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21《覺醒年代》的觀後感範文

觀後感7.33K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2021《覺醒年代》的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1《覺醒年代》的觀後感範文

《覺醒年代》的觀後感1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鉅製《覺醒年代》,將於今晚(2月1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震撼播出。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策劃創作,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

全景還原建黨歷程 揭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爲貫穿,透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衆多歷史人物爲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宏大背景、歷史卷軸。

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依然沒有能夠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壓在中國人民頭頂,軍閥混戰、倒行逆施、民衆矇昧、思想混亂的社會亂象,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爲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羣有識之士開始奮起抗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着手思想啓蒙,力求喚醒民衆救亡圖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隨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啓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貌爲之一新。電視劇《覺醒年代》清晰展現了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致敬建黨革命先驅 塑造刻畫生動鮮活人物羣像

電視劇《覺醒年代》聚焦建黨風雲人物,突出展現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革命先驅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貢獻,客觀全面、鮮明生動地塑造刻畫了一幅立體而豐富的人物羣像圖。

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年等愛國進步青年爲國爲民做出的流血犧牲……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們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播了愛國愛黨、艱苦奮鬥的正能量。此外,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觀點也在《覺醒年代》中形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人物羣像。

一流團隊精心打造 電影質感再現建黨偉業

該劇題材重大,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提前數年組織策劃精心打造,集結了一流主創團隊。“全國電視十佳製片人”劉國華擔任總製片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祕書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龍平平操刀劇本,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馬向陽下鄉記》《安居》導演張永新執導。張桐、於和偉、侯京健、馬少驊、劉琳、朱賀日堯、張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實力演員的加盟,讓《覺醒年代》看點十足。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爲核心事件,勾勒大時代,傳承大文化,抒寫大情懷,揭示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的主題,藝術再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夢想,傳遞出極富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情懷。

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中央電視臺、北京歌華傳媒集團、安徽廣播電視臺、北京北廣傳媒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星傳媒投資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娛樂集團優酷劇集中心、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東方影視投資有限公司、海寧新永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覺醒年代》的觀後感2

百年前,有句吶喊響徹天地,喚醒了沉睡的中國,“青年要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發出吶喊的人就是中共黨員李大釗同志。

青年是黨的活力源泉、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更要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涵養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懷,繼承革命先烈的鬥爭意志。青年黨員要像李大釗同志一樣,做一名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理論的信仰者、踐行者。

李大釗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堅信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踐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李大釗同志積極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終於找到了一條適合中華民族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李大釗同志一生追隨馬克思主義思想,用生命踐行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要以李大釗同志爲榜樣,積極做一名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

強烈的民族情懷是一盞明燈。李大釗同志看到祖國正處於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內憂外患。他說:“感於國事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羣之良策”。民族憂患令他徹夜難眠,積貧積弱的中國出路在哪裏,民族的未來在哪裏,他無數次扣心自問。他苦苦尋找如何拯救病態的民族,真理之光何時才能照耀中華民族的未來。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他看到了希望,這不就是孜孜不倦追求的真理嗎,他在黨旗下宣誓,成爲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盞明燈。李大釗同志永葆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學習態度。他是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員,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時代價值,1918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多篇文章,堅定的政治立場,深厚的革命情懷,強烈的鬥爭精神,李大釗同志始終懷着執着的理想信念,爲黨的革命事業殫精竭慮。李大釗同志是我們黨的精神豐碑,我們要以李大釗同志爲標杆,認真學習黨的思想理論,積極做偉大思想理論傳播者。

永恆的奮鬥精神是一盞明燈。李大釗同志爲黨的革命事業,奮鬥了終生。作爲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複雜的困難面前從沒有退縮過,在艱苦的鬥爭中從沒有放棄過,在嚴酷的刑具面前從沒有畏懼過。奮鬥是最亮麗的民族情懷,更是最洪亮的革命吶喊,他永葆一顆奮鬥的心,爲了民族的未來,爲了下代人的幸福,他有着“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奮鬥激情,信仰在他心中是永不熄滅的燈。我們要以李大釗同志爲榜樣,永葆奮鬥精神,爲了偉大的民族復興,積極做偉大事業的踐行者。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李大釗是我們廣大青年黨員的精神豐碑,永遠屹立在我們心中,他用信仰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們前進的道路。新時代的我們要努力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責任感,做到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

《覺醒年代》的觀後感3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去年,一段名爲《後浪》的視頻演講刷爆各大媒體網站。視頻中展現的是對青年一代的肯定,更是對“後浪”們的期待。

風起潮涌,自當揚帆遠航;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青年黨員幹部作爲黨員中的佼佼者,作爲新時代的一股“後浪”,作爲國家發展前行的不竭動力,當立下“青雲志”、涵養“硬功夫”、練就“寬肩膀”、勇挑“千斤擔”,惟有如此,方能勇立潮頭、建功立業。

守初心、強信念,立下“青雲志”。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陳獨秀36歲創辦新青年,他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李大釗27歲撰寫《青春》,他說“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毛澤東27歲主編《湘江評論》,他說“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回首過去,無數仁人志士用成功經歷啓示着我們,只有在青年時期樹起遠大理想、立下青雲之志,才能於時代浪潮裏實現個人價值、改變祖國命運。如今,青年基層幹部作爲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更應始終堅守爲國爲民的初心,要立大志、做大事,成爲新時代有志向的追夢人。

善學習、鑽業務,涵養“硬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層工作繁瑣複雜、牽涉面廣,考驗的是基層幹部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從幹部直播出鏡帶貨到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從基層網格化管理到扶貧到戶政策落實,從做好羣衆工作到深入走訪調研……每一項基層工作的“小細節”都蘊含着“大智慧”,需要青年幹部不斷去學習、去鑽研、去提升。因此,青年幹部作爲基層“後浪”,在面對面對新挑戰、新困難、新業務時,必須要上好“基礎課”,工作中多向同事、領導悉心請教;要練好“基本功”,在問題中善於自我總結,不斷進步;打好“持久戰”,在繁瑣中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要切實將精神落到實處、想法落到高處、工作落到細處,從而確保中央各項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站排頭、敢作爲,勇挑“千斤擔”。爲者常成,行者常至。擔當作爲是青年幹部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倘若遇到困難就要退縮、碰到挫折就想放棄,那麼就註定要被這個偉大時代淘汰。要知道一個人的成長無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在大事、難事中歷經磨練,才能長才幹、壯筋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大樹,懈怠者幹不成宏圖偉業。前進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偉大事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黨員幹部基層工作經歷淺、閱歷少,因此更要以足夠的勇氣、堅定的決心去面對層出不窮的複雜問題和環境,真正做到願擔當、敢擔當、善擔當。

辦實事、惠民生,練就“寬肩膀”。枝葉總關情,點滴見初心。在基層的廣闊舞臺上,幹部幹事創業的根本立足點就是爲百姓解難題、辦實事。基層黨員幹部要時刻把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心上、把爲民解憂的使命扛在肩上,在一件件實事中練就能爲民所依、爲民所靠的“寬肩膀”。如關注百姓民生,瞭解莊稼長勢、生活必需品價格等;做好精準扶貧,抓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等政策落實;謀劃產業發展,以當地特色帶動經濟發展。從民生“小事”出發,做好爲民服務“大事”,從而不負時代重託,勇做奔涌的基層“後浪”。