想去批判他們的利益之爭,也不解知道她的報道的真實目的。我只想關注她所報道的內容是否關係着我的利益,那種佔在民族民生大義的高度,對不起,我做不到,我的位置還太低,低到我需要仰視所有的人。說實話,我學過歷史,我知道工業革命後帶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率的提高,人們感受到了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後的便利,當然也帶來了大自然的破壞。也許我國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還在奮進中總結着經驗,改革開放後,我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能感受到,因爲就在我們身邊。

  隨之帶來的環境地破壞,也給了我們無限地反思,當然我們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受到了環境的懲罰。每天早晨出門,我看不到那秀麗的風景,那藍天白雲,遠遠地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雲霧繚繞,一切都裹在霾下,說實話,我很痛心。我無法去選擇我的出身,我也熱一愛一我的國家,我腳下的土地,因爲這裏有我的一切的一切。我不能也不想搬到另一個國土上,儘管那裏窗明几淨,樹木蔥鬱。我真的真的希望我們國家能夠重視起來,因爲不光爲了現在的活着的人們,還爲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泣血渴盼這一天早早到來,我們能暢快的呼吸這新鮮的空氣,能坐在藍天白雲,樹木蔥鬱之下談笑風聲,能發自內心的說一聲:活着,真好!我一愛一我們的國家,我們美麗的家園。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1

柴靜自費百萬對霧霾進行調查,並拍攝紀錄片《穹頂之下》,自己看了一遍,陪父母又看了一遍,一共100多分鐘,從一個完全不懂大氣污染這個行業的我,在看過之後,我知道了PM2.5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來源,從她調查的數據實證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氣污染的嚴重性,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重要的是我們環保的意識還不夠強烈。

此紀錄片一出,在網絡、媒體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喚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柴靜以演講者的形象出現,從自己的女兒一出生就得了良性腫瘤的話題開始,又以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問什麼藍天的話題結束,全面剖析了霧霾這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此真實的展現了我們每一個人每分每秒所處的這個環境現狀,讓我們的認識不再那麼膚淺,環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它是關乎自己和自己愛護的每一個人生命的問題。環境保護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爲動作,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自己不願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沒有意識去做。很多事情的結果,都是我們的作爲和不作爲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燒眉毛迫在眉睫的時候我們才切實意識到問題的關鍵和重要性,後悔當時沒有重視。

柴靜在這部紀錄片中說“這是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這讓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並“熱淚盈眶”,這份有良心的調查,引發衆人反思熱潮。紀錄片中,她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奔赴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並造訪倫敦、洛杉磯等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試圖尋找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以前只是知道柴靜是一個出色的記者,直到看了紀錄片才確實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氣和魅力。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視頻,也不是一部電影。不能拿看電影和看視頻的心態去看它,因爲這就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所面臨的最現實也最嚴峻問題。

當我看完這個紀錄片,我開啟窗戶看了看天空是否還是藍色的,還好它是淡淡的藍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氣,心想,希望未來我還能看到這片藍天,還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跳出霧霾這個問題,還有其他很多類似的問題,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面對空洞的問題時態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動”而非“行動”,柴靜這一紀錄片的轟動引起了大家的重視,那麼接下來,能讓只說不做的人,行動起來,就是更加困難的事情了。

爲了我們的生活,爲了我們以後還能看到藍天,行動起來,學會去撥打12369行使自己的權利,少開車減少排放,少抽菸等等,從我們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也爲我們的空氣做點事。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2

“你見過星星嗎?”

“沒有。”

“你見過藍色的天嗎?”

“見過藍一點兒的。”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柴靜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視頻中柴靜採訪一個三歲小女孩時,兩人的對話。

和小女孩的聲音一起出現在視頻中的是一個灰濛濛的畫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圍,頭頂上方是一團團黑色煙霧狀的東西,和小女孩稚嫩、純淨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就是霾!

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透過現場調研、查閱資料、走訪專家、對話官員、收集數據等途徑,終於拍攝了這樣一部100多分鐘的調查紀錄片,詳細地向我們解說了“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辦”三大問題,層層深入,針針見血。看着那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一個個鏡頭……我的肺都幾乎不敢呼吸了!

原來霧霾如此嚴重,原來霧霾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

透過這個視頻,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有關霧霾的知識,更喚醒我原來那種麻木的環保意識!

正如柴靜最後說的那段話:“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我們有責任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可以是潔淨和美好的。”是的,我們有權利去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光明;同時,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這個世界的潔淨和美好,責任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與柴靜同行!平時上學,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來回;不是太冷或太熱的天氣,儘量不開空調;過年過節,不燃放煙花爆竹;看到污染環境的現象,要敢於制止或舉報……同時還要做好環保宣傳,告訴身邊的大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樹;少浪費,減排放……雖然我們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盡一份應盡的責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蔘與,攜手共治,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從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員,人人都盡到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那麼我們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藍”,那個小女孩就能看見滿天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